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3 最后一次讲演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3 最后一次讲演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7:34: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四单元 13 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了解《最后一次讲演》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句式和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 3.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了解《最后一次讲演》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句式和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和演讲词的相关知识。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一种生死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都是对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辞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标题、作者) 二、预习检查 1.文学知识填空。 (1)关于作者。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诗歌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代表作有诗集《红烛》 《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有删节。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爱国民主运动。为镇压这一运动,国民党当局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传闻特务们要暗杀的下一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的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拍案而起,发表了慷慨激昂、义正词严的演讲。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了。这篇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记录整理稿。 2.文体知识。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正确深刻的论点、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以“情”来开启听众的心灵。 其特点主要有:(1)针对性。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3)条理性。要使讲话内容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卑劣(liè) 赋(fù)予 诬蔑(miè) 屠(tú)杀 恐怖(bù) 卑鄙(bǐ) 捶(chuí)击 毁(huǐ)灭 无耻(chǐ)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卑劣:卑鄙恶劣。 (2)无耻:不顾羞耻;不知羞耻。 (3)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4)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5)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6)卑鄙无耻:品行极端恶劣,不知道廉耻。 (7)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快速浏览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3段):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 第二部分(4、5段):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观点。) (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要求:学生分组选择问题,每组重点围绕一个问题合作探究,注意紧扣文本,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说。 1.通读全文,讨论问题。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表达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文章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崇高品质? 明确: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质。 2.研读第一段。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交代在昆明出现的卑劣、无耻之事——李先生遭到暗杀。 (2)“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究竟”“竟”均为副词,强调了李先生的行为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正当行为,是正义的。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3)请从本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并说说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明确:“光明正大”和“偷偷摸摸”是一对反义词,通过对比,揭露出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到了极点。 3.研读第五段。 (1)本段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明确: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2)为了证明观点,闻一多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了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 明确:(正面)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反面)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3)说说本段的讲演思路。 明确:围绕“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这一中心,先指出“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并列举事实证明。然后,又与世界和历史联系起来,以希特勒、墨索里尼为例,强调反人民的势力终会被人民毁灭。最后,强调国民党反动派必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篇演讲词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上下文,品味语言。(可以从句式、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人称的变换、作者的情感等角度来赏析。) 要求:1.学生默读课文,揣摩有意味的句子,并做好旁批。 2.代表展示,教师点拨。 学生组内交流,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全班展示,教师即时点评。 教师点拨示例: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揭露敌人暗杀手段的无耻。又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明确: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一个”和“千百万个”对比,突出人民的力量。既打击敌人,又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明确:反问句,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反动派的残暴。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明确:反问句,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表达必胜的信念。 (3)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明确:祈使句,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闻一多大无畏的精神。 (4)你们完了,快完了! 明确:感叹句,揭露了敌人的虚弱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3.在演讲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演讲者表达思想感情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句子中人称都有变化,简析这种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2)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明确: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交锋。第(1)句由“他们”变为“你们”,表现出演讲者大无畏的精神,表达了演讲者愤怒的感情。第(2)句“你们”“我们”相连相对使用,表现了演讲者坚定的立场。 4.这篇演讲词有什么特色? 明确: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 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①在国立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教《楚辞》时,风趣幽默;③在国立青岛大学时因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 闻一多先生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也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附: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虽然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因为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才顺利进入了国立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国立青岛大学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国立青岛大学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国立青岛大学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闻一多虽然在国立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有删改)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卑劣(liè) 跨(kuà)越 无耻(zhǐ) B.蛮横(hèng) 捶(chuí)击 悲愤(fèn) C.赋(fù)予 诬蔑(mèi) 屠(tú)杀 D.毁(huǐ)灭 卑鄙(bì) 遭(zāo)受 解析:A项“耻”应读作“chǐ”;C项“蔑”应读作“miè”,D项“鄙”应读作“bǐ”。 2.(2019·成语题汇编)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四川凉山州中考) B.作为一名外交家,他的睿智和妙语连珠,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湖南邵阳中考) C.在演讲比赛中,王磊夸夸其谈,最终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最佳风采奖”。(江苏盐城中考) D.走进桃花源,看到朵朵含苞待放的桃花,情绪低落的她不禁眉开眼笑了。(江西中考) 3.(2019 ·湖北襄阳中考)回望共和国历史,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举国同庆之时,学校将举办“为祖国献礼”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积极参加,来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吧! 【家国颂 我参与】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校长在活动动员会上的演讲稿。请根据画线句子内容,结合所学对联知识,补写下联。 你听,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句庄严宣告,声震寰宇;你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欢庆场面,历历在目。七十年峥嵘岁月,漫漫旅途中您用一种心无旁骛的决心,用一把响彻天宇的号角,改写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燃起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四十载,您带领全国人民立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绘出三步走的美好愿景,拼搏迎来幸福生活。祖国,您是十四亿儿女共同温暖的家。 上联:七十年改写历史燃梦想 下联:四十载立下誓言迎幸福 4.班上准备举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演讲比赛,请你写一段演讲词。(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动,都是我们形成良好传统和习惯的关键所在。同学们!敬老爱老是中华传统美德长河中一个闪亮的珍珠,是中华传统美德大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奇葩,是中华传统美德星空下一颗耀眼的星星。让我们用自己的真心和善良来弘扬它。 六、课堂小结 这篇演讲词运用了几十个叹号,把演讲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听众,使情感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设问、反问、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演讲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感情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产生强烈的共鸣。 七、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红烛》《死水》。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