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5:4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轼《定风波》)
(2)    ,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    ,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
(4)以中有足乐者,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鱼我所欲也》中告诉我们,当生命和正义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应如何正确选择的句子是:“    ,    。”
(8)秋瑾的《满江红》中,运用典故,抒发志同道合者难觅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    !”
2.名著阅读。(6分)
根据下面《儒林外史》的阅读任务单,完成相关任务。(6分)
阅读方法 助读资料 阅读任务
检索目录 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1)要了解范进怎么中举,应选择阅读第几回? (2分)       
关注情节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赵氏做了什么事?(2分)                  
关注人物 《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    ,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3)资料中的“他”是:              。(2分)
二、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6分)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①,匹马戍梁州。关河②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③。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④,身老沧洲⑤。
【注释】①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②关河:关塞、河流。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③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④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⑤沧洲:靠近水的地方。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描写了词人即将奔赴抗敌前线,壮志凌云的勃勃英姿。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出现,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
D.“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
4.这首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5分)
律曰:“苏君①,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②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释】①苏君:指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弥:满,遍。③窖:地窖。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B.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C.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D.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空以身膏草野 使用《古代汉语词典》选择义项 膏:①脂肪,油脂;②肥,甘美; ③滋润;④用油脂涂抹。 (1)膏:    
女为人臣子 关联教材 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2)女:    
畔主背亲 关联教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3分)
(2)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3分)
8.选文表现苏武的崇高气节,请结合《鱼我所欲也》一文的观点,简要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18分)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的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儿,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一所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会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儿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座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因为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散发的味道,似乎全消失殆尽。
我闻到的,是淡而舒缓的芳香,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写母亲的不完美,这与《阿长与<山海经>》写法相同,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B.文章以“母亲的味道”为线索,串联了几件母亲为撑起一个家所做的事。
C.“我”拒绝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表明了“我”学有所成后想回报家乡。
D.文章语言平易质朴,回忆往事娓娓道来,对母亲的刻画真实、细腻、感人。
10.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2分)
事件 主要内容概括
一 ①      
二 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三 ②      
四 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1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6分)
(1)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赏析加点词语)(3分)
(2)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3分)
12.请结合文章,分析第 段的作用。(3分)
1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4分)
三、写作(4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几年前,某歌曲引发热潮。而这首歌曲的诞生,就是一个平凡人“孤身走暗巷”的不凡故事。
歌曲填词人唐恬确诊为鼻咽癌三期。她得知病情后,独自安排好工作,并写下愿望:写更多正能量的歌曲;活过父母。化疗过程漫长而痛苦,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独自消化病痛和恐惧。她一共经历了三十多次放疗,失去过味觉、嗅觉,但她仍没放弃。躺在病床上的她,仿佛孤身走夜路,满身坚强,以自己的感受写出这首歌词。
如今,唐恬已然“绝境生花”,想让自己的音乐温暖更多人。她的人生,就像这首歌曲的歌词中所写:“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以《在孤勇中前行》为题,写一篇作文或准备一份“国旗下讲话”的发言稿。
要求:①自定文意;②不套作、不抄袭、不照搬导语、不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学情评估
一、1.(1)也无风雨也无晴 (2)古今多少事
(3)一抹晚烟荒戍垒
(4)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燕然未勒归无计
(6)酒酣胸胆尚开张
(7)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8)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2.(1)第三回
(2)把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挑掉了一茎。
(3)杜少卿
二、(一)3.A 点拨:A.开头两句,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即将奔赴抗敌前线”错误。
4.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貂裘战袍蒙尘作对比,把心在前线战场(天山)和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洲)作对比。强烈的对比,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二)5.D
6.(1)滋润 (2)同“汝”,你 (3)同“叛”,背叛
7.(1)苏先生您今日投降,明天也会(像我)这样。
(2)单于更加想要使苏武投降,就把他囚禁在大窖里,断绝向他供应饮食。
8.苏武长年被囚,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做到“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参考译文】卫律说:“苏先生,我卫律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而承蒙单于恩德,赐给我王号,使我拥有部众数万,马畜满山,富贵如此。苏先生您今日投降,明天也会(像我)这样。否则被杀,白白地用身体滋润草地(葬身于荒野之中),有谁知道你为汉朝而死!”苏武不予理睬。卫律又说:“您借助我而投降,我与您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到我,还有可能吗?”苏武痛斥卫律说:“你作为汉朝臣民,不顾恩义廉耻,背叛皇帝和亲人,投降蛮夷,我见你干什么……”
……单于更加想要使苏武投降,就把他囚禁在大窖里,断绝向他供应饮食。天降大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将雪团与毡毛一起咽下充饥,得以好多天没有饿死。
(三)9.C 点拨:C.“我”拒绝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表明母亲对“我”的重要,“我”是想更好地感恩和报答母亲。
10.①在菜市场卖鱼。 ②到医院打扫卫生。
11.(1)“厚厚”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同时强调雪很厚。雪“厚”衬托天寒,侧面写出了母亲深夜还在卖烤红薯的辛劳。
(2)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付出得到回报而欣慰,因“我”的懂事而感动。
12.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点明主题,通过写“我”理解了母亲的付出,表达了对母亲(母爱)的赞美之情。
13.粗俗、大大咧咧;吃苦耐劳;关爱孩子;坚忍;无私奉献等。(答出两点即可)
三、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