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北京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教师版)(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北京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教师版)(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05 23:03: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23北京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
生 物
2023.10
说明: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B.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C. 葡萄糖、CO2和抗体
D. 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2.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B. 内环境稳态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
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 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3. 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③
B.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②③④
C. 细胞生活需要③的pH、渗透压、温度等处于稳态
D. ①与③成分的差异主要由细胞膜的流动性决定
4. 自主神经系统是指( )
A. 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
B. 支配骨骼肌产生运动的神经
C. 受到意识支配的神经
D. 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神经
5. 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图中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细胞E能产生反应
B. 刺激皮肤细胞A一次,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C. 兴奋在神经细胞B的传导方向与其膜外的电流方向一样
D. 刺激细胞E,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
6. γ-氨基丁酸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甲所示。某种局部麻醉药物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会发生如图乙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
B. 辣椒素能使细胞膜上相关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增大细胞膜对该麻醉药物的通透性
C. 该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与γ-氨基丁酸相同,均能使神经细胞维持静息电位
D. 该麻醉药阻碍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使神经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
7. 以下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
C. 兴奋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 神经递质经主动转运穿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8. 下图所示的反射活动中,①~⑥代表不同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完成该动作的反射弧为①→②→③→④→⑤
B. 该动作的协调完成与③处分析和综合信息有关
C. ②④只能产生动作电位,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D. 通过⑥将信息传向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痛觉
9.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大脑,所以成年人能够有意识的控制排尿
B.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C. 人类大脑皮层和动物的最重要区别是具有语言中枢
D. 大脑皮层H区损伤,患者不能讲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
10.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 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 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 为改善睡眠,可长期大量使用褪黑素
11.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12. 鸢尾素是一种蛋白类激素。研究发现,鸢尾素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元的生长。运动时血液中鸢尾素含量会上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鸢尾素在细胞中的核糖体处合成
B. 鸢尾素主要影响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C. 施加鸢尾素阻断剂可使小鼠记忆能力提高
D. 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缓解记忆衰退
13.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 大脑、小脑、脑干 B. 小脑、大脑、脑干
C. 大脑、脊髓、脑干 D. 小脑、脊髓、下丘脑
14. 下列关于醛固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
B. 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的分泌增加
C. 醛固酮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D. 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
15. 由同一器官分泌,并且生理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 )
A.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B. 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6.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 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 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17. 当人体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过咸时,机体会发生( )
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18.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B. 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
C.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导致血糖浓度上升
D. 肾上腺素通过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上升
19. 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其放射性强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来标记胰岛素
B. 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C. 利用该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D. “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高
20.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验证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时,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葡萄糖
