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张PPT)
氓
远古的声音
这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在中国所有的朝代之前,已经存在着这种声音。它是哪一年形成的,是由何人最先演唱的,无人知晓。它的演唱者和传播者从没有一鸣惊人的打算,从不期望被台下观众狂热地呼喊。它几乎沉淀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感情,它展现着劳动的场面,它叙述着爱情,叙述着苦难,叙述着为富不仁者的卑鄙、被压迫者的反抗。
民歌是感情情不自禁的流露。它如同一棵庄稼碰到一棵庄稼所发出的声音;它是黎明时分一片打湿树叶的雨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但写得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即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地揭示了剥削阶级寄生虫的本质。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见惯了唐诗的华美、宋词的艳媚,如今看来却不及这些四言小句的玲珑可爱。对我而言,与其说《诗经》是一本诗集,倒不如说它是一本故事集,有的描绘战争的残酷,有的叙述爱情的甜酸……它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人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反映。短短四个字,精炼至极却也绵长至极,仿佛只要失去一个笔画,藏在其中冗长的情感也会随之消失,即便有些长短句糅杂,却更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偷偷跑了出来,为阅读增添了几分跳跃和趣味。
2.写作背景
《氓》是一首叙事诗,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只是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幸福与否全部寄托在丈夫身上。到了封建社会,这种畸形的男女关系更是发展成为对女子的礼教束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离开丈夫的女子就像是一片飘零的叶,随风而逝,没有方向。可是我们的女主人公在被抛弃后却敢于控诉,敢于决裂,这是何等的勇气!多么的可敬!
对于这个女子我只想这么评价——“哀其不幸,钦其有争!”你想对这个女子说些什么呢?
3.相关知识
《诗经》中的“国风”
《诗经》中的“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5国风。其中,“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多为各地民间歌谣。“国风”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其主要内容有:
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兵役、劳役的痛苦与反感。如《魏风·伐檀》揭示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表达对不劳而获者的质疑和抗议;《魏风·硕鼠》反映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王风·君子于役》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达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的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情怀。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毅然从军、团结御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④表现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的婚姻与命运。如《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有生活情趣;《周南·关雎》写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唯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
“国风”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诗经》的精华。
毛诗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
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作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何谓“今文经”“古文经”?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儒家经籍。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今文经是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二者区别:
(1)对孔子态度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2)经典顺序
今、古文经学视经典的学习顺序的不同,源于两派对于孔子的定位不同。
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经顺序定为《诗》《书》《礼》《易》《春秋》,由浅入深;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学家,将五经顺序定为《易》《书》《诗》《礼》《春秋》,按时间顺序排列。钱穆先生认为今、古文经学之争始于利益之争,当是定论之言。
(3)兴盛衰落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语言建构与运用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蚩蚩 .
②贸 .
③匪 .
④即 .
⑤谋 .
⑥愆 .
同“嗤嗤”,忠厚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交易,交换。
同“非”,不是。
就、靠近。
谋划、商量。
过失,过错,这里指拖延。
⑦将 .
⑧乘 .
⑨垝垣 .
⑩涕 .
载 .
尔卜尔筮 .
愿,请。
登上。
残破的墙。垝,毁坏。垣,墙。
眼泪。
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你用龟板占卜,用蓍(shī)草占卦。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无咎言 .
贿迁 .
沃若 .
于 .
耽 .
说 .
体:占卜显示的兆象。无咎(jiù)言:就是无凶卦。咎,灾祸。
财物,指嫁妆。
润泽的样子。
同“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
沉溺,沉醉。
同“脱”,摆脱,脱身。
2.思考: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示例)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思考: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答案:(示例)
①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②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③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陨 .
②徂尔 .
③食贫 .
④汤汤 .
⑤渐 .
⑥爽 .
陨落,坠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嫁到你家。徂,往。
过贫苦的生活。
水流盛大的样子。
浸湿。
差错,过失。
⑦贰 .
⑧罔极 .
⑨靡 .
⑩夙 .
既遂 .
咥 .
悼 .
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无,没有。
早。
愿望既然已经如愿。
讥笑。
伤感、哀伤。
泮 .
总角之宴 .
晏晏 .
旦旦 .
反是 .
已 .
焉哉 .
通“畔”,水边,边、岸。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
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和悦的样子。
诚恳的样子。
违背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
止、了结。
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
2.思考: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二、巩固自测
1.重要字音。
①氓之蚩( )蚩 ②匪我愆( )期
③将( )子无怒 ④垝垣( )
⑤尔卜尔筮( ) ⑥于嗟( )
⑦咥( )其笑矣 ⑧隰( )则有泮( )
chī
qiān
qiānɡ
ɡuǐ yuán
shì
xū jiē
xì
xí
pàn
2.通假释义。
①匪来贸丝 “匪”同“ ”, .
②于嗟鸠兮 “于”同“ ”, .
③无食桑葚 “无”同“ ”, .
④犹可说也 “说”同“ ”, .
⑤隰则有泮 “泮”同“ ”, .
