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常平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元代绘画从宋代走过来以后,还没有进入一个真正转折的时代。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但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没变,只不过统治者换了而已。思想方面没有质的变化,相应的文化形态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苏东坡在政治上折腾,屡遭贬官。元代画家没有,他们整个就是野逸的、平淡平和的一种状态。他们被迫隐居,但日子还是过得比较好,就想表现他们文人的心境——淡雅、超然,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平淡天真的山水境界就出现在他们的绘画里。
但是元代画史上是不是一点变化都没有呢?也不是。比如文人画真正崛起了。真正的文人画应该是安史之乱后开始出现的,晚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提到的“前古未之有也”的“逸品”画为其标志。到了宋代,又有了苏东坡的提倡,米蒂的实践,但总的来讲,文人画还是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文人画真正形成气候是在元代。元代有“元四家”,以及别的一些画家为其代表。元代把那种超越性的文人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真正的文人画是从元代开始崛起的。此前都是在做准备。
文人画的崛起表现在他们作品里整个呈现出一种非常雅逸、超脱、淡远的心态。表现在绘画里,元代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四君子”比较流行,特别是竹、梅兰。元代画作中的经典如“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山水画,色彩淡雅,笔调冲和,没有崇山峻岭的犬牙交错,没有田野森林的郁郁葱葱,一带远山,一叶扁舟,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超然和淡泊。加之元代画家本身就没有什么要紧事儿,整天研究。元代虽然不到一百年,但在文人画方面居然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笼罩画坛的趋势。
(摘编自林木《元代文人画的笔墨逸韵》)
材料二:
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在两宋时期就已达到了朴素、娴熟的地步。画家们不断从自然中汲取新的感悟和绘画语言,渴望呈现更为真实的自然,极大限度地发展了笔墨对于表现不同地区特征的可能性。到元代,审美趣味的变异使文人画得到发展,画面中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对书法趣味的重视构成元代山水画的特色。元代名画家赵孟頫便曾作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青卞隐居图》的作者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他在幼年时深受赵孟頫书画艺术的启蒙熏陶,为他技巧、画风的形成打下牢固的基础。《青卞隐居图》画面左下角的一片树丛,树干、树枝皆以中锋用笔表现,其线各细而不弱,坚挺有力,犹如钢丝,弯曲带有韧性。正如好友倪瓒在王蒙的画上题的一首经常被引用的绝句,说他“笔力追前辈”,“笔精墨妙”,百年以下无出其右。
王蒙除了融入篆书的用笔之法外,还以行草的笔法对物象进行刻画。画面中枯树的枝条连贯迅速,线条飘逸洒脱,细瘦劲挺,行草的风格在此显现。
南北两宋时期,披麻皴、卷云皴等合乎自然山石的笔墨技法就相当成熟和完善。王蒙的解索皴由前人的披麻皴变化而来,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用繁线密点的技法,创造出了解索皴法,后又衍生出牛毛皴法。
解索皴因其线条似解开的绳索而得名,此法也被王蒙运用至《青卞隐居图》的山体部分。在画面的山体部分,以解索皴的方式,反复皴擦其峰顶和崖壁,线条随着山形高低起伏,纵横交错,繁密不闷,浓淡交融地表现着山石结构,使得画面层次丰富多变。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的点苔更是泼辣,画家蘸取墨以破笔散峰的方法在山头上反复皴擦,致使山石草木的苍茫之感跃然纸上。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等多种技法交错使用,正是这繁密丰富的笔墨技法,让观者感受到了那持续不断的画面张力和源源不绝的生命力,更进一步体会出画家内心欲表达的激昂心绪,再联想起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的处境。或许这正是画家内心惴惴不安的情绪表现。
从构图上看,“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山水画以几棵小树、一座茅亭、一处平坡,构成视野开阔的画面布局,常常透露出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画面意境。而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取北宋的全景式构图,画面山峦叠嶂,结构错综,王蒙的山水画通常是塞满的,河流及留白的空间占据极小的部分,甚至消失不见,整个画面被繁杂茂盛的山石树木塞满。
