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21: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是善良?有人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
什么是善良?屠格涅夫说:“永远不要歧视那些贫弱者,平等对待所有人。”
什么是善良?弘一法师说:“善良不仅是对人类的关怀,更是对众生的悲悯。”
……
请结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有人说,如果要在正确和善良中做出选择,请选择善良。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3.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歌德说“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然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有些人不大认可这些传统观念。有人说:“过分的善良,只会让自己吃亏。”有人说:“毫无保留的善良,只会让人得寸进尺。”也有人说:“你小心翼翼维护的善良,最终却变成你最大的懦弱。”
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正确是我们要坚持的立场,善良是我们要坚守的品格。
如果二者不可得兼,你该如何选择?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对“善良”的不同理解,“有人说”强调善良是懂得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一个人只有心里装得下别人,有换位思考的品质,才能真正做到慷慨施予。用推及己人的善良化解身边的悲伤,是难得的善良。屠格涅夫的话则强调,善良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善良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和善意。现实生活中不乏乐于助人的慈善者,但是,在一些助人者心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抬高自己的地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俯视自己的帮助者,更有甚者会将救助看成一种施舍——这绝非真正的善良者所为。古人云:“施恩慎勿念,受恩慎勿忘。”这才是助人者与受助者应有的心怀。心存善良,你就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弘一法师对善良的理解则更宽泛,在他看来,善良是敬畏生命,兼爱万物。地球上不仅仅只有人类生存,还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一起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我们不仅应该珍惜自己的同类,也应兼爱宇宙万物。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多彩多姿,我们才丰衣足食,才得以温饱,才能享受这美好的大自然……所以,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它们,让它们和我们一同成长是我们的生存法则。
题目要求结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教材第二单元所选三篇戏剧作品,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的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切关怀。写作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书写由此而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等,展开对“善良”的论述。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谦卑地亲吻每一双求助的手。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众生平等,就算是发自肺腑的同情和由衷的帮助,也应当以一种平等甚至谦卑的姿态献出。二、谦卑的姿态,只会反衬出奉献者形象的挺拔。行文时可以通过鲜明的对比,借助典型的实例,揭示真心的帮助和傲慢的施舍之间的差异。最后总结,谦卑地亲吻每一双求助的手,那手上定能绽放出芬芳的玫瑰。
立意:
1.有一种善良叫尊重。
2.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
3.真正的善良是内心拥有的慈悲。
2.例文:
抬高枪口一厘米
柏林墙前,一个人快速向墙的另一侧奔跑而去。一位士兵举起手枪,咒骂着扣下扳机。子弹在逃跑者的头顶呼啸而过。
是士兵的枪法不准?亦或者是他有意地将枪口抬高了一厘米?
我也更愿意相信第二种猜测。枪击逃跑者是这位士兵的“正确法令”,而那一厘米则让人看到了善良的可贵。
事实上,许多场合下,“正确”来源于一种多数人的立场,通常是一种广泛观点的不断认同所堆砌而成的。人处于其中,区别仅在于你是否从心底认同并履行“正确”。
有言:“法律是行为准则的最底线,道德是行为准则的制高线。”因而,通常情况下法律所认可的“正确”与人性之“善良”并不相违背,反相辅相成,制约行为使其不越界。
