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8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8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08:59: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词语解释题
解释实词的方法: 1.联系课内法2.组词法(单音节组成双音节)3.语境法 4.词性界定法
虚词:要重视积累。
二、句子翻译题
1.三个“遵照” :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
2.四个步骤
①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②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③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④抄。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3.文言句子翻译六字歌诀:
留、对、换、调、补、删
“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如:山、石、高、远等。
”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即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误区点拨:绝少有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比如:古今异义的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等都要相应的替换。)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的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
“补”:即补出省略内容。比如主语、宾语和介词“于”等。
(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需要注意的是,增补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不要画蛇添足了。)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发语词、衬词、虚词删去。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
三、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 过关训练
一. 【江苏省连云港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寓言故事经常给我们带来思考,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有删改)
10.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凡闻言必熟论_________ (2)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_
(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 (4)然则何以慎_____________
11.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辞多类非而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江西省高安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泥①古者愚
纪昀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多兵与之角②,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③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泥:拘泥②角:较量。③列说:游说。④干:求见。⑤洫(xù):田间水道。
9.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谓( ) (2)岂( ) (3)尝(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2)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11. 读完这篇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三.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②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③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②,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③独不戴花,同列④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指:同“旨”,主要意思。②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③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④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是手不释书 释:解释 B. 群儿戏于庭 戏:嬉戏
C. 众皆弃去 去:离开 D. 水迸 迸:涌出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2)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18. (1)下面是对选文中司马光经历及性格特点的总结。请联系选文内容,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司马光经历 手不释卷 ② 君赐乃簪
性格特点 ① 聪明机智 ③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之”是读书的理想境界。在读书这一方面,司马光属于这样的“乐之者”吗?请结合选文第①段内容说说你的见解。
四. 【天津市红桥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苏轼《东坡志林》)
1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为人认所著履 为:___________
(2)即与之 与:___________
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
15.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五.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①,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②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③,又当如何?”语未竟④,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⑤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趼人《俏皮话》)
【注释】①衣被苍生:能给天下百姓做衣服,即造福百姓。②贸贸然:莽莽撞撞的样子。③长:长处。④竟:完。⑤合:应该。
12.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焉能及我 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
B. 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C. 尽扑杀而食之 饭疏食,饮水(《论语》)
D. 若汝则无功耳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杞人忧天》)
13. 请结合文意,为下面句子中的“牺牲”一词选择合适的义项。
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
词典义项:牺牲:①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②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③放弃或损害自己的某些利益。
14.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我 之 肉 能 供 人 果 腹 如 何 言 无 功
15. 文中多次出现了“笑”字,请结合文意,分析“笑”的含义。
(1)孤笑猪曰:“汝蠢然一物,能及我?”
(2)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3)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16. 著名作家严文并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读了这则寓言,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六.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摘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9. 文中例举的人物代表了哪两类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婚冠之时还不学习的人,总认为天色已晚,就只能像以往一样面壁而立,反思自己的愚蠢无知罢了。
B. 世上因为婚冠而没有求学的人,常以自己迟暮之年为理由,沿袭以往不思进取的态度,真是愚蠢极了。
C. 当世的人到婚冠之年还没有学习,就自认为太晚了,便因循保守、不求进取,也太愚蠢了。
D. 过了婚冠还不学习的人,常以天色已晚为由,面壁而立,无所事事,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愚蠢了。
11. 对“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强调了人们应该从小学习,错过时机就无法补救。
