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最奇崛——人物通讯联读
学科核心素养在本课时的体现
语言:认识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品味平实而含有感情倾向的语言。
思维:认识写人记事的一般原理:事实、细节、适当评价。
审美: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劳动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概括作者选择的事实,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
学习选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理解文章的多种结构组织。
教学方法
指导课前预习,课堂讨论,适当点拨,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初读选文, 认识文体有别。
说说每课选文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这种写作意图对文体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
三篇通讯属于新闻报道。写作的意图在于介绍人物事迹,歌颂人物的劳动精神,传播劳动经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或者风气,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文体必须以新闻事实为主,适当地评论为辅,叙议结合,以叙为主。
一篇新闻评论。主要针对典型或者重大新闻事实发表见解,剖析本质,引导舆论。以议论为主。
两篇古代诗歌。主要描绘劳动的场面,表现劳动和劳动精神的赞美。重在描写、抒情。
结论:写作意图会决定文体的主要表达形式。
二:深入阅读,研究通讯的文体特征。
学习任务:请概括三篇通讯的主要新闻事实,并找出作者的评论,根据事实和评论剖析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人物的精神和作者的立场从细节中体现出来。作者的评论是作者的立场的明确表述。)请找出自己分析的最有把握的和自己分析不了的。
子任务1: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一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概括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品质。
A.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背景——使命感和责任心。
B. 发现过程——敏于发现,勇于探索。
小结:通过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子任务2: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说说作者选择了是如何来表现张秉贵的服务精神的?
A、抱小孩的
B、着急赶火车的
C、情绪不良的
D、面带病容的
E、工作优先,自己事情放一边
F、抓大号买卖受批评
G、不断学习提升服务水平
子任务3:人们如何对待张秉贵?
小结:张秉贵精神的影响巨大,一方面表现了张秉贵收人爱戴,另一方面也表明张秉贵精神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作者的倾向就包含在里面。
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层进式:服务顾客——思想转变——钻研技能——受到爱戴。
小结:选材要典型性、多样性、多角度
子任务4:作者在叙事中如何凸显人物形象的?抓住主要细节来说说。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抚摩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从动作、神情等方面刻画了在科研事业中的专注。)
初冬的早晨,寒气袭人。为何选择这样一个早晨来写?(“初冬”是冷的,“早晨”应该是冷清的,“寒气袭人”更是说明了气候不适宜外出。这和张秉贵柜台前的热闹场景构成了反面映衬的关系,更能体现出张秉贵受人爱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和题目“温暖”呼应,表明张秉贵的服务精神给社会带来温暖。)
“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做事的细致、公道
“在上班的路上,边走边想……”——公私的冲突中,牵念女儿,又坚定奔赴工作岗位。
小结:细节描写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子任务5:找出作者的评论来,读一读,说说作者的评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用评论指出事件意义、作者精神。
用评论表明作者态度、立场、情感。
用评论来做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统帅全文。
三、总结:
写人的基本技术
1、选材要典型性、多样性。
2、要有细节。
3、适当评论。
四、练习作业:
1、用本课所学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一个人。注意体会一下,高中阶段的写人和小学、初中写人的差别是什么。
2、自主分析课文剩下部分,并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