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课内文言文阅读 过关训练
一. 【福建省南平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顾野有麦场 参考成语:顾影自怜 (1)顾:________
意暇甚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心愿;②意思;③神情。 (2)意:________
一狼洞其中 词类活用 (3)洞:________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D.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9. 请写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并概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
(1)俭以养德( )
(2)险躁则不能治性( )
7. 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
本文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____”字展开。作为修身养德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唯有宁静恬淡、屏除杂念才能明志力学:“淫慢”“__________________”是它的反面表现,浮躁懈怠、蹉跎时光往往一事无成。
8. 文中多处使用“非……无以”的句式,请简要分析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三.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节选)
【乙】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④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⑤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苏轼《黠鼠赋》节选)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见:被。⑤啮(niè):啃、咬。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久之,目似瞑 拊床而止之 B. 以刀劈狼首 以形求脱也
C. 乃悟前狼假寐 堕地乃走 D. 覆而出之 而顷刻两毙
10. 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B.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C.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D.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异哉!是鼠之黠也。
12. 两文均提到了“黠”。【甲】文“狼亦黠矣”中屠户悟出狼“黠”在“前狼假寐”的目的“_____”(用原句回答)。但最终被屠户所杀,表达了作者对狼之黠的______的态度。
【乙】文中“异哉!是鼠之黠也。”中苏子悟出鼠之“黠”在“_______”(原句回答),最终得以逃脱,表达了作者对老鼠之黠的_____的态度。
四. 【云南省丽江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虞(yú)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焉之:到哪里。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太丘舍去 去:_______ (2)相委而去 委: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 (4)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期:__________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7. 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从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怎样的人?
18. 【甲】【乙】两文共同表现了什么主题?读了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五. 【山东省枣庄市市东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①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②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管庄子:人名。下文的“管与”也是人名。②甘饵:美味的食物。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止有剩骨 适可而止
B. 屠自后断其股 悬梁刺股
C. 盖以诱敌 寡不敌众
D. 管庄子将刺之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3. 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14. 两则文言文虽都短小精悍,但颇富寓言色彩。例如蒲松龄的《狼》一文告诉我们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诸多小道理。请你从某个角度,概括第二则寓言的意义或道理。
六.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①?”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履行:实践,做。②绥:安,安抚。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7. 根据【甲】【乙】两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太丘舍去 (2)元方入门不顾
(3)候袁公 (4)周公不师孔子
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久而益敬/人不知而不愠
B. 元方时年七岁/风光不与四时同
C. 远近称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 孤往者尝为邺令/为人谋而不忠乎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10. 请简要说说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元方怎样的性格特征?
七.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太丘舍去( ) (2)元方入门不顾( )
(3)令人求故人( ) (4)起之不食以俟者( )
14.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故人来,方与之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C. 久之,目似瞑 D. 起不食待之
15.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6. 请结合【甲】【乙】两文段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八. 【重庆市永川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⑤子曰:“三军可在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温故而知新(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10. 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 请从第③④章中摘录三个成语。
12. 曾子认为与朋友交往要守诚信,结合【链接材料】,说说季札的行为是否体现这一观点,并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带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④,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⑤。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⑥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过徐君:访问徐国国君。④反:通“返”,返回。⑤嗣君:继位的国君。⑥县:念xuǎn,悬挂。
九. 【广西北海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二)
牧竖子①拾金
有牧竖子,敝衣,蓬跣②。日驱牛羊,牧冈坰③间,时时扼嗌④而歌。意自适也,而牧职亦举⑤。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散逸不扰⑥矣。心患失金,斯为金所累也。
——明·刘元卿《贤弈编·应谐录》
【注释】①竖子:即小孩子。②跣(xiǎn):赤脚。③坰(jiǒng):远郊。④扼嗌(yī yì):放开喉咙。⑤举:完成、成功。⑥扰:驯养。
13. 【疏通文意我有招】参考下面提供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
加点词句 方法运用 我的答案
其人舍然大喜 触类旁通法:尊君在不 (1)_________________
日驱牛羊 课内迁移法:吾日三省吾身 (2)_________________
意自适也 词语辨析法: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目似瞑,意暇甚。 (3)_________________
自是歌声渐歇 查阅字典法:①正确,与“非”相对 ②指示代词,这,这样。③凡是。 (4)_________________
14. 【翻译句子我能行】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2)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
15. 【寓言阅读我探究】阅读文本,完成下列对话中横线上的问题。
读寓言要把握内容,感知人物心理。《杞人忧天》中的杞人经历了从(1)______到(2)______的心理变化过程。《牧竖子拾金》写了牧竖子由拾金前的(3)______到拾金后的(4)______的心理变化。
读寓言还要抓住细节,读懂人物形象。《杞人忧天》中两个“舍然大喜”,把杞人明白道理的喜悦情态和晓之者帮助杞人解除忧虑后高兴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来。《牧竖子拾金》中“时时扼嗌而歌”把牧竖子(5)______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读寓言更要读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意。《牧竖子拾金》的故事告诉我们(6)______。
