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7:4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原。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他们可笑的地方,胡适之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已说得很详备的了。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以现在我们的眼光看去,他们很不该发这些可笑的议论,但事实上偏闹了笑话。
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 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 。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石头记索隐》)。以我想来,雪芹生在正白旗汉军贵族环境中间,未必主张排满吊明。蔡先生这个判断,是含偏见的。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的态度,不是赏鉴,不是研究只是借此消闲罢了。这些人原不足深论,不过有一点态度却是大背作者的原意。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第二回贾雨村论宝玉一段,亦是自负,书中凡贬宝玉只是牢骚话头,不可认为实话。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 为《情僧录》 。”(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语,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别》)
材料二 :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可分作四派来说一个大概:一、拟古派;二、讽制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人情派小说,可以《红楼梦》做代表。《红楼梦》 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 贾府的事情。《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样人,却少有人提起过; 由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
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一)是说记纳兰性德的家事,所谓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为上客的人们。这是因为性德和宝玉的情形相仿佛,但是查抄一事,宝玉在生前,而性德则在死后,其他不同之点也很多,其实并不很相像。(二)是说记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为秦淮旧妓董小宛。但是董鄂妃是满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且年龄相差甚大。所以这一说也不通。(三)是说叙康熙朝政治的状态的;就是以为石头记是政治小说,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然此说未免近于穿凿,况且现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汉军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汉人来抱亡国之痛的。(四)是说自叙;此说出来最早,而信者最少,现在可是多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在俞平伯看来,许多红学家们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红楼梦》中贾府的事情虽是发生在石头城中,但并不一定就是指鲁迅时代的南京城。
D.曹雪芹所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因为他敢如实地描写,把人物刻画多立体丰富不单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作者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是了解曹雪芹写作态度的最可靠的两条途径。
C.人们在阅读《红楼梦》时,首先要从全书的关键处第一、第二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有四种推测之说,都被鲁迅先生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鲁迅观点的一项是( )
A.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B.曹雪芹是个谜,曹家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C.替中国文字存有悲剧下场的小说只有《红楼梦》。
D.《红偿梦》是以曹家为背景、以言情为线索的小说。
4.怎样看待材料一中见第一回、见第一第二两回、见第五回这样的表述?请简要分析。
5.我们应如何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社书记
郭澄清
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
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
“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
“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
“去哪儿啦?”
“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
“这是为什么?”
“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
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
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
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
“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
“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
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
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
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老乡,到哪儿去呀?”
“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
“也到方庄。”
“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
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
“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
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
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 ”
“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 ?”
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
“公社书记呐?”
“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
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
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
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
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
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
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
“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
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
(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
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
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
D.“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
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
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
