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三十五中高二(上)期中
语 文
2023.11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卷说明:试卷分值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共九个大题,25个小题。
请将所有选择题的答案按对应题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主观题直接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I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4小题,共12分)
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4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憔粹 诨名 咄咄怪事 屈尊府就
B.斜睨 步履 水火不容 窘态毕露
C.蹂躏 苍皇 蜂拥而至 养精续锐
D.狡黠 杜馔 秘不示人 混不在意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与海》是法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小说塑造了“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表达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主题。
B.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荀子主张“性恶论”,所以重视通过后天学习使人向善。
C.“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一文即是通过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得出结论,以作为汉王朝统治的借鉴。
D.《屈原列传》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其文夹叙夹议,评传一体,是一篇富有特色的人物传记。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恶其声而然也 恶:厌恶
B.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D.屈平伐其功 伐:夸耀
4.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礼,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B.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外实行“连横”的策略,和各诸侯国争斗。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诸国的英雄豪杰就一齐起事,灭亡了秦朝。
D.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二、默写(共1小题,共8分)(选作其中4题)
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兴手法显示出了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
②《江城子》中, 苏轼写自己梦回故乡,依稀见到妻子正梳妆打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梳妆。
③ 曾子认为士须“弘毅”,因其任重而道远,进而诠释“任重”为“____________,不亦重乎”,“道远”为“___________,不亦远乎”。
④《过秦论》中,贾谊指出陈涉起义军的实力比不过九国之师:“谪戍之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二者功业却相反,从中得出秦国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屈原忠心耿耿却被猜疑诽谤的现实。
三、名著阅读(共3小题,共10分)
6. 下列对《论语》中语句的理解和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如果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由此可见孔子对“道”的尊崇。
B.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看不到社会中丑恶的一面了。”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以仁德之心看物,就没有恶事了。
C.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孔子说:“富贵如果真的可以求得到的话,就算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的话,就不必去追求,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由此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做官,也不反对对财富的渴望。
D.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生动体现。
7. 许多成语源自《论语》,能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迁怒于人:受甲的气而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这启示我们不能把怨恨发泄到别人身上。
B.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
暴虎冯河:残暴的老虎,汹涌的河水,比喻仕途艰难险阻。这启示我们虽然官场坎坷,但为百姓,应该学而优则仕,死而无憾。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论语·雍也》
博施济众: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这启示我们要“达则兼济天下”。
D.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这启示我们花言巧语不符合儒家“仁”的观点,应该谨言慎行。
8.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
贫。”(《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④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怎样的。
四、课内阅读(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红楼梦》(节选),按要求完成9~11题。
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见他来了,探春便命他脚踏上坐了,因说道:“我想的事不为别的,因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你奶奶怎么就没想到这个?”
平儿笑道:“这有个原故:姑娘们所用的这些东西,自然是该有分例。每月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就罢了,没有一个我们天天各人拿钱找人买头油又是脂粉去的理。所以外头买办总领了去,按月使女人按房交与我们的。姑娘们的每月这二两,原不是为买这些的,原为的是一时当家的奶奶太太或不在,或不得闲,姑娘们偶然一时可巧要几个钱使,省得找人去。这原是恐怕姑娘们受委屈,可知这个钱并不是买这个才有的。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迟些日子,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
探春李纨都笑道:“你也留心看出来了。脱空是没有的,也不敢,只是迟些日子;催急了,不知那里弄些来,不过是个名儿,其实使不得,依然得现买。就用这二两银子,另叫别人的奶妈子的或是弟兄哥哥的儿子买了来才使得。若使了官中的人,依然是那一样的。不知他们是什么法子,是铺子里坏了不要的,他们都弄了来,单预备给我们?”平儿笑道:“买办买的是那样的,他买了好的来,买办岂肯和他善开交,又说他使坏心要夺这买办了。所以他们也只得如此,宁可得罪了里头,不肯得罪了外头办事的人。姑娘们只能可使奶妈妈们,他们也就不敢闲话了。”
