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要点
1 .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德里苏丹国在西亚、南亚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中古时期日本和朝鲜半岛地区对中华文明的吸收并走上不同道路的史实,增强对中华文明圈的理解。
学法指导
1 .结合历史地图,掌握阿拉伯人在广域范围内的商业活动及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中古时期西亚、南亚、东亚等文明区域不同的发展道路,展开对印度、日本和朝鲜半岛在强大文明影响下探索自身道路的思考,提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人的扩张
(1)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________。
(2)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________。
(3)阿拉伯人的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______三洲的大帝国。
伊斯兰教
统一
亚非欧
2.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________、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________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①生产: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________得到很大发展
②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________.
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①文化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________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文化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________、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政治
财政
商业
海上贸易
巴格达
东西方
造纸术
知识点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过程
(1)13世纪:信奉________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________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__________,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________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伊斯兰教
巴尔干
君士坦丁堡
西亚
2.概况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________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________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__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________,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苏丹
工商业者
伊斯坦布尔
重税
知识点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中古时期的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建立:4世纪初,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________。
②概况
政治 帝国政局稳定,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____________,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________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北印度
恒河中下游
印度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概况: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________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总督
2.中古时期的日本
(1)“大化改新”
背景 ①国际: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________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文化持续传入日本
②国内: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________继位
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________,开始改革
意义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________国家
冶铁
孝德天皇
改新诏书
中央集权
(2)幕府统治
背景 ①经济基础: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________
②社会结构: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________,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________时期
庄园
武士
幕府政治
体制 ①天皇与将军: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由以______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________;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③锁国体制: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________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将军
家臣
锁国
3.中古时期的朝鲜
新罗统一 朝鲜半岛 7世纪末,________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王朝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________。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_________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朝鲜王朝 ①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________
②16世纪末,________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________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新罗
高丽王朝
科举考试
朝鲜
日本
中朝军民
启思助学
1.【图示解史】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
2.【学思之窗】 教材P23
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
(1)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地理位置凸显其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2)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区域内推动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
(3)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辟和疏通了连通三洲的陆上和海上商路,便利了广大区域的广泛交流。
3.【生活情境】 教材P22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思考: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提示: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4.【学习情境】 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思考: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提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5.【图示解史】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6.【学习情境】 奥斯曼帝国文化政策
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奥斯曼的铁骑在欧亚大陆上大规模扫荡。当时的基督教徒对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
思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有何不同?
提示:阿拉伯帝国:对外来文化采取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使伊斯兰文化内容更丰富。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7.【特别提醒】 哈里发与苏丹的区别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领袖,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宗教领袖兼国家元首的称呼。苏丹最早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宗教兼有的首脑名称。
8.【学习情境】 教材P25图片解读
阅读“13世纪初的德里苏丹国疆域”,能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当时德里苏丹国的范围仍局限于北印度,主要是从印度河到恒河流域的部分地区,东面已经到达孟加拉,德干高原尚有待于后来进一步的扩张。
9.【图解历史】 幕府时代的社会结构
10.【特别提醒】 阅读“日本武士(绘画作品)”(见教材P25)
信息解读:日本武士是职业军人,作为专业的军事集团,作战是武士的第一使命。他们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准则。
11.【学术情境】 高丽和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
7世纪初,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新,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贵族世袭制,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高丽和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依据。
提示:特点:效仿唐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依据:高丽王朝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等机构,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日本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废除贵族世袭制,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 文明交汇——亚洲地跨亚非欧大帝国的文明遗产
[史料实证]——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的贡献
史料一
史料一中图1是“‘智慧宫’中的翻译者”,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图2是阿拉伯数字,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史料二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再如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改造,并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
史料二反映了阿拉伯人传播中国四大发明、印度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的贡献。
