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期末真题3(填空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期末真题3(填空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08 13: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期末真题3(填空题)
一、填空题
1.(2023八上·杭州期末)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②   ;③   。
(2)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   (填名称)环节。
(3)下列水循环的环节中,主要以地心引力作为动力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B.降水;C.下渗;D.蒸发;E.植物蒸腾
2.(2023八上·杭州期末)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问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B   ,E   。
(2)水是生命之源,研究每一个水循环的环节,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参与保护水资源。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配不均匀,但在时间上分配均匀
B.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了北方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
C.要坚持节约用水,因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很少
D.台风可以缓解局部地区的高温和干旱天气
3.(2023八上·杭州期末)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水体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   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   。
4.(2022八上·缙云期末)天宫空间站航天员生存所需的氧气主要通过电解水获得。请回答:
(1)图甲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检验b处气体的方法是   。
(2)图乙表示水电解的微观变化过程,其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5.(2022八上·缙云期末)如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
(1)用点燃的火柴靠近a管口,慢慢打开开活塞,观察到   。
(2)水电解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
6.(2022八上·缙云期末)水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但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当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甲管中气体的体积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管中气体的体积。检验两试管中的气体,可以得到结论:水是由   组成的。
7.(2021八上·余姚期末)科技人员设计了一种可移动式太阳能水上漂浮房,它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不仅为人们到海滨旅游提供了方便,而且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1)漂浮房冬暖夏凉,利用了水的   比较大的特性。
(2)若现有5位中学生从岸上进入漂浮房参观,则漂浮房受到的浮力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如图甲和乙是小敏在离漂浮房远近不同的地方先后拍摄到的两张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小敏是在   (选填“靠近”或“远离”)漂浮房。
8.(2021八上·余姚期末)小金同学把一个体积为100cm3 苹果放入盐水中漂洗时,发现苹果在盐水里处于悬浮状态,则苹果所受的浮力为   N(取g=10Nkg,已知ρ盐水=1.1×103千克/米3),小金从水中取出苹果,切下一小片放入盐水中,发现小片苹果沉入水底,据些现象可以推断:若将剩余的大块浸没入水中,松手后大块将会   (选填“下沉“、“悬浮“、”上浮“)。
9.(2021八上·余姚期末)小珂同学利用一根吸管制作一支简易密度计,将其放入液体中不能直立,为了让饮料吸管能竖直的漂浮在液体中,应   (填“增加”或“减少”)吸管中铁丝质量。改进后, 用它测量可乐密度时,吸管上附着许多小气泡,则测得的密度   (填“偏大”或“偏 小”)。
10.(2021八上·余姚期末)如图为A、B和C三个物体静止在甲、乙和丙三杯液体中的情形,三个容器是相同的。
(1)若A、B和C三个物体体积相同,甲、乙和丙三杯是同种液体,则受到重力最大的物体是    (选“A““B"或“C”)。
(2)若A、B和C是三个相同的物体,则甲、乙和丙三杯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若将A、B和C三个物体都从容器中取出(忽略带出液体的质量),则三个容器底部压强减小量   (选填“甲最多”“乙最多”“丙最多”或“一样”)。
11.(2021八上·余姚期末)小林在一根一端密封的空心玻璃管下端绕上一段细铁丝,制成一支自制密度计,用它来测量液体密度,测量过程中杯内液体总量没有变化。
(1)当密度计在杯中漂浮时,液面高度在A处(如图一)。此时,密度计受到的浮力   重力(选填“<”、“=”或“>”)。
(2)使用中,小柯发现细铁丝很容易滑落,于是他改变这段细铁丝的形状,并把铁丝置于玻璃管内,再次测量同一杯液体密度(如图二),杯中液面将   (填“上升”“下降”或“仍在A处”)。
12.(2021八上·余姚期末)潜水艇的体积为100m3,质量为6×104kg。如果使它悬浮在海中某处,它的上表面距海面20m,已知海水的密度为1.03×103kg/m3。则:
(1)此时水舱中充入海水的质量   ;
(2)若潜水艇保持深度不变,从海里潜行到河里,应   (填"充入"或"排出")水。
13.(2021八上·余姚期末)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块体积为V0的物块漂浮于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甲所示。当温度改变时(假设物块和溶液体积不发生变化,析出晶体的体积忽略不计),物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温度发生的变化如图乙所示。试分析:
(1)硝酸钾溶液温度从60℃降至30℃的过程中,其密度变化情况是   ;
(2)当温度为50℃时物块处于   (选填“漂浮”,“悬浮”或“沉底”),当温度为30℃时物块处于   (选填“漂浮”,“悬浮”或“沉底”)。
(3)若温度在50℃和40℃时,物块所受浮力分别为F1和F2,则F1   F2 (选填“>”“=”或“<");
(4)若硝酸钾溶液在40℃和30℃时,溶液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则p1   p2(选填“>”“=”或“<”)。
