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凉山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5 21:5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凉山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文献记载中尧舜时期权力的辐射范围涉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但考古学显示,与其对应的龙山文化时代,其范围远达不到文献记载的广泛性。据此可知( )
A.文献记载一定准确 B.尧舜确系虚构人物
C.考古助力还原历史 D.中国迈入封建社会
2、战国时期某流派思想家认为:“古者圣王以人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下列与其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流派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孟子
3、秦始皇即位之初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号曰皇帝,闻太古有…死而以行为溢。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除溢法。这反映了( )
A.王权与神权结合 B.中央集权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的理念 D.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4、如表是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统计表。据此可知( )
赋税项目 政府财政收入 小农纳税量所占比
田租 34.4亿(五铢钱) 62.8%
算赋口赋(人头税) 38.7亿 80.5%
更赋(农民代役税) 50.2亿 100%
合计 123.3亿 83.5%
A.农业是政权的经济基础 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D.国家财政压力加大
5、据史书记载,西汉初年,“汉典旧事,丞相所请,(皇帝)靡有不听。”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对应措施( )
A.设置刺史制度 B.盐铁专营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中朝
6、如表是某历史研究小组制作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表,其中①②处分别填写( )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政权更迭① ② 文艺成就达到高峰
A.藩镇割据人口南迁 B.民族交融纸币出现
C.北方战乱建安文学 D.士族政治南方开发
7、与之前的人才选举权归于地方不同,隋唐科举允许各个阶层的人“怀煤自列于州县”,接受国家的考核和选拔。由此可知科举制(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速朋党政治产生
C.阻碍阶层流动 D.推动藩镇割据出现
8、如图为唐朝吴道子的《释迎牟尼降生图》局部,内容是印度释迦牟尼降生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到寺庙朝见自在天神的情景。虽为异域故事,但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是中国人的形象。这反映了( )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佛教本土化趋势 C.中央集权的衰落 D.道教影响力最大
9、宋代的禁军数量多力量强,待遇也最好,而厢军(地方军)待遇差,从来不训练;乡军(民兵)、番军(边境民族军)不是正规军,更不如厢军,这种“重内轻外”的方针,本质上反映出( )
A.军事战斗力的弱化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三冗”局面形成 D.边防压力的消减
10、日本学者加藤繁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一一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一一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物开门了。”材料反映出宋代( )
A.城市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 B.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政府监管
C.逐渐突破严格的坊市界限 D.社会成员的身份渐趋于平等
11、《墨客挥犀》记载:“今人于榜下择婿……尝有一新后辈少年,有风姿,为贵族之有势力者所慕,命十数仆佣致其第……既至观者如堵。”“须臾有衣紫金者出曰:某惟一女,亦至不丑陋,愿配君子,可乎?”少年鞠躬谢曰:“寒微得托迹高门,固幸,待更归家试与妻子商量看如何”,众皆大笑。该现象反映了( )
A.取士不问家士,婚姻不问阀阅 B.社会风气开放,婚姻恋爱自由
C.科举的兴盛导致了婚姻不自由 D.士族势力的强大导致寒门势微
12、元朝在行省划分时将山川之险融入区域之内,形成了区域间犬牙交错,相互牵制的地理格局。这样做( )
A.彻底实现地区之间的和平 B.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C.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D.维持了地方原有划分
13、明朝的监察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对于外派巡查地方的监察官吏,采取定期更换的政策。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监察制度的严密 C.官员素养的提升 D.地方治理的效力
14、明代织染局人例管色绒二名、管段数六名、管花本一名、催料六名、捡绣匠八名、挑花匠一十四名、看堂小甲二十二名、花素机匠一千一百七十名……,每道工序都有专门负责的工匠来织造,这反映出( )
A.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 B.明代纺织品的精美性
C.手工业人员的需求大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15、明清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 )
A.“存天理,灭人欲” B.“去伪存真”的童心说
C.“致良知,知行合一” D.“工商皆本”
16、晚清以来中国的自产银远不足以应付国内的通货需求,其中七成左右仰赖进口。如今,却不是流入,而是流出,时人把“一年数千万之纹银为外洋席卷”。与该现象可能有关的是( )
A.中国贸易顺差扩大 B.鸦片走私贸易猖獗
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民族工业不断发展
17、洋务企业因创办之时,华人未暗其事,亦不得不借材异地。针对这种现象,洋务派( )
A.建立北洋舰队 B.发展新式教育 C.引入民间资本 D.推行制度改良
18、1901年,慈禧太后与朝臣希望在大乱之后迅速举行乡试,以团结士心和恢复清政府权威,而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联合表示反对,迫使清廷同意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举行。该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
A.大力的推行“皇族内阁” B.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C.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D.成功挽救统治危机
19、如图是漫画《一年来之回顾》是辛亥周年纪念所作,图片上人物背后由四个部分组成:政治上“推倒专制”,如今又“死灰复燃”;昔日官僚“匿迹销声”,如今又“争夸经验”;昔日帝国主义外交上“承认为交战国”,如今又“协议处分支那”;昔日国民“延颈企踵渴望共和”,如今则是“小民无米为炊”。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农民群体
C.切实改善了国人的生活条件 D.未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20、1915年,一位思想家指出:“晚清以来的中西学之争和新旧之辩,经历了器物上的‘师夷长技’、制度上的变法维新和民主革命,然橘逾淮则为积,在西方行之有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屡屡碰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先进的知识分子( )
A.全面否定西方文化 B.确立“联俄联共”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主张“尊孔复古”
21、某同学为写一篇小论文收集到一些资料(1)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让中国人看清了西方列强的真面目。(2)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潮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观念转变。请为他的论文选择一个最适合的题目( )
