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5:4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情评估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诗词默写。(10分)
名句 感悟 出处
伤心秦汉经行处,(1)    。 忧国感叹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    ,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花喻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了却君王天下事,(3)    。 报国追求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身不得,男儿列, (4)    ,(5)    。 巾帼豪情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6)    。 舍生取义 文天祥《过零丁洋》
斫去桂婆娑,(7)    ,(8)    。 托物言志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抹晚烟荒戍垒,(9)    。 画面感强 纳兰性德《浣溪沙》
归去,(10)    。 旷达超脱 苏轼《定风波》
2.名著阅读。(6分)
下面是小语同学制作的《简·爱》读书卡片,请你帮忙完成“任务验收”。
任务目标 句子摘抄 任务验收
识记人物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彼此平等!” 这段话是简·爱对 (1)     (人名)的表白。(2分)
熟悉地点 我四面环顾一下这个修道院似的花园,又举目望望房子,一幢大建筑物。其中的一半显得灰暗陈旧,而另一半却很新。新的那部分里包括了教室和宿舍…… “这”指(2)     (地名)。(2分)
了解情节 在孤儿院里发生了什么事夺走了许多孤儿的生命,让海伦死去,使简·爱受到很大的打击? 发生的事是(3)    。(2分)
二、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是全诗的总领,全诗意在表现春山月夜之美和诗人愉快的心情。
B.颈联“无”字写出诗人兴之浓,“惜”字写出情之深。
C.全诗扣诗题《春山夜月》来写,春色写得厚实,月色写得不足。
D.尾联由近而远,以声音引出画面,意蕴愈显清幽。
4.请品味“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的妙处。(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5分)
魏咏之
魏咏之字长道,任城人也。家世贫素,而躬耕为事,好学不倦。生而兔缺。有善相者谓之曰:“卿当富贵。”年十八,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贫无行装,谓家人曰:“残丑如此,用活何为!”遂赍数斛米西上,以投仲堪。既至,造门自通。仲堪与语,嘉其盛意,召医视之。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语笑。”咏之曰:“半生不语,而有半生,亦当疗之,且百日邪!”仲堪于是处之别屋,令医善疗之。咏之遂闭口不语,唯食薄粥,其厉志如此。及差,仲堪厚资遣之。
初为州主簿,尝见桓玄。既出,玄鄙其精神不隽,谓坐客曰:“庸神而宅伟干,不成令器。”竟不调而遣之。及玄篡位,咏之为将军刘裕谋而败之;桓歆寇历阳,咏之率众击走之。义熙初,进征虏将军,后为南蛮校尉。咏之初在布衣,不以贫贱为耻;及居显位,亦不以富贵骄人。始为殷仲堪之客,未几竟践其位,论者称之。寻卒于官……其后录其赞义之功,追封江陵县公,食邑二千五百户,谥曰桓。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可 割 而 补 之 但 须 百 日 进 粥 不 得 语 笑。
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造门自通 联想到“造访”中的“造” (1)    
玄鄙其精神不隽 查《古代汉语词典》,从“通‘俊’。才智出众的人”义项中判断 (2)    
亦不以富贵骄人 联系上文“不以贫贱为耻”推断 (3)    
寻卒于官 回忆课文“寻病终”中的“寻” (4)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家世贫素,而躬耕为事,好学不倦。(3分)
(2)仲堪与语,嘉其盛意,召医视之。(3分)
8.魏咏之以“生而兔缺”之身,载入国朝正史,他的励志人生给了正值青春的你哪些启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18分)
守 望
尹小华
①双望和庆莲定亲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双望高呼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加入了志愿军队伍。临走那天晚上,两人在村边老槐树下见了个面——半个月亮在云层里时隐时现,他们在老槐树旁靠了一会儿,说了几句话,庆莲送给双望一副亲手做的鞋垫,双望拉了一下庆莲的手,然后一人朝西,一人向东。