14.(2021八上·余姚期末)如图甲所示,在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部放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向容器中倒水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和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当容器中水的深度为12cm,物块的状态为   (选填“沉在底部”“悬浮”或“漂浮”)物块的密度为   kg/m3。
15.(2021八上·余姚期末)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正方体,从甲图位置缓缓下降,逐渐浸入某种液体中(物体不溶于液体且不与液体发生反应),乙图是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   段图象说明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kg/m3。
16.(2021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是我国某型号常规动力潜艇,它具备先进的通讯设备、武器、导航系统和隐蔽性强、噪声低、安全可靠等优异性能。潜艇在深海中匀速潜行时,如果遭遇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断崖”险情,潜艇会急速掉向数千米深的海底,潜艇突遇“断崖”险情是因为遇到海水的密度突然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造成的,此时应立即   。(选填字母代号)A.将潜艇水舱中的水全部排出 B.打开阀门使海水进入水舱
17.(2023八上·余姚期末)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山东舰”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国产航母,属于中型航母。“山东舰”航母满载时排水量为67000t,当它满载时受到海水的浮力是   N,如果它从东海驶入长江,舰身会   (选填“上浮一些”、“下沉一些”或“保持不变”)。
18.(2023八上·余姚期末)小科对“物体在水中浸没前受到的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进行了研究。
将一长方体金属块横放,部分体积浸人水中时,在液面所对的烧杯壁作一标记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如图甲)为   牛;再把金属块竖放浸入同一杯水中,当   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乙(如图乙)。 比较发现F乙=F甲。小科得出:浸没前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19.(2023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一定质量的水,先后按甲、乙两种方式使物体A和小玻璃杯漂浮在水面上(图中细线重力及体积均不计) .设甲、乙两图中物体A和小玻璃杯共同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和F乙,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F甲   F乙(选填:“大于”、 “等于”、“小于”);p甲   p乙(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20.(2023八上·余姚期末)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某一高度缓慢下降,圆柱体浸没后继续下降,直到圆柱体底面与烧杯底部接触为止,如图所示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求:
(1)分析图像可知,圆柱体重力是   N;
(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
(3)分析图像BC段,可得结论:物体浸没液体之前,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   (选填“大”或“小”);
(4)圆柱体的密度是   kg/m3
21.(2020八上·萧山期末)鸡汤是一道传统的汤菜,向来以美味著称,制作原料主要有鸡、水、调料等。
(1)烹饪前,在锅内加入适量水,再加入葱、姜、盐、料酒等调味品。这些调味品分别与水充分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有   。
(2)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鸡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   的特点。
22.(2020八上·萧山期末)实验室有下列物质:①食盐水②钡餐③牛奶④肥皂水⑤泥水⑥碘酒。
(1)请给上述物质归类(填序号):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悬浊液的是   。
(2)溶液区别于浊液的特征是   。
23.(2020八上·萧山期末)生活中的小科学:
(1)把少量的下列物质:①味精②粉笔灰③汽油,分别加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是   (填序号)。
(2)用冰来冷却海鲜食品或用来保鲜时,通常冰块应放在食品的   (选填“上部”或“下部”)
(3)吸钩能够吸在墙上是因为大气压,用如图所示装置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值。把吸盘用力压在玻璃上排出吸盘内的空气,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4×10-4米2,轻轻向挂在吸盘下的小桶内加沙子,吸盘刚好脱落时,测出吸盘、小桶和沙子的总质量为3.6千克,则大气压的测量值为   帕。
24.(2020八上·萧山期末)将少量的①菜油;②白醋;③味精;④胡椒粉;⑤肥皂水;⑥食盐,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后,其中   形成悬浊液,   形成乳浊液,   形成溶液。(填编号)
25.(2023八上·青田期末)某同学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KCl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过程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2)计算所需KCl的质量为   克;
(3)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   (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4)经检测,实验所得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
A.天平指针左偏时就直接称量 B.砝码已生锈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5)已知20℃时KCl的溶解度是34.0g,50℃时KCl的溶解度是42.6g,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在下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是   (填序号)。
26.(2023八上·青田期末)学习《物质的溶解》时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认为,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   ;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27.(2023八上·青田期末)如图是某同学为配制10%的食盐溶液操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配制溶液共有五个步骤,请按正确顺序补充完整:②→   →④→③
