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与偏见说再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与偏见说再见(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06: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与偏见说再见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培根也有一句关于“成见”的名言,他说:“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生活在这个地球,谁都难免遭遇“偏见”,谁都可能制造“偏见”。难怪有人说,“偏见”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种成见。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或见解?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钱锺书在《一个偏见》里写道:“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写一篇论述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有“偏见”,人人也可能遭遇“偏见”。“偏见”几乎伴随着人生之路。因此,当别人认为你是偏见的时候,不要急于否认自己;当不能接受别人的时候,也不要急于给人戴上“偏见”的帽子。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打破成见,永不认命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压力,是人们的成见。当今社会,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很多人都活在他人的成见里,活在他人的有色眼镜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无法避免地遭遇不同的成见。在面对他人的成见和“恶意”眼光时,我们唯有敢于打破成见,永不认命,才能成就人生。
哪吒一出生,就注定与众不同,作为魔童转世,众人都认定他是个不祥之物,会给世间带来灾难。于是,从小就被关在深墙大院里的他,决定偷偷溜出家门,去欺负陈塘关的百姓,将祸害形象用行动证明出来。可这是他想要的吗?当然不是。父亲出于善意,骗他说他是灵珠转世,是要替天行道的,听到这里时他是那么的高兴。原来,他并非人们眼中的邪恶,他练习仙法,期待着获得他人的认可。然而,即便他抓到了妖怪,人们仍旧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木棒打在他的身上。
消除偏见,打破成见,需要努力。美国著名演员小罗伯特唐尼,现在是好莱坞的最受欢迎演员。但是之前你能想到这位受人欢迎的演员,曾经是一个人人厌恶的瘾君子吗?小罗伯特唐尼,在年幼时受到父母的影响,开始吸食毒品。再多次工作期间被抓入戒毒所。由于多次吸毒被捕,他被逼退了工作。人们纷纷带上有色眼镜看待他。工作失败,家庭的破碎,大众的成见。让他感觉对生活的失败与失望。于是他在妻子的陪同下,决定改过自新,打破人们对他的偏见。他在戒毒成功后的第一年,接到了漫威公司的第一部电影——《钢铁侠》。但是当时人们对他仍怀有偏见,不过小罗伯特唐尼没有气馁,他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通过这部电影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他用钢铁侠般的努力,消除了人们对他的成见。
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成见去伤害自己。我们曾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在别人言语的刺激中,去做一些不理智的判断和决定,但是,这些只是为了发泄一下情绪,图个一时之快,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我们要保持足够的理智,在遭遇非议和不解的时候,要学会克制,心怀希望,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被他人的成见操纵和压倒。
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是全新的起点。高中阶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将人生掌控在自己手中。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摒弃他人成见,刻苦学习,努力追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若天压你,劈开那天!若地拘你,踏碎那地!只要你自己知道想去哪里,没有人可以阻挡你!我们心中有一团火,在某个节点,它会为了某个信念而熊熊燃烧。不被他人成见拘束,不放弃心中的火焰,是我们的命。我们要打破成见,永不认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的材料中有两句话,一是动漫电影中的人物语言,一是大哲学家培根的名言。材料中的“成见”二字如何阐述?它可能是个体对他人产生的偏见,可能是他人对自己产生的偏见,也可能是长期社会生活形成的某种成见(比如种族歧视、以貌取人、性别歧视等)。从材料中申公豹的话可见,成见是人们心中长期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见解,他认为消除成见困难重重。而培根的话意在强调,成见一旦形成,演变成盘踞人心的偏见,更具有危害性。它可能对人们的正常交往、社会生活,乃至国际间的关系造成隔膜和更为消极的影响。考生可从成见产生的原因、消除成见的方法、如何理智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成见,或者成见的危害等角度进行立意。从范围上看,成见无处不在,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亲友乃至陌生人之间都可能会产生成见,这些都能成为我们的立意方向。
