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09: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莞市万江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厅中,四件巨型的玉石璞料静静地陈列其间,显得其貌不扬。但在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眼中,这几块曾作为三星堆玉器制作原料的石块或许正是解开三星堆文明玉器工艺之谜的钥匙。
“上面发现了几种痕迹,其中一种据称是线切割造成的切割痕。所谓线切割,即类似于一根线绳双手各执一头,左右横向拉动进行切割。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切割,往往会在石料上产生一种半圆、上凸的曲线。”刘卫东说,“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多件玉器都出现了呈下凹状的曲线痕迹,这种痕迹是‘线切割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玉石璞料质地坚硬,用线切割的方式很难攻透。刘卫东认为古人的“片状轮式切割机”应该使用了质地坚硬的物质,线切割作为一种猜测是值得怀疑的。
“不仅如此,在这几块玉石璞料上还发现了多处巴掌大的镜面,其痕迹呈一条一条的弧状平行线。这些弧线彼此之间相隔就一毫米左右,非常平整,相连紧密。如此走过的痕迹,向我们揭示了制作这种镜面所使用工具的特点。”
而展出的青铜神树高达3.95米,这么大的器物究竟是如何铸造出来的?
“我的解释是,铸造青铜器并非是简单地做一个模子再进行失(脱)蜡浇铸那样简单。有些还需要锻打,再进行錾刻,此外还有焊的过程,最后,再通过锉和磨进行善后工作。”刘卫东这样说:“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三星堆如此高大的青铜神树也不可能是一下子制作完成的。”
刘卫东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两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其实可以解释为两河流域既孕育了中华文明,又统一了中华文明。刘卫东认为,三星堆青铜器与商周青铜文化时间相仿。但是公众需要知道的是,青铜是距今三四千年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材质的文化产品,使用几乎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地的文明差不多都有青铜器,并非只有中华文明制作。三星堆的青铜器只能说明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但并不能证明整个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它只能说明三星堆文化的晚期是符合青铜器时代特征的。三星堆文化很有可能要比青铜时代所标定的时代早得多。
据三星堆博物馆介绍,三星堆遗址地处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是迄今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古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编选自董振杰《全民热议三星堆,我们到底该看点啥?》)
材料二:
历经数月发掘的新一轮三星堆祭祀区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琳琅满目的文物展示了古蜀人的富庶与强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而此次三星堆考古重大发现无疑是给建设文化强国打了一剂“强心针”。
从文物存量来看,大国重器彰显深厚文化底蕴。祭祀坑内,丝绸的痕迹将古蜀人丝绸使用记录推到了3000年前。黄金面具虽有残缺,但其完整形态却比金沙遗址大面具更重。还有造型奇特、极具艺术价值的顶尊跪坐人头像,更有大量的青铜器、象牙。然而这仅仅是大国重器的冰山一角,悠久的历史长河孕育了无数文化宝藏,还有更多更久远的遗产等待我们去追寻。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
从发掘过程来看,开放合作体现全新文保理念。此次考古,科技含量比以往更高。不仅有巨大的能控制现场温湿度的“考古舱”,考古实验室里必要的先进设备也是一应俱全,实现了考古、保护、研究的无缝对接。同时,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联合参与,也让多学科融合、开放合作的理念渗透到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当中。在全新的理念支撑下,考古不再是一个行业的单打独斗,而是多家联动协调,集发掘、保护与研究为一体的事业。
从社会反响来看,全民热议反映强大文化自信。此次考古挖掘不仅在传统媒体上进行了报道,还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上开展了跟踪。网友们在惊叹文物的丰富与精美,遐想三星堆背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丝毫不吝赞美之调,发出连珠妙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民对文化保护发展的高度参与感以及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强烈的自豪感。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器物出土面世,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体内文化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在觉醒、在沸腾。
新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造成了文化环境的改变,信息井喷和过剩带来了快餐文化的冲击。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古代文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继往开来,建成文化强国,这不仅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为全体国民出的一道思考题。
(编选自兰潇潇《三星堆遗址惊艳出世助力文化自信再提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卫东认为三星堆玉器璞料上的切割痕绝对不是线切割造成的痕迹,而是使用了某种质地坚硬物质的“片状轮式切割机”切割时留下的痕迹。
B.世界各地的文明差不多都有青铜器,三星堆发掘的祭祀青铜器不能证明整个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只能说明三星堆文化的晚期是符合青铜器时代特征的。
C.琳琅满目的三星堆文物彰显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全民热议则反映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而新一轮的三星堆文物的发掘过程又体现了开放合作的全新文保理念。
D.此次发掘是由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联合参与,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考古、保护、研究的无缝对接,确保了考古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玉石上的镜面痕迹呈一条一条的弧状平行线,非常平整,相连紧密。这些痕迹足以表明古代匠人制造出的切割仪器比我们现代的切割仪器要先进得多。
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必须要先经过高温下锻打、浇铸和錾刻等多道工序铸造完成不同局部,然后再通过衔接、套装、焊接等方式拼接在一起。
C.目前展出的三星堆文物只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的一小部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考古研究队有可能会发掘出比之前更多更久远的文化宝藏。
D.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西南地区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3.材料一是一段新闻报道,根据材料主要内容,你觉得下列哪一个问题不太可能出现在记者此次采访的提问中?( )
A.三星堆玉器有怎样神秘的工艺?
