2024高考 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20题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霜降前四日颇寒
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点明了深秋时节的节序和环境特征:草木枯黄、凋零,天气总是阴晴不定。
B.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塑造了辛勤劳作的儿童形象,都饱含着诗人的同情。
C.诗歌颈联选用鹰和鹳两个意象,其中一个“击”字将苍鹰雄壮凶猛的姿态展露无遗。
D.整首诗按照景、人、物、情的抒写顺序挥洒而就,语言平易自然,意境超脱豪迈。
2.这首诗是陆游晚年隐居时所作。有人认为其中蕴含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志气,请你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渐渐①之石
《诗经·小雅》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②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③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④白蹢⑤,烝⑥涉波矣。月离于毕⑦,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注]①渐渐:同“巉巉”,山石高竣貌。②皇:同“遑”,闲暇。③卒:借为“崒”,高竣而危险貌。④豕:猪。⑤蹢:蹄子。⑥烝:众多。⑦毕:二十八星宿的毕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章先叙后议,情出自然,透过一次“武人东征”事件,点出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B.前两章采用相似的句式,以回环复沓的形式写出东征的士卒想象的景象,历历成画。
C.“曷其没矣”联想到险境的无法逾越,着力表现将士的不平、愤怨、哀叹和绝望。
D.第三章通过描写滂论大雨汇流成河,点出行军路上的艰难,加剧了远征将士对战争的怨恨。
4.朱熹说:“将帅出征,路途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请以第一章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军士的劳苦之情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5.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两诗的一项是( )
A.《红楼乐府集萃》 B.《红楼近体选集》
C.《红楼酬和诗选》 D.《红楼闺怨诗集》
6.刘熙载《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红楼梦》中往往借助人物作品,隐寓人物情趣性格及身世。请结合阅读积累推断两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是( )
A.《残菊》贾探春;《问菊》林黛玉 B.《残菊》贾宝玉;《问菊》薛宝钗
C.《残菊》薛宝钗;《问菊》贾探春 D.《残菊》林黛玉;《问菊》贾宝玉
7.《红楼梦》中借李纨之口评价众人的咏菊诗作,认为“《问菊》题目新,立意更新”,在最佳之列。请比较两首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李吟
邵雍
桃李因风花满枝,因风桃李却离披。
惨舒相继不离手,忧喜两般都在眉。
泰到盛时须入盅,否当极处却成随[注]。
今人休爱古人好,只为今人生较迟,
[注]“泰、否、蛊、随”均为《易经》扑象,“泰、随”为吉,“否、蛊”为凶。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了桃李因风盛开又因风而落的自然现象,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伤感。
B.诗人从不同的境遇和心情出发,在对立中发现了关联性,指出“惨、舒”“忧”“喜”都是人生要经历的,应坦然面对。
C.颈联“须”“却”二字,体现了人生的吉凶祸福会相互转化的必然性,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理。
D.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由物及人,层层深入,阐明主张,使深刻的哲理便于理解,易于接受。
9.诗的尾联中,作者表明了对古人与今人的态度。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襄陵①令李君
欧阳修
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②如丹。
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
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
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③。
【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泽。③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君为官要为民的期许。
B.首联重在刻画李君意气风发的外在形象,新任县令容光焕发,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
C.颈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秋收时节红枣的成熟,也反映了春寒之际百姓的生活状况。
D.尾联展现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
11.本诗妙用了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用典。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童①道上
王安石
村村桑柘②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
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③。
天童山溪上
王安石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
【注】①天童:指天童山,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是我国禅宗五山之一。王安石时任鄞县知县。②桑柘:桑树和柘树,叶子皆可饲蚕。③梵王宫:佛寺,指天童寺。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歌运用快镜头写行于天童山道时的整体印象,一句一景,视野开阔。
B.第二首诗歌写观览近景,以点带面,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尽现春山美景。
C.清人易顺鼎“此时闻松声,此时闻钟声,此时闻涧声”的诗句恰与两诗内容有相通之处。
D.两首诗皆着力写景,写出诗人渴望远离喧嚣纷扰、获得心灵的宁静、回应禅思的旨趣。
13.如果就两首诗的内容写一则天童山旅游文案,请列出宣传要点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送张伯修赴宣府
吴泳
玉骢①已向关头路。待携取、功名去。慷慨不歌桃叶渡②。囊书犹在,剑花③未落,富有经纶处。
从军缅想当年赋。纵局局翻新只如许。但恐归来秋色暮。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落莫灯前雨。
[注]①玉骢:即玉花骢,泛指骏马。②桃叶渡,渡口名。王献之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并作《桃叶歌》,古渡口由此得名。③剑花,剑的光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骢已向关头路”,刻画了张伯修驰骋疆场的豪迈英姿,“囊书犹在”三句抒发了词人对张伯修的赞誉之情。
B.“从军缅想当年赋。纵局局翻新只如许”,作者思绪翻飞,忆古追今,表达面对战场、书卷两种事物时的心境。
C.“但恐归来秋色暮”,一个“恐”字生动表达了作者的隐忧,担心英雄归来落寞凄凉,也暗含自己当时的处境。
D.全词气势不凡,言语铿锵,在送别友人的同时,流露出对往昔疆场雄风的顾念,追忆之中含有伤感、郁闷之情。
15.词人在上阕说“不歌桃叶渡”,在下阕又写“薰炉茗碗,葵根瓠叶”,对此你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鶱①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怀不可见请余赋诗(其二)
杜甫
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正翮②抟风超紫寒,立冬几夜宿阳台③。
虞罗④自各虚施巧,春雁同归必见猜。
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才。
【注】①鶱:鸟飞的样子。②翮:羽毛中间的部分,指抟蛙。③阳台:巫山的一座山峰。④虞罗:渔猎者设置的网罗。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实似小序,详细交代了写诗缘由,能帮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诗意。
B.首联上下两句均使用了特殊语库,“省”“疑”二字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C.颔联写黑鹰扇动翅膀刮起的风能吹到边塞,寒冬时栖宿巫山阳台,气魄宏大。
D.颈联写虞罗施巧抓捕,春雁同行猜忌,反映出黑鹰所面临的境遇非常恶劣。
17.全诗是如何体现黑鹰的“不凡”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归渡洛水①
[唐]皇甫冉②
暝色赴春愁,归人南渡头。
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流。
澧浦③饶芳草,沧浪④有钓舟。
谁知放歌客⑤,此意正悠悠!