8.小说采用延宕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上下书切责,征其大臣阿史那矩,欲与议事。文泰不遣,遣其长史麴雍来谢罪。颉利之亡也,中国人在突厥者奔高昌,诏文泰归之,文泰蔽匿不遣。又与西突厥共击破焉耆,焉者诉之。上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往问状,且谓其使者曰:“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我使者至彼,文泰语之云‘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又遣使谓薛延陁云‘既为可汗,则与天子匹敌,何为拜其使者’。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三月,薛延吃可汗谴使上言,请发所部为军导以击高昌。
上犹冀高昌王文泰悔过,复下玺书,征之入朝,文泰竟称疾不至。十二月壬申,遣吏部尚书候君集等将兵击之。十四年八月,高昌王文泰闻唐兵起,谓其国人曰:“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若顿兵城下,不过二十日,食尽必走,何足忧也。”及闻唐兵临碛口,忧惧不知所为,发疾卒。子智盛立。
军至柳谷,洞者言文泰刻日将葬,国人咸集于彼,诸将请袭之。侯君集曰:“天子以高昌无礼,故使吾讨之。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力主不可,命鼓行而进,诸将韪其言,益高其义。至田城,谕之,不下,诘朝攻之,及午而克。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趋其都城,高昌逆战而败。
智盛致书于君集曰:“得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物故。智盛袭位未几,惟尚书怜察。”君集报曰:“苟能悔过,当束手军门。”智盛犹不出,君集命填堑攻之,飞石雨下。又为巢车,高十丈,俯瞰城中,有行人及飞石所中,皆唱言之。智盛穷蹙,八月癸酉,开门出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二十八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
B.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
C.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
D.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所建立的政权;在文中可视为特指唐朝,中国人则指唐朝人。
B.突厥,是古代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同匈奴、鲜卑等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游牧民族。
C.吏部,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之一,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俸饷等;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
D.癸酉,文中指“癸酉日”,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古人将天干与地支按固定顺序组合,既可纪日,也可纪年、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昌王对唐太宗的诏书充耳不闻,不派太宗征召的大臣阿史那矩入朝议事,反而派长史麴雍入朝谢罪。
B.高昌王不向唐朝进贡,不行藩臣之礼,离间唐与薛延随、焉耆、伊吾等国的关系,表现得无礼至极。
C.高昌王起初认为,受地理条件限制,唐军不足为惧;唐军抵达后,他又担忧恐惧,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智盛继位后,写信给侯君集,请求谅解;但在侯君集给他机会后,他仍选择闭门不出,进行消极抵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
(2)力主不可,命鼓行而进。诸将韪其言,益高其义。
14.大唐“仁义之师”美名传天下,请结合文本简述具体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夜泊①
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②书难达,燕台③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注】①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诗人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②吴会:吴地的会稽,即作者故乡。③燕台:指燕京,明朝的京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描绘出苍凉壮阔的黄河月夜图。“似战场”表明思之所向,透露出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
B.三四句视听结合,移步换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物象有心声,隐含着深沉的情思。
C.五六句叙事抒怀。“书难达”见离乡之路远,“路正长”言报国之途艰,表露诗人忧国伤己之情。
D.七八句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诗人久客异乡竟不辨故乡他乡,慨叹中蕴含复杂感情,耐人寻味。
16.请分析诗歌第三、四句在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但是仍达不到“至人”的最高境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昔盛今衰的落差。
(3)“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届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回望来时路,6年多的精心筹备,2000多个日夜的顽强奋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___________,从竞赛场馆提前完工,到赛事筹备蹄疾步稳,再到疫情防控有序有效,中国人民___________,创造了新的人间奇迹,兑现了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举办和筹办过程中,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14年前,___________的北京奥运会惊艳世界;14年后,新时代中国同样没有辜负世界的期待。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___________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多重挑战。如何战胜疫情?怎样应对变局?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的“更团结”,为破解时代之问提供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这不仅是奥运精神之喻,是世界局势之喻,更是深沉的人类命运之喻。与其在惊涛骇浪、风雨飘摇中各驭小舟,不如相聚巨轮,一起向未来,长风破浪!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齐心协力 攻坚克难 独步天下 义无反顾
B.齐心协力 攻坚克难 无与伦比 坚持不懈
C.同舟共济 刻苦努力 无与伦比 坚持不懈
D.同舟共济 刻苦努力 独步天下 义无反顾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B.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C.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举办和筹办过程中,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D.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举办和筹办过程,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近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梁万年强调:对于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要严格执行现行的管控政策。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游与聚集;其他人员若出行,尽量做好防护,切实履行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义务。对于中、高风险地区(如口岸边境、执行重大活动的地区等) ① ;其他地区应该做好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风险等级、个人免疫状态、疫情形势等提出有力度、有温度的政策,不能“一刀切”, ② 。疫情防控是对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应做好风险评估,发挥专家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地不仅要考虑输入疫情的风险, ③ 。应做好相关预案,给公众提供明确的节假日出行信息参考指引。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语段的主要信息,要求表达简洁准确,不超过25个字。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4月中旬,王亚平等太空三人组圆满完成任务并顺利返回。这是王亚平第二次到太空。面对记者的采访,王亚平谈及初次到太空时的感受,说:“身处太空,你所见到的世界会让你得到升华——在你心中,有很多东西会变得‘很小’,比如得失;有很多东西则变得‘很大’,比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
材料二:
《旧唐书·文苑列传》载,席豫“性尤谨”,处处谨慎行事,不肯马虎随便;即使写给晚辈的文字,也从不潦草。他认为潦草的字迹给别人看,是对人不尊重,也是对自己不尊重。有人问他,这么细小的事你何必介意?他回答说:“细犹不谨,而况巨耶!”