非 不是
吁 叹词,表感慨
毋 不要
脱 摆脱、脱身
畔 边、岸
3.古今异义。
①三岁食贫
古义:
今义:三岁的年龄。
②总角之宴
古义:
今义:宴会。
指多年
快乐
名词,话,句中指预兆
动词,说
助词,无实义
助词,无实义
副词,无、没有
动词,倒下
介词,把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代词,代这件事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愆:匪我愆期
②将:将子无怒
③既:既见复关
④体/咎:体无咎言
⑤徂:自我徂尔
⑥渐:渐车帷裳
⑦爽:女也不爽
动词,拖延
动词,愿,请
副词,已经
名词,占卜显示的兆象 名词,灾祸
动词,往
动词,浸湿
名词,差错、过失
6.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①夙兴夜寐
形容词的活用
②三岁食贫
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数词的活用
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⑤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
名词作状语 在晚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 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用作动词 变黄
数词用作动词 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数词用作动词 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7.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表否定判断
宾语前置句
②秋以为期 正常语序为“ ”
8.文化常识
总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匪
以秋为期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1.《氓》中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
①氓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形象。
恋爱时,他真诚地求婚,两人订下婚约,充满浓情蜜意。婚后,随着女子容颜衰退,他便渐渐变心,甚至凶恶地对待妻子,将她无情抛弃。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他用情不专、脾气暴躁的品性。
②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善良、真诚、勤劳、坚强的女性形象。
恋爱时,她面对氓的求婚,虽责怪“无良媒”,但还是情意绵绵地相送、劝说,最后许诺婚期。这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真诚。婚后,她勤劳持家,氓却用情不专,甚至待她凶恶,使她如梦初醒,决绝地与氓一刀两断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奋力反抗的性格表现,展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2.《氓》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氓》中的对比手法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情感。
①人物对比。
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这是女主人公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很好地塑造了氓前后不一、反复无常,女主人公痴情、热情的人物形象。
②结婚前后对比。
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对比,刻画出氓无情无义的负心汉形象。
3.《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运用比兴手法的好处:
内容上: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以桑叶的润泽与凋零分别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4.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物象,它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①展现了情节的发展。
《氓》中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诗中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想当初,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③显示了构思的严密和巧妙。
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关联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将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二、重点探析
5.《氓》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观点一:我认为她会有幸福生活。
《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坚强专情、辛苦操持家务的女性,她不像一般被遗弃的女子那样软弱,而是非常刚烈、清醒、决绝。这样的好女子千里难寻,肯定会有懂得珍惜她的人,诗中的氓用情不专,不懂珍惜,早晚会有他后悔的一天。所以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有幸福的生活。
观点二:我认为她不会有幸福生活。
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代女子的独立性是非常差的,尽管女主人公很能干,但这种依附性丝毫不会减弱。离异后,她怎样生活?能养活她自己吗?没有了物质基础,幸福从何谈起呢?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文章中,既肯定了娜拉渴望独立的意识,也不回避现实存在的问题,即娜拉出走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同样,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也将面临一系列的生存问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责任
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
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人,应该为责任活着。
(2)正视悲剧
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会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人,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国家,一定是个清醒自信的国家。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2.在名句中选择
《诗经》名句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③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⑧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
(二)素材这样运用
遇见最美的诗经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快餐式的阅读常常使我感到消化不良,心灵不免染上尘埃,日趋浮躁,直到那日在图书馆偶遇最美的《诗经》,才领略了美到极致的斜阳余晖,花开花落,不论是在芦桑林中,还是在蒹葭苍苍的水面,我都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神国度,在那里拾得神圣的甘草,细细咀嚼其间百味。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表达对追求的篇章可谓占了《诗经》的半壁江山,而故事中浪漫痴情的女子的结局总是令人叹惋。《诗经》有云:“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于是便有了张爱玲的“原来你也在这里”。总有人风花雪月,总有人不解风情,如花美眷,也抵不过似水流年,从关关雎鸠到于以采蘋,感叹夫婿难求的女子终于出嫁了,但命运却不在她们的手里,繁花凋零空遗恨,或政治原因或情感变质或美人迟暮,皆身不由己。
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也许众多的变故是不是也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诗人?也许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吧,《诗经》里的几篇名篇皆出自一位名叫“庄姜”的女诗人之口,庄姜——绝世美女也,《诗经·卫风·硕人》有这样一段描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是对其美貌的描写,大抵倾国倾城的红颜多薄命,上天给了她骄人的容貌和尊贵的身份,可是却让她遭遇了残酷的宫廷变故,丈夫的移情别恋,前半生幸福欢愉,后半生颠沛流离,痛苦无处诉说,便寄予《柏舟》《日月》之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中的名句,本指在攻占时鼓舞士气,表示愿在战场同生共死的决心,到后来被约定俗成演化为歌颂白头到老的爱情誓言,可是流光暗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乌托邦的幻想才会有愿望破碎时的心痛,《召南·摽有梅》中的女子发出对爱情展开热烈追求的感叹,女子望眼欲穿,眼看梅子成熟落地,良人依旧不归,辜负这姹紫嫣红的年景。这情节让人想起《牡丹亭》中杜丽娘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红楼梦》中林黛玉叹息“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韶华无情,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今夕何夕,如此良人何?紫陌红尘中,从不乏痴情女子,她们如一朵朵圣洁静放的莲,在时光的湖畔极尽鲜妍,美人何处,在水一方。
在遥远的古代,美人心中良人不归的原因多半在于无止境的征战,“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默默吟唱《采薇》,发现读到最后竟黯然神伤,作为千古厌战名篇,其吸引人的不只在于对久戍难归的强烈控诉,还有对生命流逝的无助悲叹,那是一种自然人性的共鸣,“薇亦作止”、“柔止”、“刚止”,用植物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光阴似箭的感觉,即使归家又如何,家乡亲人或许白头逝去,新婚妻子或许另许他人,一切也已是物是人非。
如果说《诗经》的思想底蕴是坚实的堡垒,那么它重章叠唱的音乐美便增加了它最完美的装饰,随着节奏的层层逼近,镜头的不断切换,感情愈演愈烈,终是凄婉动人,传唱千年。
寂静如初的窈窕淑女啊,我愿为你放弃赶路,风华正茂的征人啊,我甘心等你到白头,此时,我行走在古典诗词繁华盛开的路旁,撷下野边蔓草,盖一座茅屋,迎接闻香而来的远行客,与我共话一曲诗经风流。
《诗经》虽简简单单,却直戳心房,细细读来竟生出一丝疼痛,这是一种遇见知音才会产生的共鸣。扪心自问,我不过也是这样一个凡人罢了,同样有着对现实深深的无力感。千年前的感触,用在今日竟同样契合,《诗经》就像一座桥梁,衔接了时空。我想,这就是经典的价值和魅力。
安意如曾说:“《诗经》在我心里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是啊,纵使隔着时空,它却与我们心灵相通。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或许就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唱过的歌谣。思无邪,来自于一份最原始质朴的情感,思无邪,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看过了爱情的悲剧,这并不是说《诗经》中就只有这样千疮百孔的爱情,相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现实,才更能突出另外一些时刻的可贵。
当我们遇见了那个对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当他“出其东门”,看到“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只有那个淡色衣衫的人,才是我所爱的人。
当“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他与她邂逅相遇,内心的欢喜在呼喊:“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夕何夕,如此良人何?”