探春道:“因此我心中不自在。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通算起来,反费了两折子,不如竟把买办的每月蠲了为是。此是一件事。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 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如此说一句,便点一回头,说完,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笑道:“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平儿道:“这件事须 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去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
宝钗忙走过来,摸着他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作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了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来,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这会子又是因姑娘住的园子,不好因省钱令人去监管。你们想想这话,若果真交与人弄钱去的,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许掐,一个果子也不许动了,姑娘们分中自然不敢,天天与小姑娘们就吵不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
探春笑道:“我早起一肚子气,听他来了,忽然想起他主子来,素日当家使出来的好撒野的人,我见了他便生了气。谁知他来了,避猫鼠儿似的站了半日,怪可怜的。接着又说了那么些话,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倒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这一句,不但没了气,我倒愧了,又伤起心来。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那里还有好处去待人。”口内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
李纨等见他说的恳切,又想他素日因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亦都不免流下泪来,都忙劝道:“趁今日清净,大家商议两件兴利剔弊的事,也不枉太太委托一场。又提这没要紧的事做什么?”平儿忙道:“我已明白了。姑娘竟说谁好,竟一派人就完了。”探春道:“虽如此说,也须得回你奶奶一声。我们这里搜剔小遗,已经不当,皆因你奶奶是个明白人,我才这样行,若是糊涂多蛊多妒的,我也不肯,倒像抓他乖一般。岂可不商议了行。” 平儿笑道:“既这样,我去告诉一声。”说着去了,半日方回来,笑说:“我说是白走一趟,这样好事,奶奶岂有不依的。”
(取材于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惠全大体》)
9.下列对选文内容及《红楼梦》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王熙凤患病需要长时间治疗调养,王夫人暂让李纨、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后又因园中人多,恐失于管理,特请薛宝钗参与理家。
B. 选文叙写探春理家之事,形象鲜明;之后的“抄检大观园”情节又展示了探春面对王熙凤、王善保家的搜检能委曲求全,拥有顾全大局的胸怀。
C. 选文中“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一句所写的“才刚学里的八两”,指探春在理家过程中所免除的宝玉、贾环、贾兰等三人的学堂公费。
D. 探春理家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节流”,省下一些哥儿小姐重复支取的笔墨纸张钱、头油脂粉钱;二是“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
10.对文中画线句写探春“不免流下泪来”,结合选文内容及《红楼梦》其它相关内容,分析探春流泪的原因,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探春内心的隐痛在于,没有几个人拿她当贾府的小姐看,当探春听了平儿的话,
不免感叹平儿的情义,伤心落泪。
B. 作为代替王熙凤管理贾府的理家者,王熙凤有平儿帮衬,而自己没有贴心之人,
不免伤感。
C.庶出的地位现实使她苦恼、逃避、挣扎,而庶母赵姨娘生性糊涂,素日惹是生
非,借女儿理家之机生事闹事,令探春难堪,自身没人疼没人顾,伤心落泪。
D. 探春落泪是因为邢夫人挑唆导致抄检大观园,探春非常反对却无济于事,她感觉大家族的衰败是从内部开始的,哭的是家族成员的斗争,是贾府败亡的根本原因。
11. 读者普遍认为,王夫人为料理家务所挑选的李纨、贾探春和薛宝钗等三人可谓最佳搭档。请从人物身份、性格等方面,结合选文内容及《红楼梦》其他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6分)
五、微写作(共1小题,共10分)
12.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 字左右。 将所选小题号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恰逢志成百年校庆,金秋的校园环境宜人,学校也增加了不少校庆元素,请选择其中一处景观,描绘一个喜庆的场景。要求:突出校庆主题,描写生动。
(2)“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
(3)请以“生活处处有惊喜”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
第II卷
六、古文阅读(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7题。
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此今之黄叔度①也。”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且殁,谓先生曰:“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毋忘吾言!”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②。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明年,荐先生于朝。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其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③,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澜时为童子,窃志之。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黄叔度:东汉著名贤士。②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
③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13. 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门迫起之 起:起用
B.比入试 比:等到
C.无贤愚戚疏 戚:亲近
D.已尽亡之矣 亡:死亡
14.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
B.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无因及门也
C. 为之具行李
为其同舍生所取
D. 强之应诏
则先生之殁于南雍
15.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宁能以子代行乎
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
B.吾宁曳履衡门矣
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
C.破常调任使之
