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作业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地理 八年级 第二学期 人教版 第五章中 国的地理 差异
单元组织 形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 信息 大任务 以真实的情境为切入 口,从自然环境和人类 活动角度分析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课时内容 指向学科核 心素养 课时
地理差异显著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1
四大地理区域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1
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本章内容属于“认 识区域”中“认识中国”中的“认识分区”部分,课标具体要求见表1。
表 1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程标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标准 学业要求 教学提示
运用地图、图 像等资料,说 明秦岭——淮 河等重要自然 地理界限在地 理分区中的意 义。 学习本主题后, 学 生能够运用地图及 其他地理工具,从 不同媒体及生活体 验中获取并运用有 关中国地理的信息 资料,描述和说明 中国基本的地理面 貌,表达热爱祖国 的情感。 1、可以从中国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 手,利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学生已 有的常识、经验,创设多样的教学 情境。 2、要引导学生釆用观察、描述、比 较、归纳、说明、分析、评价等方 法,认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3、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生产 生活实例、时事热点问题等激发学 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4、开展学具制作、地理实验、社会 调查、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劳动, 以及防灾避险紧急演练等实践活 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 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2、内在逻辑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个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 点。因为标准不同,在认识区域部分中分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内 容分为认识中国全貌、认识分区和认识家乡三部分。八年级上册主要了解中国 的整体面貌,下册主要讲述中国不同的分区。“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节内 容既是对认识中国全貌的总结,又是对认识中国分区部分的引领,因此其内容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让学生顺利从中国全貌学习过渡到分区学习,所以 安排了本节内容作为起始篇。在“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地 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从地理差异到重要地理界线到地理分区,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差异的表现,探究不同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 差异,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加深对了解中国,增强对祖 国的情感,同时也为后续分区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学习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结合生活经验,感知中国地理的差异,能够对具体一方 面的地理差异进行描述,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 知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地图收集相关信息,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 地理差异,认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并能够就具体某一差异简要分析 影响因素,提高自身读图、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习地理综合思 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3、通过绘图、制图等活动,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能够在 地图中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培养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分组讨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原因,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形成 对中国区域的初步认知,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人知素养。
(四) 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内容难度不大,比较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八年级的 学生学习了一年的世界地理和半年的中国地理,对世界的基础知识和中国地理 的总论部分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读图、绘图、运用和 分析地理知识的方法,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来从整体上认 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三、单元要求与作业目标
依据课标,制定本单元作业目标如下
1、通过感受中国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增强对着中国整体的了解,从 而体会中国地理差异显著的特点。
2、通过认识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总结秦 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了解不同尺度上中国的地理差异。
3、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了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地理差异,从 而更全面认识中国。
4、通过单元作业,从整体上加强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了解,以及在这种 差异的基础上划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同时强化各个课时之间的联系。通过练 习强化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从而认识到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依据的是人教版八 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
本单元作业由课时作业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两大部分组成。本单元课时作 业为两课时,主要以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相结合。为了响应双减政策,课时作 业中书面作业由2组选择题和1组综合题组成,单元质量检测作业由2道综合题组 成,均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可以更好的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进行 知识转移,通过考查学生读图、填图、析图、用图等能力,从培养和提高学生 综合能力。本单元作业题例见表2
表 2 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作业题例
课时作业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题量 地理差异显著 3 组 综合题 2 组
四大地理区域 1 组
题型 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选择题、综合题、实践题
时间 10分钟 20分钟
本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为:
五、课时作业
作业 1
作业内容
第一课时 地理差异显著
1. 诗句“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主要反映了以下哪一特征( )
A.夏季普遍高温 B.冬季南北温差大
C.夏季内被降水差异大 D.南北地势高低不同
2. 下面两张照片都拍摄于 2021 年 2 月 8 日,造成两地户外运动方式不 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度不同
C.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B. 纬度不同
D. 地形差异大
【时间要求】 2分钟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1.B 2.B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合格 良好 优秀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运用
掌握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根据地理景观图分析地理问题
【作业分析】
1.“南国”“北国"指的是地理位置不同, “南国”指南方地区, “北国” 指北方地区。 “春意”“冰封"指的是气温的不同造成了景观的不同。该诗句反 映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大。