【立意】1.打破成见;
2.摈弃偏见;
3.成见不可有,远见不可无。
【素材】1.打破成见
人世百态,见得多了,心中装的东西便日益增多,阅历自然增加,眼界因此会更加开阔。但如果因此看人处世先入为主,那你看到的世界便可能不是真实的世界,你可能会以偏概全,也可能会庸人自扰。
见的黑暗面多了,便以为世界就是如此,等到曙光来临之际,就开始害怕阳光,甚至刻意拒绝阳光,认为这布满阳光的世界是虚假的。听多了骗子的故事,便以为天下人都是骗子,听到感动的事,便认为是在作秀,是在欺骗。听多了腐败的故事,便以为当官的都在腐败。一听到坍塌事故,就会想当官的贪污了多少工程款……
2.成见不可有,远见不可无
与人相处,最高明的智慧是心无成见;成就自我,最重要的品质是远见明察。
成见好坏,不过心态一瞬的转变,累的是自己,轻松的也可能是自己。远见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一艘船是划到对岸,还是航向浩瀚大海,就要看它的目的地定在哪里。
真正优秀的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成见不可有,远见不可无。
3.摒弃成见
成见是我们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我们之所以常常犯错误,多半是因为这成见二字。
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他们因为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强意志成为抗击法西斯的英雄。但是,许多美国人也知道罗斯福相信占星术,有婚外情,是个烟鬼、酒鬼。英国的选民也知道丘吉尔有过两次被解雇的记录,每一天睡到中午才起床,上大学的时候就因为吸毒差点被开除。在竞选总统和首相的时候,他们这些劣迹,成为选民不信任的依据。人们知道他们是有能力和智慧的人,但是自己的成见又成为否定的巨大力量。当时,在美国和英国都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有关成见的争论,是相信自己的成见否定他们,还是相信他们对未来的许诺投赞成票,让选民们举棋不定。
幸运的是,美国和英国的选民都否定了自己的成见,人类因而拥有了两位战胜法西斯的英雄领袖。
2.例文:
擦去界线
偏见,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成见。它或许产生于一类人在另一类人面前自持的高傲,又或许产生于一个人对自身缺陷的自卑。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犹太人、黑人、女性------无数人遭受着“偏见”所带来的伤害。同是地球的孩子,这些人却被贴上“下等人”的记号。他们曾经被大量杀害、被当成物品、成为奴隶,而今,他们看似在“人人平等”的呼声中昂首挺胸站立起来,但隐性歧视依旧存在,现今职场上的女强人依旧徘徊在决策层之外。
我们一代代人都有责任去努力擦去偏见的界线!我们应拥有决心与信心去完成这项需要前赴后继的使命。
在大学课堂上,教授说:“黑人的智商显然比白人低------”当时在场的250人中唯有她,赖斯,激动地站起:“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黑人与白人一样努力,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还是大学生的赖斯正是在其父亲“四倍丰劳,八倍努力”的教诲下,满怀着要“捍卫肤色的自尊”的使命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
她的成功对于那些正在为消除偏见而奋斗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鼓舞!在我们突破偏见热爱自己的肤色、性别等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完善自身,向世界证明我们的能力,证明那些偏见是多么的荒谬。
除了历史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偏见,还有一种界线藏匿于人的内心深处,正是这种对自身缺陷的偏见,使一种自卑感有然而生,最终成为心灵的残疾。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残缺是难免的,而我们能做的,是接受自我,用勇气超越自卑,用自信增添我们的魅力。
伯森.汉姆是一名恐高症患者,当他徒手攀上世界第一高楼时,他笑着说:“我确实害怕爬上这么高的楼,但我有勇气往上爬“半步”,我坚信有这些勇气的积累,我就能克服心理病症对我的阻碍,攀上我追求的高度。”
擦去内心的界线,其实并非难事,只要我敢于面对自我的方方面面,勇于克服一道道内心的防线,那便是我们超越自卑,散发出自信的耀眼光芒的时刻!