上面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A 3.D 4.精准论证观点“从文本出发可了解作者的态度”,提醒读书要抓牢书中关键处,暗示排除迷惑、不蹈前人覆辙的方法。 5.弱化主观偏见;端正阅读态度(净化阅读趣味);考究书中本文;尝试分门别类,辨析他人观点,学会比较阅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许多红学家们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错误,原文有“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可见主要是针对“消闲派”红学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最可靠的两条途径”错误,材料中为“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是“至少”,不是“最可靠”,选项表述绝对;
C.“首先要从全书的关键处第一、第二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错误,文中相关内容为“《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并没有提“首先”“理清全书脉络”,选项于文无据;
D.“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错误,原文有“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可见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可知,鲁迅最认同自叙说。
A.“影射朱元璋”认为是政治小说。
B. 自叙说会认为小说中贾家暗指曹家,“曹家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自然就不符合自叙说。
C. 谈《红楼梦》的艺术境界,一改以往大团圆结局,以悲剧结尾;和自叙说无关。
D.“以曹家为背景”符合自叙说。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文中观点为“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
“作者的真态度”小说本身最能体现,故文中引用原文,标明回数,以显示其来有自,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又提醒读书要抓牢书中关键处,暗示排除迷惑、不蹈前人覆辙的方法。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可概括出“弱化主观偏见”;
结合“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可概括出“端正阅读态度(净化阅读趣味)”;
结合“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可概括出“考究书中本文”;
结合材料二鲁迅先生的论述“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一)是……(四)是说自叙……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可概括出“尝试分门别类,辨析他人观点,学会比较阅读”。
6.D 7.A 8.①“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②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③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④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 9.①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③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农村干部打扮”“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根据原文“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可知,“农村干部打扮”的是副社长,选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可知,作者对项书记的刻画,有自己的亲眼所见,也有自己的个人看法,选项“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错误,其目的应该是为了下文寻找项书记,刻画项书记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作铺垫。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全下队啦”“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可知,“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
根据原文“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
根据原文“‘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可知,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
根据原文“支书又补充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原文“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
根据原文“‘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支书又补充说……支书越说越有劲……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