【注】①洛水:洛河。②皇甫冉:天宝十五年中进士第一,官无锡尉,左金兵曹参军。大历中,迁右补阙,仕终。③澧浦:澧水之滨。④沧浪:水名,即汉水。⑤放歌客:放声歌唱的游子。诗人自谓。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联,诗人从渡水的晚景写起,交代了时间、地点、事由,以及诗人内心淡淡的愁绪。
B.颔联中水中小洲、青色雾气、月下沙滩、月光流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静谧中寓有生机的江月图。
C.诗的颈联描写澧水岸边丰美的香草,月下汉江上的垂钓者。诗人以香草、渔父寄予自己的心境。
D.诗人记录了渡洛水途中的所见所闻,呈现洛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突出了“晚归”特点。
19.王安石认为“暝色赴春愁”中“赴”字用得好。下面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赴”不能改为“起”字,“起”字表明原本没有什么“春愁”,只因“暝色”到来,从而引发了“春愁”。
B.用“赴”字表明“春愁”本已存在,只是随着“暝色”奔赴而来。运用拟人手法使抽象的“春愁”具体化。
C.“赴”字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暝色”如同夜色,黑暗无边无际;“春愁”好似春水,无声且波澜不惊。
D.“赴”字把“春愁”与“暝色”的关系更形象地表现出来,“春愁”随着“暝色”的加深而不断聚集、郁结。
20.阅读《归渡洛水》,简要阐述“此意正悠悠”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维扬作①
刘克庄
辽鹤②重来,不见繁华,只见凋残。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③,也无人报,书记平安④。闾里俱非,江山略是,纵有高楼莫倚栏。沉吟处,但萤飞草际,雁起芦间。
不辞露宿风餐。怕万里归来双鬓斑。算这边赢得,黑貂裘敝,那边输了,翡翠衾寒。檄草流传,吟笺倚阁,开到琼花亦懒看。君记取,向中州差乐,塞地无欢。
[注]①嘉定十一年金兵侵宋,宋下诏伐金,词人投笔从戎,随尚书李珏巡边至扬州。②辽鹤:《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辽。③何郎:南朝何逊。何逊曾在扬州任职,作诗清雅,多为名流所称。④杜牧在维扬帅牛奇章幕,多微服逸游。为防不测,牛奇章派人暗随并报告,报帖云:“杜书记平善。”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用“辽鹤”的典故,既表明词人重回扬州之事,也引起了繁华不再的慨叹。
B.“甚都……平安”写故友如今已不在,无人赏识自己,主要表达世无知音的孤独。
C.“露宿风餐”写出辛苦之状,而“不辞”则将情感振起,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
D.词人情绪先抑后扬,下片以“这边”“那边”对举,显示出词人的抱负和襟怀。
22.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都写了扬州残破的景象,请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用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和康五庭芝①望月有怀
(唐)杜审言
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
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
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
罗衣②一此鉴,顿使别离难。
[注]①康五庭芝:即唐代诗人康庭芝,排行为五。②罗衣:丝织的衣服。
23.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
A.《乐府诗集》 B.《律诗精选》 C.《古体诗集》 D.《绝句精选》
24.以下对本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联描绘“愁人”夜晚独望月的场景,秋意萧索倍添凄凉。
B.“迥”意为“远”,见山高水远,孤单的游子益发思念故乡。
C.第二联运用比喻,形容月弦时如弓般弯曲,月满时圆如团扇。
D.“暂”“翻”流露对转眼间月缺月圆、时光流逝的无尽感慨。
25.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第三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圣寺①
温庭筠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②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④。
[注]①开圣寺:指洞州(今江苏镇江)丹阳开圣寺,始建于南朝。②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③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这里借指开圣寺住持僧。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通往开圣寺途中景象,“萧萧”描写出山中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窸窸之声。
B.颔联诗人将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凭高望远,长天寥廓,天地之间一派深秋景致。
C.“竹间泉落山厨静”以泉落竹间突出厨房静寂,与“熊咆龙吟殷岩泉”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面对荒废的寺宇,想到南朝大兴佛寺这一段历史,并将之融入对社会历史的思索之中。
27.本诗“塔下僧归影殿空”中的“空”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陶渊明
颜真卿
张良思报韩,龚胜①耻事新。
狙击②不肯就,舍生悲缙绅。
呜呼陶渊明,奕叶③为晋臣。
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
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④。
手持山海经⑤,头戴漉酒巾⑥。
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
【注】①龚胜:彭城人,汉哀帝时,曾三举孝廉,为光禄大夫,后因王莽集权而归隐乡里。王莽数次遣使找他,要拜他为上卿,而他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②狙击:指张良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③奕叶:累世,代代。④羲皇人:太古时人,指生活清闲自适。陶渊明曾在《与子俨等疏》中,“自谓是羲皇上人”。⑤陶渊明有《读<山海经>十三首》组诗,抒发其壮志豪情和对现实的不满。⑥漉酒:滤酒。《南史·隐逸传上·陶潜》:“郡将候潜,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着之。”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五至八句写陶渊明出生官宦之家,世世代代都将晋王朝的政事放于心上。
B.诗歌九至十二句写陶渊明的诗酒生活,他的生活看似清闲自适,实则充满矛盾。
C.结尾化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表现陶渊明由仕到隐的心路历程。
D.诗人借歌颂陶渊明来表达自己的气节,全诗多处运用典故,语句华丽,富有意蕴。
29.本诗题为“咏陶渊明”,为什么开头四句先叙述张良和龚胜的事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言怀
陆游
