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是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同来探寻它厚重的内涵。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内容丰富有味,请找出文中你觉得内涵丰富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示例)(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此句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此句运用了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表现出母亲对“我”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此句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做铺垫。 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的含意? 明确: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表达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3.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起过渡和强调的作用。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一句话独立成段,突出了这句话给“我”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大。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通过灯笼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了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以及为了祖国的自由和独立,甘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三、拓展延伸 灯笼,这个在贫穷年代用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愈来愈被现代化的照明设施取代:夜晚,开车有车灯,散步有路灯,航海有指明灯……这些“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灯”的指引。 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灯的认识。 明确:(示例)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能照亮赶路人前进的道路。在人生的道路中,老师、家长就是我们的指明灯,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们的指引。 四、达标检测 阅读本文,回答问题。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结合文章,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答案: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家道早已败落。 (2)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答案: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答案: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两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分析: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灯笼》一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抒发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六、布置作业 从内容、写作特色等方面谈学习这节课的体会。 七、板书设计 灯 笼 个人情感——家国情怀 八、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