16. 【礼仪用语我知晓】
假设你穿越后与牧竖子相遇并对话,怎样表达才符合古人礼仪?请将词语写在横线上。
牧竖子:兄长,往昔我每日心神不宁,幸得兄长指点迷津,方能抛却烦忧。 你:(1)______(A.贤弟 B.舍弟)迷途知返,令人敬佩。 牧竖子:多谢兄长赐教,敬请光临(2)______(A.府上 B.寒舍),开怀畅叙。
十. 【安徽省宣城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②,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③,犹④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集解 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专利:专注集中。②(灵光殿赋):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为东汉赋中的名篇。③理:复习。④犹:仍旧。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行: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
④瞑目而无见者:_____
(2)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三处。
幼 而 学 者 如 日 出 之 光 老 而 学 者 如 秉 烛 夜 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4)甲、乙两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请结合选文谈一谈。
十一. 【山东省德州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刘义庆《咏雪》)
【材料二】一夕腊尽隆寒,先君与客分赋花、月、风、雪四诗,沉吟未就。予与仲弟嬉戏堂下,扰乱诗思。先君叱之使去,予鼓掌笑曰:“吟诗乐事,苦吟徒自苦耳。”客曰:“小子亦能诗乎?“即应声云:“瓶中一枝花,窗外一轮月。花落月归天,风吹雪满地。”座客皆惊,谓能四题合作,词约景长,长大当为作者。
(成鹫《纪梦编年》)
【材料三】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周辉《清波杂志》)
9. 下列加点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强人意
B. 沉吟未就 按部就班
C. 先者此之使去 去冬今春
D. 易安每值天大雪 宝剑值千金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
B. 予与仲弟嬉戏堂下(省略句及倒装句)
C. 小子亦能诗乎?(“诗”是名词用作状语)
D. 明诚每苦之也。(“苦”意动用法》
1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即谢安,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与他有关的成语有小儿破贼、一往情深、东面再起等,死后追赠为太傅。
B. 伯叔仲季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天,叔是第二,仲是第三,季是最小的,“仲弟”指三弟。
C.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市古称金陵,还有过建业(邺)、建康、江宁等称谓,南京的得名源于明朝初年朱棣。
D. “左将军王凝之”中“左将军”是官职,“凝之”是名。其父王义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普为“天下第一行书”。
12. 请结合提示,翻译句子。
座客皆惊,谓能四题合作,词约景长,长大当为作者。
词语 义项
约 ①拘束,限制。②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③事先说定。④节俭,⑤简要,简单。
作者 ①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②创始之人。③称在事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13. 有同学说,把雪比作撒盐很贴切,有时候下的就是雪粒子,为什么谢安觉得柳絮更好呢?
14. “吟诗乐事,苦吟徒自苦耳”,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二.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节选)
【乙】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④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⑤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苏轼《黠鼠赋》节选)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见:被。⑤啮(niè):啃、咬。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久之,目似瞑 拊床而止之 B. 以刀劈狼首 以形求脱也
C. 乃悟前狼假寐 堕地乃走 D. 覆而出之 而顷刻两毙
10. 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B.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C.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D.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异哉!是鼠之黠也。
12. 两文均提到了“黠”。【甲】文“狼亦黠矣”中屠户悟出狼“黠”在“前狼假寐”的目的“_____”(用原句回答)。但最终被屠户所杀,表达了作者对狼之黠的______的态度。
【乙】文中“异哉!是鼠之黠也。”中苏子悟出鼠之“黠”在“_______”(原句回答),最终得以逃脱,表达了作者对老鼠之黠的_____的态度。
十三. 【山西省大同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 请给下列加点字标注拼音。
(1)夫君子之行 (2)淫慢
8. 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出两处停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明确
B. 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迟缓
C.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
D. 意与日去 去:离开、消失
10.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 结合文章,说说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课内文言文阅读 过关训练
一. 【福建省南平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顾野有麦场 参考成语:顾影自怜 (1)顾:________
意暇甚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心愿;②意思;③神情。 (2)意:________
一狼洞其中 词类活用 (3)洞:________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D.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9. 请写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并概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答案】6. ①. 看 ②. 神情 ③. 打洞 7. B
8. (1)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9. 中心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道理: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根据方法提示,“顾影自怜”的意思是:看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顾:看。因此,本句中“顾”的意思是:看。
(2)句意:神情悠闲得很。根据方法提示,“意”的词典释义:①心愿;②意思;③神情。因此,联系句子意思,“意”的意思是:神情。
(3)句意: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根据方法提示:词语活用。因此“洞”的意思是:名词作动词,打洞。
据此回答即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是屠夫杀狼的三个动作,中间要断开。故断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
(1)尽:完了;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2)去:离开;犬:像狗一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理解。
一问,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文章的中心句可提取文末的“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
二问,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对待象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识破假象,不存幻想,要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赢得胜利。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二.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
(1)俭以养德( )
(2)险躁则不能治性( )
7. 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
本文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____”字展开。作为修身养德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唯有宁静恬淡、屏除杂念才能明志力学:“淫慢”“__________________”是它的反面表现,浮躁懈怠、蹉跎时光往往一事无成。