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
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
孤生抱寸志,流离敢忘君。
酿桂餐菊英,洁斋三沐熏。
孰云九关远①,精意当彻闻。
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
不然贵恨死,犹冀扬清芬。
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②。
【注】①九关:指宫阙,朝廷。②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碎尘犹香、竹裂纹尚直,诗人赞美它们的品格,以此表述自己的心志。
B.第六句中的“敢”意为“岂敢”,以反问直抒胸臆,语气强烈,掷地有声。
C.诗人虽然远离朝廷,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所共知的。
D.这首五言古诗运用比兴手法,巧妙化用典故,反复咏怀,风格质朴刚健。
31.诗人先说“捐躯诚有地”,又说“愿乞一棺地”,你对此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殊不恶斋秋晚闲吟五绝
范成大
市声汹汹鼓催阵,日影骎骎潮涨痕。
消磨意气默数息,把玩光阴牢闭门。
夜坐有感
范成大
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
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
[注]①骎骎: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3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鼓催阵”“潮涨痕”描绘声音和时光,使无形之物变得具体形象可感。
B.面对喧闹市声、时光飞逝,诗人内心很不宁静,只能调整呼吸强压内心的躁动。
C.第二首诗描写静夜,家家闭户而眠是以静写静,满城风雨天骤寒则是以动衬静。
D.两首诗都用了叠词,“骎骎”写的是主观感受,“家家”是对环境的客观描写。
33.两首诗都写到市井之声,表达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幽居
翁卷
蓬户掩还开,幽居称不才。移松连峤土①,买石带溪苔。
药信仙方②服,衣从古样裁。本无官可弃,何用赋归来。
【注】①峤:jiào,指山道。②仙方:神仙所赐的成仙丹药。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蓬户掩还开”交代了诗人居所简陋,生活随意;“幽居称不才”是诗人自谦,实为诗人隐居不仕的志趣追求。
B.颔联“连峤土”“带溪苔”运用白描手法,用词简练自然,状写了野逸清瘦的田园之趣。
C.颈联注重字句的锤炼和对偶声韵,写出诗人思仙慕古的生活乐事,表现了超然于世的人生追求。
D.尾联以反诘作结,强调了“本就没有官职可弃”的无奈,为什么还要写文章来表达归来之志呢。
35.翁卷诗追求“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的创作准则,诗风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灵隐寺月夜
清·厉鹗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注:这首诗创作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其时作者馆于杭州汪氏听雨楼。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东南麓,背靠北高峰且面朝飞来峰,寺中有冷泉亭诸名胜。
3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诗人初到灵隐寺的感受,秋叶入山,寒气袭人,山谷和佛寺都沐浴在白光中,冷泉叮咚,别有一番幽意。
B.颔联写了山间的景色,月亮高悬,流水清晰,一片沉静。颈联写寺院,勾勒出灵隐寺一带的环境,一盏明灯散发微光,衬托四周的静,孤独的磬声弥漫天空。
C.尾联写归途,诗人畏惧老虎,在山路上闻风色变。
D.全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境。
37.颔联写了山间的景色,诗人是如何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描绘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塞山①下回舟作
陶岘②
匡庐③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
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
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注】①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②陶岘(xiàn):陶渊明后裔,开元末移居昆山。③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下。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自明其陶渊明后裔身份,“吴越”句有安于此地的意味。
B.颔联表明诗人暮年尚未能回到故乡,眺望青山,心中涌上思归之意。
C.颈联与《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景物相似但意境不同。
D.尾联表明诗人无处可去的心酸悲苦,只能在歌舞饮酒中度过余生。
39.颈联“诗中有画”,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姜夔
括苍烟雨楼,石湖居士所造也。风景似越之蓬莱阁,而山势环绕,峰岭高秀过之。观居士题颜,且歌其所作《虞美人》,夔亦作一解①。
阑干表立苍龙背,三面巉天翠。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
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蒙处。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②。
【注】①括苍:山名,在浙江处州。烟雨楼为范成大(石湖居士)任职处州时所建造。姜夔曾得到范成大许多帮助,两人交往甚密。本词作于开禧二年(1206),时范成大已去世十三年。蓬莱阁:在浙江绍兴。题颜:题写的匾额。②老仙鹤驭:古人讳称人死为“驾鹤归西”。《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仙去,后化鹤归辽,有歌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4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凭栏眺望之景,“苍龙背”喻山峦奇伟,“巉天翠”状峰岭峻拔挺秀,写景如画,与小序中的叙写相呼应。
B.刚游罢绍兴蓬莱阁,又来到括苍烟雨楼,两相比较,词人更钟情于烟雨楼烟雨迷蒙的特色,非领略此番景致不能尽兴。
C.过片两句回眸来时登山路径,只见迷蒙幽深模糊不清,暗合“烟雨”两字,既是对上阕结句的回应,也隐含人生况味。
D.因是终生难忘的知己长者,词人登临范成大生前所修建的烟雨楼时不免触景生情,作品记游写景亦含追念故人的感怀。
41.下阕结尾两句与姜夔《扬州慢》词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两句均为用典,艺术效果则同中有异,依据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寄刘员外长卿
[唐]皇甫曾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
断猿知夜久,秋草助江长。
疏发应成素,青松独耐霜。
爱才称汉主,题柱待回乡①。
[注]①汉主题柱:指汉灵帝在大殿的柱子上题字赞美田凤。
小闵准备撰写《诗人的情谊:皇甫曾与刘长卿》一文,他在阅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些问题,请帮他解决。
