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3 安塞腰鼓 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3 安塞腰鼓 第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7:34: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读出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和抑扬顿挫,在琅琅的书声中感悟《安塞腰鼓》的美 二、合作探究 通读全文,结合内容,说说文章的“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一)腰鼓的“表现美”:火烈的舞蹈场面美;激越的鼓声美;击鼓的后生美;变幻的舞姿美。 (二)文章的形式美: 1.结构美。 美在首尾呼应,第一部分表演前的安静与第三部分表演后的寂静相呼应;中间部分,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分水岭,分为四层,层次清晰而又重点突出。 2.句式美。 阅读下面的句子,体味短句的表达效果。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明确:独立成段,将人物直接推到读者面前,使之兀立于天地之间,令人为之震撼,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奠定了基调。 (2)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明确:“发狠”“忘情”“没命”用得美,美在它们的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3)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明确:这些短句用得美,美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修辞美。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明确: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把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表达出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②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明确:“呆呆的”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这句话反复出现,不仅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爆发出的美感和生命力的赞美之情,而且营造了回环往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生命力。 4.写法美。 (1)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写“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里以“鸡啼”反衬寂静,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2)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是非常热烈的,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却都描写了“静”的场面? 明确:表演前的“静”侧重于人的安静,是包含力量的静,为后面的表演蓄势;表演后的“静”侧重于声音的寂静,呼应开头,反衬腰鼓的力量美。这两处均是以静衬动,突出表现安塞腰鼓非凡的感染力。 (3)作者为什么写“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明确:作者由眼前的安塞腰鼓以及击鼓的陕北后生,联想到古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战士骑着战马,举着战旗,为保卫边关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借以表现陕北人民的勇武雄壮。 三、拓展延伸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语言气势磅礴,感情抒发得十分强烈。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句,气势昂扬,铿锵有力。 请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描摹一个场面(如扭秧歌的场面、运动会的场面等)。 明确:(示例)旋风一样,是神速地飞奔;乱蛙一样,是跳远的腾空;飞鸟一样,是空中的铅球。在运动会上,运动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激情,每一块肌肉都充满了活力,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严肃,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让人折服。 四、达标检测 1.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考,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排比 )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比喻 )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拟人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安塞听腰鼓 陈晓星 ①在刚刚过去的国庆盛典上,一群陕北汉子打着腰鼓走过天安门广场的镜头,一定还让观众们记忆犹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安塞腰鼓。要说起安塞腰鼓来,故事就多了,一代一代的安塞汉子打着腰鼓,走过了60多年前的枣园,跨过了20多年前的《黄土地》,今天他们的矫健身影和激昂鼓声甚至走向了世界。现在,让我们去陕北感受一番原汁原味的安塞腰鼓。 ②一块历经兵荒马乱、闭塞、干旱、穷困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如何度过一生? ③“东山上糜子西山上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穿着烂袄袄”“红格丹丹的日头照山畔,艰难不过庄稼汉,庄稼汉吃饭靠血汗”……这不是艺术家的创作和舞台的表演,这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某天仰天长啸,对着天空和尘土诉说自己的生活…… ④过着这样生活的人,2000年来代代传递着一种狂野、放纵、昂扬的自娱方式——打腰鼓。盛夏时节,出延安城不远处,不高的山上窑洞相连,一面巨鼓立于半山,看到鼓的人都知道:安塞到了!现在,安塞这个地名已经和腰鼓紧密相连了。 ⑤百余名安塞汉子,在新建的沿河广场上等着为外来客表演。成堆成伙地站着、蹲着,都是刚从庄稼地里赶过来的模样,黝黑、粗糙、沉默甚至木讷……但当大鼓擂响,他们瞬间成排成列,脸上迸发昂扬与兴奋,系红绸的鼓槌前后上下敲成一个点、一条线、一片心神摇荡,扎白手巾的汉子闪转腾挪闪出狠劲,转出蛮劲,腾出虎劲,挪出狂劲;更打动你的,还不是鼓点不是身手,是他们脸上毫无修饰的得意、自信、激情,他们随着鼓点摇着头,抖着肩,眼里的快乐一闪一闪火星一般溅出来,脸上刀刻般的深纹柔和成曲线,艰难与满足都从那线条中延伸出来,点燃了围观的人们,瓦解了面具心防。原来,人可以这样纵情,伸胳膊劈腿,摇头晃脑,原来这样是如此尽兴。观众跟着跳起来了,转起来了,鼓声已停,观众还在手舞足蹈,口中大叫:“好啊!太好了!” ⑥………… ⑦安塞腰鼓,是“甲兵怒冲天”,也是“百面如春雷”,是苦痛中的呐喊,是沉闷中的纵情,是决不屈服的宣言,是生生不息的喝彩!安塞腰鼓传递出黄土高原的特性,传递出人性的光辉——不被苦难压倒,永不放弃追求! (1)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过渡(承上启下)。 (2)说说第②③④段在结构上的关系。 答案:总分关系。 (3)第③段画线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答案:指代前面引用的“信天游”的歌词。 (4)精读第⑤段,回答问题。 (1)本段先从    (描写的角度)刻画了“安塞汉子”的    、    以及    ,并采用    手法,突出了打鼓带给他们的变化;最后,通过从    (描写的角度)刻画观众的反应,表现了安塞腰鼓的动人心魄的魅力。 (2)本段与课文《安塞腰鼓》从开篇到“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部分,都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舞蹈者,请说说两位作者的描写手法有何异同。 答案:(1)正面 外貌 神态 动作 对比 侧面 (2)相同:都采用了对比手法,都刻画了打鼓前和打鼓时不同的神态变化。不同:本文除了用正面描写外,还从侧面刻画了观众的反应,而课文中只有正面描写。 (5)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增强了气势,深化了中心。 (6)文章最后说“安塞腰鼓传递出黄土高原的特性”。读完全文,你认为黄土高原的特性是什么?作者歌颂的是什么? 答案:特性是不被苦难压倒,永不放弃追求。歌颂的是那些没有因生活贫苦封闭而丧失希望和追求的人们。 五、课堂小结 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人这样形容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它,既有对陕北高原的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欣赏歌曲《黄土高坡》,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