这是一些多么美好的瞬间。现实难以如意,人生无法完美,但我可以追求这些完美啊,这个过程,比完美本身更有意思。
关于《诗经》,关于那个时代,实在还有太多太多可以探索,可以追思。如今,我写他们,隔着几千年的光阴岁月回望过去,年代早已经是杳杳无踪,唯剩下精神和内涵,经受过时间的洗礼,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心间。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歌谣言情志,传唱三千年——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诗经》的成书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05首,为了叙述方便也称作“诗三百”。西汉时,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诗》成为儒家经典,《诗经》之称沿用至今。
《诗经》的内容
《诗经》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更有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内容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六义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我们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传统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
《诗经》的语言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同时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这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到: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
《诗经》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发端而形成。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此外,《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描绘了一卷立体而具象的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面貌,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会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拓展阅读
1.《诗经·小雅·鹿鸣》
阅读提示
《小雅·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仍有一定的影响。
原诗
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②。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③,承筐④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⑤。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⑦。
视民不恌⑧,君子是则⑨是效。我有旨酒⑩,嘉宾式燕以敖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①呦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②苹:艾蒿。
③簧:笙上的簧片。
④承筐:指奉上礼品。
⑤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⑥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⑦德音孔昭:品德高尚而显耀。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⑧视民不恌:示人榜样不轻浮。视,同“示”。恌,同“佻”。
⑨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⑩旨酒:美酒。旨,甘美。
式燕以敖:宴请(嘉宾)嬉娱逍遥。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湛(dān):深厚。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2.《诗经·王风·黍离》
阅读提示
西周末年,周朝遭到来自北方的犬戎的入侵和蹂躏。周平王继位之后,丰镐残破不堪,被迫东迁雒(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东迁之后,丰镐旧有的宗庙宫室全都荒废,长满黍稷。旧臣行役路此,不禁伤怀悲怆,连呼苍天不已。这首诗就反映了这种情景,充满了缠绵悲戚的情绪。
全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悲悯情怀,蕴含着深沉的忧国思国之情。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环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极为悲伤的样子。
原诗
彼黍离离①,彼稷②之苗。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①彼黍离离: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
②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③行迈靡靡: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
④中心摇摇: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⑤噎:堵塞。
译文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3.《诗经·邶风·击鼓》
阅读提示
《诗经·邶风·击鼓》是一首战争诗,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能归家的士卒唱的思乡之歌。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
这首诗铺陈直叙,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真切感人。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诗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原诗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土国城漕②,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③,平陈与宋④。不我以归⑤,忧心有忡⑥。
爰⑦居爰处?爰丧⑧其马?于以⑨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⑩,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 阔兮,不我活 兮。于嗟洵 兮,不我信 兮。
注释
①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②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③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④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⑤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⑥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⑦爰:哪里。
⑧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⑨于以:在哪里。
⑩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成说:誓约、成议、盟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久远。
信:守信,守约。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忧心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
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到白头。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
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氓
开卷有益
远古的声音
这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在中国所有的朝代之前,已经存在着这种声音。它是哪一年形成的,是由何人最先演唱的,无人知晓。它的演唱者和传播者从没有一鸣惊人的打算,从不期望被台下观众狂热地呼喊。它几乎沉淀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感情,它展现着劳动的场面,它叙述着爱情,叙述着苦难,叙述着为富不仁者的卑鄙、被压迫者的反抗。
民歌是感情情不自禁的流露。它如同一棵庄稼碰到一棵庄稼所发出的声音;它是黎明时分一片打湿树叶的雨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但写得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即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地揭示了剥削阶级寄生虫的本质。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见惯了唐诗的华美、宋词的艳媚,如今看来却不及这些四言小句的玲珑可爱。对我而言,与其说《诗经》是一本诗集,倒不如说它是一本故事集,有的描绘战争的残酷,有的叙述爱情的甜酸……它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人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反映。短短四个字,精炼至极却也绵长至极,仿佛只要失去一个笔画,藏在其中冗长的情感也会随之消失,即便有些长短句糅杂,却更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偷偷跑了出来,为阅读增添了几分跳跃和趣味。
2.写作背景
《氓》是一首叙事诗,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只是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幸福与否全部寄托在丈夫身上。到了封建社会,这种畸形的男女关系更是发展成为对女子的礼教束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离开丈夫的女子就像是一片飘零的叶,随风而逝,没有方向。可是我们的女主人公在被抛弃后却敢于控诉,敢于决裂,这是何等的勇气!多么的可敬!
对于这个女子我只想这么评价——“哀其不幸,钦其有争!”你想对这个女子说些什么呢?
3.相关知识
《诗经》中的“国风”
《诗经》中的“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5国风。其中,“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多为各地民间歌谣。“国风”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其主要内容有: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兵役、劳役的痛苦与反感。如《魏风·伐檀》揭示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表达对不劳而获者的质疑和抗议;《魏风·硕鼠》反映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王风·君子于役》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达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的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情怀。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毅然从军、团结御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④表现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的婚姻与命运。如《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有生活情趣;《周南·关雎》写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唯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
“国风”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诗经》的精华。
毛诗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
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作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何谓“今文经”“古文经”?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儒家经籍。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今文经是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二者区别:
(1)对孔子态度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2)经典顺序
今、古文经学视经典的学习顺序的不同,源于两派对于孔子的定位不同。
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经顺序定为《诗》《书》《礼》《易》《春秋》,由浅入深;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学家,将五经顺序定为《易》《书》《诗》《礼》《春秋》,按时间顺序排列。钱穆先生认为今、古文经学之争始于利益之争,当是定论之言。
(3)兴盛衰落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一、自学预习
(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氓之蚩蚩①,抱布贸②丝。匪③来贸丝,来即④我谋⑤。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⑥期,子无良媒。将⑦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⑧彼垝垣⑨,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⑩涟涟。既见复关,载 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 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 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蚩蚩 ②贸 ③匪
④即 ⑤谋 ⑥愆
⑦将 ⑧乘 ⑨垝垣
⑩涕 载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贿迁 沃若
于 耽 说
2.思考: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思考: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①。自我徂尔②,三岁食贫③。淇水汤汤④,渐⑤车帷裳。女也不爽⑥,士贰⑦其行。士也罔极⑧,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⑨室劳矣;夙⑩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 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 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 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 不思,亦已 焉哉 !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陨 ②徂尔 ③食贫
④汤汤 ⑤渐 ⑥爽
⑦贰 ⑧罔极 ⑨靡
⑩夙 既遂 咥
悼 泮 总角之宴
晏晏 旦旦 反是
已 焉哉
2.思考: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二、巩固自测
1.重要字音。
①氓之蚩( )蚩②匪我愆( )期
③将( )子无怒④垝垣( )
⑤尔卜尔筮( ) ⑥于嗟( )
⑦咥( )其笑矣⑧隰( )则有泮( )
2.通假释义。
①匪来贸丝“匪”同“ ”, .
②于嗟鸠兮“于”同“ ”, .
③无食桑葚“无”同“ ”, .
④犹可说也“说”同“ ”, .
⑤隰则有泮“泮”同“ ”, .
3.古今异义。
①三岁食贫
古义:
今义:三岁的年龄。
②总角之宴
古义:
今义:宴会。
4.一词多义。
①言
②靡
③以
④之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愆:匪我愆期
②将:将子无怒
③既:既见复关
④体/咎:体无咎言
⑤徂:自我徂尔
⑥渐:渐车帷裳
⑦爽:女也不爽
6.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①夙兴夜寐 ,
,
形容词的活用
②三岁食贫 ,
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数词的活用
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⑤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7.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表否定判断
宾语前置句
②秋以为期正常语序为“ ”
8.文化常识
总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一、合作学习
1.《氓》中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答:
2.《氓》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
答:
3.《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作用?
