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散文专题训练:巴金散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散文专题训练:巴金散文(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21: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巴金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庶务室【注】的生活
巴金
在朋友洪和他的朋友们办的一个乡村师范学校里,我过了五天快乐的生活。快乐这个形容词用在这里并没有一点夸张,这里的生活的确是很快乐的。
献身的精神,真挚的友情,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仰,这一切让一个像我这样的客人深深地感动了。
在一座小山的脚下,并排地立着三座灰黑色的祠堂。这个纯粹中国式的旧建筑物便是“乡师”的校舍。①里面有礼堂、课堂、膳厅、寝室、图书室、厨房、盥洗室等新式的房间,这都是“辅导员”(这里称教师为辅导员)和学生们劳动的成绩。寝室一共三大间,辅导员和学生分住在里面。他们把寝室布置得十分整洁,和欧洲一些中学的寝室没有大的差别。
左边的祠堂的一角,有一间阴暗的小屋,许多行李堆在里面,门口挂一块木牌,写着“庶务室”三个字。②庶务室里有床,有方桌,有椅子。窗洞只有一个,圆圆的,高高的,高得快挨到屋顶了。我就睡在这间庶务室里。我的床放在那个养病朋友的床的对面。我和那个朋友一样,晚上睡得比别人早,早晨起得比别人迟。庶务室里就只有我们两个人。
庶务室是阴暗的,是闷热的。白天我很少在里面。我有时在图书馆里看书,有时在办公室里和朋友们闲谈,有时进城去拜访友人,有时就和那个养病的朋友翻过山到公园里喝茶。有时候我就躺在半山上榕树下面一个石凳上睡觉,就是在正午,那里也很凉快。
傍晚,我也去观泳台看学生游泳。我也在田坎上散步,看牧童赶牛回家。或者我就坐在学校门前石凳上和朋友们谈天。我坐在石凳上抬起眼睛望出去,草地前面是一片新绿的田野,一条明亮的河流给田野划了界限。河对岸是一条汽车路,路旁有一带小山,半山上白色的庙宇掩映在绿树丛中。③太阳已经落下山了,晚霞正在天边燃烧,天空是乳蓝色的,山是青的,明媚的晚霞一半粉红,一半紫色,挂在天和山中间,颜色是一秒钟一秒钟地在变换。到后来晚霞淡到了肉眼看不见的光景,山脚下汽车路上,灯光就出现了。
有一次学生和辅导员在草地上面开谈心会。我躺在石凳上旁听。朋友洪第一个讲话。他的广东话我听得懂。他的讲题就是“庶务室的生活”。他说:“庶务室的生活是神秘的、有趣味的。”
大概在今年正月,洪患过一场大病,在病中他从寝室搬到了庶务室,在这里他整整住了两个月,他发着高热,整天躺在庶务室里一张木板床上,不能够做任何事情。学生们在功课完毕以后自动地跑来陪伴他。他们坐满了一间屋子,有的就坐在床沿上。他们轮流地说故事、讲笑话给他听。他的脑子常常昏昏沉沉,不能够完全听懂他们的话。有时候他已经睡熟了,他们还起劲地讲着,等到他醒过来睁开眼睛才知道他们还在他身边。但是他们方才说的什么他却完全不知道了。
有些学生很富于感情,他们谈话的时候,常常无缘无故地哭起来。其实这“无缘无故”不过是朋友洪病中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有缘故的。有个学生送他一只口琴,他问那个学生为什么对他这样好。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对你好,是我自己情愿,只要我自己知道,自己情愿就够了。至于你知道不知道,你对我好不好,那是没有关系的,我不管它。”
这个天真的孩子的话使人感动,这是真情的流露,并没有半点虚伪。学生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庭,把辅导员当作自己的哥哥。辅导员也是一样,他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这许多哥哥和弟弟愉快地、亲热地在一起生活,他们用自己的手创造出这个美满的家庭,把三座古庙式的祠堂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学校。“用自己的手”五个字用在这里是很恰当的。在这个学校里并没有校工。一切工作,日常的和建设的,完全由学生和辅导员轮流来做。学校门前的小路和花园、后山的运动场、两三处散落的农场和花圃……无一不是他们两只手的成绩。
在美丽的月夜(乡村里的月夜比城里的更美丽,更纯洁),田里的蛙声响得像敲鼓一样。学生们很早就睡了。洪在庶务室里醒来。他的心很热。对于他,这个乡村也许太清静了。他在床上接连翻了几次身。他终于下了床,走出窄门,经过一条小巷,到了学校门前的花园。④他在草径里来回走着,让月光洗他的脸。他在想,怎样使自己碎骨粉身地报答学生们的爱护,来给这个学校、这个乡村建立一个光明的前途。
我没有病,但是我陪着那个养病的朋友在庶务室里住了五天(这中间我曾到别的乡村去睡过),我的庶务室的生活也许不是神秘的、有趣味的罢,然而我也有一点点经验。
