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9 古代诗歌阅读(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9 古代诗歌阅读(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09:02: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 过关训练
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字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B. 第二句使人感到幽雅闲致,与第一句一起表现了深秋村野的僻静。
C. 第三句描绘了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在僻静里增加了一层荒凉。
D. 第四、五句“夕阳”连缀前面的景象,烘托诗人羁旅的愁思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理解。
D.有误,本诗主要是通过写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描绘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突出诗人作为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无限愁思,因此选项中“报国无门的悲愤”理解错误。
故选D。
二、【四川省自贡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北固山下》中“次”是驻扎的意思,表明北固山是诗人长途旅行的最终归宿。
B. 首联“客路”“行舟”,暗含诗人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乡书”“归雁”相呼应。
C. 颈联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D.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法通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封家书到洛阳,表达思乡愁绪。
18.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答案】17. A 18. 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显得更宽阔无边,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船顺着风向沿着水流前行,勾勒出壮美(恢弘阔大)的大江行船图。(描绘应表现出平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意思相近也可给分。)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内容。
A.《次北固山下》中“次”,是旅途中的暂时停留,理解为“停泊”,这里“是驻扎的意思,表明北固山是诗人长途旅行的最终归宿”表述错误;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和概括画面特点。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意思来作答。此句意思为: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来描绘即可。
例如:潮水上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线所及无比开阔,水面微微泛起层层涟漪,江面一艘船的白帆高高悬挂,随着风前行。整个画面开阔壮美、恢弘阔大。
三、【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第一、二句诗都写孤城。第一句写孤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写孤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句“山入潼关不解平”能否改成“山入潼关犹解平”?为什么?
【答案】(1) ①. 高; ②. 寂寥,辽远
(2)不可以。因为诗人写山水,写的是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能让人感受到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改成“犹”以后,这种少年意气就会被削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意思是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这两句诗既借天空簇拥的云朵写出了古城的高大与挺拔,又借用被猎猎秋风吹散的清脆的马蹄声,写出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据此作答。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改成“犹”以后,这种少年意气就会被削弱。
四、【河北省沧州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 “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答:
7.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6.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7. 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波平浪静等江南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诗人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慨,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古诗中“炼字”,是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解答此类题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悬”是一动词,是笔笔直直地高挂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微风吹来,船帆随风悬摆而动的一幅极具美感的动态景象。“悬”与前面的风遥相呼应。让读者充分体会到是一阵阵温和、顺畅的柔风吹动船帆。把“风正”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意气昂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态也跃然纸上,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需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中写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挡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五、【湖北省黄冈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8.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凉的气氛,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
B. 【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凉的典型环境。“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 【甲】诗中夜郎本已荒远,再加一个“西”字就更显得荒远;【乙】诗中,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 “杨花落尽子规啼”“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19.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20. 两首诗都写到了“月”,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 示例1: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0. 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了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有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没有“嗅觉描写”;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拟人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将自己的离愁别绪寄托在月亮这一事物上,本来无情的冷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月亮此时愿意接受自己的请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对其前途、路途的担忧关切。
从想象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月亮不在是高悬在夜空之上的冷月,而是满含人情味,愿意将作者的愁绪带走的“愁月”,用新奇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不舍。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愁”含有多层含义,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将是人的内心情感与月亮交融在一起,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景传情,表达诗人对贬谪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可结合着关键词的运用和理解来体会。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诗人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离愁,想象丰富奇妙。在诗人的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乙】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六、【江苏省连云港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月”这一意象是李白诗歌中的一道绚丽风景线,老师选择了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丙】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7. 下列对甲乙丙三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表明时间已到暮春初夏,杨花落尽,杜鹃声声表达了诗人心中苦闷、彷徨、伤感之情。
B. 乙诗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丙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贯穿始终,诗人由自己写到故乡月,再由月写到人,月成为李白诗歌中的经典意象。
D.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写到了月亮,月在他的笔下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充分体现诗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8.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加以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在抒情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D 8. 巍峨耸立的峨眉山,空中悬挂着半轮秋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9. 两句都运用拟人(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寄托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和深切的思念。“月出峨眉照沧海”句写出了家乡的月亮从峨眉而出,和人万里相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及文学常识。