答:
4.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物象,它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二、重点探析
5.《氓》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责任
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
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人,应该为责任活着。
(2)正视悲剧
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会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人,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国家,一定是个清醒自信的国家。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2.在名句中选择
《诗经》名句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③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⑧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二)素材这样运用
遇见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快餐式的阅读常常使我感到消化不良,心灵不免染上尘埃,日趋浮躁,直到那日在图书馆偶遇最美的《诗经》,才领略了美到极致的斜阳余晖,花开花落,不论是在芦桑林中,还是在蒹葭苍苍的水面,我都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神国度,在那里拾得神圣的甘草,细细咀嚼其间百味。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表达对追求的篇章可谓占了《诗经》的半壁江山,而故事中浪漫痴情的女子的结局总是令人叹惋。《诗经》有云:“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于是便有了张爱玲的“原来你也在这里”。总有人风花雪月,总有人不解风情,如花美眷,也抵不过似水流年,从关关雎鸠到于以采蘋,感叹夫婿难求的女子终于出嫁了,但命运却不在她们的手里,繁花凋零空遗恨,或政治原因或情感变质或美人迟暮,皆身不由己。
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也许众多的变故是不是也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诗人?也许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吧,《诗经》里的几篇名篇皆出自一位名叫“庄姜”的女诗人之口,庄姜——绝世美女也,《诗经·卫风·硕人》有这样一段描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是对其美貌的描写,大抵倾国倾城的红颜多薄命,上天给了她骄人的容貌和尊贵的身份,可是却让她遭遇了残酷的宫廷变故,丈夫的移情别恋,前半生幸福欢愉,后半生颠沛流离,痛苦无处诉说,便寄予《柏舟》《日月》之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中的名句,本指在攻占时鼓舞士气,表示愿在战场同生共死的决心,到后来被约定俗成演化为歌颂白头到老的爱情誓言,可是流光暗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乌托邦的幻想才会有愿望破碎时的心痛,《召南·摽有梅》中的女子发出对爱情展开热烈追求的感叹,女子望眼欲穿,眼看梅子成熟落地,良人依旧不归,辜负这姹紫嫣红的年景。这情节让人想起《牡丹亭》中杜丽娘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红楼梦》中林黛玉叹息“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韶华无情,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今夕何夕,如此良人何?紫陌红尘中,从不乏痴情女子,她们如一朵朵圣洁静放的莲,在时光的湖畔极尽鲜妍,美人何处,在水一方。
在遥远的古代,美人心中良人不归的原因多半在于无止境的征战,“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默默吟唱《采薇》,发现读到最后竟黯然神伤,作为千古厌战名篇,其吸引人的不只在于对久戍难归的强烈控诉,还有对生命流逝的无助悲叹,那是一种自然人性的共鸣,“薇亦作止”、“柔止”、“刚止”,用植物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光阴似箭的感觉,即使归家又如何,家乡亲人或许白头逝去,新婚妻子或许另许他人,一切也已是物是人非。
如果说《诗经》的思想底蕴是坚实的堡垒,那么它重章叠唱的音乐美便增加了它最完美的装饰,随着节奏的层层逼近,镜头的不断切换,感情愈演愈烈,终是凄婉动人,传唱千年。
寂静如初的窈窕淑女啊,我愿为你放弃赶路,风华正茂的征人啊,我甘心等你到白头,此时,,撷下野边蔓草,盖一座茅屋,迎接闻香而来的远行客,与我共话一曲诗经风流。
《诗经》虽简简单单,却直戳心房,细细读来竟生出一丝疼痛,这是一种遇见知音才会产生的共鸣。扪心自问,我不过也是这样一个凡人罢了,同样有着对现实深深的无力感。千年前的感触,用在今日竟同样契合,《诗经》就像一座桥梁,衔接了时空。我想,这就是经典的价值和魅力。
安意如曾说:“《诗经》在我心里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是啊,纵使隔着时空,它却与我们心灵相通。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或许就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唱过的歌谣。思无邪,来自于一份最原始质朴的情感,思无邪,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看过了爱情的悲剧,这并不是说《诗经》中就只有这样千疮百孔的爱情,相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现实,才更能突出另外一些时刻的可贵。
当我们遇见了那个对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当他“出其东门”,看到“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只有那个淡色衣衫的人,才是我所爱的人。
当“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他与她邂逅相遇,内心的欢喜在呼喊:“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夕何夕,如此良人何?”
这是一些多么美好的瞬间。现实难以如意,人生无法完美,但我可以追求这些完美啊,这个过程,比完美本身更有意思。
关于《诗经》,关于那个时代,实在还有太多太多可以探索,可以追思。如今,我写他们,隔着几千年的光阴岁月回望过去,年代早已经是杳杳无踪,唯剩下精神和内涵,经受过时间的洗礼,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心间。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歌谣言情志,传唱三千年——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诗经》的成书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05首,为了叙述方便也称作“诗三百”。西汉时,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诗》成为儒家经典,《诗经》之称沿用至今。
《诗经》的内容
《诗经》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更有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内容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六义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我们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传统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
《诗经》的语言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同时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这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到: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
《诗经》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发端而形成。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此外,《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描绘了一卷立体而具象的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面貌,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会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拓展阅读
1.《诗经·小雅·鹿鸣》
阅读提示
《小雅·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仍有一定的影响。
原诗
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②。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③,承筐④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⑤。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⑦。
视民不恌⑧,君子是则⑨是效。我有旨酒⑩,嘉宾式燕以敖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①呦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②苹:艾蒿。
③簧:笙上的簧片。
④承筐:指奉上礼品。
⑤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⑥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⑦德音孔昭:品德高尚而显耀。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⑧视民不恌:示人榜样不轻浮。视,同“示”。恌,同“佻”。
⑨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⑩旨酒:美酒。旨,甘美。
式燕以敖:宴请(嘉宾)嬉娱逍遥。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湛(dān):深厚。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2.《诗经·王风·黍离》
阅读提示
西周末年,周朝遭到来自北方的犬戎的入侵和蹂躏。周平王继位之后,丰镐残破不堪,被迫东迁雒(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东迁之后,丰镐旧有的宗庙宫室全都荒废,长满黍稷。旧臣行役路此,不禁伤怀悲怆,连呼苍天不已。这首诗就反映了这种情景,充满了缠绵悲戚的情绪。
全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悲悯情怀,蕴含着深沉的忧国思国之情。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环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极为悲伤的样子。
原诗
彼黍离离①,彼稷②之苗。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①彼黍离离: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
②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③行迈靡靡: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
④中心摇摇: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⑤噎:堵塞。
译文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3.《诗经·邶风·击鼓》
阅读提示
《诗经·邶风·击鼓》是一首战争诗,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能归家的士卒唱的思乡之歌。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
这首诗铺陈直叙,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真切感人。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诗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原诗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土国城漕②,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③,平陈与宋④。不我以归⑤,忧心有忡⑥。
