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三十五中高二5月月考
语 文
2023.5
试卷说明:试卷分值 100 ,考试时间 90分钟,请将1—13题的答案用铅笔涂在机读卡上,其余题目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
一、基础知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有11道小题,共33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熟稔(rěn) 休憩(qì) 游目骋怀(chěng) 临文嗟悼(dào)
B. 会稽(kuài) 遑遑(huáng) 求之靡途(m ) 白云出岫(yòu)
C. 缫丝(jiǎo) 窥伺(sì) 敛裳宵逝(cháng) 心惮远役(dàn)
D. 翳翳(yì) 修禊(xì) 忸怩不安(niè) 莳花弄草(shì)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愁怅 凌侮 壶觞 若合一契
B. 僮仆 矫首 窈窕 涉笔成趣
C. 沟壑 寄傲 崎岖 欣欣向容
D. 青苔 匾额 暇想 放浪形骸
3.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列坐其次(次:旁边)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矫厉:造作勉强)
B. 眄庭柯以怡颜(眄:看) 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C. 向之所欣(向:过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
D. 善万物之得时(善:善待) 修短随化(化:指万物的变化)
4. 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壶觞以自酌
B. 茂林修竹 邹忌修八尺有余
C.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D.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 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一觞一咏 B. 或棹孤舟
C.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 生生所资
6.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因寄所托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B. 引以为流觞曲水 农人告余以春及
C. 门虽设而常关 鸟倦飞而知还
D. 将有感于斯文 将有事于西畴
7.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D.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8. 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他们对所求得的事物已经厌倦
B.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C.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还说什么驾车出去探求呢
D.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
9.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他崇尚唐宋古文,所写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B. 王羲之,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书法诗文任意而行,自然洒脱。他关心国事,思想有积极用世的一面。
C. 《阿Q正传》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文中刻画了“阿Q”这个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D. 沈从文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中篇小说《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10. 下列对《论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讱:言语迟钝)
B.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通“无”)
C.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去毛的兽皮)
D.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狱:监狱)
11. 出自《论语》的成语很多。对下列成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言必有中:指说话能切中要害;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常用于赞美人说话中肯。
B.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C.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不够,不合适。
D.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常用在承诺之后,表示说话算数。
二、(共1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释】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重阳后数日。当时词人在戎州贬所。
12. 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黄菊”“晓寒”既点出季节与时间,同时也自然引出下句饮酒之事。
B. “醉里簪花倒著冠”塑造出一个头上插花倒戴帽的放浪形骸的醉中狂士形象。
C. “且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中“努力加餐饭”一句,表达了要保重身体之意。
D. “付与时人冷眼看”,词人将黄花呈给白发之人,冷眼看世人对自己的态度。
13. “风前横笛斜吹雨”一句中“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困难,下列诗句中的“风”“雨”与其含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B. 轻风拂柳冰初绽。细雨消尘云未散。(晏几道《玉楼春》)
C.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4. 词中“舞裙歌板尽清欢”一句中“尽清欢”也作“尽情欢”,你觉得哪一种表达更好?请结合这首词的相关内容及主旨简要分析。
三、背诵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15. 默写。
①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__。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痴儿了却公家事,___________________。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室西连于中闺,________________。妪每谓余曰:“某所,__________________。”
⑥庭有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虽趣舍万殊,________________,当其欣于所遇,______________,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⑨_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_。
⑩富贵非吾愿,________________。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4道大题,共20分。