8. 文中多处使用“非……无以”的句式,请简要分析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答案】6. ①.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可译为“来”。 ②. 修养
7. ①. 静 ②. 淡泊 ③. 险躁
8. “无以”指“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与前面的“非”构成双重否定,加强了内容的肯定性,有增强语势、强化说理的效果,让人有毋庸置疑之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可译为“来”。
(2)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古今异义词,修养。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正面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性。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由此分析,“淡泊”“宁静”是“静”的正面表现,唯有宁静淡泊、屏除杂念才能明志力学。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意思是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这句话从反面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由此分析,“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躁懈怠、蹉跎时光往往一事无成。
【8题详解】
考查句式的表达效果。首先找到文中运用此句式的句子,根据意思分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非……无以”意思是“不……无法……”是“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语气更为强烈,起到不容置疑的进一步肯定效果。在文中多次运用此句式,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点睛】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节选)
【乙】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④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⑤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苏轼《黠鼠赋》节选)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见:被。⑤啮(niè):啃、咬。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久之,目似瞑 拊床而止之 B. 以刀劈狼首 以形求脱也
C. 乃悟前狼假寐 堕地乃走 D. 覆而出之 而顷刻两毙
10. 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B.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C.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D.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异哉!是鼠之黠也。
12. 两文均提到了“黠”。【甲】文“狼亦黠矣”中屠户悟出狼“黠”在“前狼假寐”的目的“_____”(用原句回答)。但最终被屠户所杀,表达了作者对狼之黠的______的态度。
【乙】文中“异哉!是鼠之黠也。”中苏子悟出鼠之“黠”在“_______”(原句回答),最终得以逃脱,表达了作者对老鼠之黠的_____的态度。
【答案】9. B 10. A
11. (1)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2)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
12. ①. “盖以诱敌”或“诱敌”; ②. 嘲讽 ③.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④. 惊叹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调整或补足音节/代词,指“鼠方啮”的声音;
B.均介词,用;
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意思是: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来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发而视之”动宾结构,应在“之”后停顿;“寂无所有”偏正结构,应在“有”后停顿;“举烛而索”偏正结构,应在“索”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径:径直。去:离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句重点词语:异哉:真是奇怪啊。是:这。黠:狡猾。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以看出,“前狼假寐”的目的是“盖以诱敌”;
第二空,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以看出甲文作者对狼之黠嘲讽;
第三空,从“异哉!是鼠之黠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可以看出,苏子悟出鼠之“黠”在于“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第四空,“是鼠之黠也”写作者悟出鼠的狡猾,感慨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蒙骗。表达了作者对老鼠之黠的惊叹的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
四. 【云南省丽江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虞(yú)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焉之:到哪里。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太丘舍去 去:_______ (2)相委而去 委: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 (4)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期:__________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7. 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从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怎样的人?
18. 【甲】【乙】两文共同表现了什么主题?读了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15. ①. (1)离开 ②. (2)舍弃 ③. (3)回头看 ④. (4)约定
16. (1)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时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2)虽然高兴,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17. 饮酒乐,天又雨。从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18. 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②句意: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③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④句意: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去打猎。期,约定。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
(1)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
(2)虽,虽然;岂,难道;期,约定。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可知,魏文侯是在“饮酒乐,天雨”的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
结合“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可知,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从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分析理解。甲文,写陈太丘依照约定的时间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诚信的道理,指责友人没有守信,驳得友人很惭愧。乙文,写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没有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据此可知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做人要诚信为本。
感受围绕两篇文言文主题来写即可。感受示例:人不信则不立,人不诚则不交。诚信是人格的体现,许下的诺言一定要承担兑现,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要素,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我们不能失信于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去打猎。那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快乐,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的地方),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五. 【山东省枣庄市市东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①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②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管庄子:人名。下文的“管与”也是人名。②甘饵:美味的食物。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止有剩骨 适可而止