D.“现实主义”有误,应是“浪漫主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
句子翻译: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作答时抓住“山月半轮、江水流”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月映清江的美好画面。
示例: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意思是:遥忆家乡的峨万山月从峨万而出,普照沧海,与与人万里相随。“月出峨眉照沧海”句写出了家乡的月亮从峨眉而出,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恋。
可据此作答。
七、【辽宁省丹东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
西楼陆游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朱楼,富丽华美的楼阁,即标题的“西楼”。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疏箔,稀疏的竹帘。
对以上两首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中,“不自哀”三个字,写出了诗人由于自己年老多病,不能再为国效力,不自觉地生出哀伤来,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B. 【乙】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让人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
C. 【甲】诗中的“尚”字是“还,仍然”的意思,作者虽又老又病却不自弃,不可遏制地想要为国戍边,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志。
D. 两首诗都写到“风雨”,【甲】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乙】诗“卧看千山急雨来”,表现了诗人的雍容气度和满腔豪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
A.“不自哀”三个字,写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A。
八、【山东省枣庄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十一月四日凤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戍轮台”指守卫边关,这里代指边关,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B. “风吹雨”既是窗外实景,同时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风雨飘摇。
C. “铁马冰河”是诗人日夜所思,但只能“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D. 全诗洋溢着轻松欢快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激励。
10.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9. D 10. 表达了作者想要收复失地,为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D.这首诗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全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励和激励。选项中的“洋溢着轻松欢快”描述有误。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诗歌最后一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向北方疆场。
诗人虽然年迈卧床,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铁马冰河”正是诗人借做梦来展现自己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实现统一大业,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九、【天津市红桥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 题目“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B.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世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C.有误,首句写景兼点时令,通过“杨花落尽”与“子规哀啼”来烘托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选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错。
故选C。
十、【广西北海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 诗题“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什么?“观”的词性是什么?
7. 诗句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6. 观看、观赏 动词
7. “若”有“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吐纳日月、包容万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是虚写;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观沧海”中的“观”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观赏的动作。在诗歌中,诗人通过“观”这个动作,表达了自己对沧海的观察和感受。通过“观”这个动词,诗人将自己对沧海的观察和感受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沧海的独特视角和情感。同时,“观”这个词也表达了诗人对沧海的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使诗歌更具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因此,“观”的词性是动词,且在诗歌中具有多重含义和作用。
据此回答即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通过使用“若”字,曹操将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与大海的浩瀚无垠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天体在海面上的壮丽景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曹操将自己的壮志和抱负与天体和大海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其为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而奋发进取,永不懈怠。综上所述,两个“若”字的使用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和感人,也表达了曹操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壮志和胸襟。
据此回答即可。
十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本首元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1)小桥下只听见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升起,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出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景物的特点,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示例:潺潺的流水从小桥下流过,桥边一座茅屋,炊烟袅袅,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消瘦的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慢慢前行。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主旨句及情感分析。
第一问,前几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概括了全篇的主题思想,是本曲的主旨句,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第二问,结合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十二、【云南省丽江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 某同学在默写“海日生残夜”时,将“生”字误写为“升”,请你帮他分析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以加深他的印象。
14. “诗言志,歌咏言”,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3. “海日生残夜”的意思是旭日从海上诞生,冲破残夜。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使旭日拟人化,赋予它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升”字仅写出旭日升起这一自然现象,缺少情趣。
14. 借助归雁传书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查诗歌炼字。
根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知,其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生”,本意为孕育,出生。“海日生残夜”意为一轮红日如同从海水当中孕育一样蓬勃而出。“生”把“海日”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因脱离母腹而渐现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写出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富有情境。又与下句中的“入”字相对,暗含时序交替,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而“升”,指由低往高移动,只写出了旭日升起这一自然现象,缺少情境和哲理;
所以,不能将“生”字误写为“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感情。
根据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可知,其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可见,“客路”点明了诗人远游的不得归家的际遇;
根据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知,其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由此可知,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十三、【江苏省淮安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有人说“过五溪”只是交代了王昌龄的行踪,你怎么看?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此句除了交代王昌龄的行踪,还暗含诗人对王昌龄艰难处境的同情与关心。
