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22:2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细微之处见真情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学校语文组
1、研读课标,解析单元
2、联系要素,确定目标
3、搭建支架,构建任务
4、导向成果,学生实践
1、研读课标,解析单元
01、解析单元
人文主题:舐犊情深
01、解析单元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味。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语文要素
02、语文要素
02、语文要素
02、语文要素
03、单元核心概念
《慈母情深》 《父爱之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口语交际》 《习作:我想对你说》
有感情地朗读和琢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从小舟入手,关注细节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作者难忘的场景,感悟父爱。 通过朗读找出细节场景的描写,结合生活实际个人感受体会父母表达爱的不同。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父母爱的方式的看法和感受。 联系生活实际,用恰当的语言以书信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把握场景融情,细节见情。通过多种方式地读,找出场景和细节的描写,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个人感受,背景资料等,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和情感态度。
2、联系要素,确定目标
04、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
学习障碍点
1、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2、借助关键词句理解和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感受人物品质特点,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
4、能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5、通过写一件事、某个喜爱的地方、一个事物,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阅读方面:在“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个方面课文中的写作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是有距离的,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支撑,切身感受并不是那么深刻。
表达方面:学生虽然学会了表达感情的方法,但选材和细节处展现情感的方法在运用时是有难度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主要包括:“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方面 。
05、单元目标
05、单元目标
1、认识“魄、抑”等3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26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37个词语。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3、理解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默读课文,学习概括场景。通过课文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蕴含的感情,感受父母与子女之前的爱。
4、正确认识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同表达方式,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6、用书信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5、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搭建支架,构建任务
01、主题设定与任务构建
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字里行间都是爱,纸短情长话感恩
单元主题
学习任务
任务一:爱的品鉴会
任务二:有温度的爱
任务三:见字如面
学习活动
活动一
爱的初体验(口语交际)
活动二
爱的丰富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活动一
寸草春晖《慈母情深》
活动二
爱的分享会
活动二
润物无声
《父爱之舟》
活动一
见字如面吐真情《习作:我想对你说》
学生语言
实践活动
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并能联系实际与父母交流
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体会作者描写场景细节当中,蕴含的感情。
说说在我的梦里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落实人文主题
不同方式的爱
无私的母爱
深沉的父爱
字里行间表达爱
落实
语文要素
能尊重别人的观点,
对别人的发言给予支持
边读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字里行间的母爱。
说说作者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作业设计
回家后与父母真诚交流,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方法表达感恩之情和自己的期望。
推荐阅读《母爱似海》
课后练笔,推荐阅读,整本书阅读《母亲》
课内拓展,对比阅读《背景》,课外拓展,推荐阅读《父爱如山》
用合适的方式把信交给父母
联系生活实际,用恰当的语言以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写信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用合适的方式把信交给父母
字里行间都是爱,纸短情长话感恩
单元主题
学习任务
爱的品鉴会
有温度的爱
见字如面
学习活动
课时安排
2
5
3
作业设计
舐犊情深 见字如面
作业设计
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02、分析教材 整合教学
口语交际
亲子交流卡
活动一:爱的初体验
活动二:爱的丰富感
语文园地
日积月累 课外
活动一:寸草春晖
活动二:润物无声
活动一:
见字如面诉衷情
活动二:
爱的分享会
03、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任务一:
爱的品鉴会
活动一
活动二
爱的初体验
爱的丰富感
活动一:爱的初体验
亲子交流卡
前置任务小提示: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填写亲子交流卡,任意选择书信、演讲、图文并茂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形成作品
姓名 日期
我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典型事件介绍
发生的时间 地点
在场的人物
父母的话
具体事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课例解说
01、教材分析
默写课文,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场景抓住细节,描写体会父母不同的看法。
通过了解作者长大后对这件事的认识,体会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
指向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
02、教学目标




1
2
3
4
会认“誉、励”等6个生字,正确认读“腼腆、谨慎”等词语,联系上下文,“腼腆、得意扬扬”等词语的理解。
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感上的变化。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小练笔表达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通过品读感悟和交流探究,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抓住描写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谈谈对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
03、教学设计
活动一、解题导入 激发情感
03、教学设计
活动二、问题探究 以读促悟
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抓住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谈谈对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
学习单
核心素养:抓住关键词句,结合生活实际,个人感受等,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和情感态度。
03、教学设计
活动三、联系生活 拓展文本
设计意图
在了解作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对作者成长的巨大影响。在拓展的过程中,通过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父母之爱,正确看待他人评价,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学习到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03、教学设计