在《隔江山色》一书中,高居翰先生说:“没有一丝连续清晰的脉络供观者游览,在紧凑的笔触当中也没有一丝欲使观者视觉缓和的迹象,一切都呈现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即使如此,却难掩其山石丘壑的玲珑和林木的绚烂,在这动荡、激昂的景象中,屋舍内的人物仍旧是如此的平静漠然,似乎诉说着王蒙在乱世中对宁静生活的无奈企图、对隐退的矛盾心理。
中国画对空间感的塑造不同于西方透视法中的明暗、远近,而是以虚实、黑白的对比来实现,这在王蒙的《青下隐居图》中有迹可寻。最精彩的地方是画面左下脚处一丛树,布局错落有致,重叠萦绕,在笔墨的处理上,是大片湿墨与大块干墨的交相辉映,产生令人无限遐想的黑白对照。王蒙的树法不似倪瓒那样单纯,而是一树一态,一树一法,繁茂葱郁。到了山坡处则用墨较亮,整个画面充斥着向外延伸的无限想象。
与“元四家”的其他三位比,王蒙表现物象的内在本质,更胜于对外在形塑的再现。王蒙在此画营造出奇异的、真实自然中不存在的空间幻象,带给观者超自然的视觉冲击,观者很难在这幅画中畅快游览,甚至不禁要在心中惊叹究竟有多少层空间景象蕴含其中。如果说在宋人心中更多的是师法自然,强调“理”和“传神”,那么在元代山水画家的心中,一片风景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他们正试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然境地,以表达自己的人生格调与避世的隐逸情怀。
(摘编自杨丹《从〈青卞隐居图〉谈元代山水画的意象表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元代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但它的思想、文化等社会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B.真正的文人画是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其标志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逸品”画。
C.两宋画家从自然中汲取新的感悟和绘画语言,渴望呈现更为真实的自然,其山水画技法娴熟。
D.王蒙《青下隐居图》融入了篆书、行草的笔法,其精妙被倪瓒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画在元代真正崛起,盛行一时,因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才具有超越性的特征。
B.王蒙的笔墨技法有继承也有创新,解索皴法和牛毛皴法都由前代的披麻皴法变化而来。
C.倪瓒的山水画虽然是“元四家”画作中的经典,但在表现物象的内在本质方面不够重视。
D.王蒙在自己的画作中借助各种技法创作出的画面,映射出的是自己的心境和情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太适合用来表现“淡雅、超然”心态的一项是( )
A.倪瓒的《江岸望山图》,墨色少而淡,山石树木寥寥几笔,画面清雅,描绘出明静清幽的画面。
B.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画面从连绵的平坡沙岸到渐起的缓坡,最后是缥缈的远山和消失在天边的地平线。
C.王蒙的《具区林屋图》,除了右下角留下了一角外,整幅画被山石树木填满,几乎没有空白画面。
D.吴镇《洞庭渔隐图》题诗为“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4.简要分析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方法。
5.弘仁,俗名江韬,为僧后法名弘仁。明末清初人,曾参与抗清活动,明亡后被迫出家。其画作《松梅图》中梅枝虬曲,花瓣几朵,简约而清雅,松与梅傲雪凌霜,高标独立。《松梅图》的创作与“元四家”有相似之处,结合材料一从创作背景和内容风格角度简要分析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文学讲习所
王安忆
我们那时候,鲁迅文学院是叫“文学讲习所”,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设在朝阳区委党校里面。党校周围空落得很,出了院门,走一段,才可抵到一个勉强可称为“街”的地方。大约过了一个月的光景,党校周围的草木绿了起来。不是像江南地方的葱茏的绿,因为地方大,气候又干燥。树身是高大的,枝叶错乱着伸展得很开。吃过晚饭,我们成群结伙,在党校后边散步。
不开课,也不开饭的时候,我们会到饭厅来写东西。东一个,西一个,散得很开,各自埋头苦作。遇到不会写的字了,就转过身去问:“陈世旭,‘兔崽子’的‘崽’怎么写?”越过几排桌椅,远处的莫伸则插嘴道:“安忆也要用这样粗鲁的字吗?”有一些小说就是这样写出来的。环境是杂一些,可心都是静的。
写作总是在晚上,因为白天课排得很紧。老师对我们说:不要错过听课,写作的日子长呢!还许诺给我们,在学习期末一定安排写作的时间。一周六天,上午下午都排了课时。古典,西方,现当代,基础类的,思潮性的,理论的,实践的——这是请著名的作家来作创作的经验谈,我们听了多少课啊!
