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单元作业设计(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单元作业设计(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6 08:1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理单元作业设计 3
一、 单元信息 3
二、 单元分析 3
(一) 课标要求 3
(二) 教材分析 4
1、 本章知识框架 4
2、 教学内容分析 4
(三) 学情分析 5
三、 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6
四、 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7
五、 课时作业 7
第1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7
第2节土地资源 9
第3节水资源 10
六、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11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11
(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 14
地理单元作业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章节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本章标题是“中国的 自然资源”,本章作业设计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 下,参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岀。
1、 学生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能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 别(2011版),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2022版),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全面及中国 分区。
2、 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认识区域的 方法,学习中国及其内部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 况,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中国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化国家领土主权、 国土安全意识,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培育生态文 明意识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2022版)
3、 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采用观察、描述、比较、 归纳说明、分析评价等方法,认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思考家乡建设与祖国 发展的关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生产生活实例,结合热点问题,激发 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开展学具制作、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社 会实践劳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说明:标准“没有面面俱到地指岀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以水、 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 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3
本单元首先说明了资源的分类,初中阶段学生首先需要知道资源分类的标 准,能够通过比较进行资源分类,为高中阶段学习资源的多种分类标准奠定基 础;其次以我国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可再生资源)为例分析其具体分类、分 布特点、问题、具体措施及国家政策,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可再生资源的国情, 为学生以后分析可再生资源提供方法和思路,也使得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有正确 的利用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本章知识框架
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I中国土地奚源分布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及解决方法
水资源 合理利I用与保护
眄生资源
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
总量丰富
基本特征
W 人均不足 中国人口基数大
2.教学内容分析
八年级上册课本内容本章是八年级上册对中国自然资源的介绍,中国地大 物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 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 所以说自然资源是联系人类和环境的纽带。本章内容突出了资源、环境、人类 活动的主体,通过讲述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对自 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解释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了 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本章与前后的知识联系密切,在教材中骑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自然环 境的一部分,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其他因素如地形、气候等的 影响。同时,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又影响着我国工农业的分布、经济的发展 以及人们的生活,因此本章为经济与文化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括介绍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从定义入手,介绍了自然资源与非自然资源并举出实例,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 特征将他们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 的现状,梳理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够结 合资料与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资源问题,资源矛盾,简单的分析原因并提出改 进措施,培养学生人地观念。
第二节介绍土地资源,中国虽土地广袤,人口数量却很庞大,而土地资源 是人类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础。本节系统的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种类、 数量、分布、利用、问题及预防治理方法。知识点连贯性强,与实际生活联系 紧密。且以数据的方式呈现问题,便于运用数据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提高 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第三节是水资源,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水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 配差异很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给出解决措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 综合思维能力。认识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 对水资源的保护更应该渗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学生可结合课本的图文材料梳理 我们可以怎么做,综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章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中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引发 学生爱国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自然资源是 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我们都要珍惜, 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是中华民族之路更加长远。
(三)学情分析