根据原文“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
根据原文“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可知,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
10.A 11.C 12.B 13.(1)高昌王麴文泰多次阻止西域各国入朝进贡,伊吾早先向西突厥称臣,不久又归附唐朝,麴文泰联合西突厥共同进攻伊吾。
(2)(侯君集)竭力主张不能这样做,下令击鼓行军。诸位将领赞同他的观点,更加尊崇他的德行。 14.(1)在薛延陁可汗主动请击高昌的情况下,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麴文泰能够悔过,又下诏书,征召他入朝。
(2)唐军没有在文泰的墓地偷袭,唐军击鼓进军。
(3)到达田城,先告之以利害,对方没有投降,才在第二天发动进攻。
(4)唐朝将领给高昌王智盛改过的机会。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唐朝距离我们七千里,沙漠就有二千里,大军怎么能够到达呢?以前我去唐朝,看见城邑很萧条。如今唐朝派兵来讨伐我们,发兵多则粮草供给不上,三万兵力以下,我们的兵力足够能制胜于他。
“居其二千里”的主语是“沙碛”,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
“城邑萧条”是“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吏部,……主管官吏的……俸饷等”错误,“俸饷”不是吏部掌管,是由户部掌管。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离间唐与薛延随、焉耆、伊吾等国的关系”错误。由原文“且谓其使者曰:‘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句意为,并且对高昌使者说:“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之礼,所设置的官职称号,都和我大唐相同……(麴文泰)侍奉别人如此无礼,又离间周围的邻国作恶,不杀掉他,怎么能劝别人为善?”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离间周围的邻国作恶”,而不是“离间唐与薛延随、焉耆、伊吾等国的关系”。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赋分点:“遏绝”,阻止;“臣”,向……称臣;“内属”,归附唐朝。
(2)赋分点:“鼓行”,击鼓行军;“韪”,赞同;“高”,尊崇,推崇。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原文“三月,薛延吃可汗谴使上言,请发所部为军导以击高昌。上犹冀高昌王文泰悔过,复下玺书,征之入朝,文泰竟称疾不至”,句意为:三月,薛延陁可汗派遣使臣向太宗上言,请求派遣他的军队作为向导进攻高昌。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够悔过,又下玺书,征召他入朝,麴文泰竟然称病不来。由此可知,在薛延陁可汗主动请击高昌的情况下,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麴文泰能够悔过,又下诏书,征召他入朝。
原文“军至柳谷,洞者言文泰刻日将葬,国人咸集于彼,诸将请袭之。侯君集曰:‘天子以高昌无礼,故使吾讨之。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力主不可,命鼓行而进,诸将韪其言,益高其义”,句意为:军到达柳谷,侦查员来报告说麴文泰当日将安葬,国内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各位将领请求袭击。侯君集说:“大唐天子认为高昌王怠慢无礼,所以才派我们征讨他,如今我们在文泰的墓地偷袭他们,不是兴师问罪之师干的事情。”竭力主张不能这样做,下令击鼓行军。诸位将领赞同他的观点,更加尊崇他的德行。由此可知,唐军没有在文泰的墓地偷袭,唐军击鼓进军。
原文“至田城,谕之,不下,诘朝攻之,及午而克。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趋其都城,高昌逆战而败”,句意为:到达田城,向城中告知利害,他们不投降,便于第二天清晨发动攻城,到午间,城池被攻破,又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晚赶往高昌的都城,高昌人出兵迎战被打败。由此可知,到达田城,先告之以利害,对方没有投降,才在第二天发动进攻。
由原文“君集报曰:‘苟能悔过,当束手军门’”,句意为:侯君集回信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改过,应当束缚双手到军门来”。由此可知,唐朝将领给高昌王智盛改过的机会。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多次阻止西域各国入朝进贡,伊吾早先向西突厥称臣,不久又归附唐朝,麴文泰联合西突厥共同进攻伊吾。唐太宗给他下诏书严厉斥责,又征召他的大臣阿史那矩,想和他商议此事。麴文泰不让阿史那矩入朝,派他的长史麴雍来谢罪。颉利可汗被打败灭亡时,在突厥的中原人有的逃奔到高昌,太宗下诏让麴文泰放他们回到唐朝,麴文泰把他们隐藏起来不放。这次又和西突厥共同进攻焉耆,焉耆向唐朝上诉此事,太宗派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前往询问情况,并且对高昌使者说:“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之礼,所设置的官职称号,都和我大唐相同。我们的使者到你们那里,麴文泰对使者说:‘鹰飞翔在天空,野鸡伏在草丛中,猫游戏于庭堂,各得其所,难道还有自己不能生存的吗?’又派使者对薛延陁说:‘你既身为可汗,就应该和大唐天子相匹敌,为什么要拜他的使者?’(麴文泰)侍奉别人如此无礼,又离间周围的邻国作恶,不杀掉他,怎么能劝别人为善?”三月,薛延陁可汗派遣使臣向太宗上言,请求派遣他的军队作为向导进攻高昌。