擦去界线吧!有缺点的人才是可爱的,偏面悲观地看待缺陷终将使人格不尽完整,去除对缺陷的偏见,擦去阻挡我们走向自信的自卑界线吧,那样我们的视野会放得更远!擦去那些阻隔在人类平等路上的界线吧,那样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团结!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
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句、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进行立意。写作议论文时,中心论点一定要正确、明确、新颖,论据要力求充分,有说服力,论证思路要清晰,论证方法要多样。还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
审题过程:
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是社会现象类材料,说的是“偏见”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种成见,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偏见”,或者可能制造“偏见”。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偏见”,审题立意时,就要正确把握“偏见”的内涵,了解“偏见”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偏见,等等。
一、偏见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篇》指出“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
二、产生偏见的原因:有很多理论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如:最常见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认为偏见的习得途径与其他态度和价值观的习得相同。人们从他们的家庭、伙伴、大众媒体以及他们身处的社会中学会了偏见。生存环境: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国家、民族;媒体宣传导向、社会舆论。个人因素:情感倾向;价值观取向;竞争需求;认知片面;处世态度;观察事物方法;心理障碍等等。动机理论用来解释偏见是如何满足个体需要的,如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偏见起源于群体间的竞争,是“群体资源或权力必然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偏见是一种人格障碍。认知理论则认为,基于社会知觉的特点,即使没有经历引发偏见的社会化过程,没有群体间资源竞争或人格障碍的情况下,看似无害的认知偏差会导致偏见的产生。三、偏见的危害;四、对待偏见的态度;五、纠正偏见的方法。
关键词:偏见
参考立意:
擦去偏见的界限;
消除偏见是健康交往的前提;
与偏见说再见;
直面偏见;
不要用有色眼光看待生活;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别把偏见太当回事;
偏见,另一种执着;偏见不偏;
在偏见中健康成长;
偏见是认识事物的开始;
防止偏见,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此题可围绕“擦去偏见的界线”这一中心论点,首先解释什么是偏见,接着分析论证在社会现实中,偏见仍然普遍存在后,提出“擦去偏见的界线”观的点。然后举黑人也能获得成功的例子分析论证我们要突破偏见,擦去内心的界线。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1.封建思想“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勤俭持家,似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搭配。“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道尽了传统文化里对女性的歧视。这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觉得男孩是家里的支柱,是香火的延续。而女孩则是赔钱货,是别人家的。因此,重男轻女,在很多人成了理所当然。
2.被人否定的奥巴马当上总统。奥巴马不是黑人他有一半的人血统是白人,这也是他能得到美国白人支持的原因,再加上它的魅力是非常大的。作为一名黑人,他打破了美国的思想,他特别的鼓舞,而且他适应了当时时代的变化,所以他虽然是黑人,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不能达到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奇迹,也不是人们所说的不变的,就算是种族歧视他们也改变不了,只是为了自己利益。虽然有些人不认同,但是他的能力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他也会耍聪明,他把自己的演讲放到网络上来,让人们更清楚的记住他。
3.“捍卫肤色的自尊”的赖斯。在大学课堂上,教授说:“黑人的智商显然比白人低------”当时在场的250人中唯有她,赖斯,激动地站起:“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黑人与白人一样努力,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还是大学生的赖斯正是在其父亲“四倍丰劳,八倍努力”的教诲下,满怀着要“捍卫肤色的自尊”的使命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她的成功对于那些正在为消除偏见而奋斗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鼓舞!在我们突破偏见热爱自己的肤色、性别等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完善自身,向世界证明我们的能力,证明那些偏见是多么的荒谬。
4.张之洞对孙中山的“书生”身份。清光bai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du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湖广总督张zhi之洞,便用dao纸写了一张便条,让守门的传了进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问道:“什么人 ”当差的答,“回禀大人,是一个书生。”张之洞大不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道,“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竟敢称兄弟 ”守门官将条子交给了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也在便条上写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守门官将条子又传了进去,张之洞—看,“啊”了—声,连忙说:“请!”随即在府门迎接了孙中山。
5.孟德尔被偏见绊倒失败。第二次,孟德尔着重根据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证明。可是,伟大的孟德尔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尽管与会者绝大多数是布鲁恩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员,其中既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也有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家、藻类学家。然而,听众对连篇累牍的数字和繁复枯燥的论证毫无兴趣。他们实在跟不上孟德尔的思维。孟德尔用心血浇灌的豌豆所告诉他的秘密,时人不能与之共识,一直被埋没了35年之久!
