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6 09:4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青龙县部分学校12月联考
地理试题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照片,图示意该地地形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 中照片的拍摄地点可能位于右图 中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照片中自行车运动员的行进方向是向
A.北 B.南 C.西北 D.东南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某学校附近--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C等温线,图中a、b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点、16点气温分布状况。甲、乙两处为农家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25°C等温线分布的时刻及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a等温线表示10点,西坡是阴坡 B.a等温线表示16点,东坡是阳坡
C.b等温线表示10点,西坡是阴坡 D.b等温线表示16点,东坡是阳坡
4.山风是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谷风正好相反。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甲、乙两地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
A.上午甲地谷风比乙弱 B.甲乙两地日最高温时刻相同
C.下午乙地山风比甲强 D.乙地气温日较差可能比甲地大
5.乙地与甲地农家乐相比,到了冬季生意特别冷清,原因是( )
A.光照条件差,环境阴冷 B.地处迎风坡,阴雨多
C.地势险恶,泥石流多发 D.山高坡陡,视野狭窄
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的极旱荒漠区,耐旱耐涝,因其生命力顽强,素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说法。下图为胡杨及其地理生长环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胡杨“千年不倒”的原因是( )
A.胡杨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 B.胡杨树干粗大,抗风能力强
C.西北地区风沙大,树干埋藏深 D.西北地区风力弱,风向不稳定
7.胡杨“倒而千年不朽”的原因是当地( )
A.温差较大 B.河网稀疏 C.地表干旱 D.光照较强
8.某沙漠发现了大片衰亡的胡杨林,这反映出该地曾经可能( )
A.土壤肥沃 B.降水丰沛 C.蒸发量小 D.地下水充足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4日14时,阿拉伯海特强气旋风暴“马哈”的中心(185°N,645°E)位于距离印度盂买偏西方向约880km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3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75百帕。下图示意“马哈”的移动路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从路径图上看,“马哈”生成后的移动方向为( )
A.西北转东北 B.东北转西北
C.西南转东南 D.东南转西南
10.“马哈”中心附近的气流运动状况是( )
A.顺时针辐合 B.顺时针辐散
C.逆时针辐合 D.逆时针辐散
11.11月6日14时以后,"马哈”的强度( )
A.持续增强 B.逐渐减弱
C.先强后弱 D.先弱后强
海洋—大气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A—B海域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运动 B.洋流分布 C.天气变化 D.太阳辐射
13.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多的海区( )
A.降雨天气较少 B.水温比周围海域低
C.渔业资源丰富 D.盐度比周围海域高
2014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与新西兰总理共同为中国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揭牌。新西兰南岛高山顶部终年积雪,山间多冰川,西南端有典型的峡湾海岸。读新西兰南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有关南岛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缓东陡
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多火山地热
C.常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西多东少
D.东部河流较西部流速慢,结冰期长
15.形成西南部峡湾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海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3月底以来,美国只在晚上开放的汽车电影院由没落变得异常火爆。汽车电影院通常位于与高速路相连的次级道路附近、与市区距离在10km内的郊外。观众坐在各自的汽车里观看露天投放的电影并通过调频收听声音(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汽车电影院选址趋向郊外,主要原因是( )
A.减少尾气污染 B.方便吸引客源
C.控制放映成本 D.缓解交通压力
非选择题(三个小题,共52分)
二、综合题
17.(17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地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和存在于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碳。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关中平原的东端,北起韩城禹门口(龙门),南到潼关港口,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和依附湿地生存的相关生物,保护区内的光滩、低草植被、矮灌丛植被、高草植被的面积分别为2916.70hm2、4196.63hm2、1786.34hm2、4186.85hm2。下图示意陕西省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深度土壤碳密度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的碳密度和碳含量占比。
(1)简述陕西省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碳库的组成。
(2)说明湿地植被碳库储存量的决定条件。