A.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亡之路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C.中国近代外交面临严重困境 D.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的否定
22、与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材料可用于印证( )
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偶然性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合理性
C.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的彻底破裂
23、如表是关于抗日战争期间某次战役的报道,这场战役是( )
重庆《力报》 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阴谋,坚定了全国的抗战意志,而使一般动摇妥协分子无以其逞。
四川《国民公报》 使一切悲观、失望、动摇、妥协心理的谬误,都被充分暴露出来,从此抗战必胜,更加不容有丝毫的怀疑。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24、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中共中央东北局带领青年在农村积极宣传“大纲”的内容和意义,还建立起贫雇农委员会,作为各地区平分土地的领导机构。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C.瓦解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D.促成了解放战争最终胜利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洋开发在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成就。先秦时期便诞生了“耕海”传统。逐渐发展出“以海为田”的经济结构和“以海为农”的农业意识,这与海洋贸易的逐渐没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海洋文学的创作也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内容,如唐代的《镜花缘》中描述了一个“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以讽喻现实中的人情世态。从总体上看皆为彰显儒家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中国海洋主权的侵犯,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清晰地认识和接受了列强在海洋秩序中的主导性。他们认识到这场千年未有之变局来自于海上,欲兴邦强国,需重视海防。随着主权观念的逐渐生根萌芽,近代中国开始不断主动维护海洋主权,孙中山提出恢复海洋主权亦为实行三民主义所必须的思想。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据理力争收回被列强侵占的海陆主权,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拒绝签字也展现了中国对维护海洋主权的决心与态度。
——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国际海洋事务当中。然而国际现行海洋秩序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美国主导的“自由航行”秩序的霸权护持功能愈加清晰,其合法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上捉襟见肘。
——孟晓宇《中国海洋秩序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洋开发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海洋秩序观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启示。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场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1858-1927)和梁启超(1873-1929),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希望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80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使一些中下层人士骤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
——据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整理
材料三 百日维新时期,光绪名义上“亲政”,实际上在变法决策上仍严重受制于慈禧。在旧势力盈朝的情况下,光绪却缺乏应有的稳妥方案及相应的策略,激进态度迅速加剧了新旧势力的矛盾。
——王亚芳《维新运动失败原因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的著作,并说明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维新运动中的除旧措施及其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某校历史社团开展关于“古代文学艺术之美”主题的活动,设计以下活动。
(1)探寻古代文学。填写出下列文学作品的时期。
时期 作品
① 《诗经》
② 《史记》
③ 《齐民要术》
④ 《蜀道难》
⑤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 《红楼梦》
(2)了解艺术作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下图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含有对历史史实和古代社会现象的高度总结,请任选一则文学艺术作品,以“文学艺术与时代的互动”为主题写一段鉴赏。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的相关特点可知,前者可能因传抄和个人主观一端等原因出现错误,后者则通过科学技术等手段挖掘当时的文物还原现场,故考古能帮助人们还原历史,C项正确;“文献记载”可能因传抄和个人主观一端等原因出现错误,不一定准确,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尧舜两人是否存在的考古资料,排除B项;中国在秦朝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人性恶”,“起礼义、制法度”可知是战国时期儒家荀子的主张,孟子也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D项正确;孔子和老子都处于春秋时期,排除AB项;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不能“子议父,臣议君…除溢法”可知皇权至高无上,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神权”色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知文化专制是否到达顶峰,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税收项目及其占比可知,秦汉时期,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农民纳税量占比很高,说明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自于农民缴纳的赋税,说明农业是政权的经济基础,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农业税收,无法得知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排除B项;材料中农业税是主要财源,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收入,无法得知支出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中“丞相所请,(皇帝)靡有不听”可知汉朝初年丞相权力较大,威胁皇权,影响君主专制,汉武帝时期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D项正确;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也即设置刺史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削弱丞相权力,排除A项;盐铁专营是加强经济方面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出现士族政治,经济上南方开发,D项正确;