42.小闵对诗中几个字的读音不太确定,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应读作zhǎng,“称”应读作chèng。
B.“长”应读作zhǎng,“称”应读作chēng。
C.“长”应读作cháng,“称”应读作chēng。
D.“长”应读作cháng,“称”应读作chèng。
43.小闵想以此诗来增强文章的纪实性特征,以下选项属于纪实的是( )
A.刘长卿身处新安
B.皇甫曾正在旅途
C.刘长卿疏发成素
D.皇甫曾对松思友
44.请代小闵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及解析:
1.B 2.(1)廉颇虽然老去,但仍有一颗力图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词人用典,表白自己老当益壮,可堪北伐。
(2)本诗描写秋天霜降时分的景象,秋既是自然之景,又象征人生迟暮,但诗歌传递出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如尾联直抒胸臆,写不要因为自然的盛衰而哀叹,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饱含着诗人的同情”错。颔联“儿童锄麦罢”中“锄麦”应指播种麦子,所谓“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南方冬小麦播种季节一般在霜降前后。“儿童”应理解为年轻人,这联写年轻人播种麦子之后,邻里们举办赛神庙会祈雨回来,可知这里儿童的形象是积极向上的,没有寄予诗人的同情。杨万里《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两句写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是对劳动的赞美,也没有同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虽然老去,但仍有一颗力图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词人用典,表白自己老当益壮,可堪北伐。
(2)由“草木初黄落”可知,本诗描写秋天霜降时分的景象,草木枯黄、凋零,秋既是自然之景,又象征人生迟暮;但尾联“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直抒胸臆,写不要因为自然的盛衰而哀叹,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点出乐观主题,表明诗人希望可以重新出山的内心愿望,传递出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
3.C 4.①借景抒情。“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开门见山,借助山峰的险峻抒发军士的劳苦之情。
②直抒胸臆。“山川悠远,维其劳矣”直接说出将士们对征战辛苦的浩叹,山遥川远,跋涉维艰,疲劳不堪。
③叙事抒情。“武人东征,不皇朝矣”从时间的连续不断叹息东征将士的苦难无边。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联系到险境的无法逾越”错。 “山川悠远,其没矣”意为“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旨在凸显路途之远,而非其“险”。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章意为: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首章开头,开门见山,展现出一幅行军图景。劈面而立的石峰,陡峭峥嵘,高不可攀。石峰的高峻厚重,把爬行其间的人流比照得微不足道。后世的山水画卷常用此布局方式。“渐渐之石,维其高矣”两句借景抒情,借助山峰的险峻抒发军士的劳苦之情。
“山川悠远,维其劳矣”两句直抒胸臆,直接说出将士们对征战辛苦的浩叹,山遥川远,跋涉维艰,疲劳不堪。战争之路没完没了,让人心生压抑之感。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两句叙事抒情,从时间的连续不断叹息东征将士的苦难无边,突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5.B 6.A 7.①就题目而言,《残菊》属于咏物诗作应有之意,属于对菊花开放最末阶段的情状等内容的题咏;《问菊》与菊对话,以追问形式跳出一般欣赏题咏的范围;
②就立意而言,《残菊》由残菊时节自然引入人世之分离,立意平实;《问菊》题为问菊,实则通过问菊凸显菊之“孤标傲世”,同时,以问句寄予个人之情怀,传递个人不趋时从众的品性,少有知音的感慨,名为问,实则以问寄赞,以问寓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
A.乐府诗是古体诗,而这两首诗是近体诗。
B.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这两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律诗。
C.酬和诗,是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也称为唱和诗。也不符合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D.闺怨诗,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不符合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残菊》颈联写人。“才自精明志自高”,作为一个有才能、有志气的女孩子,探春早已对家族中潜伏的危机有所认识,只是苦于无力回天。他日远嫁异乡,更使她日夜牵挂家中亲人,以至夜不能眠,听着窗外秋虫的叫声越来越弱,天空中,迟归的大雁迎着万里寒云缓缓飞翔,留下凄厉的哀鸣。在这幅阴冷的背景画面中,贾探春强打精神,安慰菊花,也安慰自己:“明年的秋天,还有相会的时刻,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分离,所以不必过于相思。”尾联“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表达了不必为花残而悲伤,“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的情怀,寄希望于未来的。在大观园里的所有少女中,探春是最积极的,面对残菊并不颓废。所以《残菊》的作者是贾探春。
在这《问菊》首诗中,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几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所以《问菊》的作者是林黛玉。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题目新。《问菊》中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问题之中。《问菊》与菊对话,以追问形式跳出一般欣赏题咏的范围。《残菊》中写在寒露严霜越来越重的时候菊花花枝渐渐倾斜,宴饮赏菊才过又到了小雪节气。花托上的花瓣还没有落完,颜色却渐渐浅淡,枝头的叶子渐渐凋落,留下的也显得散乱纷披。“残菊”是蕴含着“残局”的意思的,《残菊》中的残菊就是诗中一个表示衰败的意象,属于咏物诗作应有之意,属于对菊花开放最末阶段的情状等内容的题咏;
立意新。盛极而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人世亦然。《残菊》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没有脱离当时封建的传统主题,由残菊时节自然引入人世之分离,立意平实。《问菊》首联即直切“问”字,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蛩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最后两句就把这层意思明白点出:不要感叹没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说话,咱们就好好聊一会吧。