B. 反对老年时学习,认为这样像在夜里以烛火照明,等同于看不见,意义不大。
C. 认为学习应随性而为,想学再学。
D. 学习没有年龄的限制,说明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七. 【天津市东丽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攻原①,襄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注释】①原:原国。
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遂与大夫期十日( ) (2)遂罢兵而去( )
14.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5. 选文中群臣为什么劝谏晋文公?晋文公最后为什么没有听从群臣的劝谏?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
八. 【吉林省长春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绂传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9.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同 僚 取 架 上 所 有 抽 以 难 公 无 不 立 对 人 皆 惊 骇。
10. 把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11. 请结合原文说说李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九.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pó)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佛事,自晨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勿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guō)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怒汝耶?”妻顿悟,遂止。
12.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好佛事:__________________
(2)必口念:__________________
(3)勿辍:__________________
(4)遂止:__________________
13. 用“/”标出两处朗读停顿。
一 日 呼 妻 至 再 三 随 夜 随 呼 勿 辍
14. 翻译下列句子。
(1)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5. 从本文的故事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十.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怒蛙说(节选)
【南宋】陈傅良
日有乌①,月有蛙②。蛙与乌相遇,乌戏蛙曰:“若,脔③肉耳。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蛙曰:“吾已矣,若无靳④我!”乌曰:“若亦能怒邪?”蛙曰:“吾翘吾腹,翳⑤太阴之光;呀⑥吾颐,啖其壤;瞠吾目,列星不能辉,奚而不能怒!若不吾信,月于望⑦,吾怒以示若。”其望,月果无光。
他日,蛙遇乌曰:“曩吾怒,得毋惕乎?”乌曰:“若焉能惕我哉!吾振吾羽,翳太阳之光;肆吾咮,啄其壤;徐以三足蹴之,天下不敢宁而居。吾视若之怒眇矣,奚以若惕为!若不吾信,月于朔,吾怒以示若。”其朔,日果无光。啬⑧人伐鼓,驰且走焉。
(《止斋先生文集》)
【注释】①乌: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只脚的乌鸦。②蛙:蟾蜍,古代神话传说,月亮上有蟾蜍。③脔(luán):切成块的肉。④靳(jìn):嘲笑,侮辱。⑤翳(yì):遮蔽。⑥呀:张开。⑦月于望:农历的每月十五那天。下文的“月于朔”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⑧啬人:乡人。
5. 扬子不太理解下列加点字,请你帮他解释。
(1)若,脔肉耳( ) (2)驰且走焉( )
(3)徐以三足蹴之( ) (4)若焉能惕我哉( )
6.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扬子不明白意思,请你帮他翻译。
若不吾信,月于望,吾怒以示若
7.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缺少停顿,扬子不会读,请你用“/”帮他断句(断两处),并告诉扬子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
读出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扬子读完了全文。选文“日中之乌”与“月中之蛙”相遇,引发一场“怒争”;后文“羲和”不满“乌”自夸并与之相争,造成天下大旱;最后“风神飞廉”、“雷神丰隆”和“雨神屏翳”联合起来兴风作雨,向“羲和”示威,以致天下大灾。作者文末感慨:“呜呼,司(掌管)造化之权而私以怒竞,民物奚罪哉!”扬子不太理解这则寓言故事,请结合故事内容和作者的议论,给扬子说说这则寓言故事深刻的寓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 过关训练
一. 【江苏省连云港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寓言故事经常给我们带来思考,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有删改)
10.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凡闻言必熟论_________ (2)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_
(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 (4)然则何以慎_____________
11.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辞多类非而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①. 仔细 ②. 从井里取水 ③. 挖掘,开凿 ④. 这样
11.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12. ①. 都城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②.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13. 对于传闻不要轻易相信;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凡闻言必熟论”的句意是: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仔细审察。熟:仔细。
(2)“家无井而出溉汲”的句意是: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的句意是:等到他家打(挖)了水井。穿:挖掘,开凿。
(4)“然则何以慎”的句意是: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然:代词,这样。
【11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语句“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的意思是: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能不分清楚。
依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国(国都)、道(讲述,说)、闻(使……听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求(探求,求证)、闻(传闻)、若此(像这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3题详解】
主观性试题。
本题可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来分析谈看法。如:对待传闻不要轻易相信,一定仔细审察,要根据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分析,审察所听到的传闻,这样,就能知道事实的真相了。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更不要传播那些未经证实的传闻。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仔细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能不分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二. 【江西省高安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泥①古者愚
纪昀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多兵与之角②,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③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泥:拘泥②角:较量。③列说:游说。④干:求见。⑤洫(xù):田间水道。
9.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谓( ) (2)岂( ) (3)尝(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2)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11. 读完这篇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9. ①. 认为 ②. 怎么 (难道) ③. 曾经
10. (1)像这样(刘羽冲)一天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
(2)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的人是愚蠢的,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呢?
