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以及单元习作任务,初步感受想象的神奇;
2.明确单元习作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尝试展开想象。
教学重难点: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尝试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整体感知、初探奇妙
1.激趣引入。列举课本中出现的想象例子,引导学生一起走进想象的世界,开启一场奇妙的想象之旅。
2.借助单元结构思维导图,初步感受奇妙的想象。
(将每个部分的要求罗列出来)
3.用十分钟时间浏览单元内容,进一步感受奇妙的想象。边读边想,你对哪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环节设计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 创设语境、激活思维
1.创设语境。在我们的班级文化墙上,即将开辟“神奇的想象岛”专栏,展示同学们大胆想象后创编的想象故事,让更多的人阅读。
2.借助题目,激活思维。查看习作给出的例子,展开想象。
3.你还想到其他什么有意思的话题?
【设计意图: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习作教学中良好的语境可以激活思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依托“神奇的想象岛”这一真实语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活动三 想象地图、初步构建
1.头脑风暴:由感兴趣的题目,你们联想到哪些有意思的情境?先自己想想,再说给同桌听听。
2.依据自己选择的题目展开想象,用关键词记录由这个题目联想到的内容,完成故事的想象地图。
3.分享交流。
4.教师小结:怎样想象才能编织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本单元一起去寻找作者展开想象的秘密地图,相信在学习过程中你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想象地图哦!
【设计意图: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塑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思维力看不见摸不着。本环节借助“想象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对想象力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呈现由题目联想到的真实想法,记录学生在单元学习开始时真实的学习起点。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依据课文中学到的想象路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新版“想象地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想象方法展开奇特想象;
2.能借助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思维路径把想象故事写清楚;
3.能主动分享习作,依据标准评价同伴习作,体会想象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能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想象方法展开奇特想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选择版本,思维共振
1.导入:欢迎大家抵达“神奇的想象岛”终点站。瞌睡虫的经历,颠倒村的奇遇……不同的想象故事让我们拥有一次又一次奇妙的经历。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是时候展现你真正的实力了。
2.选择想象地图版本: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版本的想象地图,还有的同学中途更换题目重新绘制了地图,请从中选择一个你们比较喜欢的地图版本;
3.修改想象地图:一句想象地图给同桌分享自己创作的故事,并根据同学意见动笔修改完善,形成终极版想象地图。
4.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在前期学习中,学生对想象的路径与故事构思的模型有了体会,因此本环节放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方法来创造自己的想象故事。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想象地图以及倾听同学建议,帮助学生优化设想、厘清思维。全班分享交流的目的一是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二是有助于教师对错误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行为等进行正面引导。】
活动二:创编故事,对比展评
1.请依据修改后的想象地图,结合老师、同学们的建议自主完成习作,争取能登上班级文化墙“神奇的想象岛”专栏哦!
2.这两篇习作都是写的《最好玩的国王》,你们读一读,看看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3.大家一起来改改第二篇《最好玩的国王》。怎样修改才能登上“神奇的想象岛”专栏呢?
(1)预设习作问题一:思维打不开,想象不大胆。
(2)预设习作问题二:故事内容没有写清楚。
一起看看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每一段是怎么把铅笔的梦想写清楚的?
按照铅笔“来到哪里+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的框架来写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神奇想象岛”的语境一以贯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师生分享评改为下一环节“互评互改”作出示范。两篇同一主题习作的对比,学生更能发现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想象不大胆”和“故事写得不清楚”等问题,借助精读课文以及习作例文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寻找故事的构思模型,实现“一文多用”。】
活动三 同质分组,互评互改
1.组建同质小组:选择同一题目的同学自由组合为一个小组。若选择同一主题的同学人数较多,则分为几个小组。
2.组内对照标准评改
A.勾画出特别喜欢同学写的某个片段
B.在读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C.给同学提出其他修改建议
D.对照标准,达到一条得一颗星。
评价标准
(1)综合运用方法,想得大胆、奇特
(2)借助想象地图,把故事内容写得清楚
(3)能依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3.获得三颗星的习作,将张贴在班级文化墙“神奇的想象岛”专栏
【设计意图:教师的评改示范让小组“互评互改”有章可循,从发现同学的亮点到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评改都紧紧围绕“是否能展开大胆、奇特的想象”“是否将故事写清楚”进行,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