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20 文言文八下《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20 文言文八下《马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4 16:1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
八下——《马说》
一、文学常识
1、《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
祗(zhǐ):同“只”,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称颂,称道。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能千里:能走千里/才能。
才美:才能和长处。
见,同“现”,表露。
且:将。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
尽:全部发挥。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道:正确的方法。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2):恐怕,表推测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虽:虽然
知:懂得。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是
【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策: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三、内容要点
【文意概括】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全篇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现实。
【重点问题】
1、《马说》用怎样的方法写了千里马的遭遇?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千里马与“常马”进行比较,说明千里马有“常马”不具备的“才美”,应该“不相等”,而事实上千里马却没有得到该有的对待,只能混迹于“常马”之中,最终“骈死配槽枥之间”,讽刺了封建统治埋设人才的现实。
2、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4、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5、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
四、阅读题典
【题源】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①,而马群遂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夫冀北马多天下②,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马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③。”
注:①马多天下:马比天下其它地方多。②不为虚语矣:不算是虚夸之语了。——节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或: (2)食:
(3)策: (4)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读甲文,说说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小题4】甲乙两文都有人说“无马”,你是怎么看的?(2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五、牛刀小试
【题源】2014中考山东烟台卷
【题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 http: / / www.21cnjy.com )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题源】【2014中考湖北孝感卷】
【题文】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 http: / / www.21cnjy.com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1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