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5 21:5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国史十六讲》写道:“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二里头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2、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之际,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 )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和工商业繁荣
C.中心城市人口众多
D.货币流通十分广泛
4、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监察三公九卿
5、河西之战后,置酒泉等郡。武帝时期向河西移民大约15万人,“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政府“赐田宅什器,假以犁、牛、种、食”,但不准再迁回内地。据此可知,汉代河西移民( )
A.获得免除徭赋的优待 B.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C.具有兵农合一的特点 D.改变了当地的生产方式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7、唐代科考中,进士科考时务策、杂文,这可以使应试者运用儒家理论发挥才情,明经考试远较进士为易。唐中叶以后,应明经试的大多为北方的旧家子弟,应进士试的则多为南方的平民阶级。唐代名臣出身进士科甚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考试内容体现了儒学独尊 B.进士科地位的上升反映出官员素养提高
C.科举考试使南北文化差距加大 D.唐代经济文化重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
8、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之害大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 B.设枢密院,管理地方军事
C.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D.派文官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9、“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朝“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C.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D.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10、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哲学挑战下,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连接,使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理论形态。这里的“新儒学”兴起于( )
A.先秦 B.西汉 C.两宋 D.明清
11、宋元时期,民间崇拜的神灵对象发生了变化:中唐以前只在荆州受崇拜的关羽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奉为专门守护城市的神祇,受崇拜程度几乎与土地神相当;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盛行妈祖崇拜。这一现象说明( )
A.思想观念受社会环境变迁影响 B.文化教育发展促进信仰多元化
C.各民族政权并立促进文化交融 D.战乱频繁冲击了社会传统伦理
12、元朝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13、下表是古代中国几个不同时期文学成就概览。表中③处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时期 作者人数 作品数量 经典语句
① 2200多 48900多首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② 133多 19900多首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
③ 200多 1600多种剧目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4、明朝万历年间“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延千言,不如禁密片语。”明神宗“虚己委(张)居正”,但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及后中官愈重,阁势愈轻,阁臣反比厂卫之下”。可见,内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 )
A.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 B.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程度
C.内阁的权力是否受到制约 D.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
15、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广种甘蔗,泉州一带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也较多地种植烟草。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
B.明清时期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
C.美洲传入的作物是当时主要经济作物
D.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6、黄宗羲将君臣伦理比成后天的、可进退的“师友之道”,为臣者“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由此可知,黄宗羲( )
A.力图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B.开始对传统伦理进行反思
C.否定君主制追求民主平等 D.主张构建新型的君臣关系
17、下表是1403-1790年间部分年份中国人口发展情况表。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03年 1741年 1762年 1790年
人口数量 0.66亿 1.4亿 2.0亿以上 3.0亿以上
A.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B.农耕经济的发展
C.北方民族向内迁徙 D.赋税制度的调整
18、“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19、清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下令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太四府一州的漕粮一律走海运,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粮,按照每石一两三钱的价格折成白银,转运到京城或者就地充当军饷。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漕运制度的衰落 B.国内局势的动荡
C.南方经济的发展 D.列强侵略的加剧
20、清末画报曾刊《铁人善走》一图,配文道,美国一博士独出新法,用铁铸一人形,高六英尺,口衔吕宋烟一枝。腹中藏有机器炉鼎,以火燃之,其人即自能行走,迅捷异常。当时见者疑为生人,初不料其为块燃之顽铁也。呜呼,技至此,可谓神矣。由此可知,当时( )
A.工业革命成果在中国迅速传播 B.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国人视野
C.“师夷长技”的思想获得认同 D.列强资本输出影响经济发展
21、列宁在论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时写道:“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这表明列强( )
A.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 B.开始觊觎中国边疆领土
C.对外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 D.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22、下图是近代某文章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其作者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严复
23、有学者指出,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证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为克服这一“狭隘性”( )
A.清廷承认了义和团的合法性
B.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群众性反割台斗争此起彼伏
D.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维新浪潮
24、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25、据北洋政府工商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的工矿业工人只有60多万,加上海员、铁路工人也不过100多万;到了1919年,中国工人增加到200多万,此外,当时还有1000多万城市手工业雇佣劳动者和店员。这一变化( )
A.源于清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 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C.为中国民主革命转变提供条件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必然结果
26、《盛京时报》在1921年之后的“小说”征文中明确要求投稿须用“白话”语言创作,内容上也特别要求“勿为肤浅之言”,如“春之爱”征文要求“须以风光绮丽之文字,为细腻之描写,以明春之爱育万物,无所不用其慈”。《盛京时报》的“小说”征文( )
A.关注社会时局的变化 B.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协助北洋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27、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使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査、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C.有利于促进民众对社会和国家事务的关注
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
28、1921年7月23日,有15人在上海一幢小楼里秘密召开会议,为了安全,中间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最终完成了会议的议程。后人将此次会议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这次会议( )
A.体现了勇于探索的担当精神 B.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C.开创了中国式革命的新道路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29、《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30、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31、“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敌人的追击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武昌起义 D.红军长征
32、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就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中村粲的叙述意在( )
A.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 B.为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辩护
C.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危机寻求出路 D.为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寻求策略
33、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这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A.促进了国家统一的完成 B.引发了社会矛盾的转型