吴组缃先生讲《红楼梦》,至今还在眼前。他微侧了身子,坐在讲桌后面,摆开长谈的架势,谈兴很浓。说到激动的地方,就隔了讲桌欠过身子,眼睛很亮地盯着前排的学员,好像要问他:你说是不是?他讲他的一个瑞典还是哪里的外国留学生,跟他学了三年的《红楼梦》,临毕业时,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大意是从地形上看,怡红院和潇湘馆实是不远,他们为何不能同居,抑或是出走?吴先生说,听了他的问题,便感到这三年是白教了,因他不懂得中国的社会,所以就不懂得宝黛的悲剧。你们知道吗?黛玉为什么老是和宝玉吵?吴先生问大家。黛玉为什么这么别扭?老要试探宝玉,而宝玉一旦表露心迹,她又要说宝玉欺负她?然后,吴先生便说到男女大防。在婚前,不能有一点点有涉的;否则,即便像宝玉与她这样的两情相知,都难免会小视她。他们就必须借别的一些事,来谈情。在他们感情史上决定性的一次交流,是宝玉挨贾政的棒子。黛玉去探望,说道:“你从此可就改了吧!”宝玉回答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吴先生认为这是大有深意的,其实是宝玉向黛玉的彻心交代,而黛玉也听懂了。所以,在此之后,黛玉再没同宝玉闹过小性子。吴先生感情十分投入地认为,“金玉良缘”是个阴谋,书中有许多迹象,证明薛宝钗对贾宝玉窥觑已久。比如,薛家进京,说是送宝钗宫选,可是为什么后来就不提了,再没有下文了呢?吴先生从讲桌后面欠过身子问我们大家。还有,不是说宝钗“不爱花儿粉儿”,装束简朴,可为什么偏要时时戴个项圈?吴先生讲《红楼梦》,真是好听,就像在与你辨析一段世事,其中深谙着许多缘故端底。
讲习所的前期是上大课,后期则效仿研究院的导师制。每三至五人,认一位导师,导师是由著名的作家担任。我,瞿小伟,郭玉道,因是写儿童文学,所以,就跟了金近老师。
我们三个一同去金近老师家,路上需转两路或是三路汽车,再要走一段。我们到的时候,老师已经候在那里了。准备好了茶水,还有盛在菜碗里的半碗杏子。金近老师是江浙人,乡音很重的普通话。但决不会听不懂,于我来说,还很亲切。因在上海,多是听到这样的普通话,它比字正腔圆的北方话,要家常得多,也温婉得多。因是夏季,他多是穿着汗背心,手上持一把蒲扇,和我们说话。他看上去,就像是个乡下小老头,可这“乡下小老头”,却有着骨子里的优雅:安静,温和,从容不迫。他显然不善言谈,甚至于还有些不安,不知该对我们说什么。他很努力地想着,想一句,就说一句。而他又没有一丝一毫应付我们的意思。他特别愿意同我们多说一些,把写作的秘诀教给我们。可是,写作有什么秘诀呢?像老师这样一个诚实的人,是连一句虚浮的话也说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在他家,就坐不长,大约一小时左右,便告辞了。可是,我们每一次都定好下周的上课时间。到时间一准去,老师也已在等着我们了。
讲习所过后,老师寄给我一本童话书,名叫《爱听故事的仙鹤》。这一篇中,写了一个作家,六十多岁,友白头发,瘦瘦的,人们都管他叫“乡下爷爷”。这其实就是老师自己吧。
讲习所结束之前,我们还举行了一场舞会。大家期待着,再热闹一次,可已是曲终人散的气氛了。有人在打行李,宿舍里散乱着书籍纸张。有人忙于和北京的亲友告别,在房间里待客,或者出门去了,来跳舞的就也心不定,过来坐一时,再走开一时。倒是一些外来的编辑,或是党校工作人员,和他们的熟人,在场子里舞着。
然后,一个一个走了,房间一个一个空了下来。卸下蚊帐,一下子露出了前后的窗户。窗外是北方的杨树,叶子茂密,在秋日的阳光下,翻着亮片,闪闪烁烁。真是满窗绿色。
(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伸觉得“兔崽子”是粗鲁的字,只适合男性作家使用,而王安忆则认为小说就应该用这样接地气的字词来写。
B.外国留学生怪讶于宝黛二人居住地相隔不远,为何不同居或出走。这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性。
C.金近老师在穿着打扮上就像个乡下小老头,但他骨子里有着乡下小老头所没有的安静温和的优雅气质。
D.吴组缃先生讲《红楼梦》非常投入,激动起来时,会隔了讲桌欠过身子向前排的学员询问意见。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瑞典还是哪里的外国留学生”“路上需转两路或是三路汽车”可见表达严谨,也照应了标题中的“回忆”。
B.文章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故事有万千气象,跌宕多姿,合乎“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要求。
C.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吴组缃和金近两位恩师,略写学员间相处之事,表达了作者对讲习所老师们的深情。
D.文章擅于通过对比来表情达意,如南北方草木绿色的对比,外来编辑等人员和学员在舞会上心情的对比。
8.文章最后一段在景和情的处理上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9.作者写吴组缃先生和金近老师时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统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节选自《国语·越语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B.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C.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D.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湖”,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文中特指太湖。
B.“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大夫分为上、中、下三阶,后成为对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不榖”,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词;“孤”“朕”“寡人”等也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