(2)下列情况中,会使食盐溶液质量分数低于10%的是________。
A.称取的食盐不纯,有杂质
B.配制好的溶液转移时,不小心有少量液体溅出
28.(2023八上·青田期末)图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t2℃时,100g水中溶解   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3)某同学在t1℃时开始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在溶液A、B、C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29.(2023八上·青田期末)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O 20 40 60 80
溶解度 g 13.3 31.6 63.9 110 169
(1)20℃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上述(1)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没有固体析出的是 (填字母)。
A.冰 B.硝酸铵 C.干冰 D.氢氧化钠
30.(2023八上·青田期末) 3%的硼酸溶液可用于清洗皮肤的小面积创伤。现配制300g质量分数为3%的硼酸溶液,实验操作如下:
⑴称量硼酸固体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示数如图所示。则①的数值是   。
⑵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取   mL水(1g水的体积为1mL)。
⑶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⑷装瓶、贴标签。
31.(2023八上·青田期末)生产、生活中常见下列物质,请你来解释:
(1)给下列混合物归类:①食盐水、②碘酒、③牛奶、④墨汁、⑤血液、⑥肥皂水、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⑧可口可乐。
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2)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在生产汽水时,为了增大CO2的溶解度,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3)在炖一锅美味的排骨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需要取用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填“均一性”或“稳定性”)
32.(2023八上·青田期末)一木块漂浮于5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甲图所示。乙图表示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情况是   ,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填“增多”或“减少”)。
33.(2019八上·吴兴期末)小科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有两种混合物需要分离,请你帮助他选择合适的分离装置,选用下列装置的字母并写出名称:
(1)水中混有难溶性的氢氧化铜,选用   。
(2)从盐水中得到食盐晶体,选用   。
34.(2019八上·吴兴期末)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 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
(2)20℃时,称取31.6g硝酸钾固体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所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1)蒸发;水汽输送
(2)地表径流
(3)A;B;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1)水循环环节中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
(2)”南水北调“过程主要是通过挖水渠的方法将南方的水运输到北方,因此是改变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
(3)A.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都是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从上往下流,A正确
B. 云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往下落就形成了降水,B正确
C. 落到地面的水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会往地下渗,C正确
D. 蒸发是由于太阳辐射引起的,D错误
E. 植物蒸腾也是由于太阳辐射引起的,E错误
故选A B C
故答案为:(1)蒸发 水汽输送 (2)地表径流 (3)A B C
2.(1)降水;地表径流
(2)C;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在一定的条件下,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植物体也会将根系吸收的水分,以蒸腾的形式释放出来。冰川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或熔化成液态水补给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重新凝结成为液态水或凝华为固态水,并以液态雨水或固态的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表或海洋。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汇集成为河流水、湖泊水,或转化为冰川,另一部分则下渗转变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汇集到河流、湖泊或渗透到地下的水,又会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体的一部分。
(1)A蒸发 ,B是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下渗,G是地下径流;
(2)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 2.7×1012米3 ,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 2200 米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大量的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 1/4,据统计,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有近 400 个城市缺水,其中一半以上严重缺水。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A错误,C正确,B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无法解决污染问题,D台风可以是将水汽输送位置发生改变,缓解高温和干旱天气。
故答案为:(1)降水,地表径流;(2)CD。
3.(1)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2)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水循环