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D.中微且数百年
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
16.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扬先生为贤士。
B.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
C.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
D.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
17. 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概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志向的相关内容,并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6分)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七、诗歌阅读(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8~20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风静縠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营营: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③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读作hú,绉纱。
18.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复”字表明词人醉而复醒,醒而又醉的情形;“仿佛”是“恍惚”之意,两个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饮的豪放。
B.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如雷的鼻息,写出了家童沉睡,敲门不应,有家不得回,只能倚杖江边的无奈。
C.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D.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词人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遐想,他要趁此良辰,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19. 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夜阑风静縠纹平”就是语义双关,既写了自然景物,又写了作者的心境。下列诗词选句中没有运用一语双关的一项是(3分)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C.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D.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20.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时期,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作者在两首词中抒发的主要情感的不同。(6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八、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1~24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21.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占据 掉落 炫耀 B.占有 溅落 炫耀
C.占据 溅落 显摆 D.占有 掉落 显摆
2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23. 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请结合全文,说说其丰富的含意。(6分)
24. 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6分)
第Ⅲ卷
九、作文(共1小题,共50分)
25.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面涂黑,将题目
写在答题卡上。
① 有人说:“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以上说法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 “我说‘畏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② 幸福一起分享就会加倍,苦难一起分担就能减半,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请以“与子偕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4小题,共12分)
1. B 2. A 3.C 4. B
二、默写(共1小题,共8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天,奔流到海不复回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三、名著阅读(共3小题,共10分)
6. B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作坏事了。”只要养成了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可以做有益于国家、百姓的善事了。
7. B 错误: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8.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
为人宽怀礼让,不与人争夺(或:不以力与人相争);(1分)
追求道义,不在意物质生活;(1分)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识人、断言;(1分)
能够做到乐知天命。(1分)
四、课内阅读(共3小题,共12分)
9. B解析:“能委曲求全,拥有顾全大局的胸怀”错,“抄检大观园”中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耳光,可见文中探春积极应对,敢于斗争。
10. D说的是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的事。
11.①李纨是贾政长子贾珠的妻子,就其身份来说是理家的最佳人选。但就其性格来讲,“尚德不尚才”,宽厚善良,往往管不了下人。②而探春虽为贾府小姐,实为庶出,又是未出阁的姑娘,就其身份来讲,不如李纨正统,但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机敏聪慧,秉性刚强,富有才干,就其性格和能力来讲,适合理家。③薛宝钗作为荣国府的亲戚,作为一个未出阁的小姐,就其身份来讲,参与理家不妥。但其富有理性,思虑周密,能够“施小惠全大体”。这样“贤”宝钗与“敏”探春互补,共同与长嫂李纨密切合作,成为协理荣国府的最佳搭档。(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五、微写作(略)
第Ⅱ卷
六、古文阅读(共5小题,共18分)
13. D(3分)(亡:散失)
14. A(3分)介词,在(B副词,于是,就;名词,缘由 C介词,替;“为……所”表被动; D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 A(3分)(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
16. D(3分)
17.(6分)(评分标准:概述曾皙之志3分,结合句子内容分析3分)
答案要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之志是:在春天,穿着春服,长幼相携,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享受春风,快乐哼唱着回去。