但当某一刻,你发现内心的“善良”在这一点上压倒了众所周知的“正确”时,别怀疑。正确固然是行为准则的一大部分,然而善良更是出自人性的自我判断。多歧为贵,不求苟同。正因人性把控着行为准则最高的那一条线,它更能以俯瞰与大爱,完成对“正确”的审视与评判。若丧失了这只“天眼”,结果亦是显而易见的。——即盲目服从所谓“正确”。
正如卡尔维诺所提出的“地狱”。抛开“善良”一味服从“正确”无异于对待“地狱”的第一种方式——接受并融入。而第二种——寻找非地狱的人或事,给予他们空间,使之生存下去,亦可称之为听从内心“善良”之呼唤,寻求“人性”的留存。
“抬高枪口一厘米”便是在两者中选择了后者。实际上,士兵并未反叛“正确”,似乎他也无力做到,但这一厘米即为自我的“善良”和良知留了一线生机,更是在人性中升华出一丝神性来。
当然,善良并不可成为毁坏法律的借口。《局外人》中“每一个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可能成为杀人犯”,并但大有别于真正的人性,反是一种以扯断底线以枪害高线即人性的行为。这样的“善良”不出自于自我价值判断,反更类于一种畸形的“正确”了。
真实的“正确”与“善良”并无根本上的矛盾,它们为同一目标所服务。
但若“正确”使称的“善良”感到不安与无所适从时,请抬高你的枪口一厘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句子是在正确和善良中进行选择,要选择善良。由此可知,善良比正确更重要。在这个材料中“正确”与“善良”是两个关键词,也是两个核心概念。什么是“正确”?可以理解为坚持的立场,也就是处事的原则,做事的标准要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而对“善良”的界定则为坚守的品格,也就是为人的道德水准,为人要做到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心地好等。
作文材料中已经给出了选择,选择的是善良。善良侧重于品格,更符合普世价值,它指向人美好的天性,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外界的关系时,往往是利他的,不讲得失的。正确是相对的,一方面立场上的正确在另一方也许意味着错误乃至邪恶。缺失了善良的温润,所谓的正确也只是冷冰冰的硬铁一块。
这个作文的难度在于事例的选择,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善良呢?比如,一位老人摔倒了,关于“扶不扶”的选择,按照以往扶老人被讹的事件,不扶可能是正确的选择,避免给自己找麻烦,但是选择扶则是善良,是对弱者的同情。这个时候,选择扶就是选择了善良。以此类推,对于弱者,同情和帮助他们就是善良。
在写作时,不能一味写善良,而应该兼顾正确,最好有二者的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会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选择善良。也不能唱反调,否定材料所给观点,认为应该选择正确。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立意:
1.善良永远在场。
2.永远不要放弃善良。
3.选择善良永远不会错。
3.例文:
虽迷惘,吾心向善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古老的中国智慧一语点破当下社会的矛盾处境:想要伸出援手,传递善意;却又害怕自己的善良只招来他人的利用与恶意。那么,这种行善反被人欺的现象从何而来?
于施善者的角度而言,这是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他们有一腔爱他人之心,却偏偏忘记,自身的善意也许换来的只是他人一副虚伪的面具。他们急切的想要救人于水火之中,却忽略了保护自己。于受善者的角度而言,他们中的一些人把他人的善意当作了免费利用的工具。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泛滥让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撕下虚伪的面具,以恶意回馈善良,既然付出了善良,却常常反遭其害,我们还要坚持善良吗?
歌德曾说:“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然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所以即便我们在行善之时,受到了他人的欺骗,利用,我们却仍可以清晰的看到:善良,仍然是一条通往永恒的正途。
善良是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出身贵族的托尔斯泰将全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身为俄国农奴制既得利益者的他却梦想解放所有的农奴,与农奴们“一起生活”。即便因此遭到了妻儿的误解,甚至是农奴的怀疑,他却终其一生将自己的善意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在给予中得到快乐,在善良中走向永恒。善良可以丰满个体的人格,塑造真正的道德修养。
更进一步说,善良所体现的利他主义的核心,其实不仅不是软弱的代名词,更是人类漫长进化历程所保留的生存要素。正是由于人类群体中存在着利他主义者,即使在短时段来看损害了个人利益,但从长久时段来看,却帮助了整个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灿烂文明绽放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行善?