(3)结合图示指出未来陕西省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碳库保护恢复应关注的重点。
18.(17分)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和乙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2)丁地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3)请简述丙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岷江上游(如图1所示)地处横断山区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340m,流域干流全长37km。该流域主要为高山峡谷地貌,地形起伏大,为聚落提供发展空间的平坦用地较少。从岷江上游干支流向两侧,以500m为单位,依次划分出1~10个缓冲区间,各缓冲区聚落数量如图2所示。

(1)分析岷江上游多峡谷地貌的原因。
(2)说出岷江上游的地势特点及判断依据。
(3)与其他主干河道相比,寿溪聚落数量较少,推测可能原因。
参考答案:
1.A 2.B
【分析】该组试题以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照片为背景,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试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使学生较快的进入试题情景。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以看出,该段赛道应是下坡路段,即骑手是从④地向①地骑行。图片中骑手的右后方有两座山峰,分析可能是①地,故A对;②地离另一等高线太近,阴挡看右后方的视线,故B错;③、④两地右后方无山峰,故C、D项错误。
2.根据右图中指向标和道路延伸状况可知,从④地向①地骑行,总体方向是由北向南,在①地的骑行方向明显是向南,故B项正确。
3.B 4.D 5.A
【解析】3.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0点,太阳位于东部天空,山谷的西坡被阳光照射,气温高;16点太阳位于西方天空,山谷的东坡被阳光照射,气温高,此时山谷东坡为阳坡;因而,a等温线表示16点,b表示10点,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上午时刻,甲地的谷风比乙强,故A选项错误;B.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甲乙两地比较,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时,由于坡向不同,甲乙两地当日最高温应不相同,故B选项错误;C.下午时刻,乙地谷风比甲强,故C选项错误;D.甲地的最高气温应较低,气温日较差可能比乙地小,故D选项正确。
5.由题干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乙地位于山谷中的阴坡,一到冬季由于白昼变短,光照条件变差,餐饮环境阴冷、光线阴暗,致使客人不愿意来,故A选项正确;B.乙地位于山谷中,冬季受冬季风影响不会很大,故B选项错误;C.乙地冬季降水较少,不是泥石流的多发季节,故C选项错误;D.乙地等高线密集,山高谷深中间没有阻挡物,不存在视线不好的现象,故D选项错误。
6.A 7.C 8.D
【解析】6.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胡杨树发育有十分发达的根系,主根长,侧根密集,固定作用强,不易倒塌,A正确;胡杨树干粗大,抗风能力强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胡杨树未倒,不存在因风沙大而树干埋藏深,C错误;西北地区风力强,D错误。故选A。
7.地表干旱,微生物活动微弱,分解作用弱,胡杨能保持千年不朽,C正确;温差大,和光照强都容易让树干被风化,AD错误;河网稀疏是地表干旱的表现,B错误;故选C。
8.胡杨林主要分布于极旱荒漠区,因其庞大的根系吸地下水而存活。沙漠发现了大片衰亡的胡杨林,说明曾经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D正确;极旱荒漠区的土壤贫瘠,降水少,蒸发旺盛,ABC错误;故选D。
9.A 10.C 11.B
【解析】9.从移动的路径图上看,“马哈”生成后的移动方向为先向西北再转向东北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
10.由材料信息可知“马哈”属于北半球的气旋,可知其中心附近的气流是逆时针辐合运动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
11.由图中11月6日14时以后,“马哈”的风力变化状况可知其势力是逐渐减弱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
12.B 13.D
【解析】12.从图上可以看出,中纬度沿线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年总值在大洋东岸接近甚至小于50,(这表明大洋东岸海洋几乎没有向大气输送热量,反而接收大气热量多,)根据洋流分布原则可知这里有寒流流经,降温效果明显,水温低,蒸发弱,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少;而大洋西岸则大于200,这表明大洋西岸向大气输送热量多,根据洋流分布可知该海域有暖流流经,增温效果明显,水温高,蒸发强,因此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故两侧洋流分布不同造成数值差异;大气运动主要表现在天气现象及风等现象,对大范围海水温度的影响非常弱,且这个纬度附近的两地风向大多以东北信风为主;影响太阳辐射的最基本因素是纬度,两地纬度相同,且下垫面同为洋面,太阳辐射值应相似。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图中大洋东北部和西南部数值大于250,是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多的海区。这两个区域均有暖流流经,水温比周围海域高,蒸发旺盛,盐度比周围海域高,D正确、B错误;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流经海域附近降水增加,A错误;暖流流经地区渔业资源不丰富,C错误。故选D。
14.B 15.D
【解析】14.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疏密可知,山脉东坡更缓,西坡更陡,A错;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多火山和地热资源,B正确;南岛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较强,南半球盛行西风风向为西北风,C错;南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高于0℃,河流无结冰期,D错。故选B。
15.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峡湾地貌属于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D正确;与流水侵蚀、海水侵蚀、风力侵蚀等无关。故选D。
16.C 17.C