B. 验证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作用时,先饥饿处理再注射胰高血糖素
C. 验证促性腺激素的作用可用垂体提取液处理的饲料饲喂实验动物
D. 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发育作用可用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饲喂幼龄动物
21. 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B.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
C. 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温度感觉的中枢
D. 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
22. 下列关于动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激素和酶的功能都具有专一性
②它们都是蛋白质
③都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④有的动物细胞既能产生激素又能合成酶
⑤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⑦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A. ①②⑤ B. ④⑤⑥⑦ C. ①④⑤⑦ D. ①②③⑤⑥
23. 如图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
B. 巨噬细胞MHC-Ⅱ分子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C. 图示过程可发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
D. MHC-Ⅱ分子的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
24. 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反应
B.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
C. 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D. 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25. 下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①为树突状细胞,不仅参与图中所示体液免疫过程也可参与非特性免疫过程
B. 物质乙属于细胞因子,与蛇毒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C.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了物质甲、物质乙和溶菌酶等
D. 细胞①把抗原物质呈递给细胞②不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26.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免疫一、二过程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密切合作
B. ①②④⑦过程中相关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
C. 细胞c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并且在物质Y的作用下细胞周期变短
D. 细胞e可以识别并裂解细胞X,随后抗原被物质Y结合
27. 作为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刺激突触后膜兴奋,进而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B.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a引发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抗a抗体与AChR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28. 下图是某些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细胞产生的不同信息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时,①的分泌量会增加
B. 敲击膝盖下方韧带时,作用于脊髓中该反射中枢的②释放增多
C. ③的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共同调节
D. 产生④的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
29. 2020年9月21日,中国科学家杨璐菡团队在 Nature子刊发表论文,宣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 活化的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
C. 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D. 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30. 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会发生休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都是蛋白质
B. 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C. 初次接触青霉素就会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D. 青霉素再次进入机体,会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二、非选择题(6道小题,共70分)
31. “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乙酰胆碱,并在兴奋时能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老年性痴呆的产生机制,定位损伤大鼠的脑,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记忆巩固能力的测验,实验处理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错误次数 完成学习所需时间(S)
A 不做任何处理 8.76 112.39
B 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1μL 15.72 149.73
(1)“胆碱能神经元”活动与受体有关,毒蕈碱受体是其中的一种。B组实验处理的目的是让鹅膏蕈氨酸与毒草碱受体结合,从而____________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从而产生与______________相似的效果,以达到研究老年性痴呆的产生机制的目的。
(2)表中的实验数据表明B组大鼠的_____________下降,从而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
(3)研究发现,乙酰胆碱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可引起骨骼肌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却降低了心肌的收缩频率。为了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上述两种肌细胞产生不同反应是否与两种肌细胞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研究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
实验步骤:
①利用骨骼肌细胞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作为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②将上述抗体分别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③一段时间后,用_____________分别作用于这两种细胞,观察它们收缩反应变化的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____________,则骨骼肌细胞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心肌细胞膜上的不同,表明乙酰胆碱的作用特点与两种肌细胞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
32. 关于人应该喝多少水的建议无处不在。为揭示口渴解除的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如下实验。
(1)饮水时,口咽部____________(反射弧结构)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___________到达脑内穹窿下器(SFO),关闭“口渴”信号。
(2)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缺水处理后,分别一次性给予10mL清水和高渗盐水,记录SFO神经元活性,结果如图1。