活动四、总结全文 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
《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最幸福的一晚》 邱红波
《拐弯处的回头》 陈果
任务二:
有温度的爱
活动一
活动二
寸草春晖
润物无声
任务二:有温度的爱
01、文本解读
吴冠中的《父爱之舟》,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回忆性词抒情散文,读着读着,就被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慈父深情所打动,叫人不由得就想起自己的父亲来。
文中通过具体事情中一个个特别的场景和细节朴实而真挚地表现着,借由梦,深情回忆了父亲对作者点点滴滴、深沉暖心的爱。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构思和表达,以下是我们团队的教学设计。
02、学习活动
(一) 学习 目标 定位 1、读通读熟课文,结合语境或运用其他方法,自学生字新词,丰富字词积累。
2、带着疑问和期待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梦中出现的一个个场景,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深沉深厚的父爱。结合场景和细节,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完成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小练笔。
3、对比发现具体事例的异同和父爱给作者带来的真切感受、体悟,多层次体会“父爱之舟”所蕴含的含义。阅读推荐,课外进一步落实阅读方法的使用。
具体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初读全文,概括场景
画作导入,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梳理场景
1用第二单元学到的速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结构,并初步感受文章写法。在这一部分学习中明确,场景就是在特定时间、地点、环境等特殊背景下人物的活动。
2交流概括课文内容:课文以梦为引,围绕“父爱之舟”一共写了七个场景:卖茧买枇杷、动心换客房、带我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供“我”上学、摇橹送“我”去报考、为“我”缝补棉被。
具体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二:聚焦场景,感受父爱
默读课文,品悟交流
1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中的词语和句子,完成学习单后全班交流,指导朗读。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
2学习文中第三自然段“动心换客房”,第四自然段 “逛庙会”这两处场景描写,抓住关键词、句交流感受。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场景、细节,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出了作者的情感。概括来说,我们的学法可以分为这三个步骤:一找,父亲为我做了什么;二想,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三读,读出父子深情。)以备第二课时迁移运用。
具体学习活动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品味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父亲深切的爱。(重点)
2、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及作者生平资料,表达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的原因。推荐阅读书目清单。(重点)
3、结合自己的理解,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完成小练笔。(难点)
具体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聚焦场景,感受父爱
1、回顾场景,引出“爱”的细节
出示征稿启事,动画播放吴冠中的江南水墨画。小结:不仅画里有舟,他的文章也有舟,请同学们跟随作者的名字再次踏入他的“父爱之舟”。
出示问题:你刻哪些场景和舟有关呢?引导学生回顾场景。
具体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聚焦场景,感受父爱
2、关联内容,体会“新滋味”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5-9自然段,圈画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词句并做好批注,针对这一学习活动,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提示和批注小贴士,(板书:读场景 品细节)
交流中出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家庭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深入感受细节描写的好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文字背后“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激,以及字里行间默默流淌着的父慈子孝的温情。这里我们融合了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二部分的学习。
具体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家庭情况资料的加入,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个人感受,同时在多形式的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到一个个场景中的细节描写下的父子之情。
具体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二:联系生活,感受父爱
梳理文中四次写到小船的内容,出示核心问题: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学生交流后小结:我在父亲的爱中一点点成长起来,是期望之舟,是理解之舟,更是人生之舟。(板书:人生之舟)
在你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也有类似文中作者的经历,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三部分,完成小练笔。
具体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三:推荐阅读,迁移运用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了“读场景、品细节”展开学习,读懂了作者的心,理解了父爱如山的情,真切体会了“父爱之舟”题目的深切内涵。
课余,我们可以去找找这些作家笔下的父亲一一进行阅读。
《父爱之舟》散文集 吴冠中 《背影》节选 朱自清
《写给父亲的诗歌》 冰心 《父亲的严厉》 莫言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普通人》 梁晓声
《挥手》节选 赵丽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习,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的感情基础上,将作者场景触情的写作手法在小练笔中加以运用,达到迁移运用的效果。
任务三:
见字
如面
活动一
活动二
见字如面诉真情
爱的分享会
任务三:见字如面
任务三:见字如面
活动一:见字如面诉衷情
教学目标
能借助生活中的
事例来表达感情的
1
能借助场景描写和
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
2
3
能借助书信形式
来表达感情的
任务三:见字如面
活动一:见字如面诉衷情
学习活动一:
习作导航:说什么
1
学习 学习活动二:
习作导航:怎么说
2
学习活动三:
习作导航:怎么教
3
4、导向成果,学生实践
单元作业目标
1、掌握本单元应掌握生字、词语,巩固课内所学基础知识。
3、能理解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默读课文,能通过课文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4、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5、了解巴迪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两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通过对比阅读,培养语文阅读核心素养,通过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培养乐于探究的能力。
字里行间都是爱,纸短情长话感恩
字里行间都是爱
纸短情长话感恩
基础性作业
要素性作业
拓展发展性作业
初识父母之爱
细品父母之爱
表达心中所爱
活动一:抓取镜头,品味场景
慈母情深
父爱之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活动二:迁移运用,综合训练
活动一:见字如面,表达爱
活动一:丰富多彩,表达爱
活动一:返璞归真,品味爱
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
前行,有坚实的脚步
展望,有坚持的目标
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