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七年级上册
期末古诗文默写易错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碣(它原意指高大的岩石,所以是石字旁。)
沧海(“沧”指水的暗绿色,所以不要写成“苍”)
何(“何”是“多么”的意思,“水何澹澹”指水波摇动得多么厉害不要写成“河”。)
澹澹(指水波荡漾的样子,所以是三点水旁。)
竦峙(“竦”指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立,所以是“立”字旁;“峙”多形容山直立,耸立,所以是“山”字旁。)
丛(“丛”指聚,树木丛生,指树木聚集而生,所以不要写成“跟从”的“从”。)
丰茂(指茂盛、茂密,所以不可能是“风”。“茂”里面没有一点。)
萧瑟(“萧”最下面的两点呈“八”字摆开,不要随意乱写成内八字或两点都朝右,会视作不规范。“瑟”有一撇。)
幸甚至哉(字面意是“庆幸得很,好极了”,“甚”最下面是个“八”,不要写成“儿”;“哉”的最后一笔有一撇。)咏志(字面意是“用诗歌来咏叹我的志趣、感情,不要写成别的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子规(指杜鹃鸟,本来写“子归”也行,但课本上写“子规” 。)
啼(不少学生“啼”“蹄”不分。这里是鸟叫是“啼”?跟“马蹄”的“蹄”无关 )
闻道(“闻道”是指听说,“道”是说,怎能写成“到”?)
溪(有学生右边写成一撇下面丢掉点点撇)
寄(有学生写“奇”让“大”字包吞“可”, “可”的一横很长的,“大”只在这一横上面显得很小好不好?)
夜郎(“夜郎”一般指古夜郎国,不要写“夜朗”。)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舟(明明有两点,有学生只写一点)
绿(右边左下角是点提,不要写成“水”字左边的横撇。)
潮(“潮”这里指潮水,不是“朝”。)
风(写字不讲究规范把右边的横折弯钩/横斜钩写成横折,不钩上去。)
帆(个别奇葩的人会把右边的“凡”写成“风”)
悬(上面的“县”里面是两横,不是三横哟!)
残(个别奇葩的人会把右边写成一横两撇,)
春(个别奇葩的人会把下面写成“目”)
达(个别奇葩的人会在“大”字身上加一点?)
归雁(分不清“雁”“燕” :诗词里有“雁”,它描景一般与秋天有关,表达感情一般与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有关,这就叫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大雁——其实就是野天鹅,鸭科动物——是候鸟,它本是北方的鸟,秋冬天北方太冷,不利于繁殖和生长,它们就会飞到南方下蛋、生长;到春天北方天气回暖,它们再回北方老家。它们这样的南迁北移容易让游子想起自己的四处奔波,所以人们就习惯性把它与思乡的情感捆绑在一起了。而“燕”的文化意义,一般与春天、爱情,或人事代谢等有关。)
洛阳(“洛阳”是个地名,在洛水这北,历史上做过都城,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学生写成“落阳”,历史知识缺乏?)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藤(错最多是把下面的“滕”写成“腾”,看来学生只知有“腾”,不知有“滕”。)
风(写字不讲究规范的手残党会把右边的横折弯钩/横斜钩写成横折,不钩上去。)
瘦(一是病字头上两点不紧附在撇上,把整个字弄成两点水旁,二是写“叟”的上半部,那一竖不知要穿透横。)
夕阳西下(把“夕阳”写成“西阳”,把“西下”写成“夕下”。“夕阳”不是“西阳”还需要解释吗?)
涯(个别奇葩的人会在“涯”上加个“山”字头,他于是自造了一个字。)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要注意“峨”有山字旁,“眉”没有山字旁。)
轮(个别人把右边的“仑”写成“仓” 。)
影(写成“引入”。)
羌(这个字错的人太多,第6笔是一撇,必须穿过三横一直撇下来。)
三峡(“三峡”不是“山峡”。我国“三峡”那么有名不知道,写错?)