图1结果说明,饮用清水能解除口渴,而摄入盐水只能短暂解除口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3)为探究胃肠道能否感受摄入液体的渗透压,研究人员将不同浓度盐水直接注入小鼠的胃中,记录SFO神经元活性,结果如图2。
①图2结果显示,注入液体的渗透压与SFO神经元活性呈____________相关,表明___________。
②为验证胃肠道渗透压信号对SFO神经元的抑制是解除口渴的必要条件,进行如下实验。请补充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选择所给定的字母序号并填写)。
组别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1 缺水小鼠 胃内不注清水 Ⅰ____________
2 缺水小鼠 胃内注清水 Ⅱ____________
3 缺水小鼠 Ⅲ____________ 无饮水行为
4 缺水小鼠 Ⅳ____________ 有饮水行为
A.胃内不注清水B.胃内注清水C.激活SFO神经元D.胃内不注清水+抑制SFO神经元E.胃内注清水+激活SFO神经元F.胃内不注清水+激活SFO神经元G.有饮水行为H.无饮水行为
(4)根据以上研究,解释人喝下咸汤或高糖饮料后“先解渴、再口渴”的现象:_______。
33. 图1、图2分别表示1000m持续全速游泳对女子运动员不同生理期雌二醇(一种雌激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雌二醇属于_____________类化合物。
(2)1000m持续全速游泳会使女子运动员雌二醇激素水平_______________。
(3)由图中检测结果可推测,影响雌二醇激素水平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
(4)1000m持续全速游泳影响女子运动员胰岛素水平,合理的解释有_____________。
a.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受到抑制b.收缩肌群对胰岛素的利用量增加c.胰岛素为运动提供能量d.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5)1000m持续全速游泳影响女子运动员胰岛素水平,有利于肝糖原分解和_____________,以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6)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是GLUT4。
①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__________需要。
②据图3分析,当胰岛素与_____________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____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③结合图3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
a.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b.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c.信号转导蛋白缺失d.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34. 母亲孕期肥胖或高血糖会增加后代患肥胖和代谢疾病的风险。科学家用小鼠进行实验,研究孕前高脂饮食对子代代谢调节的影响。
(1)从孕前4周开始,实验组雌鼠给予高脂饮食,对照组雌鼠给予正常饮食,食物不限量。测定妊娠第20天两组孕鼠相关代谢指标,结果如下表。
分组 体重(g) 胰岛素抵抗指数 脂肪含量(mg/dL) 瘦素含量(ng/dL) 脂联素含量(μg/dL)
对照组 38.8 3.44 252 3.7 10.7
实验组 49.1 4.89 344 6.9 5.6
①正常情况下,体脂增加使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增多,瘦素经____________运输作用于下丘脑饱中枢,抑制食欲,减少脂肪合成,该机制为_____________调节。表中结果显示,实验组孕鼠瘦素含量________,但瘦素并没有发挥相应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瘦素抵抗”。
②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能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据此推测实验组孕鼠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24周龄时,给两组子代小鼠空腹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或胰岛素,检测结果如图1。
图1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____________,推测实验组子鼠出现了“胰岛素抵抗”。
(3)研究发现,幼鼠脂肪组织的瘦素和脂联素含量与各自母鼠均呈正相关。测定幼鼠脂联素基因和瘦素基因的表达量、基因启动子所在区域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结果如图2。
①结果显示,实验组通过_________脂联素基因启动子所在区域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从而_________,影响脂联素的合成,使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②瘦素基因的表达量与其启动子所在区域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呈_________相关。但由于血脂过高会抑制瘦素向脑内运输,导致瘦素抵抗,引起肥胖。
(4)根据该项研究结果,对备孕或孕期女性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写出两点)。
35. 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___________的特点,癌细胞表面出现的某些特殊分子作为,可激发机体的_______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细胞 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 血清 iPSC DB7 MEF
免疫组 77 82 8
空白组 10 8 9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_____________。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______________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____________。
3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表现出极高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人群间传播能力。截至2020年11月12日,各国研制中的新冠疫苗超过200种,其中48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除了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外,目前在研制中的还有基因工程重组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等新的疫苗类型。我国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20年2月21日,西湖大学周强研究团队报道了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蛋白的结构,揭开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神秘面纱。研究显示,S蛋白是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一种关键蛋白,与ACE2蛋白表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目前各国多种疫苗的研究都是针对S蛋白进行的。
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采用的路线是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腺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毒性很弱,感染后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使腺病毒携带能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片段,人接种疫苗后,改造过的腺病毒侵染细胞后不会在细胞内复制,但可以表达出S蛋白,诱导入体产生免疫反应。
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核酸疫苗,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正式上市流通的案例。除了考虑稳定性,mRNA疫苗递送入细胞也是技术难点,这将直接影响疫苗的效应,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脂质体纳米颗粒包裹mRNA(如图)。