8.A 9.①“今人休爱古人好”指的是对古人的态度:古人的喜好和道理未必全然适用于当下,不应盲目崇拜,厚古薄今。②“只为今人生较迟”指的是对今人的态度:理应立足当下,树立自信,不必自认不及。今人只不过是生得晚,所以才不如古人有名,但今人也有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这里作者表达了强烈的自信与超越的眼光态度。③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评价古人和今人:“古人”在当时也是“今人”,“今人”在未来也会成为“古人”,所以今人在学习古人学说时应做到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继承发扬、厚古尊今。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对美好事物易逝的伤感”错,“桃李因风盛开又因风而落”,是借桃李成败皆由“风”,来阐明世间万物消长交替、盛衰转化的客观规律。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
“今人休爱古人好”,今人不要偏爱古人的好。指的是对古人的态度,今与古也是相生相克的,如果今人生活在古人之世,也未必即认为古人好。因为古人的喜好和道理未必全然适用于当下,不应盲目崇拜,厚古薄今。
“只为今人生较迟”,今人只是因为自己生得晚。指的是对今人的态度,生得晚就立足当下,不必一味推崇古人,认为事事不如古人。应树立自信,今人自由有自己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这里作者表达了强烈的自信与超越的眼光态度。
今人总爱古人好,其实,之所以今人爱古人,实在是因为今人未有生活在古人之世,对古人并不了解之故。而古人也一样不了解他们之前的“古人”。古往今来,生生不息,所以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评价古人和今人:“古人”在当时也是“今人”,“今人”在未来也会成为“古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今人在学习古人学说时应做到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继承发扬,厚古尊今。
10.D 11.①“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指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担任县令,向权贵屈服,而“折腰聊为五斗屈”则反用其意,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
②妙用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使得诗歌含蓄隽永,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对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乐于服务人民的期望。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理解错误,根据最后一句“无苦思归欲挂冠”可知,是诗人希望李君不要因为想家而离职、弃官。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该典原指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后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而在本诗中,诗人反用典故,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
在本诗中,诗人反用典故之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君为官要为民的期许,表达了诗人对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乐于服务人民的期望。运用典故使得诗歌主题更加含蓄隽永。
12.B 13.①宣传要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气候宜人,休闲圣地。
②分析:通过宣传天童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天童山的文化韵味,吸引游客;宣传其气候宜人的特点,可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休闲。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主旨等的能力。
B.“第二首诗歌写观览近景”错误,由“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可知,这两句写溪水潺潺流过茂密苍老的丛林,一路穿行,穿过溪边的花树,走进春日的暖阳。可见诗歌还写了远景。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题干的要求是“就两首诗的内容”写“旅游文案”,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梵王宫”这样的人文景观,然后列出宣传的要点,并分析列出这些要点的原因。
由第一首诗可知,诗歌描写了天童山村落到处是桑树和柘树,春日暖阳高照,黄莺鸣叫,山谷口吹来了丝丝凉风。转眼之间,二十里的山路已经走尽,在耸立的青山中看到了天童寺高高高伫立山顶。诗歌描写了树林、黄莺、春风、青山等自然美景,以及代表人文景观的梵王宫,点出了其身后的文化底蕴。由第二首诗可知,诗歌描写了天童山山深林密、水清花香的秀美景色,溪水、老树、春阳、花香,构成一幅清幽绝尘的天然画卷。
由此可以列出天童山旅游文案的要点: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气候宜人、适合旅游等。然后结合题干关键词“旅游文案”分析原因:天童山风景秀丽,清幽绝尘,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使得游客可以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通过宣传天童山的文化背景,可以吸引对禅宗文化有兴趣的游客前来探访。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14.A 15.“不歌桃叶波”写友人不念儿女情长,慷慨奔赴疆场。表达对友人壮怀激烈、无私报国的称颂;“薰炉茗碗,葵根瓠叶”写英雄落幕、孤独冷清的生活境遇,勉励友人趁此机会立功报国。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刻画了张伯修驰骋疆场的豪迈英姿”错,“玉骢已向关头路”句,刻画了张伯修前往宣府任职,奔赴疆场的豪迈英姿,并不是说他驰骋疆场。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王献之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并作《桃叶歌》”分析,“不歌桃叶波”意为:友人张伯修奔赴疆场到达渡口,不学前人作《桃叶歌》给女人。此句用典,赞美友人不念儿女情长,慷慨奔赴疆场的豪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壮怀激烈、报效国家的无私行为的称颂。
“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落莫灯前雨”意为:闻香炉中的茗茶碗,看葵花下的葫芦叶,雨水落在寂静的灯前。结合前句“但恐归来秋色暮”中表达的诗人担心英雄归来落寞凄凉分析,“薰炉茗碗,葵根瓠叶”写出了英雄落幕、孤独冷情的生活境遇,诗人勉励友人趁此机会立功报国。