我初去的时候,晚上没有月亮。从庶务室的开着的门望出去,只有一片黑暗。看不见天井,也看不见阅报室。屋里一盏煤油灯,两张木板床,夏布帐子放下来垂到床脚。我们(或者我,或者那个朋友)把灯吹灭,钻进床里,就好像进了黑暗世界。只有蚊子在帐外的叫声还不时吵闹地送进耳朵里来。
还有一个晚上,那时我刚从另一个乡村回来,是一个很好的月夜,我半夜里醒来。我走到外面,只有我一个人,前面躺着一片碧绿的田野,边沿上有一道河流在灿烂地发光。蛙在田里敲鼓。蟋蟀在草丛中唱歌。整个乡村沉睡着,罩上了一面柔软的月光的网。我的心很热。我感到和洪当时相同的心境了。我也在草径里不停地走来走去,让月光梳我的头发,我在批判地回忆我过去二十几年的生活,我在绝望地问我自己:我是否也能够像洪那样献出自己的一切,做一个建设理想社会的小小的基石,来报答朋友们对我的爱护。
1933年
(有删改)
[注]庶务室,指处理各种政务或事务的办公室。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朋友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里,“我”亲身体验了庶务室的生活,对师生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了了解。
B.洪患过一场大病,他在庶务室住了两个月。学生们在课余跑来陪伴洪,他们说故事、讲笑话给洪听。
C.学生说“至于你知道不知道,你对我好不好,那是没有关系的”,主要表现了学生的天真和不谙世事。
D.学校的师生以校为家,老师把学生当作家人,学生也把老师当作亲人,他们很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指出礼堂等建筑是老师和学生们劳动的成绩,与后文的“一切工作”“完全由学生和辅导员轮流来做”形成了照应。
B.句子②中三个“有……”是为了突出庶务室设施齐全,“圆圆的,高高的”写出了窗洞的独特,“只有一个”交代了阴暗的原因。
C.句子③描写了燃烧的晚霞,晚霞色调明丽,变化不断,颜色是一秒钟一秒钟地在变换,景物描写衬托了“我”此时的心情。
D.句子④中“来回走着”“洗”等动作描写富于表现力,此句描摹了洪正在思考的状态,他在思考这个学校和这个乡村的前途。
3.文章最后两段写“我”在庶务室的两个晚上的生活。“我”在这两个晚上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4.本文是如何塑造朋友洪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国的梦
巴金
在一个古城里我们住下来。我在改建后的武庙里住了一个月光景。我认识了一些朋友,也了解了一些事情。在那里一间古老的小楼中,我发烧快39度,但是我始终没有倒下去,反而快乐地帮助朋友料理一个学校的事情。在这个学校里我第一次会见那个后来被我们戏称为“耶稣”的友人。他喜欢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他常常和他们谈话四五个钟点不间断。他诚恳地对他们谈着世界大势和做人的态度。
他在这个学校教书,同时还在另一个校址在文庙的中学兼课。
他比我迟两三天到古城,我和他见面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分别的时候,我记得他穿着蓝色西装上衣和白色翻领衬衫,服装相当整齐,他可以被称为漂亮的青年。
两年后的春天里,在上海“一·二八”战争结束以后,我搬出我留在闸北的余物,寄放在亲戚的家中,便和一个年轻的友人同路再作南国的旅行。
到了古城,在这天黄昏的时候,我便到那个文庙里的中学去看“耶稣”。是的,在这时候他已经得了“耶稣”的绰号。不过他自己并不知道,只是几个朋友私自地这样称呼着。我在学校的办公室里遇见几个朋友,正和他们谈话时,忽然一个人在后面拍我的肩膀。我回过头看,迟疑了一下,我记不起这黑瘦的面貌,但是那双奕奕有神的眼睛不可能是别人的。
一定是他。我便伸出手去。我看他的微驼的背,一身肮脏的灰布学生服,一头蓬乱的头发和陷入的两颊。
“你看我做什么 你不认识我吗 ”他坦然笑问道。
我也只好微笑。我不能对他说他瘦得多了,老得多了,他的健康坏了。我只说想不到两年的工夫他竟然作了这个学校的主持人。
晚上我睡在他的房间里,他们为我安置了帆布床。煤油灯吹熄后,一屋子都是蚊虫声。他却睡得很好。我不能入睡。
我睁开眼睛,望着阴暗的空间,我想到今天听见人谈起的这个朋友的痔疮和虱子的事。两年前他穿着白色翻领衬衫的姿态在黑暗中出现了。这两年间,一个人的大量牺牲和工作成绩折磨着我。我拿自己的生活跟他相比。我最终不能忍受这样的寂寞,我要出去走走。我翻身站起来,无意间一脚踏灭了蚊香,发出了声音,把睡在对面帆布床上的他惊醒了。
“你做什么 还没有睡 ”他含糊地问道。“我闷得很。”我烦躁地回答。
“你太空闲了。”他梦呓似的说了这一句,以后就没有声音了。我再说话也听不见他的回答。的确比起他来我太空闲了,也许太舒服了罢。但是难道他就比我有着更多的责任 这是苦恼着我的问题。
我们第三次在学校里看见“耶稣”,他显得更瘦、更弱了。他过着更勤苦的生活。
他穿着更破烂的衣服。他花去不少的时间和学生们谈话。他热心地对着学生讲授数学的功课。这一次我们谈了不少的话,商量了不少的事情。但是每一次我提到他的病,说起他应该休养的话,他总是打岔地说:“我们不会活到多久的,我们应该趁这时候多做一点事情,免得太迟了后悔。"