爰⑦居爰处?爰丧⑧其马?于以⑨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⑩,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 阔兮,不我活 兮。于嗟洵 兮,不我信 兮。
注释
①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②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③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④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⑤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⑥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⑦爰:哪里。
⑧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⑨于以:在哪里。
⑩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成说:誓约、成议、盟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久远。
信:守信,守约。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忧心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到白头。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氓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
(一)
1.答案:①蚩(chī)蚩:同“嗤嗤”,忠厚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②贸:交易,交换。③匪(fēi):同“非”,不是。④即:就、靠近。⑤谋:谋划、商量。⑥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拖延。⑦将(qiāng):愿,请。⑧乘:登上。⑨垝(guǐ)垣(yuán):残破的墙。垝,毁坏。垣,墙。⑩涕:眼泪。 载: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尔卜尔筮(shì):你用龟板占卜,用蓍(shī)草占卦。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占卜显示的兆象。无咎(jiù)言:就是无凶卦。咎,灾祸。 贿迁:财物,指嫁妆。 沃若:润泽的样子。 于(xū):同“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 耽(dān):沉溺,沉醉。 说:同“脱”,摆脱,脱身。
2.答案:(示例)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答案:(示例)①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②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③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二)
1.答案:①陨(yǔn):陨落,坠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②徂(cú)尔:嫁到你家。徂,往。③食贫:过贫苦的生活。④汤(shāng)汤:水流盛大的样子。⑤渐(jiān):浸湿。⑥爽:差错,过失。⑦贰: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⑧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⑨靡:无,没有。⑩夙:早。 既遂:愿望既然已经如愿。 咥(xì):讥笑。 悼:伤感、哀伤。 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晏晏: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是:违背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 已:止、了结。 焉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
2.答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二、
1.答案:①chī ②qiān ③qiānɡ ④ɡuǐyuán ⑤shì ⑥xūjiē ⑦xì ⑧xípàn
2.答案:①非 不是 ②吁 叹词,表感慨 ③毋 不要 ④脱 摆脱、脱身 ⑤畔 边、岸
3.答案:①指多年。②快乐。
4.答案:①名词,话,句中指预兆/动词,说/助词,无实义/助词,无实义 ②副词,无、没有/动词,倒下 ③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代这件事
5.答案:①动词,拖延 ②动词,愿,请 ③副词,已经 ④名词,占卜显示的兆象 名词,灾祸 ⑤动词,往 ⑥动词,浸湿 ⑦名词,差错、过失
6.答案:①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 名词作状语 在晚上 ②形容词用作名词 贫苦的生活 ③形容词用作动词 变黄 ④数词用作动词 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⑤数词用作动词 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7.答案:①匪 ②以秋为期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明确:①氓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形象。
恋爱时,他真诚地求婚,两人订下婚约,充满浓情蜜意。婚后,随着女子容颜衰退,他便渐渐变心,甚至凶恶地对待妻子,将她无情抛弃。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他用情不专、脾气暴躁的品性。
②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善良、真诚、勤劳、坚强的女性形象。
恋爱时,她面对氓的求婚,虽责怪“无良媒”,但还是情意绵绵地相送、劝说,最后许诺婚期。这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真诚。婚后,她勤劳持家,氓却用情不专,甚至待她凶恶,使她如梦初醒,决绝地与氓一刀两断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奋力反抗的性格表现,展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2.明确:《氓》中的对比手法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情感。
①人物对比。
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这是女主人公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很好地塑造了氓前后不一、反复无常,女主人公痴情、热情的人物形象。
②结婚前后对比。
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对比,刻画出氓无情无义的负心汉形象。
3.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运用比兴手法的好处:
内容上: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以桑叶的润泽与凋零分别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4.明确:①展现了情节的发展。
《氓》中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诗中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想当初,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③显示了构思的严密和巧妙。
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关联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将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5.明确:观点一:我认为她会有幸福生活。
《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坚强专情、辛苦操持家务的女性,她不像一般被遗弃的女子那样软弱,而是非常刚烈、清醒、决绝。这样的好女子千里难寻,肯定会有懂得珍惜她的人,诗中的氓用情不专,不懂珍惜,早晚会有他后悔的一天。所以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有幸福的生活。
观点二:我认为她不会有幸福生活。
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代女子的独立性是非常差的,尽管女主人公很能干,但这种依附性丝毫不会减弱。离异后,她怎样生活?能养活她自己吗?没有了物质基础,幸福从何谈起呢?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文章中,既肯定了娜拉渴望独立的意识,也不回避现实存在的问题,即娜拉出走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同样,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也将面临一系列的生存问题。(共77张PPT)
离骚(节选)
开卷有益
日月同辉
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的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
“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张祜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
屈原 (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楚国人,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具有远大目光,主张与强秦对抗。后因受小人陷害,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他天才似的诗歌陶醉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他的爱国主义已在他曾经生活的土地上发扬,并成为这个民族最高尚的道德之一。
2.写作背景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离骚》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首扣人心弦的政治抒情诗。
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3.相关知识
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关于《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西南联大,听过闻一多先生讲课的人很多。据汪曾祺先生回忆,闻一多讲《楚辞》之前,总会点燃一支烟,语调顿挫有致,颇为动情地说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学生中有吸烟的,他有时还上前“借火”。这种真性情与名士派头,堪与魏晋风度媲美,为民国大学的佳话之一。屈原、宋玉等为这一诗体的代表作家,因该诗体代表作品以《离骚》为最,所以这种新体诗又名“骚体”。
语言建构与运用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苗裔 .
②朕 .
③皇考 .
④贞 .
⑤孟陬 .
⑥降 .
⑦览揆 .
远代子孙。裔,衣服的末边。
我。
已故父亲的美称。一说指太祖或曾祖。皇,大。考,称已故的父亲。
当、正当。
孟春正月,是寅月,正月为陬。
降生。
览:观察。揆(kuí):测度、衡量。
⑧初度 .
⑨肇 .
⑩锡 .
名 .
字 .
纷 .
内美 .
出生时的情况。
开始。
赐给。
命名。
起个表字。
盛多。
美好的内在品质。
重 .
修 .
扈 .
辟 .
纫 .
汩 .
加。
美好。
披。
同“僻”,僻静、幽静。
连缀,连接。
水流很快的样子。此用以形容时光飞逝。
即“不与吾”。与,等待。
搴(qiān):拔取。阰(pí):土坡。
采摘。
迅速。
久留。
时序更替。
想到。
衰老。
趁,凭。
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骏马。
同“导”,引导。
2.思考:《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答案:“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太息 .
②掩涕 .
③好 .
④修姱 .
⑤ 羁 .
⑥謇 .
叹息。
掩面而泣。
爱慕、崇尚。
美好。
喻指束缚、约束。
助词,无实在意义。
⑦谇 .
⑧替 .
⑨ .
⑩申 .
揽茝 .
灵修 .
浩荡 .
谏诤。
废弃。
佩带。
重复、加上。
采摘白芷。
楚怀王。
荒唐。
众女 .
蛾眉 .
谣诼 .
善淫 .
固 .
偭 .
改错 .