首先要学会利用社会资源行善。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壮大,任何需要帮助的对象都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而想要切实的用善良改变他们的生活,社会的力量不可或缺。就如获得本年亚洲设计金奖的“寺庙零食俱乐部”,它的创始人——日本住持松岛靖朗,因为不忍贫困的孩子挨饿,于是以各寺庙无人使用的贡品为起点,号召各社会力量加入零食俱乐部,让数十万孩子的童年也有了美味的食物。通过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它极大的扩展了受助人群,让阳光洒遍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有回报”的行善。“有回报”不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实现行善可持续化的手段。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的“乡村银行”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不同于一般以捐款为主的乡村扶贫,它以高利率为广大穷人提供借款,以维系自身的生存,也有效防止了腐败式的扶贫,并将所得收益继续用于帮助穷人,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的行善。相反,1996年成立的庄妈妈净菜社虽然有着为下岗女工提供生活保障的企业目标,但它只讲形象,却忽视了企业效益,不久就难以为继,只好停业,于是这些员工“再次下岗”。因而,“有回报的行善”不仅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机行为,更是一种使善意持续化、扩大化的大善之道。
虽迷惘,但我始终坚信:这正途,必然是一条信仰善良的向善之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围绕“善良”审题立意。
材料给出两种貌似相反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证思考。“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似乎是说“善良”反而被人欺负,就像温顺的马容易被人骑一样。而歌德的话无疑是说人无论遇到什么都该保持善良,即所谓的“正途”。
细细思考辨析,善良的人容易被欺负或欺骗,似乎有一定道理,大到国家之间交往,小到人与人相处,似乎都有这样的时候。再如当今社会,扶起跌倒的老人容易被讹诈,捐款也可能遇到骗子等等。但再想想,我们的善良有错吗?人际交往中我们被欺负是因为“善良”呢,还是因为“懦弱”?有人利用我们的善良,那是他(她)的错,而不是善良的错。当然,提倡善良也要因人、因事而异,一味的善良就是愚蠢。因此,善良也要看对象、讲究分寸。
再看歌德的话,“在追求中纵然迷惘”是说我们的善良可能遭遇欺骗,我们也可能因为被利用而迷茫,但是,我们仍旧坚持“正途”。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都不要改变自己善良的本心。这无疑是正解的。
立意:
1. 世界以痛吻我,我依然报之以善良。
2. 不改善之初心,微笑面对世界。
3. 善良也需理性。
4.例文:
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殇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放眼当下,有些人不大认可这些传统观念,甚至对行善的人妄加揣测或横加指责。这一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在我看来: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殇。
有人说:“过分的善良,只会让自己吃亏。”
难道善良真的会让自己吃亏吗?回答明显是“不”。善良会使我们焕发人性光辉,得到他人的善待。就拿黄文秀来说,正是因为心存善念,她才放弃从事高薪工作,毅然致力于家乡的脱贫事业。在她日夜奔波、碌碌艰辛的日子里,她善意的举止换来的不是吃亏,而是全村纷纷脱贫致富,走向小康。虽然她不幸去世,但她始终是百色大山里最美的朝霞,是脱贫战场上最醒目的黄花。善良彰显了人性之美,它一直都是可歌可泣的传统美德,它不会使任何人吃亏,只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有人说:“毫无保留的善良,只会让人得寸进尺。”
俗话说:“善是万物的本源。”倘若人人善良,又如何得寸进尺?善良会为我们博得尊重,使我们得到他人的善报。我想起了《灰姑娘》中的场景,正是因为灰姑娘的过分善良,使得她遭受继母和姐姐们的欺负和嘲笑,但能仅凭这一段来反驳善良吗?不,只有继续善良方能破茧成蝶。后来,灰姑娘不正是因为自己的善良而获得真爱,过上了幸福生活吗?而那邪恶的继母和姐姐们不是也遭到了应有的惩罚吗?回归生活,唯有善良常伴,它不会让人得寸进尺,只会使整个社会春暖花开。
也有人说:“你小心翼翼维护的善良,最终却变成你最大的懦弱。”
难道善良也代表着自己懦弱吗?不,善良代表人更能坚定地走下去。俗话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人与善同行,一路繁花似锦。无论是回望过去,还是放眼当下,抑或是展望未来,无数善良人士感动中国,难道他们懦弱吗?像专于研究超级稻的袁隆平院士、抗击疫情的钟南山院士,他们都怀有一颗善良为他人、奉献无畏的心,但是他们并没有因困难而害怕,他们敢于逆行,敢于追风,是时代的最美奋斗者。可见善良之力无穷矣!