一支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要经过8到20年的漫长历程。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各国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应急途径,安全高效的疫苗将是人类战胜疫情的关键性武器。
(1)在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曾经尝试过血清疗法,即为患者输入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血清中含有________,有利于患者康复。
(2)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巧妙之处在于改造后的腺病毒进入细胞后________。S蛋白被________等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后,传递给________细胞,通过特异性免疫,在体内产生________,并可长时间保留。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会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若在接种该种疫苗前机体曾感染过腺病毒,则会使该种疫苗的有效性________。
(3)包裹mRNA疫苗的脂质体颗粒与________的基本结构类似。你认为研制新冠mRNA疫苗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有________。
A.mRNA在细胞质中易被降解
B.mRNA在细胞中可能难以正确翻译
C.mRNA可能会插入到人体的染色体
D.该疫苗是否适于快速大批量生产
(4)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产生抗原的场所都是在________(填“内环境”或“细胞内”。与传统的减毒疫苗相比,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提高,是因为________。
(5)目前科学家还致力于开发多联疫苗,即注射一剂疫苗便可获得对多种病原体的免疫,对此你认为更有开发潜力的是本文所述疫苗中的哪种(或哪些),并陈述理由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 【答案】C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葡萄糖、CO2和抗体都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激素和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突触小泡位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2. 【答案】C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成分处于相对稳定,A正确;C错误;
B、内环境稳态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B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D正确。
故选C。
3.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内液,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④血浆,②③④组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详解】A、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即图中是①,A错误;
B、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即图中的③④,B错误;
C、③组织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①与③成分的差异主要由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D错误。
故选C。
4. 【答案】D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主要指支配心脏、平滑肌及腺体等效应器的传出神经,又名植物神经系统,分为来自脊髓胸、腰段的交感神经及来自脑干、骶髓的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故名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分为来自脊髓胸、腰段的交感神经及来自脑干、骶髓的副交感神经两部分,A错误;
B、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B错误;
C、自主神经不受意识支配,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是能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神经,D正确。
故选D。
5. 【答案】C
【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由于b处位于传出神经上,所以信号能传到细胞E,因此细胞E能产生反应,A正确;
B、刺激皮肤细胞A,兴奋首先传到a处,电流计发生向右的一次偏转。当传到b处时,电流计发生向左的一次偏转。共发生两次偏转,B正确;
C、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C错误;
D、细胞E为组成效应器的肌肉细胞,它与传出神经元间存在突触,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出神经向肌肉细胞传递。刺激细胞E,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C。
6.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兴奋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由左图1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
B、由图可知,在辣椒素的作用下,局部麻醉药可通过通道进入细胞内,所以辣椒素能够使通道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B正确;
CD、根据图甲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据图乙可知,局麻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C错误,D正确。
故选C。
7. 【答案】B
【详解】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中K+通道开放,K+大量外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错误;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B正确;
C、神经细胞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8.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①~⑥分别代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和上行纤维束。
【详解】A、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完成该动作的反射弧为①→②→③→④→⑤,A正确;
B、③表示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作用主要是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因此,该动作的协调完成与③处分析和综合信息有关。B正确;
C、②④分别属于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都属于神经细胞,都能释放神经递质,C错误;
D、通过⑥上行纤维束将信息传向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痛觉,因为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C。
9. 【答案】C
【分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详解】A、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成年人能够有意识控制排尿是因为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A错误;
B、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属于非条件反射,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B错误;
C、人类语言活动属于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正确;
D、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错误。
故选C。
10.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
B、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B正确;