11. 我们不能读死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 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自己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谓:认为。
(2)句意:古人怎会骗我!岂:怎么 (难道)。
(3)句意: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尝:曾经。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1)如是:像这样。惟:只,仅。
(2)泥:拘泥。欤:句末语气词,呢。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刘羽冲是一个只会读死书,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纪昀记录此段,想要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得懂得根据具体情况作灵活运用,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只会死搬书本的人,是愚蠢可笑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点睛】参考译文: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由于这样,他抑郁失落,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得重病死了。
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完全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
三.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②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③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②,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③独不戴花,同列④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指:同“旨”,主要意思。②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③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④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是手不释书 释:解释 B. 群儿戏于庭 戏:嬉戏
C. 众皆弃去 去:离开 D. 水迸 迸:涌出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2)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18. (1)下面是对选文中司马光经历及性格特点的总结。请联系选文内容,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司马光经历 手不释卷 ② 君赐乃簪
性格特点 ① 聪明机智 ③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之”是读书的理想境界。在读书这一方面,司马光属于这样的“乐之者”吗?请结合选文第①段内容说说你的见解。
【答案】16. A 17. (1)(司马光)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就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2)(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
18. (1)①勤奋好学 ②持石破瓮(或:破瓮得活) ③朴实无华(或:不喜华靡)
(2)我认为司马光属于这样的“乐之者”。“乐之”,是指以读书学习为快乐,司马光听别人讲《左氏春秋》,因为喜欢,回家主动讲给家人听,就能讲出其大旨,以及后来的手不释卷,不知饥渴冷热,正是乐之的具体表现。所以他是“乐之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A.有误,句意为:从那以后,对于书喜欢的爱不释手。 释:放下;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闻,听;之,它,指《春秋》;退,回家;了,明了,说出;大旨,大体意思。
(2)重点词有:同列,指一起考上进士的人;语之,告诉他;赐,赏赐;违,违背。
【18题详解】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第一空,“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写他手不离书,忘记饥渴冷热,可见他勤奋好学;
第二空,从“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写他砸缸救人,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
第三空,从“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写他在庆贺考中进士的闻喜宴上独不戴花,可以看出他性情不喜华丽,朴实无华。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谈启示看法。解答此题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比较甲乙两文的内容,谈看法。“乐之”,指以学习为快乐,孔子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结合本文“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写司马光听别人讲《左氏春秋》,因为特别喜欢,回家后能主动讲给家人听,竟能讲出其大意,以及后来的手不释卷,不知饥渴寒暑,也是“乐之”的具体表现,所以,我认为他是“乐之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7岁时,已经稳重得像成人,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就懂得了《左氏春秋》的主要意思。从那以后,对于书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后来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他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四. 【天津市红桥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苏轼《东坡志林》)
1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为人认所著履 为:___________
(2)即与之 与:___________
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
15.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3. ①. 被 ②. 给
14. 又有沈麟士也被邻居认出所穿的鞋是自己的,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吗?”
15. 示例一:同意。因为沈麟士体现出宽容豁达的处事态度。示例二: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被人指认说自己穿的鞋是这人的。为,被;
(2)句意为:就给他了。与,给。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为,被;著,穿;履,鞋子;卿,你。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文中刘、沈二位在处理别人“认履”这件事上,都表现了一种世所罕见的高风,但也有不同:
根据“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可知,刘凝之干脆“不肯复取”,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
根据“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可知,沈麟士为人认屐时,能够“笑曰”,邻人还屐时,仍能“笑而受之”。表现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结合以上分析,得出观点即可。示例如下:
示例一:同意他的说法,“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因为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刘凝之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
示例二: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但是,刘凝之干脆“不肯复取”,态度冷漠些,却也能表明自己不愿被人误会的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刘凝之被人指认说自己穿的鞋是这人的,就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他。那人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把刘凝之的鞋子送还回来。刘凝之不肯再要了。沈麟士也被邻居指认说自己穿的鞋子是邻居的。沈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 就给他了。邻居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送回来沈麟士的鞋,沈麟士说:“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这虽然是小事,但是处世应当像沈麟士,不应当学刘凝之。
五.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①,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②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③,又当如何?”语未竟④,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⑤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趼人《俏皮话》)
【注释】①衣被苍生:能给天下百姓做衣服,即造福百姓。②贸贸然:莽莽撞撞的样子。③长:长处。④竟:完。⑤合:应该。
12.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焉能及我 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
B. 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C. 尽扑杀而食之 饭疏食,饮水(《论语》)
D. 若汝则无功耳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杞人忧天》)
13. 请结合文意,为下面句子中的“牺牲”一词选择合适的义项。
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
词典义项:牺牲:①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②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③放弃或损害自己的某些利益。
14.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我 之 肉 能 供 人 果 腹 如 何 言 无 功
15. 文中多次出现了“笑”字,请结合文意,分析“笑”的含义。
(1)孤笑猪曰:“汝蠢然一物,能及我?”