(2)根据史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提示:贡献:阿拉伯人通过设立“智慧宫”吸引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保存并传播东西方的古代文化(如阿拉伯数字);促使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吸收其他文化,在促进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等方面均发挥了重大作用。
提示:贡献:阿拉伯人是东西文明交流的使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解释]——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比较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侵略 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统治 措施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对外来 文化态度 采取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唯物史观]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把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探究点二
兴衰沉浮——中古时期亚洲不同文明的区域特色与交流互鉴
[史料实证]——日本的大化改新
史料 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
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造户籍、计账(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1段,10段为1町。
改革租税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
——据《改新诏书》
史料分别从日本大化改新中政治上的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的土地赋税政策入手,强调改革推动了日本的社会转型。
[探究]
(1)根据史料,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2)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日本产生的最重大的影响。
提示:内容: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
提示:影响:促进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历史解释]——大唐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1)政治制度: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政体,制定国名和纪年。
(2)经济制度:建立起以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
(3)军事制度:建立起以唐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
(4)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
(5)生活习俗: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除此之外,诸如围棋、相扑、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
[家国情怀]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1)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王国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2)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
(3)朝鲜人民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知识体系]
[必备术语]
1.阿拉伯帝国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消灭了拜占庭帝国,阻碍了东西方的经贸、文化交流,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3.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主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创新,实现了本土化。
4.中古时期的亚洲大陆上文明之光灿烂辉煌,有西亚的阿拉伯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和东亚的中华文明,各大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多元的亚洲文明。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1.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据此可知,伊斯兰教的创立( )
A.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 B.宣扬了民本主义的理念
C.减轻了阿拉伯人的苦难 D.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愿望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战乱的背景下,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这表达了民众对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故选A;伊斯兰教的创立反映了民众对和平安宁生活的诉求,不能体现以民为本理念,故排除B;伊斯兰教的创立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并不能真正减轻人们的苦难,故排除C;伊斯兰教的创立反映了民众的诉求,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愿望,故排除D。
2.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这说明( )
A.奥斯曼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B.奥斯曼帝国的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奥斯曼帝国注重对人的思想控制
D.苏丹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最高统治者苏丹掌握国家和军队,拥有全国土地,同时也是宗教领袖,说明奥斯曼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奥斯曼帝国的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错误;奥斯曼帝国注重“对人的思想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苏丹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3.日本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立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于649年诏令设置“八省百官”(如图);在地方上设国、郡、里,由中央派官管理。这说明“大化改新”( )
A.彻底解决了中央集权危机
B.开启了日本学习唐文化的历史
C.使官僚寡头掌握了国家实际权力
D.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太政官下辖各省,直接对天皇负责,类似于中国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D项;A项中的“彻底”说法绝对,排除;日本学习唐文化在大化改新之前已经开始,排除B项;C项是明治维新的影响,排除。
4.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答案:C
解析:高丽大臣主张“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要遵循中华,其他习俗各随土性,这体现了主体选择性,故选C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华文化有选择的学习,而非强调二者关系,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史诗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包括《奥德赛》《伊利亚特》),而印度最著名的史诗是《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些史诗都是由游吟诗人歌唱、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可以视为最早的诗歌。也就是说,这些诗是变化的,是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反映不同而发展的。
——摘编自《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材料二 在民间文学的宏伟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这些故事极其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陶醉于“美妙诱人的虚构”、流畅自如的语句,表现了东方民族——埃及人、波斯人、印度人——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
——[苏联]高尔基
材料三 在欧洲文化凋敝的时期,阿拉伯人从被他们征服的亚历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腊典籍,还从拜占庭收买古希腊手稿,并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些阿拉伯学者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视,竟然假托它们是古希腊人的著作。——摘编自《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和古印度史诗的相同之处。(6分)
答案:相同之处:大都口耳相传;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变化而变化;都有英雄、神话等情节;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这些史诗都是由游吟诗人歌唱、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可得,大都口耳相传;由材料一“这些诗是变化的,是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反映不同而发展的”可得,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所学古代希腊和印度的相关史诗内容可得,其中都有英雄、神话等情节;由材料一“可以视为最早的诗歌”可得,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4分)
答案:贡献: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文化;阿拉伯人足迹遍布欧、亚、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第(2)问,由材料二“《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和材料三“阿拉伯人非常尊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得,二者都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由材料二“表现了东方民族——埃及人、波斯人、印度人——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和材料三“阿拉伯人从被他们征服的亚历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腊典籍,还从拜占庭收买古希腊手稿,并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文”并结合所学阿拉伯帝国发展的历史可得,阿拉伯人足迹遍布欧、亚、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结合所学古代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可得,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发展的认识。(4分)
答案: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现状的反映;各国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创新。(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第(3)问,材料一中的古代希腊、古代印度的史诗及其传播的历史可得: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现状的反映;由材料二、三中关于阿拉伯对各地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传播的过程可得:各国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