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寒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寒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08: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寒食教学设计
古诗解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或传说故事有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彰显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寒食》写的是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典型的意象和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了长安城寒食节的白天的春日美景。“春城”一词,使得这首诗开篇就呈现出一种美好的感觉。“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开花”,也不说“落花”,而说“飞花”,一个“飞”字,更富动态,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可谓这首诗的点睛之笔。“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明着是写花,而暗中却写风,意味无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一个“斜”字,也十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柳枝在东风中飘动的婀娜姿态。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天,后两句则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权贵。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唐代写寒食节的诗,还有孟云卿的《寒食》和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对比这几首诗,我们都会发现,诗人不单单只是在写寒食节的习俗,习俗的背后其实都是另有所寄托。借助资料读懂这些习俗背后所寄托的情感,是教学所应该更进一步达到的要求。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品味诗句,想象画面与情景,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的主要习俗。
3.通过借助资料和拓展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写寒食节习俗背后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古诗里的传统节日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我们学过的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下面考考大家!下面请大家看图片,猜古诗,说说古诗中所写的传统习俗。
PPT依次呈现:
王安石《元日》:燃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插茱萸
林杰《乞巧》:望月、乞巧
杜牧《清明》:诗中未明确写有什么习俗,你知道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呢?
二、初读古诗:了解寒食节的习俗
其实清明节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吗?
1.呈读古诗《寒食》,了解诗人韩翃
PPT呈现: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因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其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2.了解诗人韩翃的趣闻
《寒食》这首诗写出来之后,被广为传播,这其中还流传一个故事呢:唐德宗因为特别喜欢这首诗,就决定要赏赐韩翃,可是当时还有个地方官员也叫韩翃,传圣旨的侍臣搞不清楚是哪个韩翃,就只好请问皇上。唐德宗说,哪个韩翃?就是写《寒食》的那个啊!怎么样,是不是特别有趣呢!韩翃也因为这首诗,被皇帝赏识,做了官。
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注意读好诗句的节奏。相机学习生字“侯”。
4.参看注释,你了解到古代的寒食节什么习俗呢?
交流,反馈: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寒食。这也是寒食节名字的含义。
5.那么,寒食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
PPT介绍寒食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在极度缺乏食物悄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重耳补充营养。重耳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名利,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见,情急之下令人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吃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随着岁月变迁,寒食节的习俗逐渐融入了清明节。
三、品味诗句,体会习俗背后的情感
1.品味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这联诗句描写的是寒食节长安城白天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寒食节到了,京城长安到处都飞舞着美丽的花瓣,青青的柳枝也在轻轻地随风摆动。
(2)这联诗句中,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好,你觉得是哪两个字呢?圈一圈,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交流反馈:一个“飞”,一个“斜”。这两个字,写出了风一吹,花瓣纷纷飘落,柳枝随风飘动的动态美。
(3)“春城无处不飞花”,改为“春城处处都飞花”好不好呢?
交流反馈:“无处不飞花”,通过双重否定,更加强调了春天的长安城,到处鲜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3)长安城里一定有树木,诗人为什么单单写“御柳”呢?你知道吗?
预设:可能是长安城的柳树特别多;也可能是柳枝随风摆动的画面特别美……
其实,写“柳树”也是与习俗有关的。出示资料: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记载,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4)朗读诗句,读出画面感。
2.品味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这联诗句描写的是寒食节长安城傍晚的景象。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傍晚时分,皇宫里正忙着传递蜡烛,轻轻的烟雾飘散在那些王侯们的家里。
(2)寒食节是禁火的,不能生火做饭,也不能点灯。那么,皇宫里为什么还在传蜡烛呢?这其实也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
出示资料:寒食节不能点火,寒食节结束时,皇帝以烛点燃榆柳之火赏赐大臣,以示特别的恩宠。
(3)诗人又为什么特别写“轻烟散入五侯家”呢?出示资料(详见PPT)
(4)诗人韩翃写寒食节,不写百姓人家禁火、吃寒食的习俗,而偏偏写“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景象,这又是为什么呢?韩翃这首诗,只是单纯写寒食节的习俗吗?
参考:这首《寒食》,也被认为是一首讽刺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流露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宦官得宠专权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讽刺。
3.带着这样的感受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阅读,对比中体会不同情感
1.拓展读第一首:唐代孟云卿写的《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补充资料:诗人是关西(陕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节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说说这首诗中写了寒食节的什么习俗,习俗的背后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漂泊他乡,生活贫苦,思念家乡。
2.拓展读第二首: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这首与寒食有关的诗,写寒食断火的习俗背后,又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抒发了诗人因生活贫困的无奈与感慨。
3.比较三首写寒食的唐诗,你有什么发现呢?
三首诗都不是单单写寒食节的习俗,而是通过寒食习俗,另有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