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4 灯笼 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4 灯笼 第1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7:34: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4* 灯 笼 教学目标 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分析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予的情怀。 重点难点 1.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赋予灯笼的双重含义和家国情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写作背景 作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灯笼的图片,导入新课。 学生谈灯笼的发展历史、风俗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灯笼》,了解著名作家吴伯箫笔下有关灯笼的往事。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争讼(sòng) 斡(wò)旋 静穆(mù) 怅惘(chàngwǎng) 锵(qiāng)然 褪(tuì)色 燎(liáo)原 熙(xī)熙然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斡旋:调停,调解。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破落户:指先前有钱有势而后来败落的人家。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3.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 —1982),山东莱芜人。原名熙成,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等。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曾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概述内容。 1.自主朗读课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明确: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跟着龙灯跑半夜。⑤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⑥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2.灯笼引起了作者对家乡的哪些回忆?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提起灯笼,作者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理清课文脉络,将文章分成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下文写“灯笼”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11段):文章主体,说“灯笼”。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的烈火方能寄情。 (三)三读课文,悟透情感。 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 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拓展延伸 结合本文,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明确: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回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汉献帝有灯笼做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虽然取材横跨时空,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文章有这一种思想情感统摄全篇材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 A.灯蛾 溺炕 争讼 斡旋 B.领域 静穆 思慕 怅惘 C.褪色 消夜 掌故 灯笼 D.点辍 羡慕 锵然 流苏 2.文中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 答案: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大人们在神龛里点起烛;乡俗还愿,除唱戏、挂神袍外,常在村头高挑红灯;女子出嫁打灯笼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相关负责人介绍,几条主干道改扩建完成后,我市交通拥堵的现象就戛然而止了。 B.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C.这些塑像不但颜色丰富,形态逼真,而且造型可爱生动,实在是令人爱不释手,叹为观止。 D.监控画面中,每道工序都清清楚楚、历历在目,这有效地保障了食品的卫生和安全。 六、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小孩子喜欢火、亮光,引出灯笼,接着由灯笼展开想象和联想,写往昔的经历、乡情民俗,最后作者想象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之情,表达了自己要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