(2)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3)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16. 著名作家严文并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读了这则寓言,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案】12. B 13. ①
14. 我 之 肉/ 能 供 人 果 腹/ 如 何 言 无 功
15. 文中的三处“笑”,都可理解为“讥笑”。第一处是狐狸嘲笑猪是个蠢物,第二处是猪反驳狐狸不必嘲笑它,第三处是狼把狐狸、猪、羊一起吃掉,嘲笑它们只配做自己的食物罢了。
16. 不要总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谦虚低调做人。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比得上/等到;
B.也/也;
C.吃/食物;
D.如果/你;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只合做我的牺牲也”句意为:也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故选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我之肉”是主语,“能供人果腹”是谓语,“如何”是反问语气词,其前面应断开,因此断句为: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汝蠢然一物,能及我?”意思是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能和我相比呢?可见第一处是狐狸嘲笑猪是个蠢物;“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意思是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可知第二处是猪反驳狐狸不必嘲笑它;“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意思是这是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总是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也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可知第三处是狼把狐狸、猪、羊一起吃掉,嘲笑它们只配做自己的食物罢了。因此,文中的三处“笑”,都可理解为“讥笑”。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谈启示。“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写狐狸和猪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却不知羊“能兼汝二者之长”,告诉我们,不要总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猪和羊炫耀自己却落了个被吃掉的下场,告诉我们应谦虚低调做人。
【点睛】参考译文:
狐狸笑猪说:“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上做了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做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就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跑过来,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都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狼突然起身,将它们全部杀了,然后把他们全都吃掉了,笑着说:“这是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总是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也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
六.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摘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9. 文中例举的人物代表了哪两类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婚冠之时还不学习的人,总认为天色已晚,就只能像以往一样面壁而立,反思自己的愚蠢无知罢了。
B. 世上因为婚冠而没有求学的人,常以自己迟暮之年为理由,沿袭以往不思进取的态度,真是愚蠢极了。
C. 当世的人到婚冠之年还没有学习,就自认为太晚了,便因循保守、不求进取,也太愚蠢了。
D. 过了婚冠还不学习的人,常以天色已晚为由,面壁而立,无所事事,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愚蠢了。
11. 对“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强调了人们应该从小学习,错过时机就无法补救。
B. 反对老年时学习,认为这样像在夜里以烛火照明,等同于看不见,意义不大。
C. 认为学习应随性而为,想学再学。
D. 学习没有年龄的限制,说明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9. 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10. C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中列举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的例子,印证了从小到老勤学不辍,即“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又用曾子、荀子、公孙弘等人很晚读书也取得很大收获的例子,说明他们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即“此并早迷而晚寤也”。据此可作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句中的重点词:
婚冠:成年结婚时;迟暮:太晚了;因循:拖延;愚:愚蠢。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告诉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学习总比不学习要好,提倡终身学习。与之相符的应该是D。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五十岁时学习《易经》,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七. 【天津市东丽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攻原①,襄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注释】①原:原国。
