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4: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无言之美
朱光潜
2024-01-05
学习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认识无言之美。
2、学习文章论证的方法,深入体会无言之美。(重难点)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本文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学界普遍视其为朱光潜美学生涯的开端。虽然对于无言之美的阐释,朱光潜主要依据了古希腊艺术的“静穆”原则,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朱光潜对美的理解根本上是受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影响。
读准字音
意蕴(yùn) 颦(pín) 蛾眉(é)
寂寥(liáo) 谚语(yàn) 心旷神怡(kuàng)
轻描淡写(miá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chèn)
词语释义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附丽:附着,依附。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
栩栩如生:形客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寂寥:寂静,空旷。目不忍睹:形客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分析本文的话题“无言”是如何引出来的?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无言”的意蕴?
本文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2.请找出文中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文中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3.本文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4.本文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能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5.本文从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产生美的?试具体分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绘画的选择之美。举相片和图画在反映实物上的不同表现的事例,并作对比,说明图画虽然只表现了实物的一部分,并且这一部分也未必和实物完全一致,不像相片那样“和自然逼真”,但是图画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言不尽意”带来的“无言之美”。
(2)文学的含蓄之美。以大量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尽意”(含蓄)会给人带来美感和深远的情感体验,文学上“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言不尽意”带来的“无言之美”。
(3)音乐的无声之美。以白香山《琵琶行》的诗句为例,并引用济慈的名言,说明“无声胜有声”。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言不尽意”带来的“无言之美”。
(4)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引用中国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并作对比,突出“含蓄”往往比“流露”给人的印象更深刻;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事例,说明“含而不露”比“流露”给人更深刻的印象。运用了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言不尽意”带来的“无言之美”。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6.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
(2)实现价值增值;
(3)涵养文化自信;
(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
(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7.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本文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精读课文,拓展探究
1.结合文中任意一则论据,试谈一下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如文中探讨文学作品时的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者却如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体会到大漠的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精读课文,拓展探究
2、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
宋徽宗的书画造诣很高,有一次招考宫廷画师,让应考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就没有出现寺庙:一道悬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这就是含蓄不露的“无言之美”。
精读课文,拓展探究
3、文章结尾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试从学过的课文中列举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1)《皇帝的新装》:结尾写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回到皇宫后,皇帝怎么处置两个织工,又怎么对待大臣等等并没有写,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2)《台阶》:最后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言简义丰,包含着对“父亲”的崇敬、怜悯以及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愿望等种种复杂的情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无言之美”。
主旨归纳
作者以图画、文学、音乐、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结论。
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C.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D
课堂练习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B.本文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C.文章表达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
D.本文第八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虽不能尽意,但尽量尽意的道理。
D
课堂练习
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C.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A
课堂练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 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D
布置作业
1、列举一个体现“无言之美”的例子。
2、阅读朱光潜的文章,赏析作者的美学思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