喻指小人。
喻指美好的品德。
谣:诋毁。诼(zhuó):诽谤。
好做淫邪之事。
本来。
违背。
改变正常的措施。错,同“措”,举措。
违背准绳。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指准绳、准则。
追随邪佞。曲:邪僻,不正派。
迎合讨好。
法度,准则。
忳、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
失意的样子。
走投无路。
突然。
指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
凶猛的鸟,指鹰、雕等。
方枘和圆凿。
合。
何、怎么。
受着委屈。
责骂。
容忍。
同“服”,保持。
献身正道。
看重,推崇。
2.思考:《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答案:(示例)《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相道 ②延伫 .
③回 ④复路 .
⑤行迷 ⑥步 .
⑦焉 ⑧离尤 .
⑨初服 ⑩制 .
相:观察。道:道路。
久立。延,长久。
掉转。
回原路。
走入迷途。
缓行。
在那里。
遭受指责。离,同“罹”,遭受。
未仕前的服饰,
喻指原先的志向。
裁制。
芙蓉 苟 .
岌岌 陆离 .
昭质 亏 .
游目 往观 .
章 惩 .
荷花。
如果、只要。
高耸的样子。
修长的样子。
光明纯洁的本质。
减损。
放眼观看。
前去观望。
同“彰”,明显。
因受创而戒止。
2.思考: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二、巩固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好修姱 (2)蕙 (3) 羁 .
(4)謇朝谇 (5)揽茝 (6)谣诼 .
(7)偭规矩 (8)溘死 (9)方圜 .
(10)侘傺 (11)芰荷 (12)兰皋 .
(13)岌岌 (14)延伫 (15)鸷鸟 .
(16)杂糅 (17)攘诟 .
hào kuā
xiāng
jī
jiǎn suì
chǎi
zhuó
miǎn
kè
yuán
chà chì
jì
gāo
jí jí
zhù
zhì
róu
gòu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偭规矩而改错
(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
(4)进不入以离尤兮
(5)芳菲菲其弥章
错,通“措”,举措
邑,通“悒”,苦闷
圜,通“圆”,圆形,和“方”相对
离,通“罹”,遭受
章,通“彰”,明显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
今义:形容雄伟或壮大
(2)竞周容以为度
古义: .
今义:认为
(3)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荒唐
把……当做
随流水消逝
(4)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
今义:改正错误
(5)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
今义:技艺巧妙
(6)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 .
今义:经济困难
(7)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改变措施
善于取巧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修长的样子
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
②长余佩之陆离 .
③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
④孰与君少长 .
副词,长久
使……加长
与“短”相对
年纪大的
(2)固
①固前圣之所厚 .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③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
④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
⑤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副词,本来
形容词,顽固
形容词,坚固
副词,确实
稳固
(3)伏
①伏清白以死直兮 .
②福兮祸所伏 .
③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 .
④降龙伏虎 .
⑤伏其为人 .
同“服”,保持
潜藏
埋伏
降伏,制伏,使……屈服
佩服
(4)及
①及行迷之未远 .
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③望尘莫及 .
④其贤不及孔子 .
趁着
至,到达
赶得上
比得上
(5)反
①延伫乎吾将反 .
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③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
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
⑤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返回
类推
翻转
反省
违背
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乎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②延伫乎吾将反 .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⑤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于,在
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表疑问语气,吗
表商量语气,吧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表反问语气,吗
(2)于
①步余马于兰皋兮 .
②苛政猛于虎也 .
③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⑤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
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在
比
对
向
由于
被
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哀民生之多艰 .
(2)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
(3)鸷鸟之不群兮 .
(4)屈心而抑志兮 .
(5)伏清白以死直兮 .
(6)固前圣之所厚 .
(7)步余马于兰皋兮 .
(8)苟余情其信芳 .
(9)高余冠之岌岌兮 .
(10)长余佩之陆离 .
为动用法,为……而哀
名词用作动词,束缚
名词用作动词,合群
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为动用法,为……而死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
使动用法,使……走
名词用作形容词,美好
使动用法,使……加高
使动用法,使……加长
7.填空。
(1)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诗句是 。
(2)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继而指斥那帮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两个诗句是
、 。
(3)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两个诗句是 ,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楚辞》是战国时以 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这种诗体句子长短不一,全诗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且“楚辞”多用 字,这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酣畅淋漓的抒发。
屈原
兮
(5)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风骚”中的“风”是指 ,“骚”即 。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国风》
《离骚》
《诗经》
《楚辞》
风骚
(6)屈原,名 , 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的纪念日。
平
战国
浪漫
哥白尼
莎士比亚
但丁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3.《离骚》一诗塑造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4.诗人描写花草禽兽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未悔。在描述出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合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为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5.屈原最终怀石沉江,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
明确:
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这样投江而死,毫无意义。
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观点三: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的情况,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小人。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文是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作者首先说明了遭贬的原因,然后又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朝奸佞同流合污的思想,紧接着作者展示了自己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三、技法学习
比喻和象征手法
《离骚》中比喻、象征手法运用得十分广泛,比喻形象、丰富、复杂、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例如,用“蕙”“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奸;用“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用“鸷鸟”比喻诗人的刚烈不群,用“芰荷”“芙蓉”表现诗人美好的精神境界。这些比喻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忠贞
为国的忠贞,虽九死犹未悔,以香草、芰荷为裳。只可惜,在小人奸诈、君王昏庸的压迫下,“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飘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然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断求索的诗人,不断追寻的诗人,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以“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穿越时间的长空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于是,屈原,就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2)执着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发出悲剧性的冲突。而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他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来有足够的估计,但他义无反顾,仍去自觉承担:“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舍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但为了坚守原则,他仍然坚持斗争到底,从而忍受了极大的痛苦,最终导致了人生的极大悲剧。
(3)心灵的选择
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
汨罗江畔,屈原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在他面前有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
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2.在名句中选择
屈原的千古名句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④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⑤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⑦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⑧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⑨乐莫乐兮新相知。
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放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二)素材这样运用
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腐败,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屈原的精神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拓展阅读
1.渔父
先秦:屈原
阅读提示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就像一支悠远的情韵曲,着墨不多却十分传神地塑造了渔夫,再现了屈原。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文章中,渔夫与屈原不期而遇,两人产生了一段可谓千古绝唱的精彩对话。《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矛盾,以及在矛盾面前的最终抉择,那就是自沉于汨罗。
至于屈原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屈原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珍爱、对于自己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
原文