【分析】16.读图可知,汽车电影院需要较大的放映场地,郊外地价较低,选址在郊区可以控制放映成本,C正确;郊外距离城市较远,虽可以降低噪音干扰,但不利于吸引客源,B错误;电影院的选址与尾气污染关系较小,A错;驱车往返城郊会增加交通压力,D错。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结合材料可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汽车电影院由没落到火爆,主要是因为在汽车中观看,可以提供独立封闭的空间,减少人员之间的接触减少病毒传播,C正确;汽车电影院一般布局在郊区,交通并不便捷,B错。汽车电影院已出现较长时间,新奇性变小,A错。汽车电影院是在汽车中观看,并不是完全开放的空间,不便于享受清新空气,D错。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8.(1)湿地碳库以土壤碳库为主,植被碳库为辅;土壤碳库以高草植被区表层土壤碳储量最多;植被碳库以高草植被碳储量最大。
(2)湿地植被碳库的储存量是由光合作用吸收的碳、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和凋落物分解释放的碳共同决定。
(3)优先关注土壤结构和固碳功能的恢复;其次在植被生态恢复中注意物种选择和群落结构配置。
【分析】本题以湿地碳库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湿地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和存在于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碳。读图,由纵轴单位可知,湿地碳库以土壤碳库为主,植被碳库为辅;由左图可知,土壤碳库以高草植被表层土壤碳储量最大;由右图可知,植被碳库以高草植被碳储量最大。
(2)湿地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和存在于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碳,其中植被碳库通过生物循环维持碳平衡。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存储在有机体中,而 呼吸作用又会释放碳,另外植被凋落物在被分解后也会释放碳,因此湿地植被的存储量是由三者共同决定的。
(3)湿地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和存在于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碳,湿地碳库以土壤碳库为主,因此首先要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功能的恢复;另外,不同植被碳储量差异明显,因此植被生态恢复中要注意物种选择和群落结构的合理配置。
19.(1)向斜(或褶皱)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3)流水带来大量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 水流速度减慢, 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及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总体难度不大,基础性较强。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甲处中心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乙地两侧岩层发生错位,为断层。
(2)读图可知,丁中心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一般形成山岭,而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读图可知,丙位于山麓地区,为冲积扇地形,是流水带来大量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 水流速度减慢, 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20.(1)地处横断山区,地壳活跃,多断层,岩石破碎,易被流水侵蚀;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显著,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且水量大;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等。
(2)西高东低。判断依据:岷江上游地处横断山区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且支流仅分布在西岸,说明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顺地势注入岷江;东岸地势低,地表径流难以汇入。
(3)寿溪流程短;流域面积小;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土壤贫瘠等。
【分析】本题以岷江上游示意图和岷江上游各缓冲区聚落数量图为材料,涉及地势特点及其原因、河流地貌、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岷江上游多峡谷地貌的原因可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河流侵蚀作用等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岷江位于横断山区,横断山区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该地区地壳活跃,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量大,河流众多,流量较大;地处一、二阶梯的过度地带,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
(2)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该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明显。根据河流支流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具体判断依据:由材料可知,岷江上游地处横断山区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随地势自西向东注入岷江,且支流仅分布在西岸,而岷江东岸为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因此地表径流难以汇入岷江。
(3)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与其他河流相比,寿溪流程短,流域面积小。由上一小问可知,聚落布局与水源、水热条件、地形、土壤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从这些角度继续分析。如寿溪地处山区,地形较为崎岖,地势较为险峻,交通不便,聚落数量自然就会减少;纬度较低,蒸发量大,背风谷地,降雨量小,水源较少,水源条件较差;河流流程短,流量小,河流沉积作用较弱,土壤较为贫瘠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