D.“四封”,四面疆界,四境之内。“封”的意义和“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相近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勾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政事等方面劝谏,勾践不从。
B.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
D.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2)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
14.勾践为什么“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但是仍达不到“至人”的最高境界,因为“ , ”。
(2)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 ”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一句描绘出昔盛今衰的落差。
(3)“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虎的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十分常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民间与虎相关的民俗、生活用品________。陕西关中嫁女需陪送面老虎;孩子小时候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这些民间习俗中的虎,既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寄托,也是象征与发展了民间表达吉祥的意蕴。
山西吉祥虎枕,为意象化的猛虎造型。其造型元素与民间虎头鞋、虎头帽样式________。虎呈站立姿态,鼻子造型中_______了艾草叶造型。民间观念中,老虎是百兽之王,人们常用艾草制成老虎的形状来祛除疾病,而艾草本身也可治百病,相当于百草之王。
民间美术是普通老百姓、民间艺人世世代代创造出来的,带有强烈的原生态和泥土性。学者张道一说:“民间艺术是一种母性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这句话非常深刻,它指向一种不断_______新艺术的可能性,这正是民间美术的魅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比比皆是 毫无二致 嵌入 孕育
B.俯拾皆是 如出一辙 融入 培育
C.比比皆是 如出一辙 融入 孕育
D.俯拾皆是 毫无二致 嵌入 培育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民间习俗中的虎,既是传承与寄托了古老文化,也是象征与发展了民间表达吉祥的意蕴。
B.这些民间习俗中的虎,既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寄托,也是民间表达吉祥意蕴的象征与发展。
C.这些民间习俗中的虎,既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象征与寄托了民间表达吉祥的意蕴。
D.这些民间习俗中的虎,既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民间表达吉祥意蕴的象征与寄托。
20.下面是《壬寅年》特种邮票之一“国运昌隆”。请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述邮票的主体图案,体现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冬奥会上运动员的“战袍”凝聚了科学家们的心血。比如,冬奥会竞速类的项目, :减阻、防护、保暖。那科学家们是怎么将这些功能赋予比赛服的呢?首先,在竞速类的项目中, ,运动员大都穿紧身运动服,运动员穿紧身衣的目的是减阻。科学家们设计了类似高尔夫球上的蜂窝结构的表面粗糙的面料,减少尾流的湍流现象,起到减阻作用。其次,竞速类项目大多具有冲撞性,要特别注意防护。在设计比赛服时,科学家采用柱状排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作为面料。这种面料可以有效减缓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冲击。第三, _ ,设计者必须考虑运动员保暖的问题。科研人员找到了两个解决方法:一是从衣服面料下手,提升纤维的保暖率;二是利用主动加热技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所以,运动员衣服里装电池可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战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C.“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D.文中提到的“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迅速》中说,有些人只追求表面上的快速,把本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其结果是一件本需做一次的事,却不得不回头重复多次。