阅读《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正说着,只见他(注:指贾宝玉)屋里的小丫头子送了猩猩毡斗篷来,又说:“大奶奶(注:指李纨)才打发人来说,下了雪,要商议明日请人作诗呢。”一语未了,只见李纨的丫头走来请黛玉。宝玉便邀着黛玉同往稻香村来。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二人一齐踏雪行来。只见众姊妹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注:骚达子,旧时对蒙古族人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湘云笑道:“你们瞧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麂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
湘云道:“快商议作诗!我听听是谁的东家?”李纨道:“我的主意。想来昨儿的正日已过了,再等正日又太远,可巧又下雪,不如大家凑个社,又替他们接风,又可以作诗。你们意思怎么样?”宝玉先道:“这话很是。只是今日晚了,若到明儿,晴了又无趣。”众人看道:“这雪未必晴,纵晴了,这一夜下的也够赏了。”李纨道:“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庵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作诗。老太太想来未必高兴,况且咱们小顽意儿,单给凤丫头个信儿就是了。你们每人一两银子就够了,送到我这里来。”指着香菱、宝琴、李纹、李绮、岫烟,“他们五个不算外,咱们里头二丫头病了不算,四丫头告了假也不算,你们四分子送了来,我包总五六两银子也尽够了。”宝钗等一齐应诺。因又拟题限韵,李纨笑道:“我心里自己定了,等到了明日临期,横竖知道。”说毕,大家又闲话了一回,方往贾母处来。本日无话。
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棉扯絮一般。宝玉此时欢喜非常,忙唤人起来,盥漱已毕,只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皮袄子,罩一件海龙皮小小鹰膀褂,束了腰,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广来。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一回方走。只见蜂腰板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
宝玉来至芦雪庵,只见丫鬟婆子正在那里扫雪开径。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却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姑娘们吃了饭才来呢,你也太性急了。”宝玉听了,只得回来。刚至沁芳亭,见探春正从秋爽斋来,围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戴着观音兜,扶着小丫头,后面一个妇人打着青绸油伞。宝玉知他往贾母处去,便立在亭边,等他来到,二人一同出园前去。宝琴正在里间房内梳洗更衣。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菜,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众人答应了。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贾母道:“我知道你们今儿又有事情,连饭也不顾吃了。”便叫“留着鹿肉与他晚上吃”,凤姐忙说“还有呢”,方才罢了。史湘云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顽又吃。”宝玉听了,巴不得一声儿,便真和凤姐要了一块,命婆子送入园去。
一时大家散后,进园齐往芦雪庵来,听李纨出题限韵,独不见湘云宝玉二人。黛玉道:“他两个再到不了一处,若到一处,生出多少故事来。这会子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正说着,只见李婶也走来看热闹,因问李纨道:“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众人听了,都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黛玉笑道:“这可是云丫头闹的,我的卦再不错。”
李纨等忙出来找着他两个说道:“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那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宝玉笑道:“没有的事,我们烧着吃呢。”李纨道:“这还罢了。”只见老婆们拿了铁炉,铁叉,铁丝 来,李纨道:“仔细割了手,不许哭!”说着,同探春进去了。
凤姐打发了平儿来回复不能来,为发放年例正忙。湘云见了平儿,那里肯放。平儿也是个好顽的,素日跟着凤姐儿无所不至,见如此有趣,乐得顽笑,因而褪去手上的镯子,三个围着火炉儿,便要先烧三块吃。那边宝钗黛玉平素看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探春与李纨等已议定了题韵。探春笑道:“你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我也吃去。”说着,也找了他们来。李纨也随来说:“客已齐了,你们还吃不够?”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说着,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
一时凤姐儿打发小丫头来叫平儿。平儿说:“史姑娘拉着我呢,你先走罢。”小丫头去了。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说着也凑着一处吃起来。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揌上些,以完此劫。”
16.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小丫头嘴里说的“大奶奶”李纨,是宝玉的嫂子。李纨的丈夫贾珠,已经去世了,他们的儿子贾兰,后来和宝玉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
B. 李纨说的“二丫头”指的是迎春,此刻她生病了;“四丫头”指的是“惜春”,此刻她请假了,文中提到的“藕香榭”就是她的住处。
C. 宝琴披的凫靥裘,是由野鸭子头上的毛做成的,非常名贵,是贾母赠与的,可见贾母对她的喜爱。
D. 本回新登场有五位人物:宝钗的堂兄弟薛蝌和堂妹宝琴,李纨的堂妹李纹、李绮,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文中李纨说“起诗社”“给他们接风”,指的就是这五个人。
17. 《红楼梦》一个重要的写法“草蛇灰线”,在本回里体现得比较多。“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就是在一件事情发生以前,作者就已经写到了一些征兆,使人们对后事的发生不感到突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伏笔。下列对这一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选文中说在一众姐妹跟前,“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这就给后文她典当衣服入了薛家当铺的情节作了铺垫。
B. 李婶提到的“带玉的哥儿”,照应前文“青埂峰顽石化玉”、宝玉“衔玉而诞”的情节;“挂金麒麟的姐儿”照应前文“宝玉赠金麒麟给湘云”的情节——这件事让黛玉耿耿于怀,选文中也表现出黛玉对湘云说话总是夹枪带棒的。
C. 平儿为了吃鹿肉,褪去了手上的镯子,结果镯子丢了。是谁偷走的呢?这就给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埋下了伏笔。
D. 用“草蛇灰线”的手法描述人物、渲染气氛、暗示结局,能使作品浑然一体,不至于造成情节的割裂,使作品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线交织、立体多维的特点。
18. 史湘云在本回中得到了充分刻画。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史湘云的人物形象。