解析:(1)根据影响蒸发的三要素进行解答;
(2)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据此分析解答。
(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4.(1)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
(2)②①③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据此确定a、b处生成的气体,再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2)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解答。
(1)根据甲图可知,a处气体的体积大于b处,则a处为氢气,b处为氧气,则检验b处气体的方法为: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
(2)水电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两个氢原子结合生成氢气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生成氧气分子,则正确顺序为:②①③。
5.(1)气体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2)水→氢气+氧气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根据氢气燃烧的现象分析解答。
(2)确定电解水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根据图片可知,a管内气体的体积大于b管,那么a管内为氢气,用点燃的火柴靠近a管口,慢慢打开开活塞,观察到:气体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那么水电解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6.小于;氢和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
(2)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
当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甲管与正极相连,里面产生氧气,乙管内产生氢气,所以甲管中气体的体积小于乙管中气体的体积。检验两试管中的气体,可以得到结论: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
7.(1)比热容
(2)增大
(3)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比热容
解析:(1)根据公式Q=cm△t可知,当物质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比热容越大的物质温度升高的越少;当物质的质量和放出的热量相同时,比热容越大的物质温度降低的越少,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漂浮条件F浮力=G分析;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1)漂浮房冬暖夏凉,利用了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特性。
(2)漂浮房始终在水面漂浮,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即F浮力=G。当中学生进入漂浮房后,它的总重力增大,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将增大。
(3)比较甲和乙两幅照片可知,所成的像变小了,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增大,即小敏在远离漂浮房。
8.1.1;上浮,最终漂浮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计算苹果受到的浮力;
(2)根据平均密度的知识结合浮沉条件分析解答。
(1)苹果浸没在水中,它排开水的体积等于自身体积,
则它悬浮时受到的浮力:F浮力=ρ液gV排=1.1×103kg/m3×10N/kg×(100×10-6m3)=1.1N。
(2)整个苹果在水中悬浮,则苹果的平均密度等于水的密度。将它分成两块,小片在水中下沉,则小片的密度大于水。根据平均密度的知识可知,此时大片的密度肯定小于水,因此松手后大片会上浮,最终漂浮。
9.增加;偏大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变化
解析:(1)物体的重心位置越低越稳定;如果吸管中没有铁丝,那么吸管会横躺在水面上,此时重心最低;如果在吸管中加入铁丝,那么整个吸管的重心下移到铁丝附近。且铁丝的质量越大,重心就越靠下。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体gV排可知,当浮力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与V排成反比,即V排越小,液体的密度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1)为了让饮料吸管能竖直的漂浮在液体中,应增加吸管中铁丝质量,使吸管的重心向下移动;
(2)改进后, 用它测量可乐密度时,吸管上附着许多小气泡,根据V排=V吸管+V气泡可知,会使吸管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根据F浮力=ρ液体gV排可知,所测液体的密度会偏大。
10.(1)C
(2)乙;一样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1)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比较三个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再根据浮沉条件确定重力的大小;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当浮力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成反比。取出物体后,容器底部压力的减小量等于物体的重力,然后根据公式比较容器底部压强的减小量。
(1)根据图片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VB<VA<VC,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三者受到的浮力F浮B<F浮A<F浮C。三个物体在液体里都是漂浮,那么它们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身重力,那么GB<GA<GC,那么重力最大的是C。
(2)三个物体完全相同,那么它们的重力相同。当三者都是漂浮时,它们受到 的浮力等于重力,那么受到的浮力都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因为排开液体的体积VB<VA<VC,所以液体密度ρ乙>ρ甲>ρ丙,因此密度最大的液体是乙。
取出物体后,容器底部压力的减小量等于物体的重力,因此三个容器底部压力的减小量相同。根据可知,三个容器底部压强的减小量一样。
11.(1)=
(2)仍在A处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测量物体密度的仪器是密度计。密度计测量的基本原理是,衡量感光材料曝光和显影后的变黑程度即黑度。浸在流体内的物体受到流体竖直向上托起的作用力叫作浮力。浮力指物体在流体(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压力的差(合力)。