我看见他用过度的工作摧残自己的身体,我看见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点点工作成绩。我不能够责备他,我倒应该责备自己,我们的确太需要工作了。我自己不能代替他工作,别的空话便都没有用。这个学校里充满着殉道者的典型,但是他比别人表现得更完全。在他们的面前我显得太渺小了。在他们中间我做了几天的美丽的南国的梦。
一个多月以后我游历了广东乡村回来,路过鼓浪屿,我们的船停在海中,在开船前的六七个小时,两个朋友从古城赶到了。他们到船上来看我。我们三个人坐划子到那个美丽的岛屿。这一次我们攀登了日光岩,在最高的峰顶上眺望美丽的海。我们剥着花生,剥着荔枝,慢慢地吃着,慢慢地把荔枝皮和花生壳抛到下面海滩上去。我们听着风声,听着海水击岸的轻微的声音。我们畅谈着南国的梦。我们整整谈了两个钟头,我们愉快地笑着。我的眼前尽是明亮的阳光和明亮的绿树。在这个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上我们做了两小时的南国的梦。但是吃过中饭我应该回轮船上去了。
在上海我得到“耶稣”的信,知道他不曾医病,却用那笔款子帮助了一个贫苦的学生读书。
第二年在北平,朋友告诉我“耶稣”带了二十多个学生到上海,预备作徒步旅行。又过一年在东京,我知道“耶稣”又带着十几个学生第二次到北方徒步旅行。他简直在戕害他自己。
我从东京回来,不久他也从北方旅行归来了,这一次他坦白地说出他的身体有点支持不住的话。这是第一次。话进了我的耳里,倒使我的心发痛了。我以为我们有理由说服他留在上海医病,但是他依旧坚决地跟着这一班学生走了。临行时他还留恋地说他愿意和我们在一起工作的话。
一九三七年夏天他离开了古城,到广州去。他也许是抱着医病的目的去那里的。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八·一三”民族解放的战争爆发,点燃了他的沸腾的血。他怀着不能抑制的热情回到那个古城去了。我知道在那里有着更忙碌的工作等待他。我相信他会把他的工作范围扩大。在那里还有不少富于献身精神的青年朋友给他帮忙。
这一次我不能再拿疾病作理由来劝阻他了。这是他的责任,因为他比别人有着更多的机会和能力。我们民族的生存和自由受到侵害的时候,保卫它们便是我们的第一件工作。他就是这样地主张的。现在轮到他来实现他的这个主张了。以他那样的毅力和能力,一定可以做出比过去更大的成绩来。
我去年十月从广州出来以后,走了不少的地方,始终没有直接得到“耶稣”的信息。不过我从别处知道他在古城里忙碌地工作。他准备着有一天用有组织的民众的力量来歼灭侵略者的铁骑。
现在鼓浪屿骚动起来了。铁骑踏进了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那个培养着我的南国的梦的地方在敌人的蹂躏下发出了呻吟。
然而使我激动的是行动的时刻到了。鼓浪屿的骚动一定会引起更大的事变。铁骑深入闽南的事情是可以想到的。敌人也许不会了解,但是我更明白,倘使敌人果然深入肥沃的闽南的土地的话,那么在那里得到的一定不会是胜利,而是死亡。那时我的南国的梦中最“奇丽”的一景便会出现了。
我怀念着南国的梦中的友人,我为他们祝福。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曾三度访问闽南古城,与敬爱的友人度过了几段美好时光。“我”对勇于为理想献身的“耶稣”充满了关心和钦佩。
B.“我”因蚊虫声无法入睡,而不得不出去走走时,惊醒了“耶稣”,于是与“耶稣”展开的对话引发了“我”对责任的困惑。
C.“在他们的面前我显得太渺小了”一句表现“我”对殉道者朋友们的赞美,也表现了“我”对自己没有成为这样的人的自责。
D.第三次去古城后,“我”游历了广东乡村,顺道游览了鼓浪屿,两个朋友从古城赶来与“我”共同欣赏了南国的美丽风光。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视角展现“耶稣”的形象,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使文章的叙事更有真实感和代入感。
B.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耶”在后面拍我的肩膀",表现了“我”与“耶稣”关系亲密,“奕奕有神的眼睛”表现了“耶稣”积极进取。
C.“那个培养着我的南国的梦的地方在敌人的蹂躏下发出了呻吟”一句,运用比拟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度愤怒之情。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耶稣”的交往,有面对面的交流,也有书信往来。故事虽然没有完整性和统一性,但叙事有条理。
7.文章塑造“耶稣”的形象时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8.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巴金“南国的梦”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回忆
巴金
回忆折磨我。我好像又回到去年春天里了……