C.引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 D.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34、全国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B.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35、陕甘宁边区有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有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36、1939年6月,国民政府西迁成吉思陵途经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安排了盛大的迎灵和祭祀活动。之后,边区政府在延安建立成吉思汗纪念堂,每年举行两次公祭大典。这些举措( )
A.体现了国民政府的社会教化活动 B.传递了边区政府维护合作的善意
C.加强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D.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
37、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这反映出( )
A.中国抗战的艰巨性 B.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C.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D.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
38、下图是中国抗战时期某次会战形势图(局部)此次会战在抗战史上的地位或者意义是( )
A.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C.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抗战信心 D.是华北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
39、1943年,华北日军发表年度综合战果,“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15000次,与中共的作战占七五成,交战的二百万敌兵力中,半数以上都是中共军”。这说明( )
A.中共领导的抗战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国的计划
B.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C.敌后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40、下图为“二战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参战数据示意图”。它反映了( )
战争持续时间(年) 军民伤亡人数(百万)
A.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B.国际力量的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C.抗日战争结束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材料题
41、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据注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
材料三:清朝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韁城,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42、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文化属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址,故C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有较大的权力,反映了分封制下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而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均不属于生产力层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4、答案:A
解析:依据所给材料中“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中可以看出,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A。
5、答案:B
解析:西汉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置郡县,同时实行移民实边政策,这有助于西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免除移民徭役的内容,排除A项;兵农合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移民实边主要从事的依然是农耕,并未改变当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国在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简称蜀,蜀国在西南方;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吴国在东南方。故B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实务策和杂文等并不属于儒家经典,仅据此并不能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转移至江南地区是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南北的文化差距并不能通过南北方考生的应试内容来判定,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集读书、考试和做官于一体的官吏选拔制度,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主要的选拔科目,其地位的上升必然有利于各级官员素质的提高,故B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派文官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故D正确;增设参知政事、设枢密院、大力提倡文治不是“分治大藩”,故ABC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9、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的大发展被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指的是宋代商业发展实现了某种突破。其突出表现是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A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宋朝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的理学阶段;据此依据材料“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连接,使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理论形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排除AB。D明朝错误,排除。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元时期,理学思想盛行,而关羽是“义”的化身,并成为“全民信仰”。该时期,城市发展比较快,城隍成为守护城市的“神祇”;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妈祖成为商人和渔民的共同信仰。据此可知,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故选A项。社会信仰的多元化主要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文化教育”无关,排除B项。虽然在宋元时期有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是文化的交融与信仰的变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题干所述史实述及的是社会信仰,而不是“社会伦理”,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元代的行政区划釆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这种划分使得区域之间的联系较为困难,排除A项;这种做法不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这种做法不能起到扩大统治区域的作用,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关汉卿是元朝剧作家,故C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明神宗前期“虚己委(张)居正”,参与中枢决策,能发挥重要的辅政作用,主要取决于它同皇权的关系,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神宗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阁臣反比厂卫之下”是源于阁权的膨胀,威胁到了皇权,D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正式机构,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取决于皇帝,而非影响力、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程度和内阁权力是否受到制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南业性的农业经营增多,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的烟草,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反对旧式君臣关系,主张构建新型的君臣关系,故选D项。材料中黄宗羲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未涉及封建制度,排除A项;黄宗羲之前的李贽也对传统伦理进行反思,B项中的“开始”错误,排除;黄宗羲并未否定君主制,排除C项。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达,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推丁入亩”制度也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故明清人口增长得益于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B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根据“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它”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选B项。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853年”和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使得南方各省经济和交通遭到破坏,因此出现材料现象,B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漕运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而非衰落,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南方的漕粮运输情况,不能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太平运动对南方经济造成了破坏,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而非列强侵略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B。
20、答案:B
解析:据题干“配文道,美国一博士独出新法,用铁铸一人形,高六英尺,口衔吕宋烟一枝。腹中藏有机器炉鼎,以火燃之,其人即自能行走,迅捷异常。当时见者疑为生人,初不料其为块燃之顽铁也。呜呼,技至此,可谓神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美国钢铁冶炼业的生产情况,与中国传统的手工工场冶炼业发展反差巨大,冲击了国人视野,B项正确;题干只是强调“清末画报曾刊《铁人善走》一图”,未涉及工业革命成果在中国迅速传播,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清末画报曾刊《铁人善走》一图”,反映西方冶炼业的发展,而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而是反映的“清末画报曾刊《铁人善走》一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
21、答案:A
解析:由材料“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论及的是《马关条约》签定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表明列强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列强就一直觊觎中国边疆领土,排除B项。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材料涉及的是割让领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排除D项。