(2)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彩,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抒写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五溪”指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过五溪”,写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由此可见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不舍。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于明月,随君去到夜郎。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又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无知无情的明月以人的感彩,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抒写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 知识梳理
一、常见意象积累
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柳: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松:坚贞高洁
梅: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菊:坚贞高洁
萍: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杜鹃(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鸿雁、青鸟: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舟: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二、答题格式
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
(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 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课内诗歌梳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主旨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吞云吐月、包蕴万千的宏伟景象,表现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诗歌赏析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请简要概括诗人所观赏到的景物。
波澜壮阔的沧海;高耸挺立的山岛;丛生繁茂的草木;萧瑟的秋风;翻涌的波涛;为沧海吞吐的日月星辰。
2、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观”的作用。
“临”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居高临海,视野寥廓。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
“观”点题,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运用动静结合,描写观海时所见到的全景,“水何澹澹”是动景,写出了沧海的宽阔浩荡;“山岛竦峙”写出了静景,描写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4、请描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情景。
岛上树木繁茂,各种草长的很茂盛,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5、分析“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这几句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动静结合。“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静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动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以及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6、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的妙用。
“涌”字准确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它雄壮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7、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示例一:这两句互文见义,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的虚景。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好似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表达自己宽广的胸怀和抒发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示例二:情景交融,诗人借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广阔浩大景象,来表达自己宽广的胸怀和抒发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的抱负。
示例三: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抒发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的抱负。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暗示这四句并非是诗人所观,而是虚写。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歌主旨
这首诗描写暮春景色,叙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以及因为朋友要去偏远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和思念。
诗歌赏析
1、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运用了哪些意象 有什么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古诗中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象征悲凄凉离别、哀伤思归。诗歌的开头抓住这杨花和子规这两个意象,借景抒情,抒发诗人离别哀伤之痛。
2、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杨花”且“落尽”点名暮春的时令;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氛围;引出下句叙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之事,抒发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之情。
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尽、啼”。
“尽”字点名暮春的时令;含飘零之感,营造了悲凉感伤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啼”字从听觉上进行描写,渲染悲凉之意(离别之恨),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4、分析“闻道龙标过五溪”在诗中的作用。
点名题目,指出王昌龄被贬之地的偏远;表现了诗人未来得及与朋友告别的无奈惋惜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对友人前途命运的关切之情。
5、任选角度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拟人化,明月似乎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知晓人情,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同情和思念之情。
示例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三: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使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愁心”一词,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对友人左迁龙标的同情,对友人长途赴任的担心,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牵挂。
为何愁心寄给明月?
传统文化里,人们常把明月作为思乡怀人的寄托,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8、赏析“寄”字。
一个寄字,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传递友情的使者,寄托了诗人对朋友远离的无限同情、思念和牵挂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旨: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内容、手法角度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内容: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游他乡。写法:运用对偶,交代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与尾联相呼应。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3、“潮平两岸阔”有版本作“潮平两岸失”,“阔”与“失”,哪个字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好,因为它直抒胸臆,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4、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涨潮时江水之势,水面变得辽阔了。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5、赏析“风正一帆悬”的“悬”字。
“悬”字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舒坦。
6、从修辞、炼字、内容等任一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①诗句含义: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内容、情感: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表现手法: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修辞方法: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⑥画面: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
⑦情感、哲理: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待,叫诗人产生思乡之情。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7、从内容、情感、结构说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作用。
A.内容、情感:尾联借用“雁足传书”的典故,观天空大雁北归,于是想到凭借鸿雁传书,以解乡愁。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主旨。
B.结构:“乡书、归雁”紧扣首联“客路”,使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8、谈谈本诗颈联和尾联情感有什么不同。
颈联:高兴喜悦;尾联:作者淡淡的乡思愁绪。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主旨:以简洁生动的词语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
1、“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离人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对全曲有何作用?