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朝,排除A项;纸币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建安文学属于文化方面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接受国家的考核和选拔”可知,科举制把地方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官员的选拔程序,与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无关,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科举制对朋党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怀蝶自列于州县”可知,科举制自由报考,推动阶层流动,排除C项;藩镇割据的出现是节度使权力过大等因素造成,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虽为异域故事,但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是中国人的形象”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佛教在唐朝的发展,而非突出儒学独尊;排除A项;材料体现唐朝佛教的特点,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中画作以佛教故事为题材,未涉及道教,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禁军在数量上和待遇上,都优于地方军、民兵和边境民族军,说明“重内轻外”使军权集中于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军事战斗力的弱化是表现,不是本质,排除A项;“三冗”局面指冗官、冗兵、冗费,题目只提到军事方面,排除C项;“重内轻外”会导致边压力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从严格的坊市分治到北宋末年庶人都可以任意面街造物开门,这说明坊市界限被打破,C项正确;城市商业功能增强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宋代政府仍然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平等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材料中贵族榜下择婿,选择的对象是寒门子弟,说明两宋时期的婚姻观念不再看中门第,而是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A项正确;婚姻恋爱自由是错误的,与北宋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婚姻不自由不是由科举制度导致的,排除C项;北宋时期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在行省划分上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目的是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彻底实现地区之间的和平”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和“四等人制”,无法体现“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元朝为了防范地方割据,在行省划分上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改变了一些历史上原有的地域划分,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对地方的监察较严密,同时定期更换监察官,明朝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力度,本质上反映出君权的强化,A项正确;监察制度的严密是表现,不是本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监察,不能反映官员素养,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监察后地方治理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织染的每道工序都有专门工匠负责”,说明手工业的专业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织染出来的产品,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对人员的需求大,数据无法支撑这一观点,排除C项;材料“织染局”是官营手工业,且占主导是一个比较性结果,不能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也即格物就是“正物”,端正自己的内心。王守仁还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也即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C项正确;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排除A项;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提出“去伪存真”的童心说,排除B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晚清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一年数千万之纹银为外洋席卷”可知白银外流严重。结合所学,18世纪末,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泛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B项正确;白银外流是因为输入中国的鸦片大量增加,这会造成进口扩大,贸易逆差扩大,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且解体的过程是逐渐和长期的,排除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会减少进口依赖和减少白银外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亦不得不借材异地”可知,洋务运动企业缺乏技术人才,随后发展新式教育,B项正确;建立北洋舰队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引进民间资本是洋务运动中民办企业的创办方式,排除C项;洋务运动不涉及制度改良,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清朝中央政府希望在大乱之后迅速举行乡试,而一批地方官员联合表示反对,迫使清廷同意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举行,清朝中央政府因为地方官员的反对而改变初衷,反映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受到挑战,B项正确;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最终仍然未能摆脱被推翻的命运,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死灰复燃”、“承认为交战国”等相关信息,可知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知农民群体的思想变化,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农民群体,排除B项;根据材料“小民无米为炊”可知,人民生活没有多大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材料中的思想家反思了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不能真正得到巩固的原因,结合所学,民国初年,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彻底批判,推动国民的思想解放。