在上海闸北的宝山路上有我平日称作“家”的地方。然而一个多月来,我就不能够回到那里去了。许多穿制服的人阻拦着我,每一条通到闸北的路都被铁丝网拦住。我冒险地奔走许多次,始终找不着一个机会回到我那个“家”,回到我在一个凄清的夜里分别了的那个“家”。
我一个人带着一本书离开了微雨中的上海,那时宝山路上只有寂寞和寒冷。等到十多天以后我从南京回来时,就只能够看见闸北的火光了。
轮船驶进黄浦江的时候,我站在甲板上,我看见黑烟遮满了的北面的天空,我听见大炮隆隆的怒吼和机关枪密放的声音。我冷静地看着黑烟的蔓延,我冷静地听着船上许多乘客的惊叫。我又望着那些江边的高大的建筑物,我又望着外白渡桥上拥挤的行人,我又望着外滩马路上来往的载行李的车辆,我咬紧我的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使我的全身颤抖起来,我明明听见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说:“历史上没有一次血是白流的。”
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在十六浦码头登了岸。如今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晚上我没有固定的住宿的地方。这样彷徨了几天以后,我才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找到了住处。三月二日的夜晚,得到闸北落在侵略者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到闸北去了,我同一个朋友从北四川路底绕进去。我们受到了两次的搜查。
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同行的朋友曾经住过的江湾路口的房屋就只剩下光光的一堵墙壁。那个房间内,哪里是床,哪里是柜子,哪里是书架,我都记得很清楚。然而如今我就只看见一片瓦砾……
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看见的店铺,哪里又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我们踏着瓦砾,有些地方还有热气。我们非常小心,害怕踏着没有爆炸的炸弹。
“看,这血迹!”朋友埋着头说。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印。人的血!活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
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呀!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走了这许久,我们没有看见一个人影,连日本兵也不见一个!我以为我可以看到我的家了,然而几个日本兵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穿便服的日本人站在路旁用上海话对我们说,前面不许通行。
失望压倒了我们。但是我们不过是两个徒手的青年,四周又没有别的人,只有一条开始脱毛的死狗躺在我的脚边。
几天以后我第二次走进了闸北,陪我去的是另一个朋友。这一次我们从虬江路进去。
我以前很熟习虬江路,如今我居然认不出它是什么地方了。我看不见一间完好的房屋,瓦砾堆接连着瓦砾堆,这样遮住了我的视线。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气。十字路口被沙袋堵塞了,只留下容许一部汽车通过的地方。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留难来往的行人。我们受过几次盘查,终于进到里面去了。
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
于是我回到了我的家。弄堂门关着,我们只得埋着头从隔壁的劫余的墙洞里进去。我看到家里楼下,有人挖了一个大坑,亭子间是我放书的地方,被一个炮弹打破了,不过只毁了几十本书。除了书和家具外,什么东西都给人拿走了……
“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
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
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了!”……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许多影子在我的眼前晃动。日本兵的枪刺……海军陆战队中队长蠢然的笑脸……一对逃难归来的贫家夫妇……一个脱了肉只剩牙齿的头颅……两三次日本兵的严厉的查问……在江湾路上被日本兵打伤腿的两个江北人……未爆炸的二百五十磅的炸弹……以及许多许多……
1932年春在上海
1933年5月底在广州改写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回忆折磨我”一句,写出作者难以忘却去年遭遇,暗示下文所写内容对“我”的刺激与震撼之大,同时照应文题。
B.文章多次写到“憎恨”,有时甚至用“恶毒”来强化这种情感,表明作者面对日本军队的恶行时,内心的愤恨难以自抑。