B. 屠自后断其股 悬梁刺股
C. 盖以诱敌 寡不敌众
D. 管庄子将刺之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3. 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14. 两则文言文虽都短小精悍,但颇富寓言色彩。例如蒲松龄的《狼》一文告诉我们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诸多小道理。请你从某个角度,概括第二则寓言的意义或道理。
【答案】11. B 12. (1)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
(2)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杀两只老虎的美名。
13.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14. ①做事要把握时机,才能事半功倍。②利用矛盾,从中取利。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止:同“只”/停;
B.股:大腿/大腿;
C.敌:敌人/抵挡;
D.之:代词,指老虎/助词,连接主谓,取独,不译;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量字字落实,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本题注意下列重点词语:
(1)久之:时间长了。瞑:闭上眼睛。意:指神情、态度。暇,悠闲、从容。
(2)无:没有。劳:劳力。名:美名。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句意是:现在两只虎因争一人而搏斗,弱小的老虎一定会死掉,强大的老虎必定要负伤。“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是前一句“两虎争人而斗”的结果,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从管与的话“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可知,仔细观察形势,运用聪明才智,只要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就能刺死两只老虎,能概括出他的观点是: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多得。从老虎的角度看,“有两虎争人而斗者”“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可知,两只老虎争着抢一人去吃,不团结的下场就是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可概括出:要相互团结,否则就难以生存。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两只老虎因争夺一人而搏斗,管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凶狠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夺一人而搏斗,小老虎一定会死,大老虎一定会伤。你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就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了。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
六.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①?”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履行:实践,做。②绥:安,安抚。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7. 根据【甲】【乙】两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太丘舍去 (2)元方入门不顾
(3)候袁公 (4)周公不师孔子
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久而益敬/人不知而不愠
B. 元方时年七岁/风光不与四时同
C. 远近称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 孤往者尝为邺令/为人谋而不忠乎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10. 请简要说说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元方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7. (1)去:离开(2)顾:回头(3)候:拜会、拜访、问候(4)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学习 8. C
9. (1)(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10. 甲文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方正、坚持原则;乙文表现了元方的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去:离开。
②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顾:回头看,看。
③句意:去拜会袁公(绍)。候:拜会、拜访、问候。
④句意:周公不学孔子。师:学习、效法。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示递进,译为“就”/表示转折,译为“却”;
B.当时/季节;
C.代词,他;
D.做/替;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重点词: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②重点词:孤,我;法,效法。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由【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是一个“守信、明礼、维护父亲尊严、正直坦率”的人;由【乙】文“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可知,陈元方运用孔子和周公的典故巧妙回答了袁公的问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机智、聪明、善辩”的人,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在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位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人!和我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乙】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七.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太丘舍去( ) (2)元方入门不顾( )
(3)令人求故人( ) (4)起之不食以俟者( )
14.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故人来,方与之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C. 久之,目似瞑 D. 起不食待之
15.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6. 请结合【甲】【乙】两文段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13. ①. 离开 ②. 回头看 ③. 寻找 ④. 吃饭 14. D
15. (1)与别人约定出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2)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是不行的。
16. 守信是为人之本,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就无法取得别人的支持和信任,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失去诚信会给自己、他人乃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我们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太丘舍去”的句意是: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2)“元方入门不顾”的句意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令人求故人”的句意是:派人去找老朋友。求:找,寻找。
(4)“起之不食以俟者”的句意是: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食:吃饭。
【14题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故人来,方与之食”中“之”是“代词,他”。
A.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助词,的;