(1)由图可知,密度计处于漂浮状态,密度计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
(2)当把铁丝放在试管内之后,密度计的状态和重力都不变,即密度计受到的浮力不变,则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不变,所以杯中的液面不会发生改变,仍在A处;
故答案为:(1)=;(2)仍在A处。
12.(1)4.3×104kg
(2)排出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1)首先根据G=mg计算出潜水艇的重力,再根据F浮=ρ液gV排计算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最后根据G水=F浮-G计算充入海水的质量。
(2)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比较浮力的变化,再根据G水=F浮-G比较充入水的质量变化即可。
(1)潜水艇的重力G=mg=6×104kg×10N/kg=6×105N;
潜水艇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1.03×103kg/m3×10N/kg×100m3=1.03×106N;
充入海水的重力G水=F浮-G=1.03×106N-6×105N=0.43×106N;
充入海水的质量。
(2)河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从海里潜行到河里,潜水艇受到的浮力减小。根据G水=F浮-G可知,充入水的质量变小,应该排出水。
13.(1)减小
(2)漂浮;沉底
(3)=
(4)>
知识点:压强的变化;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当浮力不变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密度成反比,据此分析即可;
(2)当物体完全浸没时,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自身体积,因此保持不变,据此分析判断;
(3)根据乙图V排的变化确定物块的状态,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比较浮力的大小;
(4)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分析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即可。
(1)根据乙图可知,从60℃到40℃的过程中,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在不断增大,但始终在液面漂浮,即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硝酸钾溶液的密度不断减小;
(2)当温度为50℃时,随着温度的降低,物块排开液体的体积还可以增大,说明现在它还没有完全浸没,即处于漂浮状态;当温度为30℃时和40℃时V排相同,说明物块已经完全浸没,即处于沉底状态。
(3)温度在50℃和40℃时,物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不断增大,说明它处于漂浮状态,那么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身重力,因此浮力保持不变,即F1=F2;
(4)硝酸钾溶液在40℃时的密度大于30℃时的密度,而液面高度保持不变,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溶液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1>p2。
14.漂浮;0.8×10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1)根据乙图可知,当水深为12cm时,浮力保持不变,要么物体处于漂浮,要么它全部浸没;根据F浮=ρ水gV排计算出浸没时受到的浮力,然后与8N比较确定状态,进而计算出物体的重力;
(2)根据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即可。
(1)物块的体积V=(0.1m)3=10-3m3;
如果物体完全浸没,它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10-3m3=10N;
当深度为12cm时,受到浮力8N;
因为12N>8N;
所以物体不是浸没,而是漂浮;
(2)当物体漂浮时受到浮力8N,
那么物体的重力G=F浮=8N;
则物块的密度为:。
15.BC;800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根据乙图确定该正方体的重力和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拉力,然后根据F浮=G-F拉计算出它受到的浮力;根据乙图确定该正方体的高,然后根据V=a3计算出它的体积,最后根据计算液体的密度即可。
(1)当正方体没有入水时,它受到的浮力为零,此时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它的重力,即AB段,
那么正方体的重力G=3.5N;
当正方体进入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它受到的浮力不断增大,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即BC段;
因此BC段图像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当正方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它的V排不变,因此受到的浮力不变;
根据F浮=G-F拉可知,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即CD段。
那么完全浸没时测力计的拉力F拉=2.5N;
那么此时正方体受到的浮力F浮=G-F拉=3.5N-2.5N=1N;
根据乙图可知,B点时正方体的下表面开始入水,C点时完全浸没,
因此正方体的高h=10cm-5cm=5cm=0.05m;
那么它的体积为:V=h3=(0.05m)3=1.25×10-4m3;
因此液体的密度。
16.变小;A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1)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当V排保持不变时,液体的密度与浮力成正比,即浮力越小,液体密度越小;
(2)当潜水艇上浮时,浮力大于重力,这时需要将水仓中的水排出,减小自身的重力。
潜艇突遇“断崖”险情,是因为遇到海水的密度突然变小造成的,此时应立即将潜艇水舱中的水全部排出。
17.6.7×108;下沉一些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计算出满载时受到的浮力;
(2)根据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解答。
(1)“山东舰”满载时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67000×103kg×10N/kg=6.7×108N;
(2)“山东舰”始终漂浮在水面上,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自身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当从东海驶入长江时,水的密度减小,那么排开水的体积会增大,即舰身会下沉一些。
18.1.6;当液面到达标记线处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时,需要控制研究的因素不同,而使其他因素相同。题中要控制与浸入浓度的关系需要控制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据此可回答问题。
