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7: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以“科学精神”为主题展开学习,呈现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探索。单元内容编排了四篇课文:《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口语交际:辩论。
单元目标
1.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2.能概括文中事例,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单元重难点
1.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2.能概括文中事例,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目标
1.会写“辩”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重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难点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探究合作法
情境导入
任务一:读辩 论故事教学过程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
生:孔子(出示孔子像)在你们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
生:博学课件出示: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师: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圣人,有一天却被两个小孩给难住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2. 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生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吗?
生:两个小孩在争论与太阳有关的事。你是从那个字读书他们在争论呢?生:从“辩”字。你真会学习,知道抓关键词。
3. 出示:辩,左中右结构,中间言字旁,两边“辛”字,左边辛字最后一笔是撇。谁能组个词?
生:辩论、争辩。
4.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辩论,就连大学问家孔子也不能判断,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孔子的脚步,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这场辩论。
任务一:读辩论故事借助预习单及课文中的注音和注释,自由读课文。注意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同学你来发布第一个任务(生读任务一)出示:全文。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坐姿看大家已经读完了,那我们就来交流一你认为那个句子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一?
生:2、3 句“日始出”、“日初出”
生:4、5 自然段“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注意对比是吗?你很会观察。
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你关注到了注释,知道用字的意思来判断读音是吗?其他同学也关注到了吗?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非常重要的方法,要多用,下面带着我们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再来看一个长句,谁来读?
出示: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学生练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评价,停顿,有节奏感。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可以根据句子划分节奏来读课文,这样也容易理解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这句话里用那什么物品来说太阳?
生:车盖和盘盂。车盖大,盘盂小。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大小的对比。
生读。
师:不错!同学们像文中这样来与生活,形成对比的词语还有什么?
生:沧沧凉凉探汤
师:当你读到沧沧凉凉的时候什么感觉?
生:很寒凉
师:探汤指的是?
生:把手伸进热水里。
师:原来汤有热水的意思。想像着这水热的烫手,热的让人不敢触碰,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
师:朗读中融入了我们的理解和感受,一停顿一延长,味道就大不一样了。谁来完整的读一读全文?生配乐朗读。全班读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先借助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根据故事发展的原因、经过、结果试着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一听。谁来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生汇报交流。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看来同学们基本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那你也应该知道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理由、依据各是什么,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单中的表格,生汇报交流。
人物 观点 理由 依据
小儿甲
小儿乙
展示答案:
人物 观点 理由 依据
小儿甲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儿近者大
小儿乙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两小儿争论的观点是太阳的远近。
师板书:早上中午
任务二:学辩论智慧
聚焦两小儿对话,小组合作交流对话的共同点,可以从语言用词,句式等方面探究,看看那个小组的发现多有价值。
小组交流
生:说观点的时候“我以。。。。。”规范的语言。
生:反问句换个说法
师:为什么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语气
生:夸张对比的手法
师:一儿说什么,一儿一儿用反问,一儿也用反问,一儿夸张,一儿也用夸张,这就叫针锋相对。这就是辩论,想象一下他们辩论是的样子,我们也来读一读对话。
生读
师:同一个太阳为什么他们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请同学们聚焦他们的理由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观察的角度不同,一个是视觉,一个是感觉。
师: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待事物的认知也会不同,从视觉上看近的大远的小,从感觉上看远的凉近的热。这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识,两小儿都用具体的事例和对比的方式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你能来夸夸两小儿吗
生:细心观察,爱思考。
师:科学的发现是不分年龄,就像本单元的单元主题: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文中的两小儿就是这样善观察,爱思考,那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是样的孩子呢,请你也结合生活说一说太阳大小凉热的对比吧。结合生活说一说:一儿曰:“日初出大如-----,及日中则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及其日中如----,不为远者凉而近者热乎?”
生:西瓜桃子
生:寒风刺骨蒸笼冰窖火炉
师:就是这样的针锋相对啊,那么两小儿能驳倒对方吗?
生:不能
师:你的理由是?
生:孔子不能决也。
师:所以他们打平手了。那我们合作者读一读,读出两小儿的坚持吧!老师读旁白女生读第一儿,男生读另一儿。
师生读。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小儿辩斗的现场。
任务三:秀辩斗风采
选择一个角色,和同桌辩斗有辩斗的语气有辩斗的神态、动作
1、同桌辩斗
2、选代表到台上辩一辩
3、师生互辩
师:这就是辩斗,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判断,孔子-----
生:不能决也。
师: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
生:两小儿都有理有据。
师:受时代限制,孔子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呀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同学们从这则故事中,你都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师:不管是两小儿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还是孔子的实事求是都是科学精神。
拓展延伸:
1.《两小儿辩日》的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书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
2.作业:背诵课文《两小儿辩日》找两个《列子.汤问》中的两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搜集材料,做好本单元口语交际辩论准备。
【板书】两小儿辩日
观点 依据
一儿:早上---近中午--- 远远小近大
一儿:早上---远中午--- 近近热远
《两小儿辩日》评测练习
一、填空
1、孔子名------,字-----,------末期-----国人。我国古代的------家,---------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两小儿辩日》选自《 》,相传为-------------时期郑人-------所著,书中保存了不少----------,-----------,----------。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三、两小儿的观点、依据分别是什么?
四、两小儿和孔子的人物形象
两小儿:-----------------------------------------------
孔子:--------------------------------------------------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以短小而富有趣味的篇章,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两小儿辩日》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文章随后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紧扣“辩”字,有观点,有事实依据,增强了辩论性。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将开头处的悬念一笔击破,结尾有无尽余味。本文所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
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自主预习,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并查阅相关资料。课上让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练习生活实际等方法疏通文意。运用对比等方法了解两小儿的观点,依据各是什么。学习两小儿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体会人物品质。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在辩论环节,学生出现观点性错误,虽然予以纠正,但是处理过于仓促,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不够。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及时也不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