2.哈尔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海南位于我国南方 地区,纬度较低,冬季气温高,所以人们的户外运动方式不同。
【设计意图】
本组题充分发挥学生在自主、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根 据古诗词描绘,以及地理景观图的不同,感受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让学生认 识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性。 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020 年 11 月,微博上的一张秦岭航拍照(图 1)登上了热搜,山脉两侧云层 “泾渭分明”的景象引发了网友的大讨论。中国气象局发长文解释: “当山脉阻 挡了暖湿气流, 会在一侧出现暖气流抬升形成云, 而另一侧气流下沉, 出现晴空”。 图 2 为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3~5题。
图 1 图 2
3.图 2 中代表秦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据中国气象局的解释,图 1 中有云一侧位于( )
A.秦岭以南,盛行暖湿气流 B.秦岭以北,盛行冷干气流
C.秦岭以南,盛行冷干气流 D.秦岭以北,盛行暖湿气流
5.秦岭大致经过我国( )
A.1 月 0 ℃等温线穿过的地方 B.暖温带与寒温带分界线
C.400 mm 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方 D.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时间要求】3 分钟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3.C 4.A 5.A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合格 良好 优秀
熟练的运用地图能力
我国地形图的掌握情况
秦岭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分析】
我国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小兴安岭等。我国东 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为: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 峰山;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山 脉主要是横断山脉。据图中不同序号的位置解答。
3.由图可知,①为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是南岭,故A错误。 ②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线,是祁连山脉,故B错误。 ③处于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的交界,是秦岭,故C正确。 ④位于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交界,是大兴安岭,故D错误。故选: C。 4.秦岭和淮河构成了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中国气象局对
秦岭航拍照片的解释,图中有云一侧位于秦岭、淮河以南,该地盛行暖湿气 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故选: A。
5.秦岭是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 800mm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方,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故选项A正确, 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
根据材料、景观图以及地形图,考查学生对影响我国地理环境非常重要的 山脉的考查,加深学生对于本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及地图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长沙2020年4月7日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和地 区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这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杂交水稻之 父”袁隆平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主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 荒”,大家不要担心。
材料二:袁隆平团队今年将在全国推广精心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 号”1000万亩,预计每亩增产100公斤。此外,袁隆平在青岛领衔的海水稻(就 是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的水稻)稻作改良试验 也取得了巨大成果。
(1)我国水稻集中产区大体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该线也是我_______ __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___气候的分界线。
(2)东北平原的耕地类型以______为主,糖料作物是________。我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耕地类型以_________为主,油料作物是__________。
(3)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的共同自然优势条件是( )
A.地表起伏大 B.雨热同期 C.植被茂密 D.人口稠密
(4)适合推广海水稻的区域是( )
A.沿海地区 B.东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四川盆地
(5)海水稻试种、推广将( )
A.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B.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C.使海洋面积大幅度减少 D.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时间要求】 5分钟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1)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2)旱地耕作业 甜菜 水田耕作
业 油菜 (3)B (4)A (5)D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合格 良好 优秀
时政材料在地理学习中的运用
地理基础知识的运用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
对于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掌握情况
【作业分析】
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所以我国农业分布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 北差异。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 征。南方属水稻集中产区,北方属小麦集中产区,玉米、豆类、薯类的种植则 相对分散。
(1)由图可知,我国的水稻集中产区大体位千秦岭-淮河以南,该线也是我 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我国东北地区是全球水稻纬度最高 的地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属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2)由图可知,东北地区的水稻只能一年一熟,该地区主要位于中温带,其 耕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糖料作物是甜菜;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亚热带, 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其耕作制度是一年两熟,油料作物是油菜。
(3)我国水稻种植区的共同优势条件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其余三个不 是共同特点,故选B。
(4)适合推广海水稻的区域是沿海地区,故选A。
(5)海水稻的试种、推广将扩大我国水稻种植范围和面积,有利于保障我 国粮食安全,与其余三项叙述无关,故选D。
【设计意图】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巩固和延伸,在反馈教 情、学情,对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时作业题目采用了填空题与选择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成为知识 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结合材料及地图来回 答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第 2 课时 四大地理区域
作业 1
作业内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 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我国不同的地区就有特色各异的民居。请你利用课余 时间查阅资料任选一地区的其中一种特色民居,描绘出特色民居的图片并谈一 谈这一特色民居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时间要求】 10 分钟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举例分析其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给出评 价。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合格 良好 优秀
特色民居与当地自然 环境的关系 知道一些特色 民居典型分布 地区。 知道特色民居受 当地自然环境的 影响。 准确说出民居的分 布以及和当地自然 环境的关系。