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遂与大夫期十日( ) (2)遂罢兵而去( )
14.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5. 选文中群臣为什么劝谏晋文公?晋文公最后为什么没有听从群臣的劝谏?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
【答案】13. ①. 约定 ②. 离开
14. 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这么做。
15. 群臣劝谏晋文公是因为原国粮食已经吃完,兵力也用尽了,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了,但是晋文公却要收兵回晋国。晋文公不听从劝谏是因为已经到了他和士大夫约定好的十天期限,如果不回去就失去了信用。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期:约定;
(2)句意为:于是撤兵离开。去:离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得:得到。原:原国。信:信用。吾:我。为:做。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一问:
根据“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可知,原国已经精疲力尽,士兵纷纷逃跑,最多坚持三天。
第二问:
根据“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可知,晋文公原来和士大夫约定好的十天期限,现在十天期限已到,如果不按约定返回,会失去信用。
【点睛】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
八. 【吉林省长春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绂传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9.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同 僚 取 架 上 所 有 抽 以 难 公 无 不 立 对 人 皆 惊 骇。
10. 把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11. 请结合原文说说李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9. 同 僚 取 架 上 所 有/ 抽 以 难 公/ 无 不 立 对/ 人 皆 惊 骇。
10. 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向邻居借钱买书。
11. 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意思是:同僚拿取书架上所有书籍,抽出其中任意的内容来为难李绂,李绂没有不能马上回答的,人们都感到惊骇。根据句意可知,本句主语有“同僚”“公”“人”,谓语动词有“取”“抽”“对”“惊骇”,所以此句包括四个分句:“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因此可断句为: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少时:小时候;赀:通“资”,钱财;乃:于是、就;贷:借;于:向。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言行和主要事件,再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关语句分析作答。
由原文中“每一翻译,无不成诵”“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抽以难公,无不立对”可知,李绂“性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则体现了李绂勤奋好学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李侍郎,单名一个绂,生性聪慧。年少时家里贫穷,没钱买书,于是(只能)向邻居借钱。每当翻阅过书本,没有哪里不会背诵的。偶尔去集市,看到街坊店铺名称,他都能暗自记住。后来官任翰林,书库中有以前收藏的《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他的同事拿出书架上所有的书,抽选难题考他,没有不立刻回答出的,大家都十分吃惊。
九.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pó)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佛事,自晨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勿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guō)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怒汝耶?”妻顿悟,遂止。
12.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好佛事:__________________
(2)必口念:__________________
(3)勿辍:__________________
(4)遂止:__________________
13. 用“/”标出两处朗读停顿。
一 日 呼 妻 至 再 三 随 夜 随 呼 勿 辍
14. 翻译下列句子。
(1)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5. 从本文的故事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答案】12. ①. 喜欢 ②. 一定 ③. 停,停止 ④. 于是,就
13. 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
14. (1)妻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像)这样吵闹呢?”(2)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也有就去改正。
15. 示例一:选择恰当方法,能够成功地说服他人。(说服别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示例二:有时人自己犯错误并不觉得,但如果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却可以看得清楚/或同理心会使人反省自己的言行。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喜欢拜佛念经。好:喜欢。
(2)句意:一定要嘴念。必:一定。
(3)句意:不停止。辍:停,停止。
(4)句意:于是停止做佛事。遂:于是,就。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一天,他三番五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因此可断句为: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何,为什么;聒噪,声音喧闹,令人烦躁;是,这样。
