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单元要求: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票”。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讲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具体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和纸的特点。
(3)能解释幕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3、教案内容
分配建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及祖国的热爱之情。
4、地位与作用:
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课文中强调了古人把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上或写在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层层深人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材料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同时体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联明智禁才干,为世界文明进步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课标分析
《纸的发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下的一篇说明文。主要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瞻前联后,“围绕一个意思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曾出现过,要求是在习作中“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而本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与第三单元“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也有关联,是第三单元语文素养的进一步巩固与提升。
本学段课标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纸的发明》一课,可以运用抓住关键词来提取信息,归纳主要内容。关键词如何找?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图表里有一个例句:“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个句子里包含了人物、事情两要素,那么就可以判断其余表格里填写的就是这两要素。结合时间横轴,在文中找出来的表示时间、人物、事情等关键词就可以找出来了,这就是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三要素找出来后就可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段意整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而课后练习第二题则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继续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在文中圈圈画画,这是方法的迁移运用和提升。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上学期已初步了解“围绕一个意思写”,这学期“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从“试着”到“写清楚”,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更具体。同时,概括段意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找关键词的方法对他们而言比较模糊,必须要具体到找什么关键词,如:时间、人物、事情,这样指向性才强,对他们来说也比较简单。
紧扣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引导,以读促思,在思考中感悟。以说促写,读、写、说结合,落实“以学生语言发展为本”这一目标。同时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学定教,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生本课堂,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得意得言,得法得能。同时,适度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分享交流,为学生语言发展寻求阅读量上的支撑。
学科:语文(部编版)
年级:三年级
课题:《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 认识“创、存”等 9 个生字,读准“累、切”等 4 个多音字,会写“伟、录”等 11 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 15 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任务情境
介绍传统文化引进情景任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一: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3、指导识字理解词语。创造、保存、普及、制作、蔡伦、欧洲。
4、认识多音字便,字典识字,情境识字
5、伟大贡献完成任务一汇报,了解造纸术贡献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纸的发明过程完成任务二
任务二 默读 2、3、4 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填写在共学单。学生汇报学习抓住关键句子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2.纸的改进完成任务三
任务三
小组合作,阅读讨论:在不同的时代,造纸术经历哪些发展过程?有什么优缺点?
指名分工:一个是记录能手:用关键词记录大家的发现。一个做朗读高手代表小组,朗读展示,一个做阅读侦探就告诉大家这个时代,跟造纸有关的重要事件是......最后一个是评论家说说这个时代“纸”的优点(缺点)是......
(1)、汇报造纸术发明以前。读课文,概括文字记录在哪,评论优缺点补充资料,了解记录的缺点
(2)、汇报西汉时代读课文,概括文字记录在哪,评论优缺点
(3)、汇报东汉时代读课文,概括文字记录在哪。
(4)造纸过程找出造纸过程圈出造纸步骤观看视频理解步骤不可调换用自己的话说造纸过程
3.纸得传承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补充资料了解造纸术的伟大
(四)传承传统文化宣讲回归情境学生宣讲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其实我国古代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
如:
正确辨别方向的---指南针
使用字模反复排版印刷的----活字印刷术
被誉为东方医学名著的---《本草纲目》
可以遥测千里之外地震方向的---地动仪
祖冲之准确算出——圆周率等---等。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传统文化讲给家人听。
课后反思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票”。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讲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在教授这节课的时我以儿童的视角设计任务情景贴近生活。任务目标明确。下面就我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直接导入,任务明确。本单元人文主题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课下搜集的传统文化导入: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年的历史吗?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承至今。通过观看图片引入从传统文化,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桥文化馆、纸文化馆、名画展馆。设立任务中华造纸文化博物馆要征收“小小宣讲员”。创设在博物馆参观的情境,采用“小小宣讲员”的形式来学习。激发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好胜欲。
二、学习字词,由浅入深。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掌握大部分字词,教师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在讲解重点字词、多音字。出示多音字的在字典里的意思,让孩子们在语境中辨认多音字,最后由学生总结多音字的读音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己总结规律加深印象,拓展到生活中。
三、紧扣文本,深挖教材。本堂课紧扣“传统文化”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语文要素展开。首先本课教学围绕 “伟大贡献”这一关键词展开,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理解什么是“伟大贡献”。然后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同学们读、勾画、填写、提取关键信息。再在思考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接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时代讨论“在不同的时代,造纸术经历哪些发展过程?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为后面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做铺垫。最后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引导学生圈画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词,揣摩作者这样编写的用意,在“找、读、品、诵”中体会蔡伦造纸的不易以及劳动人民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精神。最终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及传承的原因。
四、在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进入博物馆为游客宣讲的环节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讲解了解了造纸的发明过程。最后又介绍中国古代其他伟大发明,引导学生感受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对祖国富强的追寻,升华了主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了今后的教学方向:
1、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设计任务群活动更应注意“语言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一定是核心内容,各种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2、我们要明确“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要目的,是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