C.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D.代词,他;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欲(想要)、服(使……信服)、三军(全军)、非信(不讲诚信)”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6题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本题作答要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基础上谈看法。《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文通过讲述了“友人失约”的故事,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否则连小孩子都瞧不起。第二篇文章《吴起守信》,则通过吴起宁肯自己不吃饭也要等老友的故事,表明吴起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三军信服。两篇文章都表明“守信”的重要,因此围绕“守信”来谈看法即可。如:做人应该讲究诚信,要说话算话,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到,如果办不到,也要解释清楚原因,不能不守信用。再如:“守信”是为人之道,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不到守信,就会被别人看不起。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八. 【重庆市永川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⑤子曰:“三军可在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温故而知新(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10. 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 请从第③④章中摘录三个成语。
12. 曾子认为与朋友交往要守诚信,结合【链接材料】,说说季札的行为是否体现这一观点,并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带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④,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⑤。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⑥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过徐君:访问徐国国君。④反:通“返”,返回。⑤嗣君:继位的国君。⑥县:念xuǎn,悬挂。
【答案】9. ①. 同“悦”,愉快。 ②. 自我检查、反省。 ③. 学过(旧)的知识 。 ④. 好的方面,优点。
10. (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1.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12. 示例一:能体现。徐国国君生前非常想要季札的宝剑,季札没有马上献给他,但内心答应了。季札返回时徐国国君已去世,季札只好把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以兑现自己内心的承诺。可见季札的行为是多么的守诚信。
示例二:不能体现。虽然徐国国君生前非常想要季札佩戴的宝剑,季札内心也答应了,但两人之间并没有达成赠与宝剑的承诺,所以,季札返回时,把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的行为,并不能体现其诚信。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反省。
(3)句意为: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故:学过(旧)的知识 。
(4)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知,了解;愠,恼怒;亦,也。
(2)三军,泛指军队;匹夫,平民百姓;夺,改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温故知新:原义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结合曾子的守信来分析链接材料的内容,阅读链接材料,如回答能体现,可由“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可知,在徐君生前季子虽没有直接将剑送给徐君,但是从内心已经答应送给他了;再由“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可知,虽然后来徐君去世了,但是季子还是遵守了自己内心的承诺,将剑挂于徐君墓地的书上。由此可知,季子是一个守信之人。当然也可以认为不能体现,因为徐国国君生前与季札两人之间并没有达成赠与宝剑的承诺,最后挂宝剑的行为并不能体现守信。
示例:能体现。季子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想要季子的宝剑,季子因有出使的任务,当时虽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等他返回时,徐国国君已死了,便将宝剑给新王,新王却不接纳,季子便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以兑现承诺。由此可知,季子是一个守信之人。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链接材料】季札将要出使到晋国,带着宝剑前行,顺路拜访徐国国君。徐国国君看了剑,没说(什么)话但流露出想要(剑)的神色。季札为了有出使晋国的使命,没有(把剑)献给徐君,然而他心里已应承了这件事(把剑给徐君)了。返回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为这件事(当时没把剑给徐君)后悔,因此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先王没有托付,我不能冒昧地接受。”季札就到(徐君的)墓地,把剑悬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而离去。
九. 【广西北海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二)
牧竖子①拾金
有牧竖子,敝衣,蓬跣②。日驱牛羊,牧冈坰③间,时时扼嗌④而歌。意自适也,而牧职亦举⑤。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散逸不扰⑥矣。心患失金,斯为金所累也。
——明·刘元卿《贤弈编·应谐录》
【注释】①竖子:即小孩子。②跣(xiǎn):赤脚。③坰(jiǒng):远郊。④扼嗌(yī yì):放开喉咙。⑤举:完成、成功。⑥扰:驯养。
13. 【疏通文意我有招】参考下面提供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
加点词句 方法运用 我的答案
其人舍然大喜 触类旁通法:尊君在不 (1)_________________
日驱牛羊 课内迁移法:吾日三省吾身 (2)_________________
意自适也 词语辨析法: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目似瞑,意暇甚。 (3)_________________
自是歌声渐歇 查阅字典法:①正确,与“非”相对 ②指示代词,这,这样。③凡是。 (4)_________________
14. 【翻译句子我能行】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2)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
15. 【寓言阅读我探究】阅读文本,完成下列对话中横线上的问题。
读寓言要把握内容,感知人物心理。《杞人忧天》中的杞人经历了从(1)______到(2)______的心理变化过程。《牧竖子拾金》写了牧竖子由拾金前的(3)______到拾金后的(4)______的心理变化。
读寓言还要抓住细节,读懂人物形象。《杞人忧天》中两个“舍然大喜”,把杞人明白道理的喜悦情态和晓之者帮助杞人解除忧虑后高兴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来。《牧竖子拾金》中“时时扼嗌而歌”把牧竖子(5)______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读寓言更要读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意。《牧竖子拾金》的故事告诉我们(6)______。
16. 【礼仪用语我知晓】
假设你穿越后与牧竖子相遇并对话,怎样表达才符合古人礼仪?请将词语写在横线上。
牧竖子:兄长,往昔我每日心神不宁,幸得兄长指点迷津,方能抛却烦忧。 你:(1)______(A.贤弟 B.舍弟)迷途知返,令人敬佩。 牧竖子:多谢兄长赐教,敬请光临(2)______(A.府上 B.寒舍),开怀畅叙。
【答案】13. ①. 同“释”,解除、消除 ②. 每天 ③. 神情、态度 ④. 这、这样
14. (1)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2)(他)心里面担心失去金块,这才是被金子所累啊。
15. ①. 忧(忧虑、担心) ②. 喜(释然、如释重负) ③. 喜(自在、闲适) ④. 忧(担忧、患得患失) ⑤. (放牧时,)常常放开喉咙歌唱的那种自在喜悦 ⑥. 不要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金钱会让人迷失方向)
16. ①. 贤弟 ②. 寒舍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其人舍然大喜”句意为: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根据“触类旁通法:尊君在不”中的“不”为通假字,同“否”,推断,舍,同“释”,解除、消除;
(2)“日驱牛羊”句意为:每天赶着牛羊。根据“课内迁移法:吾日三省吾身”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推断,“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意自适也”句意为:神情十分舒畅。意:神情(或态度)。根据“词语辨析法: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②目似瞑,意暇甚。”中①句意思“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意”为意志之意;②句意思“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意”为神情之意,可知②句中的“意”意思相同;
(4)“自是歌声渐歇”句意为:从此歌声渐渐没了。是:这。根据“查阅字典法:①正确,与‘非’相对。②指示代词,这:这样。③凡是。”,可知,应选“②指示代词,这,这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行止:行动和停止。奈何:为何,为什么。
(2)句重点词语:心:心里。患:担忧、担心。斯:这;乃:才。为:被。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选文(一)开头语句“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可知,此处填“忧”;
(2)根据选文(一)结尾语句“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可知,此处填“喜”;
(3)根据选文(二)牧竖子拾金前“意自适也”可知,此处填“自适(或喜)”;
(4)根据选文(二)牧竖子拾金后“心患失金”可知,此处填“患(或忧)”;