②庆莲不唤双望名字,叫“那谁”。那谁走后,庆莲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那谁在家时,庆莲常能见到他。比如,有时村里开会,还有在庙会上,庆莲都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那谁,当终于看见他时,她心头嗡的一声,似乎达到了某种目的,便转身往回走。是的,在那些场合下,只是看一眼,心里就暖暖的。那谁这一走,再想看见可就不容易了,庆莲不由叹息一声。声音虽轻,还是被自己听到了,不由一惊,生怕被娘也听到,说她有心事。
③庆莲有时在地里干农活,也不住地东想西想,想来想去,总离不开那谁。那谁不用干农活了,跨过鸭绿江打侵略者去了。庆莲这样一想,就紧张起来:枪子儿哪有长眼的,那谁要有个好歹怎么办?这种念头刚刚冒出来,庆莲就笑自己傻——要是人人都贪生怕死,还怎么打胜仗?接下来,她又盼着那谁英勇杀敌,荣立战功。这时庆莲一抬头,飞来一只鸟,叽喳叫了几声飞走了。如果鸟知晓自己的心事就好了,飞去看看那谁。
④收工后,庆莲来到小河边,就看见了水里自己的影子。照理说,她熟悉自己的长相,可每次都忍不住在水里照一照,但又不敢久照,停留时间稍长,脸就发烫。回家时,路过村边的老槐树,树上又有鸟在叫。她停下来,抬头望望,引来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她想,若是自己能听懂鸟语多好。
⑤有一次,庆莲站在老槐树下,朝东张望时,正遇邻居大嫂路过。大嫂张口便问:“有双望的消息吗?”
⑥“没有。”
⑦“这个双望!”大嫂责怪后,又改口道,“打仗哩,可能不得空儿,双望肯定像你惦记他一样惦记你。”
⑧庆莲听了这话,害羞地低头一笑,但想到那谁不知何时回来,便陷入了沉默。
⑨大嫂似乎看出了庆莲的心事,说我帮你打听打听,等有双望的信儿,就快点告诉你。大嫂的话,给了庆莲一些盼头。大嫂常去县城,那里人多,知道的信儿也多。
⑩几场秋雨过后,天气转凉,庆莲要给那谁做双棉鞋,她边纳鞋底,边像云一样游移着去了大嫂家。大嫂知道庆莲是来打听双望音信的,但她不说破,只说庆莲鞋底纳得密实。闲聊一阵儿后,绕来绕去,庆莲还是绕不过那谁。大嫂摸着庆莲手里上好鞋帮的棉鞋说:“仗总会打完的,你把日子过好,等他回来。”
从那天起,老槐树下少了庆莲张望的身影。她穿梭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洒扫庭院,春种秋收,时光在忙碌的生产劳动中悄然而过。柜子里新纳的鞋早已攒了厚厚一摞。
两年多后的一天,庆莲又一次去大嫂家,终于得到一个消息——战争结束了。
成群结队的人们载歌载舞地迎接凯旋的英雄儿女。庆莲远远地望见队伍里那个熟悉的身影,胸前的红花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庆莲的心剧烈跳动起来,怦怦怦,一阵儿紧似一阵儿,好像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
后来,庆莲成了我奶奶。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庆莲生怕被娘听到自己的叹息声,是因为她怕母亲担心自己。
B.第④段“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引起了庆莲对双望的思念与牵挂。
C.双望成为战斗英雄凯旋,与前文庆莲盼双望立功形成照应,突出中心。
D.文章多次写到庆莲做鞋子,表明双望走后庆莲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
10.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⑩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3分)
1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6分)
(1)她边纳鞋底,边像云一样游移着去了大嫂家。(赏析句子)(3分)
(2)庆莲的心剧烈跳动起来,怦怦怦,一阵儿紧似一阵儿,好像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赏析加点词语)(3分)
12.简要分析“大嫂”在文中的作用。(3分)
13.理解标题《守望》的含义。(3分)
三、写作(4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拐点,高等数学上指曲线上凸与下凹的分界点。在生活中,一般使用其引申义,即转折点的意思,借指事物的发展趋势发生变化。
材料二:人生路上,重要的不是起点和终点,而是拐点。成长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拐点,把握好每一个拐点,方可创造美好的未来。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面对拐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文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抄袭;③不要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学情评估
