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设计思路
动物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举其他的动物行为事例,或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或播放有关的录像等,导入新课。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类型。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2.尝试实验、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对其周围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3.关注身边常见的小动物的行为,增强保护动物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难点:动物行为类型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媒体
录像,挂图,
课时建议
1课时
(一)知识体系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设计成一节典型的探究活动课。通过对蚂蚁外出寻找食物和蚁群搬食两幅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表达交流。
学生以课本上的图片,或者教师提供的蚂蚁视频,展开讨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教师还可以提供蚂蚁之外的各种视频或者图片,比如家蚕、金鱼、蜗牛等动物,供学生探究。(三)教法建议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课程设计
(一)导入
动物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举例其他的动物行为事例,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或播放有关的录像等,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有关蚂蚁行为探究的实验。先给出两幅蚂蚁行为的图片:第一幅是蚂蚁外出寻找食物,第二幅是发现食物后,一群蚂蚁前来搬运食物。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多种,比如,有的提出蚂蚁行为问题,有的提出蚂蚁的信息传递问题。结合本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研究有关蚂蚁的行为问题。
2.出示动物行为图片: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上三幅)、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捕食行为(下三幅)。教师利用一组动物行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其他类型,播放动物行为录像,让学生认识行为类型并分析该行为对动物生活的意义。
启发:动物行为纷杂,系统研究先应该进行什么工作?学生经思考回答:分类研究。
(1)攻击行为录像:昆虫、斑马等几种动物争斗。让学生讨论:动物们在干什么
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扭打、争抢、搏斗、掐咬、厮打……
深入引导:根据生活经验,试判断它们争斗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讨论回答:公鸡和斑马争夺配偶;狗争抢食物;家鸽争巢穴或领地。幻灯:为了争夺食物、配偶、巢穴、地域;显耀自己、巩固地位……
启发讨论:属于什么行为?同学经讨论回答:是攻击行为。
(2)防御行为:组织小游戏:老鹰捉小鸡,引导学生分析其中道理。学生领悟到:强健灵活而逃得快,可以免遭捕杀。
教师出示挂图:热带小蛙、尺蠖等不易被天敌发现;夜色蛾和尺蠖使蝙蝠难以得手;软体动物、黄鼬刺激敌人;河蚌、蜗牛等用坚固外套保护身体;鸡群集体御敌;乌贼、蜥蜴巧妙逃跑。
教师:防御动物的防御行为:躲避;恐吓对方;守卫自己;释放臭气、刺激物;团结起来对付敌人;装得与环境一样蒙蔽敌人……(3)觅食行为:观看动物取食的录像,教师讲解:动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动物的各种贮食行为都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对于动物度过缺少食物的种种难关,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4)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越是高等的动物,繁殖行为越复杂。主要包括识别雌雄动物、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繁殖行为能够使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盛。(5)节律行为: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了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活动,这种表现出昼夜、季节和潮汐节律的活动。
(6)社群行为: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一系列的行为。
3.动物行为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并在生产活动中广为应用。这部分内容可以不局限在教材内容上,应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想出更多的有关动物行为应用的实例。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取食行为、社群行为、攻击行为及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难点:动物行为类型的复杂性,多样性。
【预习 导学】
动物行为的行为复杂多样,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__________环境适应性表现。
◆ 举例说明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有什么区别?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采取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时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从而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观察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行为不属于觅食行为的是 ( )
A.羊吃草 B.瓢虫食蚜虫
C.蟾蜍冬眠 D.猫吃鼠
2.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琢春泥”,这句诗反映了鸟的 ( )
A. 攻击行为 B.贮食行为
C. 繁殖行为 D.防御行为
4. 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 )
A.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释放臭气
B.青蛙在繁殖季节雌雄抱在一起
C.大雁冬去春来
D.蜜蜂的群体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下列研究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
A.用摄像机拍摄猎豹的运动,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B.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繁殖的活动
C.动物园用闭路电视研究东北虎生育幼虎的过程
D.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海豚对声波的反应
6.我们说蚂蚁的群体是一个社群,也就是说蚂蚁具有社群行为。这是因为 ( )
A.蚁群中蚂蚁的数目很多
B.蚁群中各个成员能够独立生活
C.蚁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D.蚂蚁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敌害
课堂达标测试
1.下列行为不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 )
A.成鸟筑巢 B.雄蛙鸣叫
C.乌贼喷墨 D.母鸡孵卵
2. 下列具有节律行为的动物是 ( )
A.企鹅 B.大雁
C.鸵鸟 D.孔雀
3. 在紧急情况下,乌龟会把它的头和四肢缩进龟甲里,这种行为属于动物的( )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迁徙行为
4.尺蠖静止不动时,它的形状像树枝;乌贼在遇到敌害时,从墨囊中喷出“墨汁”,这两种行为分别属于 ( )
A.防御行为、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防御行为
C.攻击行为、攻击行为 D.节律行为、攻击行为
5.在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行为属于( )
A.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社群行为
6.马蜂遭受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
A.攻击行为和社群行为 B.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
C.取食行为和社群行为 D.学习行为和防御行为
7.下列动物行为中不是社群行为的是 ( )
A.母鸡带小鸡觅食 B.狒狒群体生活
C.蜜蜂群体生活 D.蚂蚁群体生活
8.常用的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是 ( )
A.观察法是实验法的基础 B.实验法是观察法的基础
C.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无联系 D.观察法就是实验法的第一步
9.下列关于攻击行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攻击行为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的攻击
B.攻击行为是同一种生物之间的争斗
C.一个公鸡和一个母鸡打架不属于攻击行为
D.一只狗和一只狼的争斗是攻击行为
10.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野兔会后足敲地发出“噔噔噔”的响声,决定动物这种“报警”行为的是 ( )
A.遗传性 B.变异性
C.适应性 D.应激性
11.某动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组镜头:一群狼追捕一群鹿。开始鹿群在吃草,当狼群接近时,有一只鹿突然尾巴停止摆动,然后向水平方向伸出,最后竖起尾巴,露出肛门周围的白色后盾,拔腿就跑,其余的鹿看到白色的肛门后盾,立即竖起尾巴跟着为首的鹿逃跑。在逃跑的途中,一只跛脚的鹿终于掉队了,狼群嚎叫着抢食猎物,你争我夺,相互厮杀。
(1)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这是一种________行为;狼群间的相互争斗是一种________行为。
(2)狼捕食鹿,对鹿的个体生存________,但对鹿的种族延续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狼捕食鹿的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