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7:3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把握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二、合作探究 (一)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引用和列数字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吗? 明确:(示例一)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时,举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播种花生而使其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春天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的春天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示例二)作比较。如说到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示例三)引用。如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时,引用了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来说明。 (示例四)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二)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1.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1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明确:(示例一)“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概述大地“苏醒”,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 (示例二)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示例三)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感,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景象。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的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示例四)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所有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了。“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在句中的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就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吧。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示例)“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达标检测 (2019·长沙中考)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问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熟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测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实测日影后,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定为“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这两天便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知识来解释,地球公转平面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指这个坐标系的天球经度。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D ) A.古人用表和圭来测定土地的长短,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分别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2.下科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 B.第④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 C.第⑦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 D.第⑧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3.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农谚: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áng)一线。 (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 答案:白露 (2)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 答案: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 五、课堂小结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三和“积累拓展”四、五。 七、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引用、列数字等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准确严谨 八、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