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明)仇英 《南都繁会图》(约1520年),反映了明朝南京市井情形
(清)徐杨 《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约1759年),
反映了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
“行于都市(苏州),列肆炫耀,冠服华妩。”
——(清)唐甄《潜书·存言》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单元复习(二)
探寻中华文明鼎盛之路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二)·经济、文化视角
第一篇: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重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第二篇:文化下移的大成与传承
重点: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思考篇: 中华文明发展的出路路
目 录
探寻中华文明鼎盛之路
壹
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
新发展
材料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合作探究 学案任务一
方面 时间 表现 史料印证
农业 明朝
清朝
手工业 明朝
清朝
商业 明朝
清朝
3min组内分享建议:
1.选择多元化史料(至少2个),提取史料信息,简要说明这些信息共同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小组展示指南:
1.小组代表,投影展示,明确使用史料序号或教材出处;
2.说出使用材料的史料类型;
3.简述小组的观点。
4.每小组代表发言时长1-2分钟。
材料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合作探究 学案任务一
材料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合作探究 学案任务一
教材蕴含丰富多元化史料,你能将学案史料跟下面教材史料归类吗?
(1)史料表现形式、载体:
图片史料(历史地图、绘画)、数据史料、实物史料……
(2)史料价值:一手史料、二手史料
为了更好研究明清经济新变化,我们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呢?
官方:官府公文,地方志……
民间:时人著作,民间故事……
国内外学者研究
材料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明朝主要经济分布》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明朝《古谣谚·湖广谚》
史料相互印证
材料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鹿茸酒
《南都繁会图》(局部)
海淘店
门前挂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的标语,旁边还表演“走海倭子进宝”的小品,招揽生意。
材料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卖鱼
《盛世滋生图》(局部)
名牌服装 怀胥桥分店——三进斋
寓意:连升三级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
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
(从仅种植粮食为主,到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丝织业、棉织业逐渐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的主要来源)
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群体化,白银货币化
(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网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社会影响)
明清时期从单一农业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
元元年占世界 GDP 总量的 26. 2% ,1000 年占
22. 7% ,1500 年占 25% ,1600 年占 29. 2% , 1700 年占 22. 3% ,1820 年占 32. 9% 。按 1990
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人均 GDP 在公元
元年和 1000 年为 450 美元,1300 至 1820 年为
600 美元。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中国GDP占世界总量变化图(部分)
时间 世界总量所占比重(%)
1000 年 22.7
1500 年 25.0
1600 年 29.2
1700 年 22.3
1820 年 32.9
1368年
1644年
1840年
明朝
清朝前期
——整理自刘逖《论安格斯·麦迪森对前近代中国GDP的估算——基于1600—1840 年中国总量经济的分析》
1.加速明清时期向多元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读图学史
《明朝主要经济分布》
问题一:依据材料,指出最早接受外来物种的地区?
问题二: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地区能够在明清接受外来物种的原因?
东南沿海地区
①沿海地区有对外交往的传统,开放心态接纳新事物;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支持推广。
万历年间,担忧家乡饥荒,外出吕宋(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看到吕宋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这种便宜又高产的作物(甘薯),因此冒险从菲律宾(西班牙殖民地),引进甘薯藤曼 ,推荐给福建巡抚,得到认可后广为种植,解决家乡饥荒危机。
历史小故事
2.农耕文明高度成熟的明清为何未能向近代社会转型?
材料
壹·多元经济的量变与质变
马戛尔尼使团画师助手威廉·亚历山大画笔下的清朝百姓
中国妇人和她的儿子 旁边有仆人伺候
拾粪的孩子
承袭农耕文明运势,忽视底层百姓生产消费能力
量变并未引发质变(向近代社会转型)
徐光启 《农政全书》
译《几何原本》
孔尚任《桃花扇》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洪昇《长生殿》
汤显祖《牡丹亭》
曹雪芹《红楼梦》
明清时期部分文化名人及其成就分布图
吴承恩《西游记》
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演义》
江南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推动世俗文学艺术流行。
贰
文化下移的大成与传承
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材料
贰·文化下移的大成与传承
目
材料
贰·文化下移的大成与传承
①
②
3min组内分享建议:
组内相互点评修改,
【提升点】观点明确,论述史论结合,解释合理,简洁清晰。
现场展示指南:
积极举手,每人时间控制1分钟,表达大声清晰流利。
材料
贰·文化下移的大成与传承
①
②
方法指引:联系朝代阶段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材料
贰·文化下移的大成与传承
素养提升
徐光启
(1562年-1633年)
上海人,万历进士
方今造就人才,务求实用。
《卷四十三 荒政》
备荒和救荒
《卷十九》
《卷二十》
泰西水法
西学
中学
+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会通之前,先必翻译。
——《徐光启集》卷8《历书总目表》
叁
中华文明发展的出路
让我们一起云游故宫博物院——
钟表馆一探究竟吧!
材料
铜镀金珐琅葫芦顶渔樵耕读钟
材料
铜镀金珐琅葫芦顶渔樵耕读钟
中华文明,敬天法祖,观象授时
故宫钟表馆 广州钟表
铜镀金珐琅葫芦顶渔樵耕读钟
太和殿日晷
从日晷到广州西洋钟制造,
惊喜于中国计时工具的科技进步,
却又惋惜于那时并非所有中国人
都能听到那属于“时间动人的声音”。
材料
中华文明,依旧仰望星空
2018年《屈原 求索问天》
特种邮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惠及
全球用户的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从屈原的《天问》到普惠民生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完成,
此时此刻,我们,更坚定于
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