6.忍受世人偏见的天才画家—梵高。
当我以一名“过来人”的目光重新审视偏见时,才发现偏见这厮总是在人们信心不足时乘虚而入,误导人生;但在百折不挠的勇者面前,它最终会不堪一击,落荒而逃。它是所有企盼成功者必修的人生一课,是一道令人伤痛而又催人奋进的人生方程式,它的根只有一个——永不言败!在未来迢遥曲折的人生征途中,我将一如既往地把自己这种“用实绩否定偏见”的斗士风范和钢铁逻辑融入整个生命流程,给那些受困于偏见畏葸不前的人们送上昂奋激越的人生范本,更给那些经常小觑别人滥发高见者以深刻的警醒:偏见对自己是一幕暴露肤浅叽叽喳喳的闹剧而已,对别人却是一阵暗中催人化蛹成蝶的密集的鼓点。
7.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8.叔本华在《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回中写道“思想家应该是聋子”,此话大有道理,否则耳根不清净身心受玷污,必产生偏见,继而产生假道学。但这只是被迫防范偏见。倘若要根除,怕只能不长心了。钱锺书说人人都有偏见,因为人人的心都是长在左边的,心是偏的便是偏心,偏心所以产生偏见,偏见侵蚀我们的头脑,于是思想也有所偏,这便是为什么但丁在《神曲》中写“地狱里连太阳也是冷清清,静悄悄”的和“魔鬼偏爱牛,所以常现牛形”的缘故了。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3.例文:
聆听内心的声音
当我们年岁渐长,“决定”成为了家常便饭。在我看来,一个具有理性判断的人,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一意孤行。当我们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之时,是该学会吸纳他人的经验,但更为必要的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聆听内心的声音,是明确自身的目标与愿望。是在不受外界的干扰下,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价值判断作出决定。
正如周国平在文章《在沉默中面对》中所说:“在人生的重大问题面前,任何言辞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只能在沉默中独自面对。”作为一个成熟理性的人,应该对自己本身的能力、热爱、价值观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即时老师、父母对我们再了解,内心的声音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听到。加入梭罗不曾聆听自己的心声,不曾勇敢地“与世隔绝”,那么今日《瓦尔登湖》便也不会存在;假如乔布斯不曾聆听心声,不曾作出辍学的惊人决定去追寻自己的热爱,那么还会有今天的“苹果”吗?
然而,聆听内心的声音绝非易事,我们总是被干扰包围。今日的青年人在择业时,身边往往充斥着各种过来人的借鉴。最为典型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国考”。有多少念了硕博的有志青年在现实的压力下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热爱,选择去追求一个“旱涝保收”的“铁饭碗”。生活也许因此而无忧无虑,但隐藏在内心的声音却将成为终生的缺憾。我们不能指责他们,但却遗憾他们没能再坚持一下,放大自己内心的声音,让自己追随他、勇敢一回。
因此,要做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正因为这是心之所向,所以无怨无悔。在真正的寂寞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辉煌。凡欲有所作为者,所走之路,所做之事,多为前人未曾涉猎,以一己之力,耐得住寂寞,披荆斩棘,方能有所成就。数学大师陈景润,把自己关在屋里,不问世事,唯有纸和笔作伴,十年如一日,钻研数学难题。这份寂寞终于有了回报,他的论文令世界数学办对华人数学家另眼相看,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这份辉煌,受后人景仰。
当然,上文所说的“干扰”与他人的意见并非相同。如果他人的意见对我们坚定形成正确的想法有益,那么并不能称之为干扰。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也曾说到要向自己的父母征询指导。
聆听内心的声音绝不是一意孤行,更不是绝对排斥外界的一切声音,而是用智慧来坚定自己的想法,用他人的意见来形成自己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人生无悔这一回。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1.审题:首先细读材料,可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这段话。解读这段话,“思想家应当耳聋”,指的是思想家不要过多地听取外界的声音;“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指的是只要听到外界的声音,受到外界的干扰,自己的头脑就难以保持冷静,无法独立自由地进行思考;“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指的是思想受到外界的干扰,就会产生偏见。综合起来说,这段材料的观点是:我们不要被喧嚣的外界影响,不要受到外界不同声音的干扰,要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安静,坚守本心,坚持自我,这样才能保证思想公平,不会产生偏见。
2.参考立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避免外界的干扰;屏蔽外界的声音;隔绝喧嚣,心静则平;偏见在吵嚷中产生。
3.行文结构:这篇材料作文可以采用“引议提联结”的结构去写作。首先引述材料内容,注意不要全文照抄,而是有选择地摘录、概括;其次,对材料中“思想家应当耳聋”“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简述原因。再次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的论证。论证的层次要清晰,论据要充分,循序渐进;还可以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再联系实际,谈一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内心的安静,避免偏见的产生;最后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并且要注意回扣题目。
4.写作素材:
(1)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叔本华在《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回中写道“思想家应该是聋子”,此话大有道理,否则耳根不清净身心受玷污,必产生偏见,继而产生假道学。但这只是被迫防范偏见。倘若要根除,怕只能不长心了。钱锺书说人人都有偏见,因为人人的心都是长在左边的,心是偏的便是偏心,偏心所以产生偏见,偏见侵蚀我们的头脑,于是思想也有所偏,这便是为什么但丁在《神曲》中写“地狱里连太阳也是冷清清,静悄悄”的和“魔鬼偏爱牛,所以常现牛形”的缘故了。心是长不回正中间的了,所以,我们想东西时不妨少用心而多用点尚未偏倚的大脑,便可杜绝偏见。当然,心上的有色眼镜是一定要取掉的,据艾克曼1830年同歌德的谈话中所述,歌德最讨厌戴眼镜的人。