鲁迅先生在《补白(三)》一文中论及战斗时谈到,即使慢,纵令落后,驰而不息,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2022年4月,面对新冠疫情多点爆发的局面,中国政府果断提出,抗疫工作应以快制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D 3.C 4.(1)对比论证。如把倪瓒的构图与王蒙的构图对比,突出王蒙满密繁茂的构图特点。(2)引用论证。引用赵孟頫的诗论证元代山水画“以书法如画”的笔法特点。(3)举例论证。如以《青卞隐居图》的山体部分和点苔为例,来说明解索皴法。 5.(1)创作背景: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弘仁和“元四家”一样,生活在少数民族政权执政时期,他们或被迫隐居,或被迫出家,借助自己的作品抒发内心的情感。(2)内容风格:弘仁和“元四家”的画作一样,都体现了知识分子特有的审美情趣,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特有心境。这些作品体裁大多取材山水,或富有特定寓意的梅、兰、竹、菊等,画作色彩清雅,画面简约,从而表达文人特有的超然、淡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的独善其身”。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其精妙被倪瓒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错,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正如好友倪瓒在王蒙的画上题的一首经常被引用的绝句,说他‘笔力追前辈’,‘笔精墨妙’,百年以下无出其右”可知原文是说王蒙用笔可以和前代画家媲美,后代画家一百年也不能超越他,而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果倒置。从材料一第四段“元代把那种超越性的文人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真正的文人画是从元代开始崛起的”可知。
B.“解索皴法和牛毛皴法都由前代的披麻皴法变化而来”错,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王蒙的解索皴由前人的披麻皴变化而来”“用繁线密点的技法,创造出了解索皴法,后又衍生出牛毛皴法”可知,“解索皴法”由“披麻皴法”变化而来,“牛毛皴法”由“解索皴法”衍生而来。
C.“但在表现物象的内在本质方面不够重视”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五段“没有崇山峻岭的犬牙交错,没有田野森林的郁郁葱葱,一带远山,一叶扁舟,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超然和淡泊”可知,倪瓒的山水画也重视表现物象的内在本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不太适合用来表现“淡雅、超然”心态。根据材料二第六段可知,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和《青卞隐居图》的构图一致,根据第七段高居翰对王蒙这种构图方法的评价可知,这种繁密的画面构图表现的是动荡不安的氛围,而非完全是“淡雅、超然”的心态。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从构图上看,“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山水画以几棵小树、一座茅亭、一处平坡,构成视野开阔的画面布局,常常透露出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画面意境。而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取北宋的全景式构图,画面山峦叠嶂,结构错综,王蒙的山水画通常是塞满的,河流及留白的空间占据极小的部分,甚至消失不见,整个画面被繁杂茂盛的山石树木塞满”可知,如把倪瓒的构图与王蒙的构图对比,突出王蒙满密繁茂的构图特点。
结合“元代名画家赵孟頫便曾作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知,引用赵孟頫的诗论证元代山水画“以书法如画”的笔法特点。
结合“此法也被王蒙运用至《青卞隐居图》的山体部分。在画面的山体部分,以解索皴的方式……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的点苔更是泼辣”可知,以《青卞隐居图》的山体部分和点苔为例,来说明解索皴法。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创作背景上,结合题干“弘仁,俗名江韬,为僧后法名弘仁。明末清初人,曾参与抗清活动,明亡后被迫出家”和材料一“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但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没变,只不过统治者换了而已。思想方面没有质的变化,相应的文化形态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元代画家没有,他们整个就是野逸的、平淡平和的一种状态。他们被迫隐居,但日子还是过得比较好”可知,弘仁与“元四家”在创作背景上相似,他们生活在少数民族政权执政时期,他们或被迫隐居,或被迫出家,借助自己的作品抒发内心的情感。可见,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内容风格上,结合注释“其画作《松梅图》中梅枝虬曲,花瓣几朵,简约而清雅,松与梅傲雪凌霜,高标独立”和材料一“元代画家……就想表现他们文人的心境——淡雅、超然,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画的崛起表现在他们作品里整个呈现出一种非常雅逸、超脱、淡远的心态。表现在绘画里,元代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四君子’比较流行,特别是竹、梅兰”可知,他们的作品体裁大多取材山水,或富有特定寓意的梅、兰、竹、菊等,表达文人特有的超然、淡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可见,在内容风格上,弘仁和“元四家”的画作一样,都体现了知识分子特有的审美情趣,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特有心境。
