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四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
国家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
——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成画乾隆己卯九月—1759年9月) 1950年更名为《姑苏繁华图》
学习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高产粮食作物引进与推广;
2、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兴盛;
3、经济作物的种植广泛;推动农场品商品化
任务一: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清朝前期甘薯、玉米推广图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 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积累了大笔钱财,成功致富。类似情况,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2页
“学习聚焦”: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种倾向为何出现?)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83页历史纵横与材料,分析明清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盛世滋生图》(染坊)
▲漳缎织机 苏州丝绸博物馆藏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新经营方式(工场)的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提升。
▲明清十大商帮
▲明清时期商业中心
任务三: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业发展的哪些表现?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白银流入,货币流通广泛;区域间长途贸易;商帮;海外贸易;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
材料:“清代江南棉布字号基本上集中在苏州,且绝大部分系徽商所开,其中明代中后期既已存在的徽州汪氏益美字号营业额最巨大,一年销布百万匹,益美布遍行天下,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工商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①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②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材料: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 …… 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 “光宗耀祖” ,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雍正耕织图册》
任务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经济各领域发展中有何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材料:数以亿计的白银从欧洲源源不断地流到中国后,并没有形成新的购买力(民众赤贫,购买力低),创造出新的价值,更没有促进创新,而是被集中到少数官商手中,重农抑商政策和传统观念影响,大量白银被投资到土地、房地产上(难以转化为商业资本)。白银的增加并没有推动生产的发展,反而土地兼并,加速了明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据《明史》《剑桥中国明代史》等
二、社会思想的发展与局限
任务五: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有哪些新变化?
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目睹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发社会动荡的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整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得我心所同然者耳。
——《陆九渊集》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年谱》
(1)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陆九渊;(明中期)王守仁。
核心观点:心是万物的本原;致良知;知行合一。
“学习聚焦”: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这种倾向为何出现?)
陆王心学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强调主观能动性,带有一定平等、叛逆色彩,其实质仍是儒学。(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2)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
古者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李 贽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二、社会思想的发展与局限
任务五: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有哪些新变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蔑视权威教条、提倡个性自由
工商皆本;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批判高度集权专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
原因: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政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3)思想:思想文化专制,西学东渐之风
(4)社会:市民阶层扩大和世俗化倾向。
思想发展:
对权威的挑战;
对专制的批判;
对商业的提倡;
对人文的向往。
材料: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材料: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明万历间礼部尚书冯琦上言, 称李贽“惑世诬民”, 指责李贽“背弃孔孟, 诽毁程朱, 惟《南华》、西竺之语是宗是竞……。以放言高论为神奇, 以荡轶规矩,扫灭是非廉耻为广大”。 这是顾炎武深表赞同的。
二、社会思想的发展与局限
思考: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思想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积极:
1.一定程度反映时代需求,解放思想,具有初步民主色彩;
2.经世致用的学风与实践,利于后世学风的发展。
消极:未能跳出儒家思想框架,未能突破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未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新思想被作为异端对待
实质:批判继承儒学;未超出儒家思想范畴
时间 作者 代表作品 历史地位/意义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
《牡丹亭》
《桃花扇》
昆曲
京剧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神话小说的杰作
讽刺小说的杰作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长期流行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特点:平民化、通俗化
反传统、反封建
任务六:根据教材概括明清小说和戏曲的特点?
三、文化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局限
思考: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当时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反映。
三、文化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局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
思想:提倡自由……
任务七:阅读教材填写下表。分析明清科技成就的特点。
三、文化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局限
时期 人物 贡献 地位(意义)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明清科技成就的特点
①各领域出现总结性著作;
②多集中于实用技术;
③借鉴西方科技知识
局限:中国科技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也未产生近代科技。
任务八:根据唯物史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思想、小说戏曲、科技方面发展的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引起反思——社会环境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资本主义萌芽——物质保障
思想:程朱理学走向僵化,逐渐失去活力;——思想反思
西学传入,进步思想家的努力钻研。
三、文化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局限
中国科技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世界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解放)、近代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等新因素,但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主导。
封建专制体制高度强化
出现早期启蒙思想,但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市民文化繁荣,但不是主流;科技领域总结传统但缺乏创新。
海禁及闭关锁国
中国
反思前行——繁荣盛世和危机
逐渐衰退落幕的农业文明
不断发展兴盛的工业文明
1.(2023·全国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C
【随堂演练】
2.(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A
3.(2022 浙江高考)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在论及君臣关系时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该思想家还提出( )
A.“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天地之化日新” D.“天下为主,君为客”
D
【随堂演练】
4.(2021 江苏高考) 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