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63 现代文九(上)第四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63 现代文九(上)第四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4 16:5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文课文复习——九(上)第四单元
一、课文点睛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根深蒂dì固 汲jí取 孜孜zī不倦 压榨zhà 锲qiè而不舍
2、词语解释。
(1)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4)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5)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6)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重点句段】
1、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2、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重点常识】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2、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重点问题】
本文内容: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造性思维,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有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还要持之以恒。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 huáng
2、词语解释。
(1)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重点句段】
1、《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重点常识】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国的物理学家。
2、“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重点问题】
格物致知的含义:格物致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 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即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第15课 短文两篇
【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怡yí情 狡黠xiá 诘jié难 睾gāo 吹毛求疵cī 要诀jué
2、词语解释。
(1)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5)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 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4)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5)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重点句段】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重点常识】
1、《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英国的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2、《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 ,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3、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4、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5、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6、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7、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
8、议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重点问题】
1、内容要点:(1)读书好处是“怡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傅彩和长才”。 读书的方法是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读书的功效是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2)“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2、本文论证方法:(1) “盖天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比喻说理,说明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比喻说理生动深刻,通俗易懂。(2)文中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这是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省xǐng悟 玄xuán虚 搽chá 诓kuāng骗
【重点句段】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重点常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
【重点问题】
“中国的脊梁”的含义: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斗争更伟大。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鲁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中国人”作了阶级分析,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二、阅读题典
【题源】山东省聊城2014年中考语文最新模拟试题
【题文】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5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1分)
【小题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2分)
【小题3】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 “总”“只”“一味”任选一词加以赏析。(3分)
【小题4】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3分)
【小题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3分)
【小题6】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3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小题5】
试题分析:首先点明修辞手法,抓住“脊梁”一词,根据文意理解作者是赞美什么的,要用评价语“生动形象”“感彩丰富”“感染力强”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6】
试题分析:举几个为国报效做出巨大贡献的现代名人,说明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对国家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牛刀小试
【题源】湖北省黄冈市2014 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经典短文,回答23-24题。(4 分)
①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②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 ( http: / / www.21cnjy.com )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族,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 位当过大学校长,有100 多位教授、80 多位文学家,60 多位是医生,还有1 人当过副总统,1 人当过大使,20 多人当过议员。这个家族给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中有300 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 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 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 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美国政府为了拯救这个家族共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的巨款。两个家族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      。
③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鲁迅先生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曾说过:“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翻开历史,在我国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规、家训,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如周公的“一沐三捉发,      ”;孔子的“     ,无以立” ;诸葛亮的“ 淡泊以明志,    ”;朱伯庐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以及周总理的10 条家规等均是。④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23.阅读短文,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结论句。(2 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24.根据你的积累,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相关名句。(填写两处即可)(2 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题源】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品味瑕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在美国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缺憾的人性。”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15.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16.下面是对本文的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两句谚语,目的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瑕疵,从而逐步走向“完人”。
B.用最美女神维纳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只残缺的手臂,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美”这个观点。
C.本文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论证结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第③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瑕疵的玩具,就能超越完美的经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
17.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18.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 “瑕疵”,你肯定有感受。请你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