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褪黑素可促进动物睡眠,注射褪黑素,导致褪黑素含量过高,抑制下丘脑的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分泌的褪黑素减少,不利于人体健康,D错误。
故选D。
11. 【答案】C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详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
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C。
12. 【答案】C
【分析】鸢尾素是一种蛋白类激素,故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它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故其有利于兴奋的传递和记忆力的提高。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鸢尾素是一种蛋白类激素,故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
B、“鸢尾素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说明鸢尾素主要影响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正确;
C、由题意可知,鸢尾素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故施加了鸢尾素阻断剂的小鼠记忆能力会降低,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运动时血液中鸢尾素含量会上升,鸢尾素又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所以增加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缓解记忆衰退,D正确。
故选C。
13.【答案】A
【分析】
【详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 【答案】C
【分析】与人体盐平衡调节相关的激素是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的排出,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
【详解】A、醛固酮是在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的,A正确;
B、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多,B正确;
C、醛固酮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C错误;
D、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C。
15. 【答案】D
【分析】考查激素的产生部位和生理作用。
【详解】A、肾上腺素由肾上腺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腺分泌,二者均能升高血糖,具有协同效应,错误;
B、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功能;而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错误;
C、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错误;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均由胰腺分泌,前者能够降低血糖,后者能够升高血糖,具有拮抗效应,正确。
故选D。
【点睛】常见激素的化学本质、主要来源及其作用:
16. 【答案】C
【详解】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
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
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
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正确。
【点睛】不知道胰腺除了内分泌部还有外分泌部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17. 【答案】B
【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泌尿量减少,较少水分的流失,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 【答案】D
【分析】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其中血糖的主要去路是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供能,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及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但在机体的调节下血糖不会持续升高。
【详解】A、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将会影响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细胞,导致血糖升高,A正确;
B、胰岛素通过减少血糖的来源(减少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增加血糖的去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降低血糖浓度,B正确;
C、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包括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C正确;
D、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上升,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19. 【答案】D
【分析】
【详解】A、胰岛素特有的组成元素是S元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来标记胰岛素,可以将胰岛素与其他有机物区分开,A正确;
B、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正确;
C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的胰岛素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越少,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低,利用此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否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正确,D错误。
故选D。
20. 【答案】C
【分析】验证某种激素的作用可先让该激素“缺席”,观察动物的反应,再加入该激素,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详解】A、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应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观察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再注射葡萄糖溶液,观察症状是否消除,A正确;
B、验证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作用时,应先饥饿处理观察动物的症状,再注射胰高血糖素看症状是否消失,B正确;
C、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类(激素类),口服会失去作用,C错误;
D、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发育作用可用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饲喂幼龄动物,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各种激素的作用及化学本质。
21. 【答案】C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促进其分泌肾上腺素,进而促进物质代谢增加产热,A正确;
B、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如分泌抗利尿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如可以将渗透压变化传递给大脑皮层),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但不是温度感觉的中枢,C错误;
D、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D正确。
故选C。
22. 【答案】C
