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第四章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第2节《蒸腾作用》参考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第四章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第2节《蒸腾作用》参考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6-04 20:02:42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蒸腾作用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蒸腾作用》是河北少儿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教学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如植物的根、茎、叶等内容联系紧密,也为学习第五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的水循环等内容奠定基础。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植物的三大主要生理功能即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之一,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对周围生态环境也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本章在本书乃至本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3、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气孔的开闭原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绿色植物蒸腾作用。
2、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
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作用。
4、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能力方面:
1、能够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蒸腾作用原理指导植树造林。
感情态度方面:
1、关注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2、确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念。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资料,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分组实验
学生准备:①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对植株的叶片多、叶片少、无叶片、给叶片涂上凡士林等四种情况在课前进行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对比实验,并把实验装置带到课堂上来观察。
②每小组按教材要求,利用气球制作气孔开闭模型一个。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安排意图
[导入]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水一定是往低处流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问题《蒸腾作用》 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课堂顿时活跃。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探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前准备的实验,看四个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以小组形式观察课前准备的实验以及它所产生的现象,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分析,回答: 有些塑料袋的内壁上有水珠生成 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创新、归纳等能力
[设问]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在叶片上是以液体的形式流出来的呢?还是以气体状态散发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实验:对着眼镜镜片上哈气,得出水分是以气体状态散发出来的。 根据实验以及生活常识、推理得出答案
[设疑]:水分既然是在叶片上以气体状态散发出来,具体是在叶片的什么结构散发出来的 请同学们回忆,叶片表皮上有一种结构,它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这种结构叫什么?[实验]我们从叶片的结构中了解了气孔的一点知识,但同学们对它的印象还比较抽象,为此增加观察叶片表皮气孔的分组实验:把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入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同学们仔细观察,叶片表面有什么产生?[小结]对,气泡产生的地方,就是叶片气孔所在的位置。 同学举手回答,是气孔学生实验,产生好奇。议论:怎么会有气泡生成?要求学生思考:气泡是从哪个位置出来的?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领悟科学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探究]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给叶片涂上凡士林的塑料袋,有没有水珠形成?为什么 学生思考、探讨,回答:因凡士林把气孔密封,使叶片有水也出不来,归纳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气孔散发出来的。 用实验,探究来降低本节课的难点
[板书]一、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学生依据前面的探究实验,讨论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设问]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在哪?[讲述]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其它器官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 思考、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可通过有叶片和无叶片的对比实验进一步证实
[设问]植物体是通过什么结构来调节气孔开闭的呢?[实验]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演示课前制作的气孔开闭模型,并谈一谈制作经验和想法。[多媒体展示]气孔的开闭动画[板书]二:植物就是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 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演示自制的气孔开闭模型,并谈制作经验和体会,其他同学补充。学生看完动画,进行归纳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 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培养主动探究能力,体验合作乐趣。化解难点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抽象变具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设问]从叶片气孔散失的水分,追根到底是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那么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通过茎、到达叶片再从叶片气孔中散发出去的呢?引导同学回忆根吸水的过程,叶片的结构等知识[多媒体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动画。[板书]三: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导管(根、茎、叶中)→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学生对水往高处流这个事例产生好奇,急于要知道这个答案。要求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水的流动路径。一个学生对着动画表述蒸腾作用的过程 解答前面讲述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多媒体展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中,大约需要200千克以上的水,这200千克水的用途如下:作为组成成分的水:1872克维持生理过程的水:250克蒸腾作用消耗的水:202106克生长期中总用水量:204228克[小结]由此可见,植物体吸入体内的水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99%左右的水却被蒸腾掉了。 思考问题,分析资料,解读数据,表述观点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数据更有说服力
[设疑]根吸收进来的水分,绝大部分都散失掉了。这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吗? 议论:蒸腾作用弊处太多了,造成缺水。 由蒸腾作用的“弊端”引入下一个重点内容。
[讲述]那么我们就来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板书]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五个生活事例,探究其意义
事例1: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总结]同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叶片的温度。[讲述]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学生讨论,叫二位同学回答学生推出蒸腾作用的第一点意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起来更容易。由生活常识来分化课本抽象知识,降低难度。
