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0:0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囊萤夜读》修改后教学设计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的全新解读
教材分析:
《囊萤夜读》是小学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第18课《文言文二则》其一。从单元整体角度来看,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成长”,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单篇内容的角度来看,《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人车胤学习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赞美了古代儿童勤勉学习、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囊萤夜读》短小精悍,从体式上,教学侧重点在于渗透单元人文主题“成长”。
教学内容:
我基于本单元、本课的教材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主要设计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释读古文。学生读通读懂《囊萤夜读》。
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学以致用。根据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要求,选择《战国策·秦策》之“锥刺骨”的故事作为补充,学生在学习一篇(《囊萤夜读》)基础上,运用古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以点带面,学习致用。
三、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整合。古文学习,往往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天文、历法等多方面的常识性知识,我根据《囊萤夜读》教材内容和学生古代知识盲点,选择了“晋朝”和“书”作为古代历史和古代科技发展的整合,实现跨学科整合教学。
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的学生,平均年龄11岁,他们在以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古文知识和学习经验,具备一定古文学习能力;但不可忽视的是,四年级学生古文知识和阅读经验较少,古文学习和阅读能力有所不足,心理上对古文学习有畏难情绪。针对具体实际学情,教师组织教学古文时,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 “趣味”和“活动”指导学生学古文,逐渐消解学生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通过跨学科整合,引导学生在古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2.学生能学以致用,以古文“锥刺股”片段,作为主题拓展。
3.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历史朝代-晋朝和“书”的发展经纬。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学以致用,以古文“锥刺股”片段,作为主题拓展。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历史朝代-晋朝和“书”的发展经纬。

教学过程:
学程一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释读古文
1.图片导入
同学们认识图片里的小虫吗?看样子大家都认识,是的,图片里的小虫就是萤火虫,读准后鼻音,是火虫,不然火虫要生气的!喔?有的同学还玩过?!既然玩过,那你们知道萤火虫有什么“神奇”之处吗?-没错,萤火虫能在夜晚发出美丽的光芒。今天啊,就让我们走近晋朝的小少年车胤,看看他是如何“玩”萤火虫的吧!
2.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也强调预习要求,课上检查学生预习效果,以读正确读音、读准确停顿为标准。注意强调“囊”字的书写。
3.出示学习任务单一
学习任务单一:
(1)同桌互相朗读《囊萤夜读》,用“——”画出朗读过程中的疑难点。
(2)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4.预设:(1)“胤恭勤不倦”和“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存在读音和停顿难点。
请生1读,请生2、生3指正,并说明指正理由。直到学生读正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读准古文字音和停顿的方法策略。
停顿方法一:借助注释。
注释①中《晋书·车胤传》和注释②“恭勤不倦”的解释,可判断第一句的准确停顿是“胤\恭勤不倦”,古文停顿的标准之一是人名后自然停顿。
停顿方法二:借助释义。
借助注释和插图可知,“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意思大致可以解释为:夏天就用白色的口袋盛装很多萤火虫用来照亮“书”。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那停顿的位置就很明确了,即“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常情况下,我们学习古文是先读通,再解释意思,但应灵活看待这样的顺序,当我们无法读通时,就可以尝试借助释义找准停顿位置,然后尝试读通句子。重要的不在于顺序,而在于能否帮助同学们达到学习目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有明确的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增强语文积累与梳理的意识,交给学生语文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学程一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累、梳理、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策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和策略学以致用。第二则古文以及笔者为学生拓展所准备的古文片段,都有同样学习方法的实践应用。)
学程二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学以致用
1.活学活用
18课《文言文二则》除了《囊萤夜读》,还有一篇《铁杵成针》,文中有一停顿长难句,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学程一总结的两种方法,解决难题。
2.知识拓展
《战国策·秦策》之《苏秦以连横说秦》有一段古文,是关于苏秦“锥刺股”发愤的,同是刻苦学习的同主题拓展。
3.思维训练
《囊萤夜读》这则故事虽是只有两句话的短文,但其中却蕴含了一组因果关系,同学们能发现吗?
4.出示学习任务单二。
学习任务单二:
(1)同学们,你能用我们总结的停顿方法,尝试为《铁杵成针》中的“逢老媪方磨铁杵”画出停顿符吗?
(2)中国古代读书人发愤读书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师为同学补充了一则故事片段,同学们能用我们已经积累的学习古文方法,尝试理解这个片段吗?
出示片段:(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囊萤夜读》这则故事虽是只有两句话的短文,但其中却蕴含了一组因果关系,同学们能发现吗?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预设:胤之所以“博学多通”,是因为“恭勤不倦”“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明确的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所设计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古文的基础上,通过辨析、思考、讨论、探究等方式,发现故事中隐藏的因果关系,学生会从思考的过程,思考的结果中,收获巨大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
学程三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整合
1.认识晋朝,了解历史朝代常识。
2.理解《囊萤夜读》中“书”即“竹简”的历史和科技发展原因。
3.出示学习任务单三。
学习任务单三:
(1)课前任务:请同学们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工具书等查找资料,了解车胤所生活的“晋朝”是怎样的朝代,你知道中国历史经历了哪些朝代?
(2)为什么《囊萤夜读》故事中说“书”,但插图却是竹简呢?是插图画错了吗?你能联系问题(1)和课前所查找的资料,说说原因吗?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有明确的教学提示: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笔者基于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历史、科技发展,拓展学生知识和文化视野,丰富语文学习的纵深与综合。)
作业设计:
1.背诵《囊萤夜读》。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2.运用所学的停顿方法,画出小古文《欧阳修苦读》中的停顿符。
(设计意图:此环节两项作业,既达到让学生对本课学习文言文方法的巩固、迁移,学以致用,又让学生传承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