【分析】要正确解答此题,必须搞清酶、激素的区别。酶是所有活细胞都产生的,而激素只是机体内某些细胞才能产生的,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产生的。酶对机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激素对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起调控作用。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①激素和酶的功能都具有专一性,①正确;
②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或固醇类等,②错误;
③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所有活细胞均能产生酶,③错误;
④有的动物细胞既能产生激素又能合成酶,如内分泌腺细胞,④正确;
⑤酶是所有活细胞都产生的,而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产生的,故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⑤正确;
⑥动物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为内分泌腺细胞,一定能产生酶,⑥错误;
⑦激素产生后一般经体液运输后,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⑦正确。
综上①④⑤⑦正确。
故选C。
23.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巨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将细菌吞入细胞,然后与溶酶体结合;MHC-II分子在核糖体合成后,先进入粗面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然后进入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
【详解】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方式是胞吞,胞吞过程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识别且需要能量,即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A正确;
B、巨噬细胞MHC-II在该过程中是抗原呈递细胞,其作用是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错误;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都会发生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C正确;
D、MHC-II加工及定位涉及内质网、溶酶体和细胞膜等结构,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B。
24. 【答案】C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一二道防线,溶菌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抗原进入机体后,人体经体液免疫过程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T细胞是细胞免疫必须的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详解】A、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A错误;
B、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B错误;
C、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由于缺少T细胞,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C正确;
D、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会破坏T细胞,T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会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最终使免疫系统瘫痪,D错误。
故选C。
25.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a-银环蛇毒属于外毒素,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进行体液免疫,①是吞(巨)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甲为淋巴因子、物质乙为抗体。
【详解】A、细胞①识别、呈递抗原,可以为树突状细胞,不仅参与图中所示体液免疫过程也可参与非特性免疫过程,A正确;
B、物质乙为抗体,分布在内环境中,其与抗原(α 银环蛇毒)结合后就会被吞噬细胞吞噬,B错误;
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了物质甲淋巴因子、物质乙抗体和溶菌酶等,C正确;
D、吞噬细胞①把抗原物质呈递给T细胞②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未体现其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B。
26. 【答案】C
【分析】体液免疫: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据图分析,免疫一为细胞免疫,免疫二为体液免疫,二者密切合作,A错误;
B、细胞a为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B错误;
C、细胞c为B细胞,激活B细胞需要二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物质Y是细胞因子,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使B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C正确;
D、细胞e可以识别并裂解细胞X,随后抗原被物质Z抗体结合,D错误。
故选C。
27.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详解】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A正确;
B、由图可知,物质a为患者分泌的抗原,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为抗原—抗体结合物,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正确;
C、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引起突触后膜抑制,D错误。
故选D。
28. 【答案】B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即激素一靶细胞。
【详解】A、从图可知,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减少,尿量增多,A错误;
B、敲击膝盖下方韧带时,会发生膝跳反射,作用于脊髓中该反射中枢的②释放增多,B正确;
C、③是促性腺激素,其分泌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C错误;
D、产生④的细胞是体液免疫中的辅助性T细胞,D错误。
故选B。
29. 【答案】B
【分析】免疫排斥是机体对移植物(异体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使其破坏的过程。一般是指移植术后,受者可识别移植物抗原并产生应答,移植物中免疫细胞也可识别受者抗原组织并产生应答。
【详解】A、器官移植时排斥反应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膜上抗原不同,如果受体和供体两者的HLA抗原完全相同,就不会发生排斥反应,A正确;
B、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与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有关,与活化的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无关,B错误;
C、排斥反应主要与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有关,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作用于T细胞,使免疫排斥反应降低,C正确;
D、猪3.0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D正确。
故选B。
30. 【答案】D
【分析】1、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2、过敏反应的特点是:
(1)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2)一般不会损失组织细胞,也不引起组织损伤;
(3)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比如青霉素不属于蛋白质,A错误;
B、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强而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B错误;