步入新时代,善良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善良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也是每一个国人应具备的品质,愿那些误解之人拨开浓雾,用真心去领悟善之大美。
愿为萤火,点亮星河。愿善良之人保持本心,愿误解之人找回初心。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殇。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首先肯定行善的意义和价值。“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善良是我们史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指的是人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然后指出面对“善良”,现代人有很多偏颇的认识,此题旨在让同学们就现代人对于善良的认识及其与传统道德文化冲突引发的思考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材料所设置的写作情景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实道德认识的冲突,所以,写作中考生须针对三种人对“善良”的看法做出分析。可以由此加以思考论述,论述从古至今崇尚善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重要组成部分,并阐述这一传统美德世世代代在人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要以“善”为本,从我做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肯定善良的作用,继承和弘扬善良的美德。
【立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崇尚善良教育,弘扬善良美德;弘上善之天性,守为善之限度;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殇;心怀善良,行有底止;当善良之花开遍华夏;当今时代,善良也要有原则
【素材】1.善良,不是容颜的闭月羞花,不是举止的温文尔雅,不是财富的腰缠万贯;更不是权势的叱咤风云。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干涸枯竭时的点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时的一句点化,是沉迷无助时的一把搀扶。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无私的关爱与祝福。真正的善良,无须剪红刻翠,无须粉黛雕饰,它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一种纯朴的纯洁的感情精华。
2.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经历了太多的锤炼之后,我们在学会坚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冷漠起来。我们匆匆地在人潮汹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与一切和自己不相关的人与事擦肩而过,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各自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而不愿再牵挂别人的任何困苦。于是,眼看着那颗曾经晶莹的善良之心在红尘碧红之中慢慢被尘土侵蚀包裹,而后结成厚厚的茧,于是,我又不得不负载着这颗结茧的沉重的心孤独地在冷漠中艰难跋涉……当岁月的风尘将皱纹刻上人们的额头,将雪鬓迁上人们的青丝,当我们不知不觉地在孤独与冷漠中逐渐老去时,在夕阳残照下,剥去心灵的坚冰,去打开心灵的一隅时,才忽而发觉没有了善良,没有了那颗原本容易受感动的心,而只剩下麻木的干枯的躯壳和永无止境的疲劳与困顿。
3.善良,是人生大厦的基础,是人性品质中的瑰丽珍品。拥有善良的人才会懂得去感激,去回报,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才会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执著,才会有“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的坚韧和那份“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气度与胸怀。善良的人,即使没有巍峨高山的冷峻与清峭,也可以有平川凡壑的踏实与稳健;即使没有牡丹玫瑰的雍容绚丽,也可以有芙蓉夕醉的高洁与典雅。善良的人,即使不能居庙堂之高来兼济天下,也可以处江湖之远独善其身。拥有善良,就拥有了生命的方向,即使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中穿梭,也会永远来去从容,两袖清风。
4.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它是寒风中的一只火把,失意处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丝爱抚,无助时的一点支援。把善良给别人,也给自己,那么人类将与日月同辉;留一份善良给世界,那么世界将与星宇同寿。珍爱善良,拥有善良,洒播善良,那么,你将会开一树灿烂的红花,既使自己美丽,也使别人温暖。