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可得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由于研究浮力与浸入深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所以再把金属块竖放浸入同一杯水中体积要与原来的相同,可填当液面到达标记线处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乙(如图乙)。 比较发现F乙=F甲。小科得出:浸没前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故答案为:1.6;当液面到达标记线处
19.=;=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在两种情况下浮力的大小关系;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比较两种情况下排开水的体积大小,然后根据V=Sh比较水面高度的变化,最后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比较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
(1)将物体A和小玻璃杯看作一个整体,无论A在里面还是外面,它们都在水面保持漂浮状态,即它们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身重力,因此浮力不变,F甲=F乙;
(2)根据阿基米德F浮力=ρ液gV排可知,两种情况下排开水的体积相等;根据V=Sh可知,两种情况下水面上升的高度相等;根据p=ρ液gh可知,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即p甲=p乙。
20.(1)12
(2)8
(3)大
(4)1.5×103kg/m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由题知,物体缓慢下落,整个过程中物体受力平衡,图象反映的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的变化关系: (1)分析图象AB段,物体还未浸入水中,由二力平衡知此时弹簧对圆柱体的拉力即为物重; (2)分析图象CD段,物体全部浸没水中,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右图所示)求其受到的浮力; (3)分析BC段,为物体慢慢浸入液体,至到浸没的过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逐渐变小,由图知浮 力的变化; (4)由阿基米德原理求出V排,V物=V排;由公式G=mg求出质量,再由m求出物体的密度。
(1)由图象可知,当h=0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2N,此时圆柱体处于空气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G=F=12N。
(2)从h=7cm开始,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说明此时圆柱体已经浸没在水中,对圆柱体受力分析可知,G-F拉=12N-4N=8N。
(3)分析图象BC段,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逐渐增加,测力计读数在减小,说明物体在慢慢浸入水中,啡在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在逐渐增大。
(4)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液gV排,得V排=8N÷1.0×103kg/m3×10N/kg=8×10-4m3,因为物体是全部浸没,所以V物=V排=8×10-4m3;根据公式G=mg,m=V,可得
故答案为:(1)12;(2)8;(3)大;(4)15×103kg/m3
21.(1)盐、料酒
(2)均一性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只有能够溶于水的物质才能形成溶液。
(2)溶液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据此解答。
(1)在葱、姜、盐、料酒中,只有盐和料酒能够溶于水,因此能够形成溶液的是盐和料酒。
(2)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鸡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均一性的特点。
22.(1)①⑥;②⑤
(2)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析。
(1) ①食盐水⑥碘酒 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属于溶液,②钡餐⑤泥水属于悬浊液,③牛奶④肥皂水属于乳浊液;
(2) 溶液区别于浊液的特征是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 ;
故答案为:(1)①⑥;②⑤;(2) 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 。
23.(1)②③
(2)上部
(3)9×104
知识点: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1)溶液的分散质是可溶性物质,因此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2)由于重力作用,密度大的空气向下运动,密度小的空气向上运动,这就是对流;
(3)大气压力等于小桶的总重力,根据公式计算大气压强。
(1)①味精可溶于水,因此它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②粉笔灰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因此它与水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
③汽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它与水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
故答案为②③;
(2)用冰来冷却海鲜食品或用来保鲜时,由于空气与冷后密度变大向下运动,所以通常冰块应放在食品的上部;
(3)大气压力F=G=mg=3.6kg×10N/kg=36N;
大气压的数值为:。
24.④;①⑤;②③⑥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分散质不同。溶液的分散质是可溶性的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是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是不溶性的液体。
①菜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形成乳浊液;
②白醋是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形成溶液;
③味精是溶于水的物质,因此形成溶液;
④胡椒粉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因此形成悬浊液;
⑤肥皂水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形成乳浊液;
⑥食盐是溶于水的物质,因此形成溶液。
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后,其中④形成悬浊液,①⑤形成乳浊液,②③⑥形成溶液。
25.(1)玻璃棒
(2)2.5
(3)胶头滴管
(4)A;C
(5)BE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1)根据实验过程确定所需的器材;