6.B 7.B 8.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②文章结尾描绘了讲习所结束后一个个房间空下来和满窗绿色两种景象,既体现了人去楼空的失落之情,又有学成归去的喜悦之情。 9.第一问:①侧重写吴组缃先生精彩的《红楼梦》解读。②侧重写金近老师为人为师品质。第二问:①专业不同。吴先生是红学专家;金老师是作家,写作无秘诀可言。②人物特质不同。吴先生富有激情,善于表达;金老师不善言谈。③选材多样化的需求。对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写作重点,避免材料的同质化,让文章丰富生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莫伸对王安忆用“兔崽子”这样粗鲁的字感到意外,主要是在他看来,王安忆是个温婉的人,不等于说粗鲁的字只适合男性作家使用。原文说,“有一些小说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这句话中的“这样”是指“这样的情境”,而不是指“用这样接地气的字词来写”。
C. “有着乡下小老头所没有的安静温和的优雅气质”错。原文说,他看上去,就像是个乡下小老头,可这“乡下小老头”,却有着骨子里的优雅:安静,温和,从容不迫。这并不意味着乡下小老头就没有安静温和的优雅气质。
D. “会隔了讲桌欠过身子向前排的学员询问意见”错。原文“好像要问他” 只是一种猜测,不是真的在询问。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 “有万千气象,跌宕多姿,合乎‘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要求”错。本文回忆讲习所的往事,都是日常小事,采用平实的叙述,没有大起大落之笔。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结尾写“然后,一个一个走了,房间一个一个空了下来。卸下蚊帐,一下子露出了前后的窗户。窗外是北方的杨树,叶子茂密,在秋日的阳光下,翻着亮片,闪闪烁烁。真是满窗绿色”,这是景物描写,手法上是借景抒情,在文章结尾出现景物描写,也叫以景结情。
“一个一个走了,房间一个一个空了下来”,写在讲习所的课程结束之后,大家要各奔东西,通过描写昔日热闹的房间空下来,表达了人去楼空的失落;
“窗外是北方的杨树,叶子茂密,在秋日的阳光下,翻着亮片,闪闪烁烁。真是满窗绿色”,描写窗外的杨树“叶子茂密”,“秋日的阳光”“满窗绿色”等,虽然是秋天,但写出了一种温暖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表达了学成归去的喜悦之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以及概括文本内容、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
第一问:
关于吴组缃先生的描写在文章第四段,开头概括到“吴组缃先生讲《红楼梦》,至今还在眼前”,接着详细描写了吴老师讲《红楼梦》的激动,感叹外国学生不理解中国社会,向学生讲述为何宝黛之间的种种别扭的根源,对薛宝钗的分析等。总之,侧重写吴组缃先生精彩的《红楼梦》解读。
关于金近老师的描写在第六段,写了金老师总是沏了茶水等候我们,写他是个安静、温和的“乡下小老头”;重点写他虽然不善言谈,但却“很努力地想着,想一句,就说一句。而他又没有一丝一毫应付我们的意思”,写他想把写作的秘诀传授给我们,可是写作没有什么秘诀;最后总结“像老师这样一个诚实的人,是连一句虚浮的话也说不出来的”。总之,侧重写金近老师为人为师品质。
第二问:
①两人专业不同,吴组缃先生的是红学专家;金近老师是“写儿童文学”的作家,认为写作无秘诀可言。
②人物特质不同。吴老师讲课时“微侧了身子,坐在讲桌后面,摆开长谈的架势,谈兴很浓。说到激动的地方,就隔了讲桌欠过身子,眼睛很亮地盯着前排的学员,好像要问他:你说是不是?”“吴先生讲《红楼梦》,真是好听,就像在与你辨析一段世事,其中深谙着许多缘故端底”,吴先生富有激情,善于表达;而金近老师“不善言谈,甚至于还有些不安,不知该对我们说什么”“像老师这样一个诚实的人,是连一句虚浮的话也说不出来的”,金老师不善言谈。
③选材多样化的需求。作者这样安排,是出于选材上的考虑,选择不同的人物来写,展现不同人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展现当年在讲习所的学习生活,这样避免材料的同质化,让文章丰富生动。
10.B 11.C 12.D 13.(1)(越王)最终出兵攻打吴国,在五湖之战中打了败仗,退守到会稽山上。
(2)(大地)生长万物,包容并畜养飞禽走兽,然后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和利益。 14.(1)越王勾践虚心接受了范蠡的建议。
(2)文种善于治理内政。
(3)范蠡长于外事,忠于勾践。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圣人顺着天时行事,这就叫守时。对方没有天灾,不要发动进攻;对方没有人祸,不要挑起事端。
“夫”是句首发语词,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C。
“随时以行”是指按照天时而行事,“行”后不带宾语;“是”是代词“这”,做“谓守时”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朕”是皇帝的自称词,不是谦词。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D.“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错,从文章最后两段“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可见,应是越王勾践从吴国为奴返回越国之后。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兴师”,出兵;“伐”,攻打;“战于五湖”,在五湖作战;“栖于会稽”,退守到会稽山。
(2)“生万物”,生长万物;“容畜禽兽”,包容并蓄养飞禽走兽;“受其名”,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兼其利”,得到它应得的利益。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可见,越王勾践这么做是虚心接受了范蠡的建议。