渝州(很多人把“州”错写成“洲”。“州”是古代的地理区域划分单位,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样的名称,如杭州、广州、苏州、渝州等。而“洲”指一块大陆和附近岛屿的总称,如亚洲、非洲;或指河流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如香洲、三角洲。)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多见错误是把“岐”写成“歧”。岐王,中国古代王爵称呼之一,始见于唐。中国历史上一共有14位岐王,其中李氏4人,王氏一人,赵氏3人,耶律氏1人,元蒙古族4人,朱氏1人。诗里的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易错字提示:无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书上说“回乐烽”是烽火台名,所以是“火”字旁的“烽”。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寂寥(“寥”是宝盖头,不要“寥、廖”不分,“廖”一般是个姓。)
碧霄( “霄、宵”不分,“霄”指天空,所以有词叫“云霄”“九霄云外”,“碧霄”指蓝天。而“宵”指夜,所以有词叫“通宵”“宵夜”。)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窗(偶尔有人写错此字,要看清笔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哀( “哀”“衰”不分,此处是“哀伤”的“哀”,“不自哀”是说自己不哀伤。戍(戌、戍、戊,三字分别读xū、 shù、 wù,书写差别在于中间部分,口诀叫“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戌”是地支的第十一位,“戍”指军队防守,“戊”指天干的第五位。本诗这里是戍shù轮台,防守在轮台这个地方。)
夜阑(“夜阑”指夜将尽,夜晚就要过去,中间是个“请柬”的“柬”不要写错。)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簇(“簇”是“簇拥”之意,想不明白下面“族”有学生都会写错,少写一次撇横。)
马蹄(分不清“啼”“蹄” 。“啼”是鸟兽啼叫,“蹄”是马、牛、猪的脚。)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易错字提示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前是“说”(通“悦”)后是“乐”不分清,随意乱写,两字意同。)
传(这个字错得最多的是笔画,它的正确笔画只有6画,是:1撇、 2竖、 3横、 4横、 5竖折撇、6点。学生会把右边的上部写成“土”,这是错的。同理“转”他们也会错。)
从心所欲(粗心的学生会写“随”心所欲。)
罔(1. 是把它的同字框写成门字框;2.里面的笔画写不对。应该是:点撇横,不是草字头;再加一个“亡”字,“亡”字决定了它的读音。)
殆(偏旁是“歹”,不是别的。)
陋(在写最后一笔竖折时把竖写太高,高到和“丙”的那横比肩或高过,这不规范。)
知之、好之、乐之(接连三个都是“之”,而不是“知”,粗心的学生能全错成“知”。)
疏食(“疏”不是“蔬”,是粗疏的意思。)
曲肱(“曲”要念第一声,指弯曲。“肱”容易写错。)
于我如浮云(“于”是“对”的意思,“于我”:对我来说。学生因不理解意思,会写成“与”。)
焉(偶有学生写错,要注意观察字形与复杂的笔画。)
择其善者(“择”是选择的意思,学生不容易写成“则其善者”。把“善”写错的也特别多,要特别注意它的第3、4、5、6画是横、横、横、竖,再写点、撇,错写的学生不懂“羊”的那一竖是直穿下来的。 )
逝者(不会写“逝” )昼夜(有学生写不对“昼” )
帅(帅”“师”不分,)夺(这里的“大”是要盖住下面的“寸”的,不少学生错在这里。。)
笃(这个字较生僻?“笃”是笃定、坚定的意思。)
近思(不要把“近”写成别的同音字,“近思”意指思考近来的事、当前的事。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易错字提示
淫慢(这词的确生僻,意指“放纵怠慢”,要记一记。)
励精(不要写错“励”,它意指振作、振奋。)
险躁(“躁”指浮躁,不要写成火字旁。)
治性(不懂学生为什么“冶”“治”不分。治性: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这里的“驰”原意是疾行,这里指(年华)迅速逝去,学生分不清“驰”“弛”,乱写。)
遂成枯落( “遂”“逐”不分)
穷庐(不懂学生为什么不会写“庐”,会错成广字头下面加个卢。)
复(不懂很多学生为什么把里面的“日”写成“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