2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部分目录,结合所学可知,该文章是张之洞的《劝学篇》,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康有为和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D两项错误。故选:B。
2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重金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新政的破产,也使得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而不触动基本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由此掀起了旨在变革政治体制的维新变法运动,D项正确,排除B项;清廷承认盲目排外的义和团具有合法性,并不利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排除A项;反割台斗争针对的是民族危机的加剧,并不是指现代化的“狭隘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D
解析: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认为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而不是体现出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当时社会现实不相符,而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只是当时的表现之一;C.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社会改良的含义;D.分析材料信息可见,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即共和政体严重脱离了中国的民间社会,表明该学者认为共和制难以根植于中国社会。故选:D。
25、答案:C
解析:C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在1919年已增加到200多万人,还有1000多万城市手工业雇佣劳动者和店员,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数量不断增多,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C项。此时清政府已被推翻,材料反映的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进一步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民族资本家倡导的结果,排除B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
2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盛京时报》的“小说”征文明确须用白话语言创作,“春之爱”征文要求“明春之爱育万物,无所不用其慈”,这体现《盛京时报》关注人性,这说明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选B项。从材料看不出时局的变化,故排除A项。文学革命的兴起并不是由《盛京时报》的征文促成的,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盛京时报》征文与北洋政府的关系,故排除D项。
27、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五四运动后民众组成团体,讨论国内外大事,关心国家大事,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题干中群众团体的成立,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改变,排除D项。
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次会议是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员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体现了勇于探索的担当精神,A项正确;中共二大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创了中国式革命的新道路,排除C项;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排除D项。故选:A。
2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并结合所学可知,1922-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是,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工人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革命积极性迅速增长,而非工农群众,A项错误。1922—1923年抗日战争尚未开始,不存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项错误。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30、答案:B
解析:从这一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可以看出,革命浪潮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以长江中游为中心,传统政治中心华北地区也深受冲击,在近代中国史上只有国民革命运动有如此影响力,B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仍然牢牢控制华北地区,当时农民对革命运动的参与非常有限,排除A项;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后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与农运中心为两湖地区不符,排除C项;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为自北而南,当时农运中心为华北地区,排除D项。
31、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撤退,是一次战略转移,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只有红军长征能够体现材料的特点。故选:D。
32、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强调的是“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可知这一时期是1929年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根据题干“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日本的目的是把中国东北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故A正确;“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且不是“满蒙”地区,排除;CD不是题干主旨。
3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故D正确;ABC选项的表述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故选:D。
34、答案:C
解析:C.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就为避免了日军掠为己有,为持久抗战保存了物质基础,这是最重要的意义;ABD.都不是最重要的意义,故排除。故选:C。
35、答案:B
解析: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选:B。
3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9年6月,国民政府西迁成吉思汗陵途经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安排了盛大的迎灵和祭祀活动。之后,边区政府在延安建立成吉思汗纪念堂,每年举行两次公祭大典。”可知,边区政府对成吉思汗进行公祭,体现了成吉思汗事业的成功,由于他能团结人民,甘苦与共,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纪念成吉思汗,主要是学习他的团结民族和抵御敌人的民族主义精神,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边区政府的行为,而非国民政府,排除A项;1939年,国共已经实现二次合作,同时对成吉思汗的祭奠是在弘扬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政权建设信息,排除C项。故选:D。
3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爆发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材料没有反映出敌我实力对比,无法体现出抗战的艰巨性,故A项错误;西南地区是抗战大后方,不是主战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湖南和四川民众抗战的决心,全民抗战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D项错在“最”故D项错误。
38、答案:D
解析:根据“抗战时期”和图示内容可知这次战役是在抗战时期发生在山西境内的一次会战,所以应该是太原会战,太原会战是华北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D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排除A项;太原会战发生时敌后战场还没有开辟,百团大战还没有爆发,排除BC项。故选:D。
39、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43年”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与中共的作战占七五成,交战的二百万敌兵力中,半数以上都是中共军”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当时抗战的中流砥柱,D正确;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国的计划是在战略防御阶段,A错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是在1945年,B错误;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C说法欠妥。
40、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显示,中国的抗战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的伤亡代价最大,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故D项正确。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国际力量对中国的支持,且本身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抗战胜利后,中国香港与澳门仍被西方列强占领,故C项错误。
41、答案:(1)从“和亲”到反击战争(或北击匈奴)。
(2)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3)举例: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意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
解析:(1)依据材料“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从“和亲”到反击战争。
(2)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军事征服;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如下: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依据材料“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等结合所学知识意义归纳如下: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
42、答案:(1)分配土地的办法: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核心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2)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功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行动:土地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解析:(1)依据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农民平均主义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并结合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思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角度回答。
(3)依据材料三“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可知是土地革命时期;第二小问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反帝反封建角度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