【结构】范文围绕“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殇”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别反驳以下三种错误论调:“过分的善良,只会让自己吃亏”“毫无保留的善良,只会让人得寸进尺”“你小心翼翼维护的善良,最终却变成你最大的懦弱”。然后在反驳错误论调的同时依次对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善良会使我们焕发人性光辉,得到他人的善待”“善良会为我们博得尊重,使我们得到他人的善报”“善良代表人更能坚定地走下去”。最后发出“愿善良之人保持本心,愿误解之人找回初心”呼吁,回扣中心论点“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殇”。
5.例文:
善良永远在场
林语堂先生盛赞探春这朵“玫瑰花”,然而探春对待生身母亲赵姨娘的态度始终是我心上一个“结”——这正如玫瑰的刺,对于玫瑰来说再“正确”不过,却生生扎痛了旁人。
探春与赵姨娘的尴尬关系便是一种正确与善良的交锋。森严的封建礼法下,庶子的“母亲”是正室夫人而非生下她的妾室。探春不认赵姨娘符合这种标准下的正确,可于人的善性出发着实又有几分无情。
我无意站在现代道德的立场上去指责探春“不善良”,我只是想借此亮明我的主张: 正确与善良的博弈中,我选择善良。
哲学中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谓的“正确”无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履痕。封建时代的礼教被奉为至理,我们如今痛斥的扼杀人性的行为在当时却是正确无误。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不可与千百年前同日而语,但我们仍然无法拒绝时代本身的局限。我并非指一切正确的标准都没有价值,那便是滑入相对主义了,但当我们举起正确大旗时,小心审慎总是有益的。
相对于“正确”,善良,或是植根于善良背后的人性,是更永恒的存在。从古至今对于父母子女的关系与责任义务的界定不断嬗变,但心底那份炽热的亲情一直在。我们没法超越时代去界定某种永远正确的真理,但我们可以去听从内心善良的呼喊。
再细细思忖,便是不考虑时代局限,我们又如何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绝对正确。世上如“地球是圆的”这类普遍正确的真理并不多,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多是见仁见智。我们不要像网络暴民一般自视自己正确无疑,便挥舞起尖锐的言语之刀划伤别人。正如熊培云所言“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比起戾气满满的思想征服之军,善良的包容异见的态度是更大的格局。
对善良的坚持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坚定捍卫。如果所谓正确给人带来的是伤痛,正确又有何益?
所以我很爱87 版红楼为探春改编的结局,在她凭借南安王妃之女的身份远嫁的送行仪式上,她终究,含着热泪回望了那个角落里没有资格落泪却早已泣不成声的生身母亲。“奴去也,莫牵连”,在这一回望中,善良的本能压倒了所谓的“正确”。而善良本身,即是正确的选择。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选择型的材料作文题。第一句话两个逻辑清楚的判断句阐释“正确”与“善良”这两个核心概念,对“正确”的界定为“坚持的立场”即处事的原则,做事要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而对“善良”的界定则为“坚守的品格”即为人的道德水准,为人要做到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等。第二句话则设置一个两难的选择情境“正确”与“善良”“二者不可得兼”,由此引发学生对社会中此类情境的思考,要求学生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并阐释理由。要特别注意选择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必须舍弃一个选择另一个,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只能二选一,不能两者都选,否则和题干要求相违。
考生可以优先选择“正确”,暂时搁置“善良”。从职业或者专业的角度,“正确”是要“坚持的立场”,因为“正确”更多地指向对是非、得失的理性考量。失去了“正确”这一前提,“善良”会因为缺少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引领而显得盲目可笑。
考生也可以优先选择“善良”,暂时摒弃“正确”。善良侧重于“品格”,更符合普世价值。它指向人美好的天性,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外界的关系时,往往是利他的,不计得失的。“正确”是相对的,一方立场上的“正确”在另一方也许意味着“错误”乃至“邪恶”。缺失了“善良”的温润,所谓的“正确”也只是冷冰冰的硬铁一块。
以上两种选择无高下优劣之分,考生能做出明确选择,能在“正确”与“善良”的权衡中突出一方并充分说理,即视为切题。
立意:1.法律,是有温度的
2.选择了善良,也意味着是最正确的选择
3.选择了正确,但正确其实也是最善良的选择
素材:1.柏林墙前,一个人快速向墙的另一侧奔跑而去。一位士兵举起手枪,咒骂着扣下扳机。子弹在逃跑者的头顶呼啸而过。
是士兵的枪法不准?亦或是他有意地将枪口抬高了一厘米?