选取九种极具特色的景物,描绘一副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
3、作者用景物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从前三句任选一句,描述画面。
A.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
B.不远处,在小桥流水稀少的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袅袅。
C.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4、结合前三句内容,分析本词语言精炼的特点。
在前三句中诗人就用十八个字就描写出九种事物,并用枯、老、昏、小、流、人、古、瘦九个词准确形象地展示出藤、树、鸦、桥、水、道、风、马等九种事物的动态与形状特征,两个字就成为一景,并流露无限愁思,可见语言简练且意蕴丰厚。
5、用简要的语言欣赏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6、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7、分析夕阳西下的作用。
①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②渲染了悲凉氛围;③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④引出断肠人一句,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
8、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揭示主旨。断肠形象地突出漂泊异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因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9、简要分析小令的写法。
示例一: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示例二:运用寓情于景,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表达作者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如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这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示例四:运用大量名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组成一副苍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作者飘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字词解释
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二、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三、问题探究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深秋时节,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诗歌主旨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字词解释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正是:现在正值。
好风景:明媚美好的春日。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二、诗意理解
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三、文学常识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
四、问题探究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意思是经常;“几度”,几次,多次。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这两个词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关系密切,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有入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自然的景色;国家的衰败;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4.赏析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这两句诗用了反衬和双关手法。“落花时节”暗示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又”是照应上文的“寻常见”“几度闻”,前后对照,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五、诗歌主旨
诗人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字词解释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送酒:用典。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
二、诗歌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三、文学常识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四、问题探究
1.理解型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2.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3.重阳节大家都登高,为何要说“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4.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无人送酒来”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5.“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炼字角度加以简析。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7.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五、诗歌主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重阳佳节,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惜花思乡,更是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字词解释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二、诗歌大意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三、文学常识
李益(公元748-约829年),字君虞,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四、问题探究
1.理解型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3.“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4.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5.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2)艺术技巧: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修辞的运用;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6.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示例一:“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事例二: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7.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8.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五、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主题思想:
诗人一反常人的悲秋情怀,描绘了白鹤冲天的动人图景。诗人虽然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其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重点赏析: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作者简介: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主题思想:
这首诗既写出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快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重点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写给妻子的回信,诗人用问答的形式,将眼前景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运用想象,使“(魂)预飞到归家后”(《李义山诗集笺》),然后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一个来回。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今宵—他日—今宵),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题思想:
通过写大雨和凄凉的生活处境,抒发了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重点赏析:
  诗中“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潼关
近现代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翻译: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作者简介: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孤城辽远壮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重点赏析:
本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河流、原野、白云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山环水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全诗大气磅礴,气象开阔,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 过关训练
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字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B. 第二句使人感到幽雅闲致,与第一句一起表现了深秋村野的僻静。
C. 第三句描绘了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在僻静里增加了一层荒凉。
D. 第四、五句“夕阳”连缀前面的景象,烘托诗人羁旅的愁思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二、【四川省自贡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北固山下》中“次”是驻扎的意思,表明北固山是诗人长途旅行的最终归宿。
B. 首联“客路”“行舟”,暗含诗人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乡书”“归雁”相呼应。
C. 颈联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D.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法通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封家书到洛阳,表达思乡愁绪。
18.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三、【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第一、二句诗都写孤城。第一句写孤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写孤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句“山入潼关不解平”能否改成“山入潼关犹解平”?为什么?
四、【河北省沧州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 “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答:
7.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五、【湖北省黄冈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8.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凉的气氛,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
B. 【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凉的典型环境。“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 【甲】诗中夜郎本已荒远,再加一个“西”字就更显得荒远;【乙】诗中,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 “杨花落尽子规啼”“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19.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20. 两首诗都写到了“月”,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江苏省连云港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月”这一意象是李白诗歌中的一道绚丽风景线,老师选择了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丙】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7. 下列对甲乙丙三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表明时间已到暮春初夏,杨花落尽,杜鹃声声表达了诗人心中苦闷、彷徨、伤感之情。
B. 乙诗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丙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贯穿始终,诗人由自己写到故乡月,再由月写到人,月成为李白诗歌中的经典意象。
D.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写到了月亮,月在他的笔下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充分体现诗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8.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加以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在抒情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辽宁省丹东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
西楼陆游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朱楼,富丽华美的楼阁,即标题的“西楼”。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疏箔,稀疏的竹帘。
对以上两首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中,“不自哀”三个字,写出了诗人由于自己年老多病,不能再为国效力,不自觉地生出哀伤来,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B. 【乙】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让人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
C. 【甲】诗中的“尚”字是“还,仍然”的意思,作者虽又老又病却不自弃,不可遏制地想要为国戍边,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志。
D. 两首诗都写到“风雨”,【甲】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乙】诗“卧看千山急雨来”,表现了诗人的雍容气度和满腔豪情。
八、【山东省枣庄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十一月四日凤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戍轮台”指守卫边关,这里代指边关,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B. “风吹雨”既是窗外实景,同时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风雨飘摇。
C. “铁马冰河”是诗人日夜所思,但只能“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D. 全诗洋溢着轻松欢快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激励。
10.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九、【天津市红桥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 题目“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B.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世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十、【广西北海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 诗题“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什么?“观”的词性是什么?
7. 诗句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十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本首元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十二、【云南省丽江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 某同学在默写“海日生残夜”时,将“生”字误写为“升”,请你帮他分析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以加深他的印象。
14. “诗言志,歌咏言”,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三、【江苏省淮安市·22-23学年七上期末】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有人说“过五溪”只是交代了王昌龄的行踪,你怎么看?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