16.D 17.①诗人听了王监兵的介绍之后感觉黑鹰不似人间所有,猜测它可能来自北极,通过诗人的心理描写表现其不同凡响。②通过想象黑鹰高飞之迅捷,表现其“不凡”。③以猎者的“虚施巧”和春雁的“必见猜”,通过衬托的手法表现其“不凡”。④直接描写黑鹰能够日行万里,描写其外貌,直接用“不凡才”表达对黑鹰的赞颂。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反映出黑鹰所面临的境遇非常恶劣”错,这两句是表现黑鹰的聪明与不凡。“虚”字表明无论猎者如何巧施机关,也无法抓住黑鹰,表现其聪明;被春雁“见猜”表明黑鹰与春雁这样的凡鸟不同。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
①诗人听了王监兵的介绍之后感觉黑鹰不似人间所有,猜测它可能来自北极,通过诗人的心理描写表现其不同凡响。首联“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意思是,这样的黑鹰不知道人间是否存在,怀疑它是从北极渡海而来。通过诗人的“不省”和“疑”的心理描写,表现黑鹰的“不凡”。
②通过想象黑鹰高飞之迅捷,表现其“不凡”。颔联“正翮抟风超紫寒,立冬几夜宿阳台”意思是,它振翅高飞翻越北方边塞,立冬近夜即可宿于夔州阳台。可见其能日飞万里,十分迅捷。这不是普通的鸟能够做到的。
③以猎者的“虚施巧”和春雁的“必见猜”,通过衬托的手法表现其“不凡”。颈联“虞罗自各虚施巧,春雁同归必见猜”意思是,猎人徒然巧设机关张设罗网,春天时一起北飞的大雁必然猜疑它与它们不同。无论猎者如何巧施罗网,也无法抓住黑鹰,一同南归的春雁都猜疑它与它们不一样,可见黑鹰的确“不凡”。
④直接描写黑鹰能够日行万里,描写其外貌,直接用“不凡才”表达对黑鹰的赞颂。尾联“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环凡才”意思是,飞越万里寒空只需一日,它有黄金般的眼眸还有白玉似的利爪决非普通平凡之才。
18.D 19.C 20.诗人从春愁起笔,面对归途中的美丽景色,姑且忘却了心中的烦忧,向往寄情山水的悠闲、隐逸生活。叠词“悠悠”在这里是闲静的样子,诗人用“悠悠”,不仅表现了诗人月下江上的悠游和闲适从容的情态,也展现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诗人记录了渡洛水途中的所见所闻”理解错误,这首诗诗人描绘了归途中洛水的美丽景色,只有看见的景色,没有听闻的。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C.“‘暝色’如同夜色,黑暗无边无际;‘春愁’好似春水,无声且波澜不惊”理解错误,“暝色”此处侧重指暮色;“春愁”指春天的愁绪,与“春水”无关。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意正悠悠”是诗歌的结尾句,所以分析此句的思想情感应结合全诗分析。诗歌首句“暝色赴春愁”从春愁起笔,接着,诗人写归途中的美丽景色,诗人经过南渡头,可以看到渚烟和绿地合成一体,滩上的月光折射成碎片一样的光流。诗人又写到了澧浦的芳草和沧浪的钓舟,用以形容归途中的田园景色和友人的闲情逸致。面对归途中的美丽景色,诗人姑且忘却了心中的烦忧,向往寄情山水的悠闲、隐逸生活。
此句中的叠词“悠悠”在这里是闲静的样子,用“悠悠”不仅表现了诗人月下江上的悠游和闲适从容的情态,也展现出诗人对沧浪钓舟的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谁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表达了诗人放歌的心境,意境悠长,意味深远。
21.B 22.①《扬州慢》以扬州战后的残破景象与往昔的繁华做对比,意在寄托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山河残破的哀思。
②本词中,词人目睹扬州残破景象,虽也有些许怀念与哀思,但主要是激发了爱国情思,意在表达北进中原、抗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写故友如今已不在,无人赏识自己,主要表达世无知音的孤独”错误。“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意思是今日扬州无美景可赏,自己也不能像当年杜牧那样纵情逸游。这是化实为虚的写法,没有具体描写扬州的衰败景象,却让人倍感扬州的凋残和荒乱,并不是“无人赏识自己,主要表达世无知音的孤独”。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扬州慢》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既写了扬州今天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又写了扬州曾经的“春风十里”,词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流露出词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之情。而荞麦满目、废池乔木、黄昏落日、空城吹角等画面描写,透露出山河残破的哀思,抒发了哀时伤乱、怀旧伤今的情怀。
本词以“但萤飞草际,雁起芦间”描写扬州的衰败残破,但并不突出往昔的繁华。扬州城的衰败,激发了词人抗金报国的决心。嘉定十一年金兵侵宋,宋下诏伐金,词人投笔从戎,随尚书李珏巡边至扬州,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并不怕抗金的辛苦,故“不辞露宿风餐”,所怕的只有两点:一是年华老去,而事业未竟;二是全力抗金,却无人理解。所以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抗金义举中,草檄讨敌,吟诗言志,连难得一见的琼花盛开都无暇去看。抗金复国是词人长期以来的愿望,这个壮志在心中已积蕴了许久而不得施展,如今风云际会,给了他报国的机会,便定要一展雄才,建功立业。下面二句中“向中州差乐”与“塞地无欢”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表现了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23.B 24.B 25.第三联本联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写月光洒在薄雾中让人觉着凄苦,吹动月亮的秋风让人觉得寒冷。“雾濯清辉”“风飘素影”的“景”营造了一种清寒寂寥、凄清朦胧的意境;“苦”“寒”的“情”既深化意境之凄清,又通过这意境写出“愁人”思念远人的苦思。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本诗二三联对仗,各联对句押韵,属于典型的“格律诗”,首先排除AC;
本诗四联八句,与“绝句”四句的特点不符,排除D。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山高水远”“益发思念故乡”错。“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中表明了季节、时间、人物及事情,诗人杜审言在秋天的一个夜里独自看着高高挂起的明月,其中“迥”的意思是远,表明秋天天高气远,该字一方面写出秋夜天宇之澄清,另一方面写出明月千里,无处不照,为“怀人”伏笔。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联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第三联“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写月色。月光洒在薄雾中让人觉着凄苦,吹动月亮的秋风让人觉得寒冷。此联“雾濯清辉”,“风飘素影”是景,营造了一种凄清朦胧的意境;“苦”、“寒”则是“愁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写景来表现月光洒在云雾之上,使得光辉更加清冷,风吹使得月光下的白衣更显寒冷,这些景物的描绘增强了诗中的忧伤和寂寞感。