C、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因此初次接触青霉素不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C错误;
D、当青霉素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青霉素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6道小题,共70分)
31. 【答案】(1) ①. 抑制 ②. 胆碱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
(2) 学习能力和记忆巩固能力
(3) ①. 蛋白质##分泌蛋白 ②. 乙酰胆碱 ③. 收缩频率降低
【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
2、分析题意可知,“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乙酰胆碱,并在兴奋时能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
【小问1详解】
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B组实验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lμL,使得鹅膏蕈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干扰了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产生了胆碱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相似的效果。
【小问2详解】
表中实验数据表明B组完成学习所需时间(秒)变长,错误次数增多,这表明了B组大鼠的学习能力下降,从而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
【小问3详解】
①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泌蛋白)。
②将上述抗体分别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③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上述两种肌细胞产生不同反应是否与两种肌细胞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故用乙酰胆碱分别作用于这两种肌细胞,观察它们收缩反应变化的情况,可以弄清两种肌细胞产生不同反应是否与两种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骨骼肌细胞不收缩,心肌细胞收缩频率降低,则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心肌细胞的不同,表明乙酰胆碱作用特点与两种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
32. 【答案】(1) ①. 感受器 ②. 神经纤维
(2)摄入清水和高渗盐水后,SFO相对活性均会下降,但摄入高渗盐水组,SFO活性很快会升高
(3) ①. 正 ②. 注入肠道的盐水浓度越高,SFO的活性越高,说明胃肠道能感受摄入液体的渗透压 ③. G ④. H ⑤. E ⑥. F
(4)喝下咸汤或高糖饮料后,SFO的相对活性会短暂下降,随后又会引起SFO活性的升高
【分析】人饮水过少或者吃的食物过咸,均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另一方面,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小问1详解】
饮水时,口咽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沿着神经纤维传至SFO,关闭口渴的信号,减少饮水。
【小问2详解】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摄入高渗盐水和清水都会引起SFO的相对活性下降,但饮用高渗盐水组,SFO的活性很快又会升高,又会产生口渴的信号,故饮用清水可以解除口渴,而摄入盐水只能短暂解除口渴。
【小问3详解】
①根据图2可知,注入胃中的盐水的浓度越高,SFO神经元的活性越高,说明注入液体的渗透压与SFO神经元的活性呈正相关,说明胃肠道能感受摄入液体的渗透压。
②四组均为缺水小鼠,组1小鼠胃内不注射清水,小鼠会有饮水行为,故Ⅰ应该为G.有饮水行为;组2小鼠胃内注入清水,会将兴奋传至SFO,关闭口渴信号,故不会有饮水行为,故Ⅱ应该为H.无饮水行为;要验证胃肠道渗透压信号对SFO神经元的抑制是解除口渴的必要条件,那么同样在激活SFO神经元的情况下,如果不向胃内注入清水,不能解除口渴,缺水小鼠会出现饮水行为,故Ⅳ为F.胃内不注清水+激活SFO神经元;如果向胃内注入清水,即使激活SFO神经元,胃肠道产生的兴奋也会引起SFO关闭口渴信号,没有饮水行为,故Ⅲ为E.胃内注清水+激活SFO神经元。
【小问4详解】
当喝下咸汤或高糖饮料时,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将信号传至 SFO ,SFO 神经元活性被抑制,口渴信号关闭;当液体到达胃肠道时,高渗透压促进 SFO 神经元的活性增强,口渴信号重新打开,故人喝下咸汤或高糖饮料后会出现“先解渴、再口渴”的现象。
33. 【答案】(1)脂质##固醇 (2)升高 (3)生理期、运动 (4)a、b
(5)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 ①. 能量 ②. 蛋白M ③. 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 ④. a、b、c
【分析】胰鸟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当胰鸟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形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小问1详解】
雌二醇是一种雌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脂质(固醇)。
【小问2详解】
由图1可知,无论是卵泡期,还是黄体期,1000m持续全速游泳后,雌二醇激素水平都升高。
【小问3详解】
由图1可知,卵泡期和黄体期,运动前后,雌二醇激素含量都不同,说明影响雌二醇激素水平的因素有生理期和运动。
【小问4详解】
a、1000m持续全速游泳中,血糖含量下降,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a正确;
b、运动过程中胰岛素作用于收缩肌群的肌肉细胞,使其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b正确;
c、胰岛素不能为运动提供能量,为运动提供能量的是ATP,c错误;
d、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在1000m持续全速游泳中,血糖含量下降,d错误。
故选ab。
【小问5详解】
1000m持续全速游泳过程中,葡萄糖大量消耗,血糖含量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有利于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小问6详解】
①GLUT1~3数葡萄糖转运载体,可以将葡萄糖运入细胞,且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意义是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胰岛素属于激素,是信息分子,图3中胰岛素与蛋白M(特异性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有利于葡萄糖进入细胞。
③ab、若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或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都会影响胰岛素与蛋白M的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引发糖尿病,ab正确;
c、信号转导蛋白缺失会影响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从而影响葡萄糖进入细胞,也会引发糖尿病,c正确;
d、若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能升高血糖,所以不会引发糖尿病,d错误。
故选abc。
34. 【答案】(1) ①. 体液(血液) ②. (负)反馈 ③. 增加 ④. 实验组孕鼠脂联素含量低,造成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信号不敏感
(2)实验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始终较高,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下降幅度较低(下降不明显)
(3) ①. 提高 ②. 抑制基因的转录(表达) ③. 正
(4)减少脂类的摄入(合理饮食)、坚持锻炼、控制体重,维持正常血脂水平
【分析】1、分析表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高脂饮食的实验组体重、胰岛素抵抗指数、脂肪含量、瘦素含量都升高,只有脂联素含量下降。
2、分析图1:注射葡萄糖之后实验组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注射胰岛素之后,实验组的血糖仍然高于对照组。