(2)偏见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的一种大众主观思维意识的映射,它比傲慢更让人可怕。纵观数千年人类历史,傲慢与偏见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人类。傲慢的人多少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以及生活环境的熏陶,使他们感觉自己是什么"贵族"之类的上流社会人物,不屑与"小人物"在一起攀谈,玩乐。这种病有其历史根源,数千年的封建传统把人们分成了不同等级,这种等级制度产生了一种病菌,现在俗称"傲慢",得了这种病的人,大多数都是在"权力"与"金钱"的襁褓中长大的人,一个乞丐是很难被传染的,因为那违背了他们的生存之道。
(3)自信的道路,走向成功的登云梯。自信,它能引领我们达到更高的境界,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更多的是自信。还记得他“三落三起”后依然迈着坚定豪迈的步伐吗?还记得改革开放的春风刮到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吗?“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深圳巡礼,更坚定自信了走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正确。是的,没有人忘记。的确他没有高大伟岸的身材,没有强健的体魄。然而,却没有人敢说他不是一代伟人!这正是因为他的坚毅和自信,他的雄韬伟略,他的远见卓识。攀登这架改革开放的云梯,中国于是快速发展着。我们永远地记住了他——邓小平。的确,他们都已逝去。然而,历史却将他们定格在属于他们的时代和位置上,伴着时间这条江河的流逝,直到永远!因为他们走着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本色,他们潇洒,他们自信,不重复别人,绽放属于自己的灿烂炫彩。
(4)法国画家约翰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身边人都劝他不要执迷不悟,不能靠作画生活,就早日另谋生计。但他对周遭的声音置若罔闻,并没有停止作画。他的画更多的是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终于,他的坚持有了结果,成为名画家。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
(5)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于是相信别人,让别人决定自己有人说:“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于是闭目塞听,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看似是不可统一的矛盾双方,但二者却有统一的一面,它们正如我们的左臂与右臂,缺一不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别人。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赞同。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谁呢?当自己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时,就应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在当初改组女排时压力很大,任务很重,许多人劝他以“保险”为好。然而他力排众议,相信自己,起用冯坤等新将,最终改组成功,夺回了失去17年的奖杯。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建议,那金牌奖杯还有谁拿?正是在关键的时刻相信自己,陈忠和取得了骄人战绩。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由表及里把握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藏含义,挖掘出寓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材料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全面准确,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4.例文:
一个关于“偏见”的偏见
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
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倏”地钻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世事如此,人世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闷”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又偏爱所偏爱的。雪莱的《赠珍妮﹣﹣一个回忆》中对啄木鸟的描写中道:“鸟吸山更幽”,王籍名句中也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王安石的世界观与前面二位大相径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后人讥为拙笔,可见针对鸟叫,王安石认为是大煞风景的“鸦鸣鹊噪”,而雪莱和王籍则推为“莺啼燕语”了。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叔本华在《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回中写道“思想家应该是聋子”,此话大有道理,否则耳根不清净身心受玷污,必产生偏见,继而产生假道学。但这只是被迫防范偏见。倘若要根除,怕只能不长心了。钱锺书说人人都有偏见,因为人人的心都是长在左边的,心是偏的便是偏心,偏心所以产生偏见,偏见侵蚀我们的头脑,于是思想也有所偏,这便是为什么但丁在《神曲》中写“地狱里连太阳也是冷清清,静悄悄”的和“魔鬼偏爱牛,所以常现牛形”的缘故了。
心是长不回正中间的了,所以,我们想东西时不妨少用心而多用点尚未偏倚的大脑,便可杜绝偏见。当然,心上的有色眼镜是一定要取掉的,据艾克曼1830年同歌德的谈话中所述,歌德最讨厌戴眼镜的人。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的关键句为“当别人认为你是偏见的时候,不要急于否认自己;当不能接受别人的时候,也不要急于给人戴上“偏见”的帽子”,这句话指引考生思考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偏见”,如何看待别人的言行。如果有人发表了对自己的见解,应该好好思考,自己是不是有这个问题,因为“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有时候面对偏见,完全可以不用理会。看到别人身上有不足时,需要审视自身,正确认识他人。总之,先谨思,再慎言。如能站在自己与他人的角度,辩证的谈对偏见的认识,更容易写得深刻。
【点睛】本题是一则材料型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