事例2:我们用塑料吸管喝饮料时,如果嘴不用力吸,饮料能进入到口中吗?为什么?事例3: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甚至百米高的树冠的呢?事例4: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多媒体展示无机盐随水分运输而运输的动画。[板书]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互相补充师生共同归纳出蒸腾作用意义的第二点 由生活常识帮助理解抽象概念,使学生明白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这就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不往低处流而往高处流的原因。直观教学,即形象又生动
事例5:红色根据地井冈山为什么是避暑的好地方?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板书]3、增加降雨量,调节气候 学生讨论蒸腾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叫一、二位同学回答。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小结]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养花种草和植树造林。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植树造林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学生讨论在什么季节植树效果好,植树造林的益处。 培养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归纳]及时灌溉的意义及移栽幼苗的注意事项 发言:植物缺水要及时灌溉,移栽幼苗要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后有时要去掉一些枝叶,并要设法遮荫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课堂辩论]把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反方,正方说蒸腾作用的利,反方说蒸腾作用的弊。 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活跃。 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中来,使他们加深理解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总结]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内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培养学生抓住每节课的重要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 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的调节:
植物就是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
三、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导管(根、茎、叶中)→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3、增加降雨量,调节气候
教学反思:
1、通过实验探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生物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对本学科有一定的兴趣。本节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若预习不到位,会给授课带来困难。
3、这节课学生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多,课堂气氛活跃,这就会给老师的组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4、有些小组制作的气孔开闭模型无法演示,使得部分学生还不能理解其原理。有些内容因涉及到前面的知识点,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不能及时迁移、联系、运用,课堂上还要加强已学过知识的复习巩固。第二节 蒸腾作用
一、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冀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与栽培》第六章《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植树造林》。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植物的三大主要生理功能即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植物蒸腾作用之一,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而且还对周围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学习本节课对与学生更全面的把握和了解植物体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学习下一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铺垫了必要的知识。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蒸腾作用的概念、调节、过程、意义、植树造林意义等。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蒸腾作用的过程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除了给出“小辞典”外,还配以多幅图片和文字加以说明。
三、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蒸腾作用。
2、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
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作用。
4、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技能性目标:
1、尝试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
2、运用蒸腾作用原理指导植树造林。
情感性目标:
1、关注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2、确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和教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
五、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奇问激奇想,从而提出“蒸腾作用“一词:首先用凭空飞出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车轮。
2、设计探究实验证明蒸腾作用的存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有意无意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给出的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学生推测出水分的散失主要由于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后,让学生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并针对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这一知识点质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3、恰当应用媒体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成效,为此我通过对育龙网资源的转化和截取,应用了视频资源将实验的过程演示播出,从而缩短了时间,使实验过程与教学内容很好的融为一体。
4、开展模型制作活动,突破难点:气孔调节蒸腾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难直观感知,为此,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应用气球等材料,制作气孔模型,从而使抽象变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5、激扬文字,情感提升:情态教育在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使情态教育情感真挚,感召有力,流露自然,我给学生投影了取材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四幅图片:(1)沙漠上的不毛之地;(2)沙漠上的植物;(3)辽阔的草原;(4)浩淼的森林。并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假如你置身于以下四幅图片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请你运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将她表达出来。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收集资料;准备蒸腾作用演示装置。
七、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启发式谈话法为主,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提供动手实践、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表达交流、成功的机会。
八、教学过程:
(一)奇问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投影凭空“飞”出问题: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
再点击出下面的文字: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4千克的水,其中作为组成部分的水1.87千克,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千克,那么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
学生推测、争论,产生兴趣,从而进入新课。
(二)质疑引导,实验探究:
1、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推测吗?