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够悔过,又下玺书,征召他入朝,麴文泰竟然称病不来。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壬申,太宗派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等领兵进攻高昌。贞观十四年八月,高昌王麴文泰听说唐朝发兵讨伐他,对他的国人说:“唐朝距离我们七千里,沙漠就有二千里,大军怎么能够到达呢?以前我去唐朝,看见城邑都很萧条。如今唐朝派兵来讨伐我们,发兵多粮草就会供给不上,三万兵力以下,我们的兵力足够能制胜于他。如果他们把军队停留在城下,用不了二十天,粮食吃完了必须撤退,然后我们就可追上去俘虏他们,有什么可忧虑的。”等到听说唐军已临近碛口,他又忧愁恐惧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得病死去,他的儿子智盛继承王位。
唐军到达柳谷,侦查员来报告说麴文泰当日将安葬,国内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各位将领请求袭击。侯君集说:“大唐天子认为高昌王怠慢无礼,所以才派我们征讨他,如今我们在文泰的墓地偷袭他们,不是兴师问罪之师干的事情。”竭力主张不能这样做,下令击鼓行军。诸位将领赞同他的观点,更加尊崇他的德行。到达田城,向城中告知利害,他们不投降,便于第二天清晨发动攻城,到午间,城池被攻破,又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晚赶往高昌的都城,高昌人出兵迎战被打败。
智盛送信给侯君集说:“得罪大唐天子的是先王,由于上天的惩罚,他已经故去,智盛刚继承王位不久,希望尚书您可怜明察。”侯君集回信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改过,应当束缚双手到军门来。”智盛还是不出来,侯君集命令填沟攻城,城上飞石像下雨一般。唐军又制作巢车,高十丈,可以俯瞰城里,只要有行人出来或被飞石打中,都高声报告。智盛窘困无奈,于八月初八打开城门投降。
15.B 16.①有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接和铺垫)的作用。②第三句紧承上句“似战场”,描写奔流的河水发出震天动地的水声,声势浩大;第四句紧承上句“寒沙”,描绘了大河两岸辽阔苍凉的景象。③第三四句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雄浑苍凉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际遇的思考,发出“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的感叹。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三四句……移步换景”错误。本诗的三四句是说“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渲染水流的气势,没有使用移步换景的手法。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手法的能力。
本诗的三四句是说“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渲染水流奔腾、涛声雷动的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接和铺垫)的作用。
“奔流聒地响”句承上联“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表现了水势的湍急迅猛,道出黄河的特性,其景象已经十分壮观,再加之声音惊天动地,就更令人心惊魄动,望河兴叹了。“平野到天荒”句承上文“寒沙似战场”,描绘大河两岸辽阔而苍凉的景象。平坦如砥的原野向四方延展,广大荒远,似与天接,尤其在星月辉映的夜里,更给人以浩茫无垠的感觉。
本诗的三四句看似纯写景物,其实也融会着深沉的情思。那奔腾不息的河水,震天动地的水声,像金戈铁马,千军突进,似乎激起诗人心潮的波荡、轰鸣;那连接着远天的广漠原野,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闪现着王朝兴衰、逐鹿争战的情景,牵动着诗人的神经。第三四句中,有动景有静景,有物象有心声,动静相配,心与物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际遇的思考,为后两句“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写作者面对喧嚣的黄河发出的感叹作了铺垫。
17. 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可怜焦土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示例四: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犹、阙、做、徐。
18.B 19.A 20.(1)构成:把各个国家各自为政比喻成小船,把整个世界命运共同体一起努力比喻成一条大船。
(2)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携手共进,一起走向未来,才能更稳健的创造美好明天。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齐心协力:指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也作齐心合力。同舟共济: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战胜困难。此处是共同努力完成各项任务,故选“齐心协力”。
攻坚克难: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地完成任务。刻苦努力: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从“竞赛场馆提前完工”“赛事筹备蹄疾步稳”“疫情防控有序有效”可见,是圆满地完成任务,故选“攻坚克难”。
