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说明的顺序
学习目标 1.结合学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 3.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课前准备 阅读第二单元的说明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写法指导 (一)结合课文,了解说明顺序。 1.什么是合理的说明顺序? 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的说明顺序。 在说明文中确立说明顺序很重要。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还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2.说明顺序的分类。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时,一般用空间顺序。 例如《恐龙无处不有》第十段,在介绍泛大陆的分裂情况时,就运用了空间顺序——先总说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接着具体说明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就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剩余的一小部分是印度。这样先总后分的空间说明顺序,符合人们了解事物的习惯,合理有序,令人一目了然。 (2) :指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如果要介绍事物的发展情况,比如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汽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等,适合采用时间顺序,介绍其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介绍了一组四季分明、诗意盎然的四季图画。为了使说明层次井然,科学有序,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的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这样文章就显得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有时候,为了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撰写实验报告,我们也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呈现出“过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 (3)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作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先列举物候现象,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这样便于一般读者理解。 (二)根据说明对象确定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成因、变化,往往以时间为序,这种说明顺序是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为序。如介绍事物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古及今,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产品的制作工序等,一般采用表时间先后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往往以空间为序。这种说明顺序是以介绍事物的外形特征、构造特征为目的,按照事物的内外、远近、高低、前后、左右、上下等的关系来进行说明。介绍建筑物的结构、场地的布局、物体的结构等大多采用这种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 运用空间顺序,要注意交代清楚空间方位,用词要准确灵活。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序。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来说明事理,揭示事物的内涵、性质及原因。 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顺序。 (三)经典回放,把握说明顺序。 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 …… 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待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 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大雁归来》 作者按照3月、4月、5月的时间顺序介绍大雁,脉络清晰,娓娓道来,行文流畅自然。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是按照逻辑顺序来介绍的。首先是纬度差异,其次是经度差异,第三个因素是高下差异,这三个因素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最后一个因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的。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实战巧练 写作实践一 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 1.学生写作。 2.佳作展示。 我的小天地 走进我的小天地,打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靠窗的书桌,约85厘米高,它与卧室的门相望。①在书桌的前面,放着一把舒适的靠背椅,和书桌一样,都是原木色。在书桌的左侧,有一张小床,那就是我经常念叨的、我亲爱的“窝”。在“窝”的一角,住着一只“大老鼠”,当然,那只是毛绒玩具,可它却为我的“窝”增色不少。②想想看,在寒冷的冬夜抱着一只“大老鼠”进入梦乡,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现在,再把目光转向床头柜。瞧,床头柜上摆着一盏台灯,台灯旁还躺着一群“小知识分子”,有童话、作文、小说等。这些都是我失眠时的精神食粮,遇到挫折时的良师益友。③写法点评 ①“首先映入眼帘”提示说明顺序,“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空间顺序:“前面”“左侧”“一角”,采用空间顺序。把床比作“窝”,说“住着一只‘大老鼠’”,语言生动形象。 ③转换方位,介绍床头柜。说明床头柜上放置的物品及其功用。教师点评:(1)空间顺序,说明条理。短文采用了空间顺序,运用方位词,如“前面”“左侧”“一角”等,使说明显得有条理。(2)用语准确,生动具体。在介绍自己的小天地时,用“约”“经常”等词,语言准确;用“窝”“大老鼠”等词语,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写作实践二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1.学生写作。 2.佳作展示。 神奇的智能手机 现代科技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出现手提电话不过才几十年,现在手机已经不再只是打打电话、发发短信这么简单了。如今,大家普遍使用的手机叫智能手机。①那么,什么是“智能手机”呢?它是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这类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系统和Wi-Fi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② 智能手机如今已经布满全世界。智能手机是由掌上电脑演变而来的,是传统手机与个人电脑的科学结合与升华。它同传统手机的外观和操作方式类似,不仅有全触摸屏手机,也有非触摸屏数字键盘手机和全尺寸键盘操作手机。但是传统手机所能实现的功能非常有限,不具备智能手机的扩展性。③ 智能手机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④它和电脑一样可以上网购物。例如你想买一本图书,可能跑了几家书店都一无所获,既花费时间又浪费力气。如果你在智能手机的购物网站上轻轻点上几下,许多图书便会展现在你的面前,这样,不出家门就可以买到自己想买的图书,价格上说不定还能打折呢!这真是既方便又实惠。⑤除了购物,智能手机还能给我们指明方向。如果你想去某地游玩,但又不知道具体位置,可以用智能手机里的地图软件进行导航,跟着导航走,基本不会出错。另外,智能手机让我们的交流更加便捷了。