(2)氯化钾的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3)在量取液体时,胶头滴管用于对量筒内的液面进行微调;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5)溶质质量分数=,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则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1)在溶解操作中,需要玻璃棒进行搅拌,从而加快溶解,故缺少的玻璃仪器为玻璃棒;
(2)所需KCl的质量为:50g×5%=2.5g;
(3)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4)A.天平指针左偏时就直接称量,则左盘质量偏大, 当天平平衡时,测出氯化钾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砝码已生锈,则砝码的质量偏大,测出氯化钾的质量偏大,故B不合题意;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均一稳定,因此对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D不合题意。
故选AC。
(5)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g,因为20g<34g,所以A为不饱和溶液;因为40g>34g,所以B为饱和溶液;
5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2.6g,因为40g<42.6g,则C为不饱和溶液;D中加入60g>42.6g,则D为饱和溶液;
降温20℃时,由于60g>34g,则E为20℃时的饱和溶液。
既然B和E都是2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不变,所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6.(1)A中有剩余固体(或A中有不溶解的固体等)(合理即可)
(2)A≥B>C(或C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 一定是饱和溶液 及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分数分析。
(1) A中有剩余固体未溶解,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
(2) A,B,C三只烧杯中,A为饱和溶液,B可能饱和可能是不饱和溶液,C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或C故答案为:(1) A中有剩余固体(或A中有不溶解的固体等)(合理即可) ;(2)A≥B>C(或C27.(1)⑤→①
(2)A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1)根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的实验过程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1)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为:②取出食盐;⑤称量食盐;①将食盐倒入烧杯;④量筒量取水倒入烧杯;③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完全溶解。
则正确的顺序为:②→⑤→①→④→③。
(2)A.称取的食盐不纯,有杂质,那么溶质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配制好的溶液转移时,不小心有少量液体溅出。由于溶液均一稳定,因此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B不合题意。
故选A。
28.(1)等于
(2)15
(3)B;14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1)根据图像比较甲和乙溶解度的大小;
(2)根据图像确定t2℃时乙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解答;
(3)根据图像确定甲的溶解度,然后与加入的溶质质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将溶质质量与溶解度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进而计算出溶液质量。
(1)根据图像可知,t1℃时,甲和乙的图像相交,则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2)t2℃时乙的溶解度为15g,则100g水中溶解15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3)如右图所示,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100g水中加入15g甲后,由于15g<20g,因此A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5g甲,此时已经加入20g甲,则溶液B属于饱和溶液;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因为20g<40g,因此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 此时加入甲:20g+45g=45g,因为45g>40g,所以此时溶液已经饱和,那么溶液的质量为:100g+40g=140g。
29.(1)饱和
(2)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1)首先根据溶解度计算出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再与20g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表格确定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不同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的特点判断。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5.8g。因为20g>15.8g,所以得到的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2)根据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有升高温度,增大溶解度才能保证肯定没有固体析出。加入冰、硝酸铵和干冰后,都是吸热;只有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故选D。
30.5;291;烧杯、玻璃棒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1)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首先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硼酸固体的质量,然后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溶剂水的质量,进而得到水的体积;
(3)根据溶解操作的实验过程确定所需器材。
(1)需要硼酸固体的质量为:300g×3%=9g;游码的分度值为0.2g,示数为4g,那么砝码的质量:9g-4g=5g,因此①处应该为5;
(2)需要水的质量:300g-9g=291g,那么需要水的体积:;
(3)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
31.(1)①②⑦⑧;③⑥
(2)增大压强/降低温度