屈原既放①,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②憔悴,形容③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④?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⑤。”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⑥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⑧,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⑨者必弹冠,新浴⑩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 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 而笑,鼓枻 而去,乃歌曰:“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①既放:已经被流放。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放,(被)流放。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形体容貌。
④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⑤是以见放:因为这个原因我被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⑥淈:搅浑。
⑦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薄酒。
⑧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举动。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义。
⑨沐:洗头。
⑩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污浊。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濯:洗。
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2.九歌·国殇①
先秦:屈原
阅读提示
《国殇》是一首祭祀为国捐躯将士的祭歌,诗歌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原诗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④,左骖殪兮右刃伤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⑥,援玉枹兮击鸣鼓⑦。
天时怼兮威灵怒⑧,严杀尽兮弃原野⑨。
出不入兮往不反⑩,平原忽兮路超远 。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
注释
①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
②操吴戈兮被犀甲:操,拿着。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③车错毂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④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躐,践踏。行,行列。
⑤左骖殪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⑥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⑦援玉枹兮击鸣鼓: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⑧天时怼兮威灵怒: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⑨严杀尽兮弃原野:严杀,严酷的厮杀。尽,皆,全都。
⑩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平原忽兮路超远: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带长剑兮挟秦弓: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首身离兮心不惩: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诚既勇兮又以武: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终,始终。凌,侵犯。
身既死兮神以灵: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子魂魄兮为鬼雄: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鬼,也要成为鬼中豪杰。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离骚(节选)
开卷有益
日月同辉
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的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
“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张祜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
屈原 (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楚国人,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具有远大目光,主张与强秦对抗。后因受小人陷害,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他天才似的诗歌陶醉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他的爱国主义已在他曾经生活的土地上发扬,并成为这个民族最高尚的道德之一。
2.写作背景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离骚》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首扣人心弦的政治抒情诗。
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3.相关知识
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关于《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西南联大,听过闻一多先生讲课的人很多。据汪曾祺先生回忆,闻一多讲《楚辞》之前,总会点燃一支烟,语调顿挫有致,颇为动情地说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学生中有吸烟的,他有时还上前“借火”。这种真性情与名士派头,堪与魏晋风度媲美,为民国大学的佳话之一。屈原、宋玉等为这一诗体的代表作家,因该诗体代表作品以《离骚》为最,所以这种新体诗又名“骚体”。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一、自学预习
(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帝高阳之苗裔①兮,朕②皇考③曰伯庸。摄提贞④于孟陬⑤兮,惟庚寅吾以降⑥。皇览揆⑦余初度⑧兮,肇⑨锡⑩余以嘉名。名 余曰正则兮,字 余曰灵均。
纷 吾既有此内美 兮,又重 之以修 能。扈 江离与辟 芷兮,纫 秋兰以为佩。汩 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苗裔 ②朕 ③皇考 ④贞
⑤孟陬 ⑥降 ⑦览揆 ⑧初度
⑨肇 ⑩锡 名 字
纷 内美 重 修
扈 辟 纫 汩
不吾与 搴阰 揽 忽
淹 代序 惟 迟暮
抚 此度 骐骥 道
2.思考:《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长太息①以掩涕②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③修姱④以·羁⑤
兮,謇⑥朝谇⑦而夕替⑧。既替余以蕙·⑨兮,又申⑩之以揽茝 。亦余
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 之浩荡 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 嫉余之蛾眉 兮,谣诼 谓余以善淫 。固 时俗之工巧兮,偭 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太息 ②掩涕 ③好
④修姱 ⑤羁 ⑥謇
⑦谇 ⑧替 ⑨
⑩申 揽茝 灵修
浩荡 众女 蛾眉
谣诼 善淫 固
偭 改错 背绳墨
追曲 周容 度
忳郁邑 侘傺 穷困
溘 此态 鸷鸟
方圜 周 孰
屈心 尤 攘
伏 死直 厚
2.思考:《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三)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悔相道①之不察兮,延伫②乎吾将反。回③朕车以复路④兮,及行迷⑤之未远。步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⑦止息。进不入以离尤⑧兮,退将复修吾初服⑨。制⑩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 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 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 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 兮,将往观 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相道 ②延伫 ③回
④复路 ⑤行迷 ⑥步
⑦焉 ⑧离尤 ⑨初服
⑩制 芙蓉 苟
岌岌 陆离 昭质
亏 游目 往观
章 惩
2.思考: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二、巩固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好修姱 (2)蕙·
(3)·羁 (4)謇朝谇
(5)揽茝 (6)谣诼
(7)偭规矩 (8)溘死
(9)方圜 (10)侘傺
(11)芰荷 (12)兰皋
(13)岌岌 (14)延伫
(15)鸷鸟 (16)杂糅
(17)攘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偭规矩而改错( )
(2)忳郁邑余侘傺兮( )
(3)何方圜之能周兮( )
(4)进不入以离尤兮( )
(5)芳菲菲其弥章( )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今义:形容雄伟或壮大
(2)竞周容以为度
古义:
今义:认为
(3)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4)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今义:改正错误
(5)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今义:技艺巧妙
(6)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
今义:经济困难
(7)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
②长余佩之陆离( )
③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 )
④孰与君少长( )
(2)固
①固前圣之所厚( )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③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
④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
⑤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3)伏
①伏清白以死直兮( )
②福兮祸所伏( )
③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 )
④降龙伏虎( )
⑤伏其为人( )
(4)及
①及行迷之未远( )
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③望尘莫及( )
④其贤不及孔子( )
(5)反
①延伫乎吾将反( )
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③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
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
⑤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乎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
②延伫乎吾将反( )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⑤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2)于
①步余马于兰皋兮( )
②苛政猛于虎也( )
③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⑤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
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哀民生之多艰 ( )
(2)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
(3)鸷鸟之不群兮( )
(4)屈心而抑志兮( )
(5)伏清白以死直兮( )
(6)固前圣之所厚( )
(7)步余马于兰皋兮( )
(8)苟余情其信芳( )
(9)高余冠之岌岌兮( )
(10)长余佩之陆离( )
7.填空。
(1)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诗句是 。
(2)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继而指斥那帮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两个诗句是 、 。
(3)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两个诗句是 , 。
(4)《楚辞》是战国时以 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这种诗体句子长短不一,全诗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且“楚辞”多用 字,这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酣畅淋漓的抒发。
(5)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风骚”中的“风”是指 ,“骚”即 。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6)屈原,名 , 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的纪念日。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一、合作学习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3.《离骚》一诗塑造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
4.诗人描写花草禽兽的用意是什么?