26.C 27.①“塔下僧归影殿空”的“空”有“空无一人”之意,诗中将以前僧归塔下与如今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写了寺宇衰败寥落的景象,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②“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有“白白的”之意,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写出武侯祠庙的冷寂凄清,传达出诗人对斯人已远,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怜惜、感叹、感伤之情。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与‘熊咆龙吟殷岩泉’有异曲同工之妙”错。“竹间泉落山厨静”属于以动写静,“熊咆龙吟殷岩泉”则是借暮色中的熊咆龙吟突出渲染巨声,借以表达情感。二者并不相同。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塔下僧归影殿空”,“空”有“空无一人”之意。本句指的是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僧归塔下与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写了寺宇的衰败寥落景象。上下两联于工整的对偶中,寓抑扬低昂的情调,为尾联的慨叹之音,酝酿了充分的抒情气氛。诗人面对这荒废的寺宇,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昔盛今衰的感悟。
“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以乐景衬哀情。空,白白的。早春生发,黄鹂鸣叫,本诗欣欣向荣之景,着一“空”字,写出武侯祠庙的冷寂凄清,作者的忧伤就不自觉流露出来。自然界的春天不能换回大唐的盛世,这一“空”字,突出了诸葛亮未能统一的悲剧意味,表达出作者的怜惜、感叹、感伤之情,更让人怀想到作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经世致用理想成空。一个“空”字,意蕴不尽,让人低徊不止。
28.D 29.①诗歌写二人不事二主的事迹,是将陶渊明和这二人相提并论,赞颂陶渊明对晋王朝的忠诚。②为下文具体表现陶渊明的形象特征做铺垫。③两人宁死不屈的悲壮行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语句华丽”错,全诗用语平淡质朴,通俗易懂。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是运用典故,韩国破灭后,张良还有私家仆从三百人,他在弟弟死后没有办理葬礼,而是将全部家财都投入反秦事业,征求刺客行刺秦王政,为韩国报仇。结合注释“龚胜……王莽数次遣使找他,要拜他为上卿,而他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可知,诗歌写张良和龚胜不事二主的事迹,表现出对叛乱分子誓不两立的决然态度,是将陶渊明和这二人相提并论,赞颂陶渊明对晋王朝的忠诚。
②结构上,下文写陶渊明出生官宦之家,世世代代都将晋王朝的政事放于心上。此处叙述张良和龚胜的事迹,为表现陶渊明的形象特征做铺垫。
③诗歌开头写两人宁死不屈的悲壮行为,是借歌颂张良、龚胜来表达自己的气节,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0.C 31.①诗人先假想自己有一天能实现为国杀敌的理想,那他必勇冠三军,哪怕捐躯亦在所不惜;②但如果报国理想落空,也希望能葬在吴国勇士的坟边;③两句诗前后相连,抒发诗人生死不变的忠诚之情,体现始终如一的气节。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所共知的”错误。“精意当彻闻”是诗人的愿望,希望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能够被朝廷和君王了解。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表达自己希望勇冠三军、为国杀敌,甘愿为国捐躯,“诚”意思是“果真”,表假设,可见此句是诗人的报国理想。
“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愿求得一块葬身之地,埋葬在要离的坟墓近旁。这是诗人假设以身报国理想破灭后的愿望,结合注释“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可知,诗人愿葬在要离这类壮烈之士的坟墓近旁,以此表达对壮烈之士的敬仰和追随。
诗人先说希望为国献身,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战场上牺牲也在所不辞;后说如果希望落空,愿意乞求一棺之地,葬在要离这位壮烈之士附近。诗人认为,如果国家征召,更希望为祖国上阵杀敌,但如果没有机会征战沙场,那只好死后向烈士看齐,保持节操。两句诗前后关联,共同表现了诗人生死不变的拳拳报国之心,对祖国的一片爱国赤诚。
32.B 33.第一首突出市井之声的喧闹,意在衬托诗人不受外界干扰的闲适自在,表达了诗人对保持个人修养与精神独立的追求。第二首写的是卖卜者在静夜里的叫卖声,满城风雨天骤寒,卖卜者还在为明天的生计奔波,诗人以此反映下层市民生存的艰难,表达了对他们深切的同情。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内心很不宁静,只能调整呼吸强压内心的躁动”解读错误。这首诗着力表现诗人之“闲”,“默数息”是写诗人的闲适、自在,而不是内心波动。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描写市井的句子是“市声汹汹鼓催阵”,“汹汹”是声音大而纷乱,写出市井之声的喧闹;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消磨意气默数息,把玩光阴牢闭门”,通过“牢闭门”隔绝外面的喧闹,在屋内静坐默息,“把玩光阴”,修养身心。因此写市井的喧闹意在衬托诗人不受外界干扰的闲适自在,表达了诗人对保持个人修养与精神独立的追求。
第二首描写市井的句子是“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卖卜”意思是以占卜谋生,这里指街上叫卖的声音。诗人静夜独坐,家家户户都关好门休息了,并且外面是满城风雨,天气骤然寒冷,在这样的时刻,“卖卜”声就显得格外突兀,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这样的天气还在为生计奔波,大概是为了挣明天买米的钱吧。写卖卜者在静夜里的叫卖声,诗人以此反映下层市民生存的艰难,表达了对他们深切的同情。
34.D 35.①用词简洁朴实,不用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修辞。选取“蓬户”“移松”“买石”等体现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乐享田园的人生追求,体现翁卷诗歌“贵精不求多”,简约平易的特点。
②笔调疏淡,风韵深厚。尾联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典故表明志趣,用典自然,把自己不入仕途、幽居乡村的恬然自适,蕴于平淡的田园生活,清淡有韵致,体现翁卷诗歌“得意不恋事”的特点。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强调了‘本就没有官职可弃’的无奈”错误。这是一首田园诗,根据颔联和颈联,他移植松树,买来带着溪水苔藓的石头,服用仙方炼制的丹药,穿着古代样式的衣服,体现了诗人乐享田园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并非无奈。
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首句交待居处环境——“掩还开”的“蓬户”,第三、四句中的行为动态“移松”“买石”等展示了自然朴实的生活场景,从全诗看,用词简洁平实,不着力于细节展示,不浓墨重彩涂染,不运用修辞手法,展现了自然静谧的生活环境,借助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掩”“开”“连”“带”等,朴实而不饰藻辞,平易简约,体现了其诗风“贵精不求多”,可谓言简亦近,真切自然,贴近生活,清新淡远。