C.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两次进入闸北的所见所闻,第一次重点写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第二次重在写人遭受的战争创伤。
D.“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连用多个“我”,用“我”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日军进攻闸北造成的影响,让文章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
B.“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在鲜明的对比中写出了上海闸北遭到日军轰炸后的悲凉景象。
C.文中描述侵略者的“骄傲”“得意”“英勇”等三个词语,与《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伟绩”“武功”等词的用法相同,都是反语。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片段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对“回上海途中”“一进闸北”“二进闸北”进行描写,结构清晰明了。
11.第二次走进闸北,“我”的情感随着所见所闻而起伏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12.文章写了作者战争中的经历,在情节叙述上并不复杂;但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参考答案:
1.C2.B3.①初去的晚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片黑暗”“蚊子在帐外的叫声”,庶务室生活条件艰苦。这样写表现了洪办学的不容易,以及他坚持的勇气。②另一个晚上,“我”感受到月夜很好,景色很美,充满生机,“我”感到心很热,感到和洪当时相同的心境了。这样写表现了“我”被洪感动、受学校师生精神风貌感染的心情,赞美了洪直面现实、勇于奉献的精神。4.①通过正面描写塑造形象。如他讲《庶务室的生活》的语言描写和晚上散步思考报答学生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和乐观态度。②通过侧面衬托塑造形象。如学生对朋友洪的爱戴和感激的举动,侧面表现了洪深受拥戴;“我”被朋友洪坚定的信仰和办学善举感动,赞美了洪的奉献精神。③通过环境烘托塑造形象。如对庶务室阴暗环境的描写,对寝室和学校整洁面貌的描写,表现洪不惧艰苦、乐观进取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C.“主要表现了学生的天真和不谙世事”错。这里“主要表现了学生的天真可爱和学生对洪的爱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句子的能力。
B.“是为了突出庶务室设施齐全”错,应“是为了交代庶务室兼做寝室”,反映了洪的生活状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初去的晚上,“从庶务室的开着的门望出去,只有一片黑暗”“只有蚊子在帐外的叫声还不时吵闹地送进耳朵里来”,“我”感受到的是“一片黑暗”“蚊子在帐外的叫声”,此段突出强调了庶务室生活条件的艰苦。这样写表现了洪办学的不容易,以及他坚持的勇气和不惧艰苦的精神。
②另一个晚上,“是一个很好的月夜,我半夜里醒来。我走到外面,只有我一个人,前面躺着一片碧绿的田野,边沿上有一道河流在灿烂地发光。蛙在田里敲鼓。蟋蟀在草丛中唱歌”,“我”感受到月夜很好,景色很美,充满生机;“整个乡村沉睡着,罩上了一面柔软的月光的网。我的心很热。我感到和洪当时相同的心境了”“我在绝望地问我自己:我是否也能够像洪那样献出自己的一切,做一个建设理想社会的小小的基石,来报答朋友们对我的爱护”,“我”感到心很热,感到和洪当时相同的心境了。这样写表现了“我”被洪感动、受学校师生精神风貌感染的心情,赞美了洪直面现实、勇于奉献的精神。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
①通过正面描写塑造形象。如“庶务室的生活是神秘的、有趣味的”“他在想,怎样使自己碎骨粉身地报答学生们的爱护,来给这个学校、这个乡村建立一个光明的前途”,洪讲《庶务室的生活》的语言描写和晚上散步思考报答学生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和乐观态度。
②通过侧面衬托塑造形象。如“有个学生送他一只口琴,他问那个学生为什么对他这样好。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对你好,是我自己情愿,只要我自己知道,自己情愿就够了。至于你知道不知道,你对我好不好,那是没有关系的,我不管它’”,学生对朋友洪的爱戴和感激的举动,侧面表现了洪深受拥戴;“我在绝望地问我自己:我是否也能够像洪那样献出自己的一切,做一个建设理想社会的小小的基石,来报答朋友们对我的爱护”,“我”被朋友洪坚定的信仰和办学善举感动,赞美了洪的奉献精神。