一、1.(1)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忽如一夜春风来
(3)赢得生前身后名 (4)心却比
(5)男儿烈 (6)留取丹心照汗青
(7)人道是 (8)清光更多
(9)半竿斜日旧关城 (10)也无风雨也无晴
2.(1)罗切斯特 (2)洛伍德(罗沃德)学校 (3)一场传染性的斑疹伤寒
二、(一)3.C
4.①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
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写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融为一体。
(二)5.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语笑。
6.(1)到 (2)出众 (3)高傲,骄纵
(4)随即,不久
7.(1)家中世代贫寒,因而以亲自耕种为生,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2)殷仲堪和他交谈,很赞赏他的意志,召医生来为他诊治。
8.示例:①魏咏之家境贫寒、天生有缺陷,却发奋读书、努力改变现状,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他不卑不亢,即使很痛苦,也坚持医治好兔唇缺陷,启示我们面对艰难困苦要迎难而上,努力克服。
②魏咏之面对桓玄的轻视和侮辱,闭口不语,忍辱负重,在桓玄篡位时击败了桓玄,因此建功立业,获得皇帝的赏识。这启示我们可忍一时屈辱,眼光放长远,用实力来证明自己。
③魏咏之最初为百姓时,不以贫贱为耻;居显位之后,也不因为富贵而骄傲放纵看不起人,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都应该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
④殷仲堪在魏咏之最贫寒的时候帮助他治疗兔唇,并赠给他很多钱财,魏咏之则用成绩报答了殷仲堪的知遇之恩。这启示我们要知恩图报,报答他人知遇之恩。
【参考译文】魏咏之字长道,是任城人。家中世代贫寒,因而以亲自耕种为生,爱好学习,从不厌倦。魏咏之生来唇裂。有擅长相面的人对他说:“你将来很富贵。”十八岁时,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治这种病,家里贫穷没有盘缠,对家人说:“这样丑陋,活着有什么用!”于是带了几斛米西上,去投奔殷仲堪。到了后,上门自己通报。殷仲堪和他交谈,很赞赏他的意志,召医生来为他诊治。医生说:“可以开刀修补这里,但是要喝一百天粥,不能说话和笑。”魏咏之说:“半辈子不说话,还有半辈子,也当治疗,何况一百天呢!”殷仲堪就找了一间偏室给他住,让医生好好给他治疗。魏咏之就闭嘴不说话,只喝稀粥,他就是这样磨炼意志的。痊愈后,殷仲堪给他很多钱财送他走。
最初任州主簿,曾经见过桓玄。他出去后,桓玄鄙视他精神不出众,对座中宾客说:“庸碌的精神而寄于魁伟的躯干之中,不能成大器。”竟不迁调而把他送走了。等到桓玄篡位,魏咏之替将军刘裕谋划打败了桓玄;桓歆进犯历阳,魏咏之率领众人打跑了他。义熙初年,晋升征虏将军,后来担任南蛮校尉。魏咏之最初是百姓时,不认为贫贱是耻辱的;等到他身居尊贵之位后,也不因为富贵高人一等。开始时是殷仲堪的客人,没多久就登上了他的位子,议论者都称道。不久在任上去世……后来记载他协助义举之功,追封为江陵县公,食邑二千五百户,谥号叫桓。
(三)9.D 点拨:D.庆莲为双望做鞋子,表现了她对双望的思念与牵挂,她坚信双望一定会回来,并不是“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
10.既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又交代了庆莲做棉鞋的背景;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庆莲失落的心情(暗示庆莲对双望的思念)。
1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庆莲去大嫂家时的样子,表面是去纳鞋底,实则是去打听双望的消息,表现了庆莲内心对双望的思念与牵挂。
(2)连用三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庆莲见到双望凯旋时激动、紧张、喜悦的心情。
12.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侧面烘托庆莲对双望的思念;
③表现老百姓淳朴善良、互帮互助的可贵品格;
④凸显“军民同心(守望相助)”的主题。
13.庆莲在家等候双望胜利归来;普通老百姓对前线战士的守望支持(志愿军家属在后方等候志愿军战士胜利归来);军民同心,守望相助,共同守护家国平安。
三、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