地理知识: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科学习,对中国地理有了初 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通过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和人 口》《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 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概况。
地理方法及地理能力: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的读 图方法,但是学生对于地图剖析的能力参差不齐,不能做到全部领会图表所说 明的核心问题;本章节后两节与学生生活关联性较大,对于学生地理观察方法 及逻辑推理能力考察较多,学生现有的观察分析方法可以进行本章节的学习。
地理态度及地理情感:本章节对学生来说是了解中国概况不可缺少的篇 章。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因此在进行知识分析时,学生能够积极主 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中国资源的国情,对中国资 源现状有了客观认识之后,使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 对开展地理实践探索活动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单元学习目标 节次 节次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可再生 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 区别。 运用资料,说出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 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利 用先状。 运用资料说出我 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 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 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我 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 O 第一节 运用相关资料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与分 类,能够区分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 源; 通过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进一步 提升阅读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通过分析相关自然资源不合理使用的案 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珍惜、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并倡导节约资源的意识。
第二节 运用各种图表资料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 构成类型和发展趋势; 能够在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 中指出几种农业用地的几种分布地区,理解土 地分布和地形、气候的关系。
第三节 依据相关图文资料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 分布规律,指导我国水资源分布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 结合相关图片掌握应对水资源时空分布 不均的措施,能够在图中指出南水北调三条线 路; 通过讨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措施,掌 握生活生产中节约用水的常用措施,培养学生 节约用水的意识。
单元作业目标 节次 节次作业目标
区分可再生资源 和非可再生资源; 知道中国土地资 源特征,分布,并与农 业发展建立联系,提高 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 认知素养; 知道中国水资源 时空分布特征,及解决 办法。 第一节 能正确区分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 生资源; 知道中国资源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知道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能区分不同土地资源的分布位置; 能说出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第三节 6.知道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水资 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改善措 施。
本单元作业设计,围绕中国资源分布特征、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的重点,在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 些目标分解、落实到3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3个课时作业和1个单元检 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以二、 三节中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保护为基础,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加强知识迁移能力,了解家乡的资源状况,为家乡的资源利用献计献策。每课 时作业在7分钟左右。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紧扣单元学习和作业 目标,立足单元重点,落实核心素养,整体设计20分钟左右的单元质量检测作 业。
第1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作业时间:7分钟
(原创题)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多选)
A.温泉 B.藏羚羊 C.核能D.风能 E.花岗岩 F.土地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BDF
【作业分析】可再生资源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自 然资源,ABD均为短期内可再生资源,F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
【设计意图】自然资源类型多样,本题考查学生对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理 解是否深刻。
(原创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风能是最具商业潜力、最具活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风力发电具有装 机容量增长空间大,成本低,安全、能源永不耗竭等优势。
材料二:内蒙古自治区的风能储量为2.7亿千瓦小时,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 五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位;经测算,内蒙古自治区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可见 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如今很多地方拔地而起的风力发电机,绵延在内蒙古大草原 上,在转化风能为电能的同时,也给内蒙古高原增添了浪漫的风采。
(1)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地理分区),尤以内 蒙古高原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内蒙古高原风能丰富的原因是 <
⑵风能资源有什么优势
(3)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身边还有哪些清洁能源?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1) 西北地区;靠近冬季风的风源地,风力强劲。
(2) 风能资源使用清洁,无有害物排放;使用成本低;分布广泛等,言之有理 即可。
(3) 略。
【作业分析】通过读图可得风能资源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 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冬季风风力较强劲。风力发电的优势文字材料中提到了,再 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可得出正确答案。第三问题目比较开放,华北地区晴天较多, 可发展太阳能发电;青藏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可发展太阳能发电。
【设计意图】中国的资源多种多样,储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探索发现新 型能源,可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也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在分析材料,读 图析图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
第2节 土地资源
作业时间:7分钟
1.(原创题)名医问诊