(5)根据选文(二)“时时扼嗌而歌”的意思“常常放开喉咙欢快地唱歌”,结合“意自适也”,可知,此处的神态是“自在喜悦”;
(6)根据选文(二)“意自适也,而牧职亦举””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可知,《牧竖子拾金》的寓意是:金钱会让人迷失方向(或不要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的使用。
(1)“舍弟”是指对方询问自己家弟弟时候自己对弟弟的谦称。“贤弟”是敬词,对别人的称呼。根据题干提示的语境,是“你”对“牧竖子”的称呼,应使用敬辞“贤弟”;
(2)“府上”,称对方房屋,敬辞。“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根据题干提示的语境,是“牧竖子”邀请“你”到他家喝酒,应使用谦辞“寒舍”。
【点睛】参考译文:
(一)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有个牧童,衣服破烂、头发蓬乱、光着脚,每天赶着牛羊在山里放牧,常常放开喉咙欢快地唱歌,神情十分舒适,放牧得也好。有天捡到了别人遗失的一块金块,就放进了自己的衣领里。从此歌声渐渐没了,放牧的牛羊也常有跑了的,再也不把放牧驯养放在心上。心里总怕把金子弄丢,这都是金子害的。
十. 【安徽省宣城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②,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③,犹④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集解 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专利:专注集中。②(灵光殿赋):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为东汉赋中的名篇。③理:复习。④犹:仍旧。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行: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
④瞑目而无见者:_____
(2)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三处。
幼 而 学 者 如 日 出 之 光 老 而 学 者 如 秉 烛 夜 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4)甲、乙两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请结合选文谈一谈。
【答案】(1) ①.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 明确、坚定; ③. 疾行,指飞速逝去; ④. 合眼,闭眼。
(2)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3)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
(4)甲文:根据“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告诉我们想要学有所成需要立志、向学、静心。
乙文:通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告诉我们无论何时开始读书,都远远胜于不读书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有道德修养的人。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③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④句意: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瞑:合眼,闭眼。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意为: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
通读句子可知,句子由两个比喻句组成,“如……如……”是典型标志,另外句中介绍了两种读书的情况“幼而学者”和“老而学者”,分别比作了“日出之光”“秉烛夜行”,所以,断句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修养;
②重点字词:小幼:幼小时期;专利:专注集中;已:同“以”,以后;散逸:分散。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中,“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为: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立志、学习、静心;乙文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乘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意为: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年龄想要学习都不晚,都来得及。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所以)一定要早早地教育,不要错过时机。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荒废……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十一. 【山东省德州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刘义庆《咏雪》)
【材料二】一夕腊尽隆寒,先君与客分赋花、月、风、雪四诗,沉吟未就。予与仲弟嬉戏堂下,扰乱诗思。先君叱之使去,予鼓掌笑曰:“吟诗乐事,苦吟徒自苦耳。”客曰:“小子亦能诗乎?“即应声云:“瓶中一枝花,窗外一轮月。花落月归天,风吹雪满地。”座客皆惊,谓能四题合作,词约景长,长大当为作者。
(成鹫《纪梦编年》)
【材料三】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周辉《清波杂志》)
9. 下列加点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强人意
B. 沉吟未就 按部就班
C. 先者此之使去 去冬今春
D. 易安每值天大雪 宝剑值千金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
B. 予与仲弟嬉戏堂下(省略句及倒装句)
C. 小子亦能诗乎?(“诗”是名词用作状语)
D. 明诚每苦之也。(“苦”意动用法》
1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即谢安,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与他有关的成语有小儿破贼、一往情深、东面再起等,死后追赠为太傅。
B. 伯叔仲季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天,叔是第二,仲是第三,季是最小的,“仲弟”指三弟。
C.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市古称金陵,还有过建业(邺)、建康、江宁等称谓,南京的得名源于明朝初年朱棣。
D. “左将军王凝之”中“左将军”是官职,“凝之”是名。其父王义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普为“天下第一行书”。
12. 请结合提示,翻译句子。
座客皆惊,谓能四题合作,词约景长,长大当为作者。
词语 义项
约 ①拘束,限制。②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③事先说定。④节俭,⑤简要,简单。
作者 ①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②创始之人。③称在事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13. 有同学说,把雪比作撒盐很贴切,有时候下的就是雪粒子,为什么谢安觉得柳絮更好呢?
14. “吟诗乐事,苦吟徒自苦耳”,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9. A 10. C 11. B
12. 在座的客人都很吃惊,说这孩子四个题目全放在一首诗里,用词虽简单,但景物悠远。长大后会成为在事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13. 文中“雪骤”和“白雪纷纷”说明是下大雪时的情景,这时的雪是片状和絮状为主,像撒盐一样的雪粒子是初雪时雪量小的形状,所以描写为柳絮更符合此刻的下雪情境。另外,从审美角度看,柳絮更轻盈飘逸,更柔美可爱。
14. 对于能者,写诗是幸福和快乐的事;对于拙者,写诗是苦事难事。小作者才思敏捷,随口一首;易安循城一周,信手而就;写诗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相反,对于座客和明诚,写诗太难,真是煎熬啊。学业上亦是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大致,差不多;
B.完成/到,从事,开始进入;
C.离开/去年;
D.到/价值;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
C.有误,句意为:小家伙你也能作诗吗?诗: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诗;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有误,伯仲叔季,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仲弟”指二弟。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座客,在座的客人;皆惊,全都很吃惊;谓,说;四题合作,四个题目全放在一首诗里;词约景长,用词虽简单,但景物悠远;作者,称在事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可知,此时是下大雪时的情景,这时的雪是片状和絮状为主。“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柳絮”是轻盈的,有风就会漫天飞舞。“柳絮因风起”表现了雪花乘着风飞舞的景象,表现了雪花的轻盈,以春景写冬景,富有意蕴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盐”有颗粒感,略显沉重,将雪纷纷扬扬的飘落的景象比作“撒盐空中”,缺乏美感与意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吟诗乐事,苦吟徒自苦耳”,意思是吟诗是一件快乐的事,你们何必如此苦苦思考,只是在自寻苦恼罢了。