19. 选文中多处描写“雪”的自然环境和人物的服饰色彩,请结合相关语句分别分析其作用。
五、微写作(15分)
20. “有时候一个作家就是统治人物的暴君”,意思是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拥有绝对的操控权。请从《红楼梦》《阿Q正传》《雷雨》《茶馆》《边城》等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情节符合原著,分析自圆其说。(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有11道小题,共33分)
1.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白云出岫”的“岫”应读“xiù”;
C.“缫丝”的“缫”应读“sāo”;
D.“忸怩不安”的“怩”应读“ní”。
故选A。
2.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愁怅”的“愁”,应写作“惆”。
C.“欣欣向容”的“容”,应写作“荣”。
D.“暇想”的“暇”,应写作“遐”。
故选B。
3.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D.“善”应解释为“羡慕”。句意:(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
故选D。
4.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引”,引来。/举起。
句意:引来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举起酒杯自斟自饮。
B.“修”,长。/长,这里指身高。
句意:茂密的森林,修长的竹子。/邹忌身高八尺多。
C.“长”,年长的人。/治理,管理。
句意: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看见那些治理百姓的官喜欢不断发号施令。
D.“致”,使……达到。/情致、兴致。
句意: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来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罢了。/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故选B。
5.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觞”:名词动用,喝酒。句意:喝点酒,作点诗。
B.“棹”:名词动用,划船。句意:有时划着一条小船。
C.“一”: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一样。句意: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D.“生”:名词动用,维持。句意: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
故选C。
6.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能力。
A.“因”,凭借、依靠;/于是。句意:有的人凭借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B.“以”,都译为“把”。句意:我们引溪水把它作为流觞的曲水。/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
C.“而”,表转折,却;/表承接,就。句意:屋子虽然有门,却常常紧闭。/鸟儿疲倦了就知道飞回去。
D.“于”,对;/在。句意:也将会对这篇文章有所感悟。/将要在西边的田地耕作。
故选B。
7.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怀抱”:古义,襟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等。句意:有的人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B.“感慨”:古今同义,因有所感触而慨叹。句意: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C.“幼稚”:古义,孩子;今义,形容缺乏经验,不老练。句意: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
D.“人事”:古义,做官;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句意: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饮食。
故选B。
8.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说什么”错误。“言”:助词,不翻译。句意: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故选C。
9.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错误,《阿Q正传》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故选C。
10.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 狱:案件。句意: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故选D
11.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 句意:鲁国的执政大臣要翻修长府。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不好吗?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大说话,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
B. 句意: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而不尊重子路。
C. “事情做得不够,不合适”错。“过犹不及”指做事过分就好比做得不够一样,皆不妥当;形容事情要适得其中。句意:子贡问道:“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D. 句意:棘子成说: “君子有高尚的品质就行了,何必要有那些表面形式呢?”子贡说: “可惜呀! 棘夫子这样谈论君子。 驷马虽快,赶不上口舌说话……。”
故选C。
二、(共12分)
【答案】12. D 13. A
14. 【答案示例一】
“尽清欢”这一表达更好。“清”强调“欢”的性质,“尽清欢”是说尽享清雅之乐。词人对花把酒,临风雨而吹笛为乐,欣赏舞裙歌板,这都是文人雅士之欢;最后两句写白发人钟爱菊花,更表示自己要保持士人的高雅。“尽清欢”更符合作者被贬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答案示例二】
“尽情欢”这一表达更好。“尽情”强调“欢”的程度,强调尽情欢乐。词人在“莫放酒杯干”的同时还有“舞裙歌板”,可谓尽兴;醉后倒戴帽子、头插菊花,不在乎时人的冷眼,更见狂放。“尽情欢”更能表现出词人不以贬谪为意、傲视时人的狂放不羁的心态。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词人将黄花白发呈于世人,冷眼看世人对自己的态度”理解不当,“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挽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里强调的是“特意”,而非“冷眼”。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困难。
A.“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逆境,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B.诗句意思是轻风吹拂柳树,月亮刚刚绽放清辉,细雨消去了尘土,云彩还没有完全飘散。写的是雨后,轻风吹着绿柳,云彩即将消散刚好露出月色。“风”“雨”,就是客观景物。