(2)择,选择;善,好的,指优点;而,连词,表顺承;从,跟从。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阐述的道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阅读启示即可。
由“‘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怒汝耶?’妻顿悟,遂止”可知,何梅谷在与妻子产生矛盾时,没有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改正错误,而是创造情景,让对方体验相同的感受,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引导对方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主动改正错误。由此可得出启示。
示例:发生矛盾时,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对方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主动改正错误。
【点睛】参考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渐渐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着儒家学说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番五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十.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怒蛙说(节选)
【南宋】陈傅良
日有乌①,月有蛙②。蛙与乌相遇,乌戏蛙曰:“若,脔③肉耳。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蛙曰:“吾已矣,若无靳④我!”乌曰:“若亦能怒邪?”蛙曰:“吾翘吾腹,翳⑤太阴之光;呀⑥吾颐,啖其壤;瞠吾目,列星不能辉,奚而不能怒!若不吾信,月于望⑦,吾怒以示若。”其望,月果无光。
他日,蛙遇乌曰:“曩吾怒,得毋惕乎?”乌曰:“若焉能惕我哉!吾振吾羽,翳太阳之光;肆吾咮,啄其壤;徐以三足蹴之,天下不敢宁而居。吾视若之怒眇矣,奚以若惕为!若不吾信,月于朔,吾怒以示若。”其朔,日果无光。啬⑧人伐鼓,驰且走焉。
(《止斋先生文集》)
【注释】①乌: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只脚的乌鸦。②蛙:蟾蜍,古代神话传说,月亮上有蟾蜍。③脔(luán):切成块的肉。④靳(jìn):嘲笑,侮辱。⑤翳(yì):遮蔽。⑥呀:张开。⑦月于望:农历的每月十五那天。下文的“月于朔”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⑧啬人:乡人。
5. 扬子不太理解下列加点字,请你帮他解释。
(1)若,脔肉耳( ) (2)驰且走焉( )
(3)徐以三足蹴之( ) (4)若焉能惕我哉( )
6.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扬子不明白意思,请你帮他翻译。
若不吾信,月于望,吾怒以示若
7.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缺少停顿,扬子不会读,请你用“/”帮他断句(断两处),并告诉扬子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
读出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扬子读完了全文。选文“日中之乌”与“月中之蛙”相遇,引发一场“怒争”;后文“羲和”不满“乌”自夸并与之相争,造成天下大旱;最后“风神飞廉”、“雷神丰隆”和“雨神屏翳”联合起来兴风作雨,向“羲和”示威,以致天下大灾。作者文末感慨:“呜呼,司(掌管)造化之权而私以怒竞,民物奚罪哉!”扬子不太理解这则寓言故事,请结合故事内容和作者的议论,给扬子说说这则寓言故事深刻的寓意。
【答案】5. ①. 你 ②. 跑 ③. 慢慢地 ④. 怎么
6. 你要不相信我,到农历十五月圆那天,我发怒给你看。
7. 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
应读出乌鸦对蛙的嘲讽与蔑视之情。(傲慢、不屑亦可)
8. 这则寓言想象力极丰,作者令怒蛙与三足乌、義和、飞廉(风神)、丰隆(云神)、屏翳(雨神)斗法,结果导致日月无光,天下大旱,风雨成灾,作者在此神奇想象的基础上反照现实,借文末的议论,讽刺大大小小的当权者,为了争权夺势而争勇斗狠,从而给黎民百姓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你,肉块而已。若:你。
(2)句意:又跑又窜。走:跑。
(3)句意:慢慢用三只脚趾踢太阳。徐:慢慢地。
(4)句意:你怎么能吓着我啊。焉:怎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若,你;吾信,倒装句,信吾;望,农历十五;示,给……看。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和情感。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跳,高不过咫尺,能有什么作为!“跃之”是它的动作,“高不咫尺”形容高的高度,“焉能为哉”表反问语气。故断为: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
这个句子是反问句,表达了乌鸦的傲慢态度,表现了对青蛙的蔑视和嘲讽之情,要读出这种感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
本文是一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乌鸦、蛙、羲和、飞廉、丰隆、屏翳这些古代传说中的自然界的主宰者,象征着当时社会上具有大小不同权势的各级封建官吏。蛙以月食、乌以日食、羲和以千旱、丰隆以吹气、屏翳以喷沫、飞廉以啸叫的方式各自展示其威力。本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掌权者私自用发怒来互相争胜的卑劣行径,痛斥了他们仗恃淫威“私以怒竞”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极为深重的灾难。
【点睛】参考译文:
(传说)太阳上有(三只脚的)乌鸦,月亮上有蛙。(一天)蛙与乌鸦相遇,乌鸦嘲弄蛙道:“你,肉块而已。跳,高不过咫尺,能有什么作为!”蛙说:“我不计较你(的无理),你别嘲笑我!”乌鸦说:“你也能发怒吗?”蛙说:“我挺起我的肚子,(能)遮蔽月亮的光亮;张开我的下颚,(能)吃月亮的土壤;瞪我的眼睛,众星就不能发出光辉,怎么可能不能发怒!你要不相信我,到月圆那天,我发怒给你看。”月圆那天,月亮果然无光。
过些天,蛙遇见乌鸦说:“先前我发怒,你是不是被吓着了?”乌鸦说:“你怎么能吓着我啊!我振动我的羽毛,(就能)遮蔽太阳的光亮;随意用我的嘴,(就能)啄太阳的土壤,慢慢用三只脚趾踢太阳,天下人没有能够安居的。我看你的发怒,你的威力实在是微小得很,怎么会因为你而吓着呢!你要不相信我,到初一那天,我发怒给你看。”那个月初一,太阳果然无光,乡民敲锣打鼓,又跑又窜(救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