答:
5.屈原最终怀石沉江,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
答: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文是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作者首先说明了遭贬的原因,然后又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朝奸佞同流合污的思想,紧接着作者展示了自己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三、技法学习
比喻和象征手法
《离骚》中比喻、象征手法运用得十分广泛,比喻形象、丰富、复杂、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例如,用“蕙”“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奸;用“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用“鸷鸟”比喻诗人的刚烈不群,用“芰荷”“芙蓉”表现诗人美好的精神境界。这些比喻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忠贞
为国的忠贞,虽九死犹未悔,以香草、芰荷为裳。只可惜,在小人奸诈、君王昏庸的压迫下,“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飘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然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断求索的诗人,不断追寻的诗人,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以“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穿越时间的长空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于是,屈原,就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2)执着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发出悲剧性的冲突。而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他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来有足够的估计,但他义无反顾,仍去自觉承担:“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舍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但为了坚守原则,他仍然坚持斗争到底,从而忍受了极大的痛苦,最终导致了人生的极大悲剧。
(3)心灵的选择
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
汨罗江畔,屈原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在他面前有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
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2.在名句中选择
屈原的千古名句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④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⑤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⑦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⑧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⑨乐莫乐兮新相知。
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放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二)素材这样运用
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腐败,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屈原的精神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拓展阅读
1.渔父
先秦:屈原
阅读提示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就像一支悠远的情韵曲,着墨不多却十分传神地塑造了渔夫,再现了屈原。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文章中,渔夫与屈原不期而遇,两人产生了一段可谓千古绝唱的精彩对话。《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矛盾,以及在矛盾面前的最终抉择,那就是自沉于汨罗。
至于屈原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屈原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珍爱、对于自己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
原文
屈原既放①,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②憔悴,形容③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④?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⑤。”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⑥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⑧,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⑨者必弹冠,新浴⑩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 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 而笑,鼓枻 而去,乃歌曰:“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①既放:已经被流放。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放,(被)流放。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形体容貌。
④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⑤是以见放:因为这个原因我被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⑥淈:搅浑。
⑦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薄酒。
⑧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举动。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义。
⑨沐:洗头。
⑩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污浊。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濯:洗。
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2.九歌·国殇①
先秦:屈原
阅读提示
《国殇》是一首祭祀为国捐躯将士的祭歌,诗歌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原诗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④,左骖殪兮右刃伤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⑥,援玉枹兮击鸣鼓⑦。
天时怼兮威灵怒⑧,严杀尽兮弃原野⑨。
出不入兮往不反⑩,平原忽兮路超远 。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
注释
①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
②操吴戈兮被犀甲:操,拿着。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③车错毂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④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躐,践踏。行,行列。
⑤左骖殪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⑥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⑦援玉枹兮击鸣鼓: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⑧天时怼兮威灵怒: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⑨严杀尽兮弃原野:严杀,严酷的厮杀。尽,皆,全都。
⑩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平原忽兮路超远: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带长剑兮挟秦弓: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首身离兮心不惩: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诚既勇兮又以武: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终,始终。凌,侵犯。
身既死兮神以灵: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子魂魄兮为鬼雄: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鬼,也要成为鬼中豪杰。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离骚(节选)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
(一)
1.答案:①苗裔(yì):远代子孙。裔,衣服的末边。②朕:我。③皇考:已故父亲的美称。一说指太祖或曾祖。皇,大。考,称已故的父亲。④贞:当、正当。⑤孟陬(zōu):孟春正月,是寅月,正月为陬。⑥降:降生。⑦览:观察。揆(kuí):测度、衡量。⑧初度:出生时的情况。⑨肇(zhào):开始。⑩锡:赐给。 名:命名。 字:起个表字。 纷:盛多。 内美:美好的内在品质。 重(chóng):加。 修(xiū):美好。 扈(hù):披。 辟:同“僻”,僻静、幽静。 纫(rèn):连缀,连接。 汩(yù):水流很快的样子。此用以形容时光飞逝。不吾与:即“不与吾”。与,等待。搴(qiān):拔取。阰(pí):土坡。揽:采摘。忽:迅速。淹:久留。代序:时序更替。惟:想到。迟暮:衰老。抚:趁,凭。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骐(qí)骥(jì):骏马。道(dǎo):同“导”,引导。
2.答案:“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二)
1.答案:①太息:叹息。②掩涕:掩面而泣。③好:爱慕、崇尚。④修姱:美好。⑤(jī)羁:喻指束缚、约束。⑥謇:助词,无实在意义。⑦谇(suì):谏诤。⑧替:废弃。⑨(xiāng):佩带。⑩申:重复、加上。 揽茝:采摘白芷。 灵修:楚怀王。 浩荡:荒唐。 众女:喻指小人。 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 谣:诋毁。诼(zhuó):诽谤。 善淫:好做淫邪之事。 固:本来。 偭:违背。 改错:改变正常的措施。错,同“措”,举措。背绳墨:违背准绳。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指准绳、准则。追曲:追随邪佞。曲:邪僻,不正派。周容:迎合讨好。度:法度,准则。忳郁邑:忳、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侘(chà)傺(chì):失意的样子。穷困:走投无路。溘(kè):突然。此态:指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鸷(zhì)鸟:凶猛的鸟,指鹰、雕等。方圜:方枘和圆凿。周:合。孰:何、怎么。屈心:受着委屈。尤:责骂。攘:容忍。伏:同“服”,保持。死直:献身正道。厚:看重,推崇。
2.答案:(示例)《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三)
1.答案:①相:观察。道:道路。②延伫:久立。延,长久。③回:掉转。④复路:回原路。⑤行迷:走入迷途。⑥步:缓行。⑦焉:在那里。⑧离尤:遭受指责。离,同“罹”,遭受。⑨初服:未仕前的服饰,喻指原先的志向。⑩制:裁制。 芙蓉:荷花。 苟:如果、只要。 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亏:减损。 游目:放眼观看。 往观:前去观望。 章:同“彰”,明显。 惩:因受创而戒止。
2.答案:(示例)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二、
1.答案:(1)hào kuā (2)xiāng (3)jī (4)jiǎn suì (5)chǎi (6)zhuó (7)miǎn (8)kè (9)yuán (10)chà chì (11)jì (12)gāo (13)jí jí (14)zhù (15)zhì (16)róu (17)gòu
2.答案:(1)错,同“措”,举措
(2)邑,同“悒”,苦闷
(3)圜,同“圆”,圆形,和“方”相对
(4)离,同“罹”,遭受
(5)章,同“彰”,明显
3.答案:(1)荒唐
(2)把……当做
(3)随流水消逝
(4)改变措施
(5)善于取巧
(6)(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7)修长的样子
4.答案:(1)①副词,长久 ②使……加长 ③与“短”相对 ④年纪大的
(2)①副词,本来 ②形容词,顽固 ③形容词,坚固 ④副词,确实 ⑤稳固
(3)①同“服”,保持 ②潜藏 ③埋伏 ④降伏,制伏,使……屈服 ⑤佩服
(4)①趁着 ②至,到达 ③赶得上 ④比得上
(5)①返回 ②类推 ③翻转 ④反省 ⑤违背
5.答案:(1)①于,在 ②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③表疑问语气,吗 ④表商量语气,吧 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⑥表反问语气,吗
(2)①在 ②比 ③对 ④向 ⑤由于 ⑥被
6.答案:(1)为动用法,为……而哀 (2)名词用作动词,束缚 (3)名词用作动词,合群 (4)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为动用法,为……而死 (6)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 (7)使动用法,使……走 (8)名词用作形容词,美好 (9)使动用法,使……加高 (10)使动用法,使……加长
7.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屈原 兮 (5)《国风》 《离骚》 《诗经》 《楚辞》 风骚 (6)平 战国 浪漫 哥白尼 莎士比亚 但丁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明确: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明确: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3.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4.明确: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未悔。在描述出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合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为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5.明确: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这样投江而死,毫无意义。
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观点三: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的情况,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