⑥它和电脑一样可以网上聊天,但是比电脑更便捷,因为它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和对方交流,还可以视频呢。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不仅能提高个人通信、信息管理的水平,它还将是“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智能手机已被各国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如利用智能手机的拍照、定位功能,完成侦察、监视任务,将它用作战场态势感知终端。⑦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逐渐深入并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智能手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信智能手机会越来越神奇,必将在现代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⑧写法点评 ①开篇点题,点明说明对象——智能手机。 ②先用设问的方式引出“智能手机”,然后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练的语言具体阐释什么是“智能手机”。 ③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外观”“操作方式”和“功能”方面,简要说明智能手机与传统手机的异同。“非常”表示程度,突出强调了传统手机功能的有限。 ④中心句,这句话有总领作用,下面的文字将围绕这句话进行说明。 ⑤列举买图书的例子具体说明智能手机的功用。运用简洁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用智能手机购物的过程进行了简要说明。句中“可能”一词表揣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⑥“除了”“另外”这些词语,既自然过渡,又提示要说明的要点,使说明条理清晰。 ⑦展望智能手机发展的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照应开头“现代科技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一句。 ⑧最后一段阐明智能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照应题目,收束全文。“神奇”一词紧扣题目。教师总评:(1) 逻辑顺序,层次清晰。文章先介绍什么是智能手机,继而介绍其演变、特点、功用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采用了逻辑顺序。介绍智能手机的功用时,又分三层说明,显得条理清晰,井然有序。(2) 多种说明方法并用,说明充分。文章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多角度对智能手机进行了说明,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写作实践三 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1.学生写作。 2.佳作展示。 城市交通的拥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而交通拥堵问题被称作“城市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想而知解决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难度。① 那么,城市交通为什么会出现拥堵现象呢?② 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各国盲目推动城市化进程,却没有相应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管理方面加强改进;二是道路设计有些欠科学,比如在某些城市道路中,绿化带的设置明显不科学;三是人们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如果大部分人能够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互相礼让,那么有些路段是不会出现拥堵的。③ 交通拥堵究竟会带来多大的损失呢?④ 现阶段,交通拥堵已成为世界性“城市病”,各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蒙受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几年前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15座城市每天共损失近10亿元人民币,美国年损失680多亿美元,英国年损失约43亿英镑,荷兰年损失达到30亿欧元。⑤另外,堵车,汽车行驶时间增加,必然造成燃料的额外消耗;缓慢运行时,驾驶员还需频繁启停车辆,更加剧了燃料的消耗,每年仅在燃料一项上的浪费就数额巨大。 除此之外,交通拥堵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和交通噪声等。⑥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世界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如英国伦敦收取拥堵费;日本东京通过立法规定,车主在购买汽车前,必须由车主居住地警察署出具拥有固定停车位(买、租均可)的证明。⑦ 我国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如尾号限行、车牌拍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拥堵得写法点评 ①文章开篇点题,指出交通拥堵问题的严重性。 ②引起下文。以问句的形式引起下文对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原因的具体说明。 ③分类说明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④引起下文。以问句的形式引起下文对交通拥堵带来的损失的介绍。 ⑤举例子、列数字。举中国、美国、英国、荷兰的例子,运用具体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交通拥堵带来的巨大损失。 ⑥简要说明交通拥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用语准确、严密。 ⑦举例子。举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的例子,说明各国正在采取措施应对交通拥堵问题。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却未得到根本解决。⑧ 同时,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也投入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之中,其中包括了数学、物理学和工程学方面的专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了许多种数学模型,但至今尚未找到公认的建立模型过程中的首要法则。 因此,关注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解决行路难问题,眼下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⑨⑧说明我国各地政府采取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 ⑨首尾呼应,指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性,照应开头。教师点评:(1)逻辑顺序,条理清晰。文章首先提出交通拥堵的问题,接着具体说明交通拥堵出现的原因、带来的损失,以及各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有条理。(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在说明时,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具体。
三、课堂小结 确定说明对象,认真观察说明对象,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方能写出好的说明文。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请你对照写法点评,评改自己的作文,注意以下几点: 1.所选的说明对象是否典型。 2.说明顺序是否得当。 3.是否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四、布置作业 根据评改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将写作实践二抄写到作文本上。 五、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