③通过环境烘托塑造形象。如文中“从庶务室的开着的门望出去,只有一片黑暗。看不见天井,也看不见阅报室。屋里一盏煤油灯,两张木板床,夏布帐子放下来垂到床脚。我们(或者我,或者那个朋友)把灯吹灭,钻进床里,就好像进了黑暗世界”“他们把寝室布置得十分整洁,和欧洲一些中学的寝室没有大的差别”“学校门前的小路和花园、后山的运动场、两三处散落的农场和花圃……无一不是他们两只手的成绩”“我走到外面,只有我一个人,前面躺着一片碧绿的田野,边沿上有一道河流在灿烂地发光。蛙在田里敲鼓。蟋蟀在草丛中唱歌。整个乡村沉睡着,罩上了一面柔软的月光的网”,对庶务室阴暗环境的描写,对寝室和学校整洁面貌的描写,表现洪不惧艰苦、乐观进取的精神。
5.B6.D7.①将“耶稣”前后三次的外貌变化进行对比,由“服装相当整齐”到“一身肮脏的灰布学生服”,再到“更破烂的衣服”;由“漂亮的青年”到“黑瘦的面貌”“微婉的背”,再到“更瘦、更弱”,表现了“耶稣”为教育而作出的巨大牺牲。
②将“我”舒适、安闲的生活与“耶稣”勤苦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耶稣”的不畏艰苦和献身精神。
③将“耶稣”对待学生和对待自己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了“耶稣”殉道者的形象。自己身体有病不医,却用那笔款子帮助一个贫苦的学生读书。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多次带着学生作徒步旅行。8.①“南国的梦”指的是教育之梦,这个梦是由“耶稣”和他的朋友们共同演绎的,他们都是富有献身精神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社会培养人才。②“南国的梦”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梦,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美好,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③“南国的梦”指的是反抗侵略、保卫家园之梦。当侵略者踏进家乡,破坏我们的家园,我们团结一致,奋起反抗,将侵略者全都歼灭。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我’因蚊虫声无法入睡,不得不出去走走时”说法错误,“我”不得不出去走走,是因为“我”想到了“耶稣”两年间的大量牺牲和工作成绩,“我”用以对比自己的生活,感到愧疚。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故事虽然没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分析错误,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有头有尾,是有完整性和统一性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用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从文中“我记得他穿着蓝色西装上衣和白色翻领衬衫,服装相当整齐,他可以被称为漂亮的青年”“我看他的微驼的背,一身肮脏的灰布学生服,一头蓬乱的头发和陷入的两颊”“我们第三次在学校里看见‘耶稣’,他显得更瘦、更弱了”可知,作者将“耶稣”前后三次的外貌变化进行对比,由“服装相当整齐”到“一身肮脏的灰布学生服”,再到“更破烂的衣服”;由“漂亮的青年”到“黑瘦的面貌”“微驼的背”,再到“更瘦、更弱”,表现了“耶稣”为教育而作出的巨大牺牲。
从文中“这两年间,一个人的大量牺牲和工作成绩折磨着我。我拿自己的生活跟他相比”“的确比起他来我太空闲了,也许太舒服了罢。但是难道他就比我有着更多的责任?这是苦恼着我的问题”,此处作者将“我”舒适、安闲的生活与“耶稣”勤苦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耶稣”的不畏艰苦和献身精神。
从文中“在上海我得到‘耶稣’的信,知道他不曾医病,却用那笔款子帮助了一个贫苦的学生读书”“二年在北平,朋友告诉我‘耶稣’带了二十多个学生到上海,预备作徒步旅行”“又过一年在东京,我知道‘耶稣’又带着十几个学生第二次到北方徒步旅行。他简直在戕害他自己”等内容,将“耶稣”对待学生和对待自己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了“耶稣”殉道者的形象。自己身体有病不医,却用那笔款子帮助一个贫苦的学生读书。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多次带着学生作徒步旅行。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关于作者的“南国的梦”,从文中的主要内容可知,文章主要写了“耶稣”献身教育的故事。他富有理想主义,不畏艰险,实现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梦想。所以,“南国的梦”指的是教育之梦,这个梦是由“耶稣”和他的朋友们共同演绎的,他们都是富有献身精神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社会培养人才。