因此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思想家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理念,而非“全面否定西方文化”,排除A项;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排除B项;“尊孔复古”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三则材料展现了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等,故最适合的题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B项正确;社会各阶层的范围扩大了,主要是无产阶级,排除A项;只有第一则材料涉及外交,排除C项;学习俄国并未否定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适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B项正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排除A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是南昌起义,排除C项;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的彻底破裂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分共”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战役是在华北地区、取得了胜利,粉碎了敌寇阴谋,坚定了全国抗战决心,百团大战发生在华北地区,打破了日军的“囚笼”,取得了胜利,D项正确;太原会战失败了,排除A项;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排除B项;武汉会战发生在武汉,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的大纲和相关举措,使农民分得了土地,这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A项;这些举措发生在解放区,与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无关,排除C项;这些举措有利于解放战争的发展,但促成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1)起源早,历史悠久;海洋农业化(以开发海洋的农业功能为主);海洋儒家化(体现了一定的儒家色彩)
(2)列强占据主导作用;海防与国家富强紧密结合;主动维护海洋主权。
(3)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建立公平合理的海洋秩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中国话语权。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海洋开放的主要特点根据“先秦时期便诞生了‘耕海’传统”得出是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逐渐发展出‘以海为田’的经济结构和‘以海为农’的农业意识,这与海洋贸易的逐渐没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得出海洋农业化;根据“从总体上看皆为彰显儒家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得出海洋儒家化。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海洋秩序观的新变化根据“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清晰地认识和接受了列强在海洋秩序中的主导性”“中国据理力争收回被列强侵占的海陆主权”得出列强占据主导作用;根据“他们认识到这场千年未有之变局来自于海上,欲兴邦强国,需重视海防”得出海防与国家富强紧密结合;根据“随着主权观念的逐渐生根萌芽,近代中国开始不断主动维护海洋主权”得出主动维护海洋主权。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根据“美国主导的‘自由航行’秩序的霸权护持功能愈加清晰,其合法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上捉襟见肘”得出,推动全球海洋治理要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在推动全球海洋治理过程中应建立公平合理的海洋秩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中国话语权。
26、答案:(1)著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意图: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裁撤绿营;剪发易服等。
弊端:改革操之过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
(3)原因:外部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变法过于激进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目的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著作:根据“维新运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的著作是《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体现了维新派利用儒学推动维新变法。
主要意图:根据“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希望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意图是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减少变法阻力。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措施:根据“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得出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根据“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得出裁撤绿营;根据“9月5日,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得出剪发易服等。
弊端:根据“由于裁撤面较宽,使一些中下层人士骤然失业,难以度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改革操之过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根据“实际上在变法决策上仍严重受制于慈禧。在旧势力盈朝的情况下,光绪却缺乏应有的稳妥方案及相应的策略,激进态度迅速加剧了新旧势力的矛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守旧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并且变法过于激进,有些措施不得当。
27、答案:(1)①:春秋战国(先秦时期)②:汉朝③:北魏④:唐朝⑤:宋朝⑥:清
(2)①: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②: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井文化的发展
(3)《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北宋汁京繁华的城市景象。画中人物众多,有贵族、平民、读书人、商人、手工业者等,作者细腻地描画了勾栏瓦肆、大型商船等情景,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市井文化在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中推动了《清明上河图》等世俗画的出现,并进一步发展适应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①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②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③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④《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⑥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图①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反映民族交融加强,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图②为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反映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井文化的发展。
(3)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中国。任选一则文学艺术作品从创作时间、基本题材、具体内容、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信息等方面分析论述。例如: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北宋汁京繁华的城市景象。画中人物众多,有贵族、平民、读书人、商人、手工业者等,作者细腻地描画了勾栏瓦肆、大型商船等情景,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市井文化在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中推动了《清明上河图》等世俗画的出现,并进一步发展适应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