“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根据“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知,是因为文种善于治理内政。范蠡长于外事,忠于勾践。
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继位第三年想去攻打吴国。范蠡进谏说:“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国家将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平时处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越王问:“要做到这三点该怎么办呢?”回答说:“要保持国家强盛就应顺从天道,要使国家转危为安就应顺从人道,要妥善地处理国家政事就应顺从地道。君王不问我,我不敢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国家强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圣人顺着天时行事,这就叫守时。对方没有天灾,不要发动进攻;对方没有人祸,不要挑起事端。现在君王没有等到国家殷富,就要采取过分的举动;没有等到国势强盛,就骄傲起来;没有辛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对方没有天灾,就想发动进攻;对方没有人祸,就要挑起事端。这样会违背天意,而且失掉人和。君王如果这样做,必将危害国家,损害自身。”越王不肯听从。
范蠡又进谏说:“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阴谋做不道德的事情,喜欢使用不吉祥的器物,首先向别人挑起事端的人,最终反要被人所害。做得过分的事情是上天所禁止的。首先挑起战争,决不会有好处。”越王说:“不要再说这些惑乱视听的话了,我已经拿定主意!”越王最终出兵攻打吴国,在五湖之战中打了败仗,退守到会稽山上。
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我没有听从你的话,以至到了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答道:“君王难道忘了吗?保持强盛要顺从天道,转危为安要顺从人道,处理政事得当要顺从地道。“越王问:“要顺从人道,该如何去做 ”回答说:“现在应该用极谦卑的辞令,极恭敬的礼节,带上珍宝和女乐,去向吴王求和,用高贵的名号推崇他。如果这样还不行,君王那就只有亲自去做他的奴仆。”越王说:“好吧。”命令大夫种守卫国家,自己和范蠡到吴国做奴仆。
三年后,吴王打发他们回国。一回到越国,越王就向范蠡请教说:“现在要妥善处理政事,该怎么办呢?”回答说:“处理政事得当应顺从地道。只有大地能包容万物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完成自己的功能而不失时机。(大地)生长万物,包容并畜养飞禽走兽,然后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和利益。凡物不论好坏,都使之成长以养活人的生命。时令不到,不能勉强让人生长;功夫不够,也不能勉强成事。顺乎自然,权衡天下大势,以等待时机的来临,再加以匡正,才能在适宜的时机下使天下稳定。君王应和男女百姓共同从事耕织,消除百姓的祸害,以防止上天降下灾殃。还要开辟荒地,充实仓库,让百姓富足。不要让民众旷时废业,以致成为祸乱的阶梯。天时将会有反复,吴国的事情也会有间隙可乘,只有懂得天地的常规,才能取得天下既成的利益。如果吴国的事情一时还没有间隙可乘,天时还没有转化的迹象,君王就应专心安抚和教育民众,等待报复的时机。”
越王说:“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你好好谋划吧!”范蠡答道:“在国境以内,那些治理百姓的事,这些事情我比不上文种。在国境以外,对付敌国,决断大事。这些事情,文种却也不如我。”越王说:“好吧。”于是就叫文种治理内政。
15.C 16.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错误,“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这两句暗用《论语·微子》中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的典故,隐喻诗人的归隐之意。“人间歧路”指官场,“知多少”一句写出诗人觉得宦海浮沉没有尽头,令人厌倦;“向桑田”“问耦耕”则明显表露出诗人对田园乡间生活充满兴趣,有归隐之心。
苏辙这首和诗,则着重描写了乡间生活的情景,“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写其闲静,“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不似官场的勾心斗角;“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写景色优美,生活悠闲,自由自在。由此可见,苏辙对于兄长归隐田园的想法是很赞同的,这些情景与“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能让苏轼坚定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直接询问苏轼什么时候回归田园耕种,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17. 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可怜焦土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示例四: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犹、阙、做、徐。
18.C 19.D 20.【示例1】邮票的主体是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它抬头挺胸,蓄势待发,象征着虎年全国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它双眼炯炯有神,饱含深情,表达了国泰民安的美好祝福。