结合材料二中“ 客曰:‘小子亦能诗乎?’即应声云:‘瓶中一枝花,窗外一轮月。花落月归天,风吹雪满地’”,材料三中“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可知,对于能者,写诗是幸福和快乐的事;对于拙者,写诗是苦事难事。小作者才思敏捷,随口一首;易安循城一周,信手而就;写诗对于他们来说是信手拈来、令人愉悦的事;
结合材料二中“先君与客分赋花、月、风、雪四诗,沉吟未就”,材料三中“明诚每苦之也”可知,对于座客和明诚来说,写诗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倍感煎熬;
综上分析可知,作为一个好的学习者,我们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对学习产生兴趣,从学习中发现乐趣。例如,当我们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我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记忆效果也更加显著。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材料二:
一次在岁末的严寒天气中。成鹫的父亲与几位客人,想要用花、月、风、雪为题来赋诗(文人之间的文字游戏),但是他们一直在思考沉吟,始终写不出来。正好碰到成鹫和弟弟在堂下玩耍喧闹,打乱了作诗的思路,遭到成鹫父亲的叱责,让小孩们赶紧离开。成鹫一边笑着一边鼓掌对他们说:“吟诗是一件快乐的事,你们何必如此苦苦思考,只是在自寻苦恼罢了”。那位客人就说:“小家伙你也能作诗吗?”(意思是小孩子口气不小,倒是请你作个诗出来看看?),客人的话音刚落下,成鹫就马上朗声回答说:“瓶中一枝花,窗外一轮月。花落月归天,风吹雪满地。”在座的客人们听完,全都震惊惊喜不已,认为成鹫竟然能将花、月、风、雪四个题目合并起来创作出一首优美的诗,而且更可贵的是,用的文词很简约,而描写出来的景色却是能让人回味悠远,这个小孩长大之后必能成为那种著书立说之人(很有学问的人)。
材料三:
明诚在南京时,李清照每逢大雪天,都戴上斗笠,裹着雨衣,沿城墙远眺来寻找作诗的灵感。得到诗句就邀请赵明诚一同创作和诗,赵明诚常常抱怨这样做很辛苦。
十二.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节选)
【乙】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④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⑤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苏轼《黠鼠赋》节选)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见:被。⑤啮(niè):啃、咬。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久之,目似瞑 拊床而止之 B. 以刀劈狼首 以形求脱也
C. 乃悟前狼假寐 堕地乃走 D. 覆而出之 而顷刻两毙
10. 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B.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C.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D.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异哉!是鼠之黠也。
12. 两文均提到了“黠”。【甲】文“狼亦黠矣”中屠户悟出狼“黠”在“前狼假寐”的目的“_____”(用原句回答)。但最终被屠户所杀,表达了作者对狼之黠的______的态度。
【乙】文中“异哉!是鼠之黠也。”中苏子悟出鼠之“黠”在“_______”(原句回答),最终得以逃脱,表达了作者对老鼠之黠的_____的态度。
【答案】9. B 10. A
11. (1)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2)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
12. ①. “盖以诱敌”或“诱敌”; ②. 嘲讽 ③.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④. 惊叹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调整或补足音节/代词,指“鼠方啮”的声音;
B.均介词,用;
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意思是: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来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发而视之”动宾结构,应在“之”后停顿;“寂无所有”偏正结构,应在“有”后停顿;“举烛而索”偏正结构,应在“索”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径:径直。去:离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句重点词语:异哉:真是奇怪啊。是:这。黠:狡猾。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以看出,“前狼假寐”的目的是“盖以诱敌”;
第二空,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以看出甲文作者对狼之黠嘲讽;
第三空,从“异哉!是鼠之黠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可以看出,苏子悟出鼠之“黠”在于“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第四空,“是鼠之黠也”写作者悟出鼠的狡猾,感慨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蒙骗。表达了作者对老鼠之黠的惊叹的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
十三. 【山西省大同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 请给下列加点字标注拼音。
(1)夫君子之行 (2)淫慢
8. 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出两处停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明确
B. 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迟缓
C.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
D. 意与日去 去:离开、消失
10.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 结合文章,说说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7. (1)fú (2)yín
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 B
10. 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才干须通过学习才能拥有,不学习就无法增加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11. ①学习,“非学无以成才”。②有志,“非志无以成学”。③宁静专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勿急躁、懈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⑤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字音。
夫,fú,发语词,无实意。
淫,yín,放纵。
【8题详解】
考查断句。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分析句意可知,“淡泊”是“明志”的前提,“宁静”是“致远”的前提。故断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题详解】
考查词语释义。
B.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慢,懈怠。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须,必须。才,才干。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成学,成就学业。
【11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非学无以成才”可得:学习。
根据“非志无以成学”可得:有志。
根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得:宁静专一。
根据“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可得:勿急躁、懈怠。
根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得:惜时。
【点睛】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咏雪》
【原文】: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导读】:
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
【注释】:
① 谢太傅: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死后追赠为太傅。②寒雪:天冷下雪。③内集:家庭聚会。④儿女:儿女子侄辈。⑤讲论:谈论。⑥文义:诗文。⑦俄而:不久,一会儿。⑧骤(zhòu):迅速,急速。⑨欣然:兴致勃勃、高兴的样子。⑩何所似:即“所似者何”,相当于“……像什么”。(11)胡儿:谢安兄长之子谢朗,字长度,曾任东阳太守。(12)差:大致、差不多。(13)拟:相比。(14)兄女:谢安长兄之女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15)未若:不如。(16)因:凭借,趁。(17)无奕:谢奕,字无奕。(18)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翻译】:
东晋的政治家谢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和子侄们聚集在家中讲论文章方面的事。一会儿工夫雪越下越大了。谢安很高兴地说:“白雪纷纷地下着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用‘撒盐空中’大体上可以形容。”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用‘柳絮因风起’好。”谢安高兴地大笑。
(一)主要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表疑问语气
2.古今异义
① 去
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到......