学生思考
分组设计方案
组间交流,彼此评价:从是否简便、快捷、容易操作进行评价。并选出最简单、最快捷、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装置,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
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这说明什么?你们的假设成立吗?
2、继续提问:
(1)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呢?
(2)水珠主要是从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出来的呢?
(3)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么?
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计方案探究叶片与水分散失的关系。
学生思考、分组设计方案、组间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展示后利用媒体播放验证叶是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
3、通过以上实验验证了叶是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那么水分到底是从叶片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
(1)出示叶片的结构图片进行引导,学生推测:气孔。
提问: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生回答。
讲述: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那也就是说水分是以什么状态从叶片中跑掉的呢?生答:气体。
(2)提问: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
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怎样调节的?保卫细胞的形状变化很奇特,那么保卫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使它产生如此奇特的变化呢?
(3)组织学生应用气球、胶布等材料制作气孔模型。
媒体演示气孔的开闭。
4、总结归纳: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研究,你能否概括一下:水分是怎样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吗?
在学生归纳基础上总结归纳:蒸腾作用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如幼嫩的茎和叶柄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
5、提问:植物蒸腾作用实际上就是一个水分的运输和散失的过程。那么散失的水分是从那里来的呢?生答:根从土壤中吸收的。
那么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叶里、并经由气孔散发出去的呢?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根毛吸收的水由于各细胞液浓度的不同,经由根成熟区内部的层层细胞进入根内部的导管,根中的导管与茎、叶中的导管都是相通的,水分就由导管经由茎运送到叶里,除一部分供给叶的生命活动需要外,绝大部分水分经由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学生描述不出,或描述不准确时教师适时补充和引导。)
(三)奇问引思,观点发布:
1、质疑:玉米一生中吸水204千克,而蒸腾作用失水202千克,那么植物蒸腾失水会不会导致植物失水而死呢?植物蒸腾失水对植物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呢?请展示观点并说明理由。
学生发表观点:
(1)降低植物的温度
(学生说不出时,可质疑引导)在夏季皮肤上的汗液蒸发掉了人就会感到凉爽,发高烧的病人往往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这些都是利用水的蒸发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同样道理,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也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夏季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感到凉爽的原因。
(2)促进根吸收水分
叶片水分蒸发去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依次吸收叶脉导管、茎内导管、根内导管的水分,从而促进根从土壤里吸水。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可进一步质疑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呢?)
植物体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由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产生的拉力,使水分连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被送到树冠上,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可以把水分由地面送到百米高的树冠上。
2、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讨论,展示观点。
对学生观点及时给予正面评价,并适当引导补充:
(1)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这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2)展示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座城市的年降水量图表,提问:甲城市和乙城市降水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植物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
讲述: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中的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3)出示自然界的水循环图片,引导分析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
(四)激扬文字,情感提升:
现在我们了解了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下面请大家看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你置身以下四幅图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并尝试运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出示四幅图片:沙漠里的不毛之地;沙漠上的植物(荒漠);辽阔的草原;森林。
学生用语言描述:
学生表达后,教师做如下总结:沙漠象征着死亡,水象征着生命,绿色象征着希望,森林是水和绿色最巧妙的结合,它充满了生机,他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得以繁衍,一座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所以我们应当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是北方地区春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植树造林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家要从我做起,植下一片绿色,拥有一片蓝天。
(五)归纳总结
(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水蒸气在天空中凝结成云,然后以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一部分被生物利用和被土壤等吸收,期余部分汇成江河。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奔流到海”是指江河的水汇入海洋。“不复回”是指地表水只能向海洋中流,而海水不会倒流入江河,到陆地。但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会以雨、雪等形式成为“天上来”的水。可见,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汇入海洋的水也是可以再返回陆地的。)
(七)课后活动:按照教材52页“探究竟”的要求亲自进行验证实验。
九、板书设计:
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蒸腾作用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调节。
蒸腾作用的意义:
1、自身:降低植物体温度;促进根的吸收作用;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自然界:调节气候:温度、湿度;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