槐里先生认为领悟“曾点之志”就是其能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与自然相融),可以做到淡泊功名,洒脱自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之志是:在春天,穿着春服,长幼相携,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享受春风,表现出他对融入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槐里先生认为领悟“曾点之志”就可以做到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所以他认同。
七、诗歌阅读(共3小题,共12分)
18. B(3分)B “只能倚杖江边的无奈”感情基调错误,这三句的意思是: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于是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这凸显了诗人襟怀旷达的形象,并不是消极的“无奈”之情。
19. C(3分)A项,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联系起来。
B项,谐音双关,“心”既指“烛芯”,又指“人的内心”。
C项,没有双关手法,纯写西湖景色。
D项,语义双关。“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20. (6分)答案示例:
《临江仙》抒发了对黄州质朴平静的生活的喜爱满足之情,如:上片作者描绘了他酒醉复醒深夜归来,偏遇小童酣睡,作者就转而豁达的欣赏风景去也,也是其乐融融。
抒发了对往日蝇营狗苟的生活的遗憾,因为作者说:经常遗憾我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常常蝇营狗苟。
抒发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希望余生驾着小舟,泛游沧海。
《念奴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无奈惆怅之情。作者用年少有为的周瑜和自己比较,突出自己的狼狈。
抒发了对年少有为、功业有成的周瑜的羡慕之情。作者笔下的周瑜雄姿英发、大破敌军。
抒发了对赤壁壮丽风光的喜爱之情,作者描绘了赤壁风景如画、波涛如雪的美景。
【评分提示】
一共三点即可,哪首诗两点皆可,但,赤壁怀古必须有画线的情感,只答次要情感的每个情感点扣一半。
八、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共18分)
21. C(3分)
22. B(3分)
23. (6分)
【评分要点】
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1分);灰色的鱼鳞瓦朴素低调,显示出沉稳的力量,富有历史沧桑感(1分)。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2分)。作者对四合院的生活无限眷恋(1分),对“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1分)。
24. (6分)【评分要点】
(1)对“质朴的语言”解读正确1分:口语、通俗、写实、朴实、平实、没有华丽辞藻等;解读不正确0分:用词准确、白描手法、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2)举例典型1分:范围在描写北京人生活的相关段落中,如第4、5、8、9段中的一些词句;
(3)赏析合理4分:赏析语言表达效果2分;蕴含作者情感2分。
a赏析语言表达效果2分:富有生活气息,蕴含着生活情趣,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回味无穷,平易近人,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画面感、代入感等【赏析指向读者角度,任意一点得2分】
b 蕴含作者情感2分:
表现了四合院人们质朴、自在、随意的生活情味(或表现了孩子们快乐无忧的童
年生活)1分【指向四合院生活,任意一点得1分】;
蕴含着作者对四合院生活的无限怀念1分【指向作者情感】。
第Ⅲ卷
九、25.作文(略)(共1小题,共50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住在秘图湖的后面。他的先辈曾经在门前种植了三株槐树,自号槐里子,学者于是就称他为槐里先生。先生的始祖是晋朝右将军王羲之。曾祖性常与弟弟秉常、敬常都因为文学在建国之初扬名。王性常以广东参议之职死在苗祸之中。父亲遁石翁凭借品德和学问成为当世隐者。先生自从成为童生,就有志于圣贤之学。十四岁的时候,就精通《四书》《五经》和宋代很多大儒者的学说。当时,朝廷正督促有关官员寻访遗世的隐逸之人,御史听闻遁石翁之名,就到家里要强迫起用他,没有成功。看见了先生,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对遁石翁说:“您不屑于就任,惩罚就将到您自身了,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不得已,才让先生成为县学生员。当时的教师程晶,自负有才学,态度倨傲,看见先生就很尊敬佩服,对人说:“这是当今的黄叔度啊。”当年应该有乡试,县邑官员首先推荐了先生去应举。等到考试之时,众生衣冠不整,先生感叹说:“我宁愿拖着鞋在草房呆着啊。”于是就回去了,不再去应试。
宣德年间,朝廷诏令朝廷内外推举可担任风宪官的优异人才,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当时先生按年次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县令黄维一向看重先生,为他准备行李,安排仆从,强迫他应诏。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缘由,坚决推辞,就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汪叔昂。不久,遁石翁去世,先生又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又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李文昭;而自己躬身耕种,教授学生,来赡养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将要去世的时候,对先生说:“你越来越贫穷了,我死了,你一定要去为官,一定不要忘记我的话!”等到办完丧事,先生才去应试,进入到南京的国子监。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听闻先生到来,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他,使他不用列于弟子之列。第二年,又向朝廷推荐先生。还没有得到消息,先生就去世了。
先生仪表堂堂,眉清目秀,长长的髯须,远远望见让人以为是神仙。无论贤能愚蠢、亲近疏远,(先生)都知道敬重并且爱护他们。言行一贯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学者能够领悟曾点的想法,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
先生和先父冷川先生为友,先父每每称赞先生所著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都认为是近代儒者比不上的,和别人谈论起人物,也一定称先生为首位。我当时为童生,偷偷记住了这些。然而,跟随先父宦游在外,没有缘由到先生家门。现在回来了,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去先生家里讨求他的著作,仅存下《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因为先生在国子监去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在旁边服侍,被他同屋的学生拿走,已经都散失了,这真是太可惜了!先父年幼的时候,曾经听闻乡里父老传言,说王氏从东晋以来在江左兴盛,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了。元代有位擅长占卜的隐士,与先生的先人交往,曾经说他的后人里会出现一位名扬天下的大儒者,意思大概指的是先生。而先生也最终没有被任用,难道(大儒者)还在他的子孙中(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