C.“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也是客观景物。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诗句展现了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清香的景象。这里的“风”“雨”也是客观景物。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黄山谷久抑胸中的悲愤,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此自娱自乐、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于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解答本题时,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思想情感来进行分析比较,并分别抓住其中与“清“或“情”有关的要素展开分析。
比如,若选“清”,可指出“清”强调“清雅”的性质,从而结合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这一点来强调其高雅之意。对于这一点,还可结合诗句中“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中,词人欣赏清雅音乐、喜爱菊花等行为态度,来表现作者的心志。
若选“情”,可指出“尽情”强调“尽情欢乐”的程度,展现词人狂放不羁的形象特点。对此可结合“莫放酒杯干”“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等来分析,说明词人尽情歌舞、饮酒,甚至在醉后倒戴帽子、头插菊花,不在乎时人的冷眼,更见狂放。
三、背诵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15. 【答案】 ①. 举杯断绝歌《路难》 ②.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④.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⑤. 快阁东西倚晚晴 ⑥.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⑦. 小楼一夜听春雨 ⑧. 深巷明朝卖杏花 ⑨. 先妣尝一至 ⑩. 而母立于兹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今已亭亭如盖矣 . 仰观宇宙之大 . 俯察品类之盛 . 静躁不同 . 暂得于己 . 舟遥遥以轻飏 . 恨晨光之熹微 . 帝乡不可期 . 或植杖而耘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踯躅”“飧”“兼”“樽”“醅”“倚”“澄”“妣”“兹”“躁”“飏”“熹”“耔”。
四、名著阅读,共4道大题,共20分。
16. D 17. B
18. 从湘云的打扮来看,她性格豪爽,风流倜傥;从湘云急于起诗社来看,她性格急躁;从她吃酒的表现来看,她心直口快,自然率真;从吃肉的表现来看,她不拘小节。
19. ①正因为下雪,诗社诸人才想要赏雪作诗,可见雪的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雪景为人物活动设置了美好的自然环境,也起到衬托人物的作用。②雪的洁白,人物服饰的鲜艳,红白相映,极具中国式审美意蕴,更加烘托出这场聚会的美好。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指的就是这五个人”错,“起诗社”是女子们的事,不包括薛蝌。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照应前文‘宝玉赠金麒麟给湘云’的情节”错,前文宝玉确实得了个金麒麟,但是丢了,幸好被湘云捡到,原文只是说:话说宝玉见那麒麟,心中甚是欢喜,便伸手来拿,笑道:“亏你拣着了!你是怎么拾着的?”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日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并未说宝玉把金麒麟给了史湘云。林黛玉嫉妒是因为史湘云原本就有一个金麒麟。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湘云笑道:‘你们瞧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麂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可知,史湘云爱作男子打扮,并且比打扮女儿更俏丽,可见其性格豪爽,风流倜傥;
由“湘云道:‘快商议作诗!我听听是谁的东家?’”可知其性格急躁;
“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可见其心直口快,自然率真;
由“史湘云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顽又吃。’”“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可知,看见鹿肉就想要烧着吃,宝琴却觉得“怪脏的”,开始还不肯吃,可见史湘云不拘小节。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及小说审美意蕴的能力。
描写“雪”的地方有“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棉扯絮一般”,正因为下雪,“大奶奶才打发人来说,下了雪,要商议明日请人作诗呢”,诗社诸人才想要赏雪作诗,这才引出后面一系列情节,可见雪的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其次,“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通过宝玉的眼睛描写晶莹的雪景,尤其是白雪映着红梅,景色十分美丽,为人物活动设置了美好的自然环境,并且诗社的人物,个个都是才貌俱佳,雪景也起到衬托人物的作用。
再看关于人物服饰色彩的描写,“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只见众姊妹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麂皮小靴”,大雪天,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穿的大红斗篷,雪的洁白,人物服饰的鲜艳,红白相映,极具中国式审美意蕴,更加烘托出这场聚会的美好。
五、微写作(15分)
20. 【答案】《红楼梦》中的甄英莲(香菱):本来等待她的命运是待字闺中,针黹女红,琴棋书画,等到出嫁之时,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某一门当户对的公子,从此度过安稳而幸福的一生。然而曹公却给她安排了一段坎坷的命运:四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 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小妾。由千金小姐变为任人买卖的女奴,她的命运全由作者曹雪芹掌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本题要求从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表现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拥有绝对的操控权,乃至创作出让读者不愿看到、不忍卒读的人物命运。
写作思路:我们可以选择《红楼梦》中的甄英莲(香菱)、《阿Q正传》中的阿Q、《雷雨》中的繁漪等人物。比如《雷雨》中的繁漪,她早年曾受过很好的教育,她追求独立的个性,渴望有美好的婚姻和人生。可作者却让她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而这种乱伦的爱情并没有美好的结果,爱情的破灭使她想毁灭一切,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种命运是一部好的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只有做到一个“破碎美好”的暴君,才能孕育出动人心魄的“悲剧美”。解答时,关于名著内容的描述情节要准确丰富、人物形象要立体、品行特质要突出,关于名著的解读要准确,且要考虑具体语境和客观现实的限制,分析要合情合理,丝丝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