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用于好的事物)。独步天下:独步:独一无二。指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多形容杰出的人才。此处形容的是奥运会而非人才,故选“无与伦比”。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丝毫不松懈。义无反顾:做正义的事只有上前,绝不回头退缩。此处强调的是坚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不涉及“做正义的事”,故选“坚持不懈”。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三,一为成分残缺,“在……中”的介词结构淹没主语,应去掉。
二为语序不当,应该先“申办”,后“筹办”,最后“举办”。
三为搭配不当,“展出……形象”无法搭配,“展现……形象”更加恰当。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艺术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本体为“世界各国”(190多个国家),喻体为“190多条小船”,把世界各国的团结合作比作“同在一条大船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自独立,就如同各自在小船上一般,是单独的个体;而国家之间的相互团结,则像共同乘上一艘大船,形成“同舟共济”的大团体,具有相似性。
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此处把抽象的世界各国选择孤立或团结比喻成具体形象的小船与大船,更易理解;选段以议论为主,比喻说理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各国联合、携手共进才能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21.①可以采取较严格的措施
②体现精准防控的要求
③也要考虑疫情输出风险 22.梁万年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防疫工作提出建议(或要求)。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对于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要严格执行现行的管控政策”,可见,该空要填写的是“对于中、高风险地区(如口岸边境、执行重大活动的地区等)”的政策,这些地方毫无疑问是重点区域,故而要严格执行管控措施。故可填写“可以采取较严格的措施”。
②根据前文“提出有力度、有温度的政策,不能‘一刀切’”,可见要与“一刀切”相反,政策要有力度、有问题,即做到第一段提到的“科学精准做好近期疫情防控”,简括为“达到精准防控”,故可填写为“体现精准防控的要求”。
③根据前文“各地不仅要考虑输入疫情的风险”提示,可知下文要求“还要考虑……的风险”,一般来说风险除了“输入”的,还有“输出”的,故可填写为“也要考虑疫情输出风险”。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语段第一段是介绍新闻发布会及其主题,第二段是梁万年提出的有关精准防疫的具体要求,主要信息在第二段。梁万年的讲话先总后分,中心论点是第一句“对于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要严格执行现行的管控政策”,其后是分点具体说明对于重点人群、区域防控的要求,综合信息可概括为“梁万年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防疫工作提出建议(或要求)”。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的重点是王亚平初次到太空时的感言。其中包含的观点是“人生中‘小’与‘大’变化的辩证思考”。第二则材料是《旧唐书 文苑列传》记载的席豫的事情,核心内容是他的回答“细犹不谨,而况巨耶”,意思是说,做小事不谨慎,那么大事更不会做得好。两则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求同”。两则材料都有关于“小”和“大”的辩证思考,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可以找到两则材料的碰撞点,选准角度。同时,两则材料还要“辨异”。如果说“求同”在于确定立意角度,那么“辨异”则在于把握论证方向。虽然同是述说“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但材料一讲述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小”与“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材料二讲述的是做不好小事,处理不好小细节,就很难做大事,成就大事业,而这两个层面都是我们写作论证的方向。因此不能泛泛地去论证“小”“大”之间的关系,或者单纯论“小”或“大”。
考生在写作时注意,王亚平为什么在太空会有这种“小”“大”转变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地球与太空之间空间距离遥远的问题,更是人的认识和思想境界有了质的转变的问题。得失之类的东西变得渺小,变得不再重要;而诸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变得“很大”,变得非常重要。席豫所说的“细”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指哪些内容,我们做好这些事,可以有哪些“大”的成效。所以论证一定要注意由果溯因,深剖细析,才能让文章做到“深刻”。
立意:
1.以我之“小”,成就国之“大”。
2.小大是可以转化的。
3.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