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24 诗词曲五首
京,这里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第一课时
一、资料链接
岑参(约715--770), 代 诗人,江陵(今
湖北荆州)人,世称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代表作是《 》。现存诗三百多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多有描写。
其诗与 齐名,后人多并称“ ”。
【名家名作】
唐
边塞
岑嘉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高适
高岑
【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 ,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
风光为题材的诗。
出塞诗
唐代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
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
调昂扬。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岑参( ) 散( )入 狐裘( )
锦qīn( ) 都( )护 冷难着( )
hàn( )海 lán( )干 ( )饮归客
琵琶( ) 羌( )笛
yuán( )门 风chè( )红旗
【字音字形】
cén shēn
sàn
qiú
dū
zhuó
瀚
衾
阑
yìn
pí pá
qiāng
辕
掣
⑧〔饮〕
⑨〔掣〕
⑩〔中军〕
〔辕门〕
〔翻〕
①〔胡天〕
②〔锦衾薄〕
③〔控〕
④〔着〕
⑤〔瀚海〕
⑥〔阑干〕
⑦〔惨淡〕
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理解词义】
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拉开(弓弦)。
穿。
指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淡。
宴请。
指主将。
领兵将帅的营门。
拉,扯。
飘动。
【针对训练】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互文的手法,
从侧面衬托出雪天的严寒。
B.“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军中宴饮画面,
表现出军中生活的多姿多彩。
C.“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出归途山高雪滑,
十分艰险,更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
D.本诗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
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B
B项“表现出军中生活的多姿多彩”理解有误。
【参考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坚韧的牧草都被吹断,
胡人居住的地方刚到八月就下起了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遍地吹来,
好像是千树万树上雪白的梨花盛开了一样。
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帐幕,
穿着狐裘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将军都护的手冻得都拉不开弓弦,
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的身影,
雪上只留下一道道马蹄的印迹。
【参考译文】
沙漠上纵横交错着大片的冰层,
万里长空都凝聚着暗淡的阴云。
主将在营帐中安排酒宴宴请归客,
奏响胡琴、琵琶与羌笛来助兴。
傍晚时分,营门前大雪下个不停,
红旗被冻得僵硬,风扯着也无法飘动。
轮台东门送你(武判官)回京城,
你离开时大雪盖满了天山的路。
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二、品读鉴赏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
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
天宝十三载(754 ),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时所
作的一首 诗。
【背景资料】
送别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内容:
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炼字、手法:
“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 。
北风之猛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 之情,表明 。
惊奇
雪下得大,下得早
“飞”字勾勒出一幅 的画面。
雪花漫天飘舞
运用 ,以 写 ,以 喻 ,
设喻新颖,造语奇警,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既写出诗人的
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 风光。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
春景
冬景
梨花
冬雪
欣喜
奇异壮丽
“忽如”写出了“胡天”的 , 之态,
再次传达出诗人 、 的心情。
炼字:
修辞:
画面:
变幻无常
大雪来得急骤
惊喜
好奇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遍地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上雪白的
梨花盛开了一样。
三、课后达标
1.朗读并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品读鉴赏
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从 描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 的
手法,从侧面 ,表现了 生活,
反映了战争的 及其 ,同时为 场
面渲染了 气氛。
内容、手法:
正面
天气寒冷
互文
烘托天气寒冷
军营将士的苦寒
艰苦
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送行
悲凉
“百丈冰”“万里凝”运用 的修辞手法,通过
描写表现雪中酷寒,勾勒出 的沙漠雪景,
写出诗人的 ,也说明前途 。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炼字:
“愁”“惨”渲染饯别时的离愁别绪,写出诗人
之情。
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
修辞:
结构上:
,由 过渡到 。
承上启下
咏雪
送别
夸张
视觉
瑰奇壮丽
充满艰险
离愁别绪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描写 的场面。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
西域特色的乐器给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 的豪气,渲染
。
内容、手法:
宴饮
苍凉悲壮
送别场景的悲壮气氛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是“ ”的意思,生动地表现了
的现象,写出了辕门外
的特点。
手法:
运用 手法,写边塞的奇寒和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
面,象征 ,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炼字:
象征
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
红旗被冻住,北风扯着也不飘动
雪大风寒
拽、拉
内容: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
色彩鲜明。
5.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写 的情景。“轮台东门”是送别的地点;
“雪满天山路”是归客的征程。“轮台东门送君去”表现诗人
的感情,“去时雪满天山路”从山高雪滑、路途艰
险,写出诗人 。
内容、情感:
轮台东门送别
依依难舍
对友人的关怀
“满”字写出了 的情景,突出了诗人对友人
前行之路的 之情。
炼字:
积雪堵住山路
担忧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运用留白手法,含蓄委婉,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
及 之情。
炼字:
“空”字写出了 之景,表明处境恶劣,人迹
罕至。表现了诗人 和 的心情。
手法:
边塞空旷苍凉
依依惜别
无限惆怅
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
三、巩固延伸
(一)理解性默写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两句用特写镜头表现出惜别友人的怅然心情。
2.“奇”在本诗中体现为:以春景写冬景,描绘雪景的奇丽;
紧接着通过描写将士们日常生活的感受来写当时的天气,其中
“ , ”从侧面突出边塞的奇寒;
继而场景移至帐外,以“百丈冰”“万里凝”描绘出大漠雪景
的特点;而欢饮饯别之后,给尾留白,堪称奇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角弓不得控
壮美
3.“ , ”两句以春景写
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
4.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沙漠上坚冰纵横、乌云密布
的景象的诗句是: , 。
5.“ , ”用特写镜头表
现出惜别友人的怅然心情。
雪上空留马行处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
(二)思考交流
1.试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的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雪景衬托别情。 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
衬托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写送
别友人,但送别过后,诗人心中留有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送别后心中留下的是对友人的依依
惜别和友人返京后的惆怅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送别后心中留下的是对友人的惜别之
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⑤景、事、情融为一体。
3.假如岑参生活在现代,他将此诗写完发到朋友圈,有人点赞
并留言:“此诗最后一句言尽而意无穷。”作为他们的共同好友,
你会如何对留言中的“无穷之意”进行回复呢?
①写出边塞空旷苍凉之景;
②表明处境恶劣,人迹罕至;
③写出了目送友人远去,久久不肯离开的情形;
④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失落;
本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 为主线,
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
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 之情。
【主旨】
咏雪
依依惜别
惆怅
四、课后达标
1.积累有关写雪的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写雪的诗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