3、分析图2:脂联素相关基因数据表明,实验组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基因表达量小于对照组;瘦素基因相关数据表明,无论是组蛋白甲基化水平还是基因表达量实验组都高。
【小问1详解】
①脂肪细胞产生的瘦素类似于动物激素,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饱中枢,抑制食欲,减少脂肪合成,该机制为负反馈调节。由表格可知,实验组孕鼠瘦素含量比对照组增加,瘦素并没有发挥相应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瘦素抵抗”。
②脂联素能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验组含量比对照组低,所以可以推测是由于实验组孕鼠脂联素含量低,造成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信号不敏感。
【小问2详解】
图1结果从左图显示实验组小鼠比对照组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始终较高,而右图显示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下降幅度较低,推测实验组子鼠出现了“胰岛素抵抗”。
【小问3详解】
①从图2看出实验组提高脂联素基因启动子所在区域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而相关基因表达的水平降低,所以抑制基因的转录(表达),影响脂联素的合成。
②从图2右图看出实验组提高了瘦素基因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而瘦素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说明瘦素基因的表达量与其启动子所在区域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呈正相关。
【小问4详解】
根据该项研究结果,对备孕或孕期女性提出合理建议:减少脂类的摄入(合理饮食)、坚持锻炼、控制体重,维持正常血脂水平。
35. 【答案】(1) ①. 增殖 ②. 免疫
(2) ①. 高于 ②. 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 ③. 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 ④. 细胞
(3) ①. F ②. D ③. C ④. B
(4)抑制肿瘤生长或治疗肿瘤
【分析】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免疫组小鼠是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则两组的变量是是否注射了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免疫组就会产生针对iPSC的抗体,该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可与iPSC刺激小鼠产生的抗体结合。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免疫组的DB7和iPSC细胞和抗体结合率都比较高,而正常细胞和抗体结合率比较低,实验结果表明说明iPSC与癌细胞(DB7)表面具有类似的抗原,而正常细胞表面没有。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于对抗肿瘤,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故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
【小问3详解】
要验证iPSC与癌细胞(DB7)表面具有类似的抗原,实验过程中,一组小鼠注射DB7(标记为1组),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另一组(标记为2组)注射iPSC,4周后,取其T细胞(这里边包含已经产生的效应T细胞)注射到1组,由于iPSC与癌细胞(DB7)表面具有类似的抗原,则2组产生的免疫细胞也能对抗1组小鼠的肿瘤,则1组小鼠的肿瘤会变小,故图中①~④处分别是F、D、C、B。
【小问4详解】
结合上述实验及结果可知,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抑制肿瘤生长或治疗肿瘤。
36. 【答案】 ①. 抗体 ②. 不会复制(增殖),但可使细胞表达S蛋白 ③.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④. 辅助性T ⑤. 记忆细胞 ⑥. 降低 ⑦. 细胞膜 ⑧. ABD ⑨. 细胞内 ⑩. 疫苗中不含完整的病原体(疫苗在细胞中表达产物成分单纯) . mRNA疫苗(核酸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可将表达多种病原体抗原的核酸片段连接起来制备疫苗
【分析】1、免疫治疗中常见的方法是注射血清,免疫预防中常用的方法是注射疫苗。
2、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安全性较差、只能针对单一病原体。而核酸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相较传统疫苗更安全,且可制备多联疫苗。
3、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首先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摄取并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后将信号呈递给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另一方面,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靶细胞表面的信号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后者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详解】(1)新冠病毒侵入机体会激发特异性免疫产生针对该种病毒的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因此从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抗新冠病毒的抗体,输入该种血清可以治疗新冠肺炎。
(2)腺病毒是一种DNA病毒,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可携带能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片段,侵染细胞后不会在细胞内复制,但可以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表达出S蛋白,诱导入体产生免疫反应;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S蛋白作为抗原首先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常见的抗原呈递细胞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后者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特异性结合,B细胞可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另一方面,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两种记忆细胞可长时间保留;
因为该种疫苗是以改造过的腺病毒作为运载体导入目的基因(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所以机体若在注射疫苗之前就感染过腺病毒的话,就会产生针对腺病毒的记忆细胞,从而使得接种的疫苗容易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而降低有效性。
(3)包裹mRNA疫苗的脂质体颗粒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其基本结构与细胞膜类似;
ABD、研制新冠mRNA疫苗还需要考虑mRNA在细胞质中是否会被降解,在细胞中是否正确翻译,还需考虑该疫苗是否适于快速大批量生产,ABD正确;
C、由于该疫苗是RNA,不可能会插入到人体的染色体中,C错误。
故选ABD。
(4)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都不是真正的抗原,而是经表达产生蛋白质为抗原,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翻译)场所都是在细胞内;与传统的减毒疫苗相比,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提高,是因为这两种疫苗都是在细胞中表达出产物作为抗原的,其成分比较单纯,而这两种疫苗中本身并不含该病原体。
(5)注射多联疫苗,是注射一剂疫苗便可使机体产生针对多种病原体的疫苗。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只能针对特定的某一病原体,无法生产多联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可将表达多种病原体抗原的核酸片段连接起来表达多种抗原,使机体产生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点睛】熟练掌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并理解疫苗的实质及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