(1) 初识病人一一说明以上三幅漫画表现出的“病症”出现在哪种土地利用类 型上。
(2) 诊断病情一一指出以上三幅漫画表现出的“病症”。
(3) 出具药方一一选择其中一种“病症”说明治疗方法。
(4) 拓展见闻一一除了以上“病症”,你还能列举出几种其他“病症” ?能不 能尝试说明出现的地区,并给出治疗方案?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
①为草地②为以水田为主的耕地③为林地
①过度放牧、②土地污染、③乱砍滥伐
①完善草地管理法规;加强地方政府监管;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场。②完善 土地管理法规;加强土地使用监管;污水达标排放;③完善林地管理法规;加强 地方政府监管;建设经济林,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加强人们对森林的保护意识。
(方案合理即可)
比如:水土流水、土地盐碱化、耕地上种植经济林、坡地进行粮食作物的种植。 措施:完善土地管理法规;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改变土地灌 溉方式等。(合理即可)
【作业分析】第一题主要是结合教材中提到的我国土地资源的分类及分布进行 考察,本题为基础题,要求全部学生都能够掌握,为后面发现我国土地问题及提 出解决措施奠定基础;第二题和第三题是考察学生我国的土地资源问题及措施, 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两题为提升题,部分漫画学生比较熟悉、可以直接 分析出问题及措施,在生活中中善于观察的学生则能够仔细分析漫画,找出其体 现出的问题;第四题为拓展题,主要是体现出地理的实践探索性。
【设计意图】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本次漫画题的设计, 多角度考查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理解,使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客观理 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第3节 水资源
作业时间:7分钟
(原创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水门塘是一座中型水库,位于六安市霍邱县城北开发区,春秋楚国名相孙叔敖修 建。霍邱县城是建在一条岗岭上,而县城北边却是一片洼地,十种九不收,成了 一片沼泽地,而周围的岗地又缺少灌溉,当时流传着"三年旱,三年淹,三年蝗 虫飞满天"的民谣。
(1) 古时修建水门塘的主要目的( )
①防洪②调节气候③灌溉④美化环境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三年旱,三年淹,三年蝗虫飞满天”说明我国水资源()
南丰北缺 B.年际变化大 C.春秋多夏秋少 D.季节变化大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水门塘融农业灌溉、旅游观光、水产养殖 于一体,变成一座风光宜人的水门公园,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圣地。随着人流 量的增多,出现了游客乱投喂、游船垃圾乱扔等不文明现象,据此请你推测水 门塘水库可能出现的水资源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1) A (2) B (3)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措施:采用喷 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及时捞出鱼料残渣,不定时打捞水面漂浮垃圾等(言之有 理即可)
【作业分析】第一题主要是考查水库的作用,结合材料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为基础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和题目关键词,注重考查学生的细节。 第二题主要考查我国水资源的特点。要求学生熟练的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
的现象。第三题题目看似开放但又给出了答题方向,重点考察我国水资源的问 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用地理知识解 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缺乏地理信息的获取能力,因此,选取学 生熟悉的案例,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用地理视野看 问题。此外,通过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能够运用正确的人 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责任感的现代公 民。
(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作业时间:2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是我国自然资源特征的是()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地区分布不均
水资源利用合理
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
现阶段,生活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我国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推动垃圾 减量、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永续发展,读下列个图,回答2-3题。
图1
图1中包含的可再生资源是()
煤炭、阳光
土地、森林
水、天然气
报纸、钢铁
图1中的地球笑了,地球环境因垃圾分类变的越来越好,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 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红色垃圾分类箱表示有害物质
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工序繁琐,投入资金多,效益较低
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读图3: “2000年与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第4-5题。
2.2%
7.3% 15.7% 8.6% 2020 年
22% 2000 年
18.9%
68.5% 56.8%
■煤炭石油 ■ 天然气 非化石能源
图3
读图3可知( )
2000年煤炭资源消费占比高于2020年
2000年煤炭资源消费总量高于2020年
2020年非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低于2000年
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低于2000年
通过两图对比可知()
天然气能源比例降低
石油资源使用量变多
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合理
非化石能源比例上升,能源消费结构走向合理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0
安徽省各类土地面积
(1)左图中A和B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填序号),A区域一年可收获 次。
①林地 ②耕地 ③草地 ④难利用土地 (2)区域A和B大致以 岭一 河为分界线,这条线与我国1月 °C等温线及年降水量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3)根据右图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的特点?图示土地利用结构对农业生产有什 么好处?(选做)
7.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 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 河水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跨流域调水 工程。读引江济淮工程布局示意图回答下列 问题。
(1)引江济淮工程自南向北分为 、 和 三 段,有效解决了皖北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不均问题。
(2)淮河中游沿岸及淮北地区是我国人口 密度最大,耕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之一,由于 长期靠超采中深层地下水维持发展,在淮北 大多城市附近形成了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导 致地面严重沉降,请你解释该地区水资源短 缺的原因。
(3)引江济淮工程几乎贯穿安徽南北,被称为安徽省“南水北调”工程,请你 简要分析该工程对安徽省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影响:在冬春季节,降水减少 ,引江济淮工程使长江流域水 量骤减,削弱了长江 价 值,减少了长江下游通航船只 数量。
影响:为淮北平原的农业发展 提供了丰富的 水源;改 善了巢湖的生态环境;减少了 淮河流域地下水的开采,缓解 了 问题。
(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选择题 2 易 原创题 20分钟
2 选择题 1 中 原创题
3 选择题 2 难 原创题
4 选择题 4 易 原创题
5 选择题 6 易 原创题
6 (1) 综合题 3 易 改编题
(2) 综合题 4 易
(3) 综合题 4, 5 中
7 (1) 综合题 6 易 原创题
(2) 综合题 6 中
(3) 综合题 6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