②期
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③儿女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 今义:儿子和女儿
④文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诗文(文章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⑤因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凭借,趁着 今义:因为
(二)重点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差不多可以跟把盐撒在空中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
(三)重点思考内容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5.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6.内容主旨:
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也透露出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叙述了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表现出陈太丘守信的品行。
【注释】:
①行:出行,上路。②期日中:“期于日中”的省略。日中,中午。③太丘舍去:“太丘舍之去”的省略,省略的“之”,指友人。舍,中止。这里指不再等待。去:离开。④去后乃至:这是个省略句。“去”之前省略主语“太丘”,“乃至”前省主语“友”。 乃,才。⑤元方:陈实的长子陈纪,字元方。 ⑥时:当时。⑦戏:玩耍。⑧客:客人,这里指与陈太丘约好时间的友人。⑨尊君:令尊,你父亲。敬辞。⑩不(fǒu):通“否”。(11)相委:抛下别人。委,弃。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友人)的作用。(12)而:却。(13)则:就。(14)惭:感到惭愧。(15)引:本义为开弓,引申为牵、拉。(16)顾:回头看。
(一)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词
①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②委
古意:丢下、舍弃 ; 今意:委屈、委托。
③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二)重点翻译
3.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你父亲)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4.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5.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三)重点思考内容
1.《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答: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答: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聪明、勇敢、明理 (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6.内容主旨:
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对失信并辱骂父亲的失礼之人的驳斥,表现出陈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性格,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二、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注释
1.选自《论语集释》(程树德撰,中华书局199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通“伦”,伦次,条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2.[子曰]孔子说。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3.[学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
4.[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 说,愉快,高兴。这个意义后写作“悦”。“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5.[朋]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6.[愠]怨恨。 7.[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8.[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故, 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9.[为]做。
10.[矣]相当于“了”。 11.[罔]通“惘”,迷惑。
12.[殆]疑惑。 13.(好]喜爱。
14.[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为“以(它)为乐”。
15.[三人行]几个人一起走路。 16.[其]他们,他们的。
17.[从]采纳,听从。 18.[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19.[惑]疑惑。 20.[天命]上天的意旨。
21.[耳顺]大意为听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一说,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
22.[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23.[逾矩]超越法度。 逾,超越,超过 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
24.[省(xing)]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25.[身]自己。 26.[忠]忠诚,尽心竭力。
27.[信]诚实不欺,守信用。 28.[传]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9.[瓢]将葫芦剖分为二,用作舀水和盛酒的器皿。
30.[陋巷]简陋的巷子。 31.[饭疏食]吃粗劣的饭食。饭,吃饭。疏食,粗食。
[水]这里指冷水。 32.[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 这里泛指胳膊。
33.[枕]动词,头枕着。 34.[川]河流。 35.[舍]止息。
36.[三军]周朝的制度,天子拥有六军,诸侯大国拥有三军。后用三军作军队的通称。
37.[志]迫使改变志向。夺,改变,更改。
38.[子夏](前507- )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姓卜,名商。孔子学生。 39.[笃志]专心一意。 笃,专一,心意不改变。
四、文学常识
1.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与它们并称的还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
2.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五、重点问题
1.第一章一共有三个问句,每个问句分别讲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说明。
明确:①句:学习方法:学后要及时复习。②句:学习交流的乐趣:和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问是快乐的。③句:为人态度,也是学习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无怨言。
2.你是怎样理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
明确:(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温故”中要想“知新” 关键在于独立思考。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期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明确: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思想。孔子提倡向一切人学习,不仅要择善而从,而且还要见人之不善引以为戒,反省自己,多看他人长处,待人宽,责已严。
4.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
明确: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这一句讲的是学习方法。“学”是“思”的基础,“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
5.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课文中的哪句话和这句话意思相近?
明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用自己的话概括达到“仁”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博学(广泛地学习)、笃志(坚守自己的志向)、切问(恳切地提问)、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
明确:意在阐明加强个人修养,做一个道德高尚,胸襟豁达之人。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指导意义呢?
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追求学问时刻苦钻研,孜孜以求。
9.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明确:(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不会为谁停留,必须只争朝夕。
10.有人说,若身为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你心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呢?学完《论语》,请谈谈孔子在你心中的形象。
明确: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立志于学、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安贫乐道、以学为乐、淡泊名利、谦虚好学、珍惜时间、坚守志向、追求仁德的人。
11.学完本文,你的收获一定很大。联系文章内容及自己的实际来谈一谈。
明确:我以前在学习上不愿复习,觉得不重要,结果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理想,学习了《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则之后,我对复习有的新的认识,知道了复习的重要性,所以,对学过的知识经常按时复习,结果成绩慢慢地有所提高,从中我也体会到了复习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可那些乐于助人,品德高尚,德才兼备,谦虚有礼的人可称为君子
12.如何理解“回也不改其乐”的含义。
明确:颜回也不改变他安贫乐道的节操,有君子固穷的骨气
1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孔子是如何论述为师之道和从师之道的?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为师之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温故”中要想“知新”,关键在于独立思考。
从师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则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思想。孔子提倡向一切人学习,不仅要择善而从,而且还要见人之不善引以为戒,反省自己,多看他人长处,待人宽,责已严。
14.请用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明确:因为孔子主张做人要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5.“吾日三省吾身”阐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过错和失误,重视品德修养的完善,避免生活与学习中的缺漏与失误。
16.《论语》十二章中流传下来的成语:
明确:①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②不亦乐乎:愿意是“不也快乐吗?”现在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③择善从之:选择好的而依从。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能作为我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⑤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⑥富贵浮云: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⑦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像流水一样逝去。
⑧匹夫不可夺志: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⑨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生活。
⑩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而且意志坚定。
17.课文中又许多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体现了君子严于律己的信条。君子每天都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我自我反思的就很少,道德水平也因此下降,所以我应该多反思,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8.读《论语》十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明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19.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诫子书》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 夫(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险躁 治(y )性 遂成 穷庐 淡泊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 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背诵课文
七、文意理解:
1、 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 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狼》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 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 (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 (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 (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 (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 盖以诱敌: 敌方 。
(3)前:狼不敢前: 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 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