我也更愿意相信第二种猜测。枪击逃跑者是这位士兵的“正确法令”,而那一厘米则让人看到了善良的可贵。
2.许多场合下,“正确”来源于一种多数人的立场,通常是一种广泛观点的不断认同所堆砌而成的。人处于其中,区别仅在于你是否从心底认同并履行“正确”。
有言:“法律是行为准则的最底线,道德是行为准则的制高线。”因而,通常情况下法律所认可的“正确”与人性之“善良”并不相违背,反相辅相成,制约行为使其不越界。
但当某一刻,你发现内心的“善良”在这一点上压倒了众所周知的“正确”时,别怀疑。正确固然是行为准则的一大部分,然而善良更是出自人性的自我判断。多歧为贵,不求苟同。正因人性把控着行为准则最高的那一条线,它更能以俯瞰与大爱,完成对“正确”的审视与评判。若丧失了这只“天眼”,结果亦是显而易见的。——即盲目服从所谓“正确”。正如卡尔维诺所提出的“地狱”。抛开“善良”一味服从“正确”无异于对待“地狱”的第一种方式——接受并融入。而第二种——寻找非地狱的人或事,给予他们空间,使之生存下去,亦可称之为听从内心“善良”之呼唤,寻求“人性”的留存。
3.真实的“正确”与“善良”并无根本上的矛盾,它们为同一目标所服务。但若“正确”使得“善良”感到不安与无所适从时,我宁愿选择后者。
4.在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最后,程勇坐在囚车里,司机把车速放到最慢,程勇望向窗外,人山人海。所有人的眼中都饱含泪水,包括第三次坐进影院的我。
程勇犯法了,他失去了作为公民理应坚守的立场,为此,也失去了自由,可他在车上,夕阳透过车窗,他的脸被照亮,撑起善良的翅膀,飞往人性的远方。
如果可以,我也愿成为药神,含泪挥别立场,选择善良。
子曰:所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良,是建立在共情之上的道德品格,程勇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感受到了痛苦,感受到病人的折磨,感受到病人家属的喘息。这压在他身上,感同身受。比起这样的痛苦,自己的自由,自己的金钱都显得那样渺小,甚至自己自幼被教育不可越雷池半步的法律底线,都被善良所带来的光所照亮。
违法,无疑是错的,因此,他深陷囹圄,可这共情的能力,和随之而来的善良品格,却值得我们赞扬。所以我们把它拍成电影。我们同样赞美杀死凯撒的勃鲁托斯,赞美泛灵论者金子美玲,纵使行刺与自杀行为本身有所偏颇,但为人们造福,为蓝鲸抱不平的善良,早使他们行为的缺陷被减少,而品德的光芒被万人传诵。
5.此处所讲的善良是建立在普适的道德之上的,而不是无条件的妇人之仁。如今互联网上肆虐的所谓“圣母”,只还不过是同情心泛滥迷惑大众视听的人罢了,善良亦有高下之分,能为之放弃立场的善良其背后必有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如千万白血病患的生命,如罗马帝国兴衰的背景,而非花花草草,一草一木,都值得放弃立场而共情。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曾指出:“法益,是入罪的基础;伦理,是出罪的基础。”这个思想的起源是春秋时期晏子关于法律的解读。法律,是有温度的。它无疑是每个公民都应恪守的立场,可它却会为真正的善良让步。
诚然正确理应是我们的立场,但在非常时期,我们是否应盲从所谓“正确”迫害知识分子?还是应严守“善良” 这一盏明灯,不为所动。
事实上,世上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圆,所以“正确”也亦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正确”,但我知晓,善良与正确不应有冲突。
结构:文章开头由林语堂先生盛赞探春这朵“玫瑰花”开始,引出“探春不认赵姨娘符合这种标准下的正确,可于人的善性出发着实又有几分无情”的分析,明确观点正确与善良的博弈中,我选择善良;接着从“正确”和“善良”两个角度来谈,指出所谓的“正确”无受时代的局限,善良是更永恒的存在;然后指出比起思想的征服善良的包容更胜一筹;最后通过分析探春远嫁回望的事件指出善良的本能压倒了所谓的“正确”,回扣题目善良永远在场,意即善良本身,即是正确的选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