民居图片 按要求描绘出 特色民居和知 道此特色民居 的分布地区。 能大致描绘出传 统特色民居的特 征。 能具体描绘出传统 特色民居典型的特 征。
【作业分析】
吊脚楼也叫吊楼,是我国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典型民居,在渝东 南、湘西、鄂西等地特别多。吊脚楼依山靠河而建,一边靠实地,其余三面悬 空,靠柱子支撑,主要用材是木头。吊脚楼多分布在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地 形多地山丘陵。吊脚楼高悬与地面,可以通风防潮,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就地 取材,建筑方便。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特色民居,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 地方,便于游牧民族的搬迁。蒙古包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根据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利用黄土深厚、 直立性强和当地气候干燥,冬暖夏凉。
【设计意图】
增强学生能从不同信息源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有关中国地理的相关 知识的能力,能描述和说明人们生产、生活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一次体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地
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扩大视野和知识面,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同时在查阅资料和绘画民居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特色民居的魅 力,一方面体会民居的建筑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感受中国传统 文化 (特色民居)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传承。 感受 中国特色民居的魅力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 凝聚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1.阅读材料和安徽地区,回答下列问
题。
中国的饮食文化渊源而流长,两位安徽
人给我们介绍了当地的美食。
甲:我们这里的人们平时喜欢吃面食,
萧县面皮是我们这里代表性的特色美食。
乙:我们这里的人们平时喜欢吃米饭,
毛豆腐、臭鳜鱼、黄山烧饼是我们这里的特
色美食。
(1)根据两人的描述, A、B两地中,甲
的家乡在___________地区,乙的家乡在____
_______地区。
(2)造成两地人们饮食差异主要的自然
原因是 ( )
A、土壤 B、河流
C、气候 D、光照
(3)两地的饮食差异也反映出当地农业的差异,两地农业差异大致以秦岭 —___________一线为界,此线以北耕地类型以_________为主,以南耕地类型 以___________为主 。
【时间要求】 8分钟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1.A B 2.C 3.淮河 4. 旱地 水田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合格 良好 优秀
我国不同地区 饮食习惯 知道安徽省不同地 区饮食存在差异。 知道安徽省不同地 区饮食存在差异, 并能进行简单的描 述。 知道我国四大地 区饮食分布情 况,并能准确进 行描述。
影响农业分布 的因素 知道影响农业分布 的主要因素 知道影响农业分布 的主要因素,并能 简要分析。 能根据材料分析 出影响农业分布 的因素
我国农业分布 能识记我国南、北 能识记我国南、北 知道四大地区农
及分界线 方地区的农业差异 方地区的农业差 异,知道划分的依 据。 业分布差异,并 能根据相关材料 分析划分的主导 因素。
【作业分析】
(1)根据材料可知,甲地主要以面食为主,乙地主要以米饭为主,我国农 业分布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此线以北主要种植小麦,以面食为主,此线 以北主要种植水稻,以米饭为主。故甲的家乡是A地区,乙的家乡是B地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冬季气温差异大,年 降水量差异大,因而该线南北两侧水热条件差异大,气候差异明显,使得该线 南侧耕地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北侧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故造 成两地饮食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农业南北差异明显,以 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该线以北地区耕地多为旱地,该线以南地区耕地多为 水田。
【设计意图】
本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读材料、提取信息、读图和析图的能力,考查了学 生对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农业分布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的 地理差异。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人将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命名为“绿色中国、银色中国、黄色中国和 金色中国”
“绿色中国”指的是我国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 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自然带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为主,这一地区的植被 常年披绿,郁郁葱葱,任何季节看去都是满眼的绿色,所以把它称为“绿色中
(
国
”
)。
(1)根据材料推测, “金色中国”对应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____。 (填名称和对应数字)
(2) ③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其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
(3)四大地理区域中有一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
漠,它是哪个地区? ___________,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4) 小小介绍员
选择你最熟悉的四大地理区域中一个地区,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类活动 等方面向大家介绍它。
【时间要求】 12 分钟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1.北方地区① 2.第一阶梯边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
横断山脉) 地形(地势) 3.西北地区 降水 4.略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合格 良好 优秀
能够识别四大地 理区域自然特征 了解四大地理区 域之间的差异。 知道四大地理区域 之间的差异,并能 简要描述不同地区 之间的差异。 知道四大地理区域 之间的差异, 根据 材料分析出西北地 区主要的自然特征
识记四大地理区 域分界线和主导 因素 在地图中说出四 大地理区域的名 称,并能大致指 出其范围。 能在地图中准确说 出四大地理区域的 名称,同时能准确 指出其范围。 根据地图指出四大 地理区域,并能正 确分析划分的主导 因素。
判断某一地区植 被变化和影响因 素 知道我国四大地 区域植被景观分 布情况。 根据材料判断出符 合西北地区植被景 观变化。 根据材料判断出符 合西北地区植被景 观变化,并且正确 分析出影响因素。
介绍四大地理区 域 能从名称、位置 等某一方面介绍 某一地区。 根据材料提示多角 度介绍某一地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从地理位 置、自然环境、人 类活动等方面全面 介绍某一地区。
【作业分析】
(1) 根据材料可知,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葱茏——绿色中国;北 方地区有广阔的东北和华北平原,小麦、水稻成熟时一片金黄——金色中国; 西北地区多为荒漠戈壁覆盖,多为黄土——黄色中国;青藏地区,海拔高,气 候寒冷,常年有冰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银色中国。从图中可知①代表北 方地区,②代表西北地区,③代表青藏地区,④代表南方地区。
(2) 由图可知, ③代表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为第一阶梯 边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青藏地区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 原地势高耸,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与其他地区界限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地势。
(3) 根据题意可知, 西北地区由于降水少于400mm,属于干旱、半干旱 区,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于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 越少,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4) 主要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
本组题目主要对四大地理分界线、特征等知识点的考查,通过绘图、读 图、分析材料,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绘图、读 图、分析等学习地理的能力。
(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1) 填空题 1、2 √ 易 原创 20 分 钟
1 (2) 选择题 3 √ 中 原创
1 (3) 填空题 1、2 √ 易 原创
2 (1) 绘图题 3 √ 中 原创
2 (2) 连线题 3 √ 易 原创
2 (3) 简答题 1、3 √ 中 原创
2 (4) 简答题 1、2、3、4 √ 难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