(3)均一性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1)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析;
(2)根据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分析;
(3)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分析。
(1) ①食盐水、②碘酒、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⑧可口可乐属于溶液,③牛奶、⑥肥皂水属于乳浊液,④墨汁、⑤血液属于悬浊液;
(2)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要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需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
(3) 取用锅中少量汤品尝即可知道整锅汤的味道,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
故答案为:(1)①②⑦⑧;③⑥;(2) 增大压强/降低温度 ;(3)均一性。
32.减小;减少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1)根据乙图判断溶液的温度变化,然后根据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变化关系确定溶解度的改变,进而确定溶液密度的变化,最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体gV排判断木块排开液体体积的变化。
(2)根据溶解度的变化确定溶解晶体质量的变化,再根据剩余晶体质量=加入晶体质量-溶解晶体质量判断烧杯底部晶体的变化。
(1)根据图乙可知,硝酸钾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那么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烧杯底部的晶体不断溶解,溶液密度增大。木块在液体表面漂浮,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即保持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体gV排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
(2)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那么烧杯底部的晶体继续溶解,因此晶体质量减少。
33.(1)B,过滤
(2)A,蒸发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难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结晶的方法:①蒸发溶剂;②冷去热保护溶液。
(1)水为液体,而氢氧化铜是难溶于水的固态物质,因此选用过滤操作分离;
(2)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非常微弱,因此从盐水中得到食盐晶体,选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34.(1)36.6g
(2)饱和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1)根据表格即可查出硝酸钾在10℃时的溶解度;
(2)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确定硝酸钾能否全部溶解,再计算其溶液的质量;
(2)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岁温度的变化特点,分析所采用的方法。
(1)根据表格即可查出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g;
(2)根据表格即可查出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故称取31.6gg硝酸钾固体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3)当硝酸钾中的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故答案为:(1)36.6g
(2)饱和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81.6%)
2 容易 (2.6%)
3 困难 (15.8%)
2、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压强的变化 5.0(3.6%) 13
2 浮力大小的计算 19.0(13.9%) 10,14,15,18,20
3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7.0(5.1%) 31,34
4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6.0(4.4%) 10,23
5 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10.0(7.3%) 4,5,6
6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25.0(18.2%) 7,8,10,11,13,16,19
7 浮力的变化 4.0(2.9%) 9
8 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2.0(1.5%) 33
9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0(1.5%) 3
10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22.0(16.1%) 25,27,30
11 水循环 14.0(10.2%) 1,2,3
12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2.0(1.5%) 12
13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3.0(2.2%) 7
14 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6.0(4.4%) 30
15 比热容 3.0(2.2%) 7
16 密度公式的应用 12.0(8.8%) 8,14,20
17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15.0(10.9%) 28,29,32
18 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9.0(6.6%) 21,22,31
19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5.0(3.6%) 33,34
20 浮力产生的原因 4.0(2.9%) 18
21 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13.0(9.5%) 23,24,31
2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2.0(8.8%) 26,28,29,34
23 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15.0(10.9%) 26
24 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 3.0(2.2%) 23
25 水资源的保护 3.0(2.2%) 35
26 阿基米德原理 34.0(24.8%) 8,9,10,12,13,15,17,19,3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