【示例2】邮票的主体是一只气宇轩昂的上山虎。老虎矗立远眺、一览众山、志存高远,体现出中华民族雄心壮志、阔步向前、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寓意祖国国运昌隆。
【示例3】气宇轩昂的上山虎站起来了,炯炯有神的双眼眺望着远方。它在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正以虎虎生威的雄风向前迈进,续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处处)俯拾皆是:弯腰就可以拾到,形容很容易得到。语境指“民间与虎相关的民俗、生活用品”很多,选“比比皆是”合适。
毫无二致:丝毫没有什么两样,即完全一样。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语境指“造型元素与民间虎头鞋、虎头帽样式”相似,选“如出一辙”合适。
融入:融合混入。嵌入:牢固地或深深地固定或树立;紧紧地埋入。根据语境“民间观念中,老虎是百兽之王,……艾草本身也可治百病,相当于百草之王”,可知鼻子造型中融合了艾草叶造型,选“融入”合适。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培育:培养幼小生物,使之发育成长。根据“民间艺术是母性的艺术”语境,选“孕育”合适。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寄托”与“古老文化”、“发展”与“民间表达吉祥的意蕴”搭配不当,可改为“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民间表达吉祥意蕴的象征与寄托”;
二是“既是”后面与“也是”后面的并列成分结构不一致,改为“既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民间表达吉祥意蕴的象征与寄托”。
只有D修改正确。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观察图片,首先要描述老虎的形象。可用上目光炯炯 、雄壮威武、威风凛凛、昂首挺胸等词语;其间可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手法
接着要结合其形象表达寓意。结合邮票名称“国运昌隆”,再联想老虎的寓意:中国人自古就喜欢虎,虎是强壮、威武的象征,也是代表吉祥与平安的瑞兽;同时,虎又是兽中之王,代表威严,权利,荣耀。据此和时代进步、国泰民安等联系起来即可。
21.B 22.①要求比赛服有以下功能(关键词“功能”)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速度(关键词“提高速度”)
③因为是在冰雪上比赛(或因为比赛场地气温低,关键词“由于”“因为”)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战袍”并非作战的衣服,而是参赛的衣服,故是特殊含义。
A.“大师”是对这些人的讽刺,引号表示反讽。
B.“文法”不是指文学艺术手法,而是指建筑的风格手法,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木”加引号,在这里表示强调。
D.“七曜”是引用“文中”的话,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减阻、防护、保暖”“科学家们是怎么将这些功能赋予比赛服的呢”可见,是指比赛服要拥有“减阻、防护、保暖”的功能。故可填写“要求比赛服有以下功能”。
②根据“竞速类”和“运动员穿紧身衣的目的是减阻”可见,这些运动服减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速度,故可填写“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速度”。
③根据“设计者必须考虑运动员保暖的问题”可见,此处要填写的是考虑保暖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冬奥会是冰雪运动,气温低。故可填写“冬奥会因为是在冰雪上比赛(或因为比赛场地气温低)”。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中,培根这句话的意图是想要论述“急求速成是必须谨慎的,须知狼吞虎咽将令人消化不良”这一观点,之所以追求表面快速,把事情草草了解的人其实并不快,是因为他只是看似把做事的过程经历了一遍,但却并非做得成功而有效,完美地实现了结果,因此他需要一遍遍去重复从开始到结果的过程。譬如在赛跑中,优胜者并非步子迈得最急或脚抬得最高者,而是最早到达终点的人。因此,这里否定快,是为了否定“欲速则不达”,而非否定“快”本身。
材料二中,鲁迅此言的意思是不怕一时的慢,而要看是否能坚持到终点,达到所向的目标。所以,材料一和材料二看似讨论了“快”与“慢”的相对关系,其实讨论的还是如何到达终点这一话题的一体两面。
对材料三的理解,可以从“为什么要快/慢”的角度去分析。面对新冠疫情爆发的危局,中国政府之所以追求以快制胜,是因为这个时候只有快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拖得越久,走得越慢,结果就越来越不容乐观。
所以,本次作文题并非仅仅是讨论“快慢”,否定一方而肯定另一方的问题,而更应该看作是实现目标的路上,为什么要快/慢,应该怎么去快/慢的论题。写作中,应该充分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的内涵,综合分析在向目标进发的前行途中,我们不能一味求快而粗制滥造导致数次返工适得其反,而应该有“纵令落后,驰而不息”的乌龟赛跑精神,也不能一味地否定效率,而应当根据所向目标的要求当机立断。而对于目标的阐述,我们既可以选择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真实经历,也可以结合时事热点中的快慢思考来进行阐释。
立意:
1.求快也要求好。
2.纵令落后,驰而不息,虽慢必达。
3.快与慢的选择应据结果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