②“本无官可弃,何用赋归来”意思是我本没有官职可弃,又怎会弃官归隐呢?“归来”借用陶渊明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辞》,以明心志的典故,体现诗人对平淡闲适的幽居生活的向往。此处用典,直接融入诗句,自然不留痕迹,把自己不入仕途、幽居乡村的恬然自适,蕴于平淡的田园生活,笔调疏淡,风韵深厚,可谓清淡有韵致,体现翁卷诗歌“得意不恋事”的特点。
36.D 37.诗句由静态写到动态,以动衬静,突出了山中佛寺秋夜的空幽冷寂;“月”“乱”明写孤月悬挂、落叶乱飞,实则暗写诗人的孤寂之情、飘零之感,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之情。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的能力。
D.“抒发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境”错误。“夜寒”“香界”“月”“群峰”“泉流”“乱叶”写出灵隐寺的深秋月夜之景,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一灯”“孤磬”衬托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因为太空寂,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然而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山林多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恐不安,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所以全诗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
“月”“众峰”为静景,后半句“泉流”“乱叶”为动景,由静态写到动态,以动衬静,展现出一幅空幽冷寂的佛寺秋夜图。
深秋月夜,群峰环绕中,一轮孤月悬于峰顶;泉水流淌,飒飒落叶随风四处飘零, 诗人借孤“月”“乱叶”抒写诗人月夜留佛寺的孤寂飘零,情景交融,诗人在这样一个静谧的秋夜难免产生无限的惆怅。
38.D 39.①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绘成一幅秋日晚景图,营造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使用“翻”“动”“立”等动词,赋予景物动态感,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③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致优美,通过对色彩的渲染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从此舍舟何所诣”是在说诗人打算舍弃船只,不再浪迹于江湖,但不知去往何处,但这里并无“心酸悲苦”之意,因为后面紧接着又说看到“酒旗歌扇”正在迎接自己,这是一种放达的心绪。
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意象选择上,颈联画面感极强,“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在夕阳映照下,寒鸦翻飞,枫叶摇动,白鹭立于芦花丛中,秋水明亮清澈。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秋日晚景图,诗中有画,表现力极强。
从用词上,使用“翻”“动”“立”等动词,描写寒鸦、枫叶、白鹭的动作状态,赋予景物动态感,动中有静,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
画面整体上,承接上联“青山一望”,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象的明丽、优美。
40.B 41.都是设想死者复生重回故地,《扬州慢》是假想杜牧会惊讶于扬州城的沧桑巨变,本词则反用丁令威感叹之词,假想范成大魂归故地当不会有物是人非之叹,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称颂。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B.“刚游罢绍兴蓬莱阁”错。“小蓬莱”指烟雨楼,因其“风景似越之蓬莱阁”,故称,与“绍兴蓬莱阁”无关,所以“刚游罢绍兴蓬莱阁”说法错误。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用典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扬州慢》词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写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此处用典,是假想杜牧重回故地,会惊讶于扬州城的沧桑巨变。
本词中“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悼念忘年交的诗友范成大:范老仙逝多年,几时会像丁令威那样化鹤而归?尽管人间沧桑,世事交替,而山川城郭未必不是依然如故。此处反用丁令威感叹之词(典故),假想范成大魂归故地当不会有物是人非之叹,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称颂。
可见,二者都是设想死者复生重回故地,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42.C 43.A 44.对千山阻隔之外的朋友的思念,对朋友远谪南方孤身一人的同情,对朋友年老发疏甚至白发生的怜悯,对朋友像青松能耐严寒的赞颂,对朋友能重新得到皇帝赏识召回的期盼、信心和安慰。
【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重要词语的字音和字义的能力。
“秋草助江长”,意为:秋草伴着江水长流。“长”是“长流”的意思,故应读“cháng”;
“爱才称汉主”,意为:敬爱英才,称颂汉朝君主。“称”是“称颂、称赞”的意思,故应读“chēng”。
故选C。
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能力。
A.首句“南忆新安郡”,是说朋友刘长卿远谪南方,新安郡的诗人怀念刘长卿,故“刘长卿身处新安”是实写。
B.诗中描绘了南方的山水景色,“千山”和“夕阳”等景色时诗人回忆之景,是虚写,从“题柱待回乡”并不能确定皇甫曾正在旅途,故不是写实。
C.“疏发”句是说朋友年老发疏,甚至生出了白发,但文中有“应”,表明是作者的推测,故不能增强文章的纪实性特征。
D.“青松独耐霜”句,是诗人称赞朋友刘长卿像青松耐严寒一样面对眼前仕途的不顺,并不是说皇甫曾对松思友。
故选A。
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是说诗人回忆被贬在新安郡的朋友刘长卿,“忆”字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在千山阻隔之外的朋友的思念,“新安郡”是朋友所在的贬所,这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谪南方孤身一人的同情;
“疏发应成素”,意为:稀疏发丝应该要变白了吧。“疏发”一词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韶华易逝,年老发疏,甚至白发生的怜悯;
“青松独耐霜”,意为:希望朋友像青松一样能独自抵御目前的霜寒。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像青松能耐严寒的赞颂;
“爱才称汉主,题柱待回乡”,意为:希望朋友的名字能刻在的柱子,这样就可以回乡了。故乡期待朋友。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一定能重新得到皇帝赏识而被召回朝廷任职的信心、期盼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