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产生原因。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压强的一些基本实验现象和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实验验证。
难点: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和应用大气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器材
马德堡半球实验装置(或模拟装置)。
吸管、水杯、纸片。
注射器、弹簧测力计。
多媒体课件(包含大气压强的原理、实验视频等素材)。
四、教学过程
【导入】(约5分钟)
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用吸管吸到饮料?为什么纸片能覆盖住倒过来的水杯中的水?这些现象背后都与哪个物理概念有关?
引出课题:大气压强。
【新课讲解】(约15分钟)
大气压强的存在:
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由于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分析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大气压强的实验验证: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半球紧密合拢,抽去里面的空气,用两支马队向相反的方向拉,半球未被拉开,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演示吸管吸水实验:将吸管插入水杯中,用嘴吸吸管,水能够被吸上来,说明大气压强对液体有作用。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将纸片覆盖在倒过来的水杯口上,纸片能够托住水,说明大气压强对纸片有作用。
大气压强的应用:
列举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如吸管喝饮料、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
分析这些实例中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实验探究】(约20分钟)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实验装置(或模拟装置)、吸管、水杯、纸片、注射器、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
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分组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半球紧密合拢,抽去里面的空气,尝试用力拉开半球,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分组进行吸管吸水实验和纸片托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大气压强对液体和纸片的作用。
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演示并讲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利用注射器和弹簧测力计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注射器的活塞推至一定位置,堵住注射器的小孔,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活塞,记录拉力和活塞的面积,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
【学生活动】(约5分钟)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讨论生活中其他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现象或实例,并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
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总结并点评。
【巩固练习】(约5分钟)
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 )
A. 用吸管能从汽水瓶中把汽水吸入口中
B. 抽气机抽出灯泡中的空气
C. 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不容易被倒出来
D. 医生提起针管里的活塞,使药液通过针头进入针管
填空题: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著名实验是_____实验。
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_____,实验中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当时的大气压,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_____标准大气压。
简答题:
请解释为什么钢笔能够吸墨水?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大气压强对液体有作用。
五、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实验探究、学生活动和巩固练习等环节,系统地呈现了大气压强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实验验证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实验探究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亲身体验了大气压强验证的过程,加深了对大气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验证方法和应用。同时,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大气压强对液体和纸片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和比较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开展大气压强应用创意比赛、大气压强知识竞赛等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设计实用的生活用品等。
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