其次,从文中“我的眼前尽是明亮的阳光和明亮的绿树。在这个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上我们做了两小时的南国的梦”可知,“南国的梦”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梦,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美好,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最后,从文中“然而使我激动的是行动的时刻到了。鼓浪屿的骚动一定会引起更大的事变。铁骑深入闽南的事情是可以想到的。敌人也许不会了解,但是我更明白,倘使敌人果然深入肥沃的闽南的土地的话,那么在那里得到的一定不会是胜利,而是死亡”可知,“南国的梦”指的是反抗侵略、保卫家园之梦。当侵略者踏进家乡,破坏我们的家园,我们团结一致,奋起反抗,将侵略者全都歼灭。
9.D10.C11.①对制造战争惨象的日军极度憎恨;②对丧失家园、痛失家人的百姓充满同情;③因自己的藏书还在,内心稍感欣慰;④因自己不能上阵杀敌而自责。12.①真实的场景重现。城市整体造成的破坏,个体生命的惨象都真实的还原出来。②典型的细节描写。如瓦砾旁的血迹,焦黑的尸体,房屋的空架子都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③强烈的感情倾向性。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字里行间。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因为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错,“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痛苦、仇恨等复杂的感情让“我”难以承受。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反语”错,“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这里的“骄傲”“得意”“英勇”不是反语,是对他们的状态、表情等的真实记录。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
①由“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留难来往的行人”“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可知,对制造战争惨象的日军极度憎恨;
②由“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气”“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可知,对丧失家园、痛失家人的百姓充满同情;
③由“‘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可知,因自己的藏书还在,内心稍感欣慰;
④由“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了!’”可知,因自己不能上阵杀敌而自责。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真实的场景重现。“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看见的店铺,哪里又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这是整体表现城市的惨状;“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这个个体的惨象。由此可知,城市整体造成的破坏,个体生命的惨象都真实的还原出来。
②典型的细节描写。“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印。人的血!活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瓦砾旁的血迹,焦黑的尸体,房屋的空架子都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
③强烈的感情倾向性。“我咬紧我的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使我的全身颤抖起来”“得到闸北落在侵略者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呀!”,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