B.青铜器“神树”是如何铸造出来的?
C.三星堆是不是来自古蜀国?
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吗?
4.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建设文化强国。
(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到,“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
“我蛮高兴么!”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问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普通同志。”我答道。
“被捕前干什么?”
“囚犯。”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当时的罪行?”
“高兴的面孔。”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预审员说。
“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现?”
“不好。”
“原因?”
“服劳役太少。”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无所事事,只有站在港口看海鸥。巡逻的警察也正百无聊赖,注意到我游手好闲。因此我被捕。
B.我被套上铁链,原因不止在于我的“悲哀的面孔”,所以无论我如何解释,也不可能逃脱被抓捕的厄运。
C.我因违法被带到了警局,看到路上的人们个个高高兴兴。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
D.先因“高兴的面孔”被判五年,后因“悲哀的面孔”被判十年,表明我被命运捉弄,难逃厄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既写出了“我”悲喜交加的复杂表情,又为后面“我”的被捕作了铺垫。
B.“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
C.结尾处“我”不想要面孔这"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
D.小说以小见大,其夸张、漫画式的手法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8.小说描写我受审的场景时多用短句,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9.“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崩”是指天子的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又如:崩驾,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14.赵高为什么要陷害李斯?他又以什么罪名陷害李斯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家垒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数竹”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6.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世人应以历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词人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自己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 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 。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 。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 ,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毫不掩饰 独领风骚 酣畅淋漓 与众不同
B.毫不掩饰 --枝独秀 淋漓尽致 卓尔不群
C.毫无保留 独领风骚 淋漓尽致 与众不同
D.毫无保留 一枝独秀 酣畅淋漓 卓尔不群
1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成篇名。
C.自古以来入诗、人文、人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D.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对其作出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2小题,11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历届冬奥会举办地均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主要是因为冬奥会的选址对地理环境要求。除了对地理环境的要求之外,一个城市有没有申办冬奥会的权力,①_________: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如果申办城市两项气象指标中有一项可能性低于75%,②________。冬奥会所有比赛项目中,冰上项目约占30%,上项目约占70%。相比于冰上项目,雪上项目在室外,③________,比如大雾、大风等因素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雪量则决定赛事能否进行。
22.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京剧脸谱”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0字。
在京剧表演中,某些男性角色的脸部常有一种特殊的彩色化装,称之为“脸谱”。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不同纹样的脸谱,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等特征,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例如,红色脸常用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等性格,以“三国戏”里的关羽为代表;白色脸则常用来表现奸诈多疑,以“三国戏”里的曹操为代表。京剧脸谱能够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爱我的祖国,我绝不会做任何有损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事。——华为总裁任正非在2019年媒体座谈会上的发言
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一习近平在2019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③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2019年阅兵背景音乐《强军战歌》歌词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A 2.C 3.D 4.①全文采用了“总—分—总”论证结构。②先总说三星堆考古发现提升了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信心,③然后从文物存量、发掘过程、社会反响三方面论证观点,④最后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建成文化强国。 5.①弘扬文保理念,科学发掘、积极保护和研究文物。
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
③升级传播方式,活用新媒体,贴近群众,缩小文化事业与国民之间的距离。
④自觉抵制快餐文化的冲击,把古代文明和现代思想结合起来。
(答出任意3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绝对不是线切割造成的痕迹”中,“绝对”说法错误,应是“有可能不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强加关系,切割痕迹并不一定就能表明古代匠人制造出的切割仪器就一定比我们现代的切割仪器要先进得多。
B.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高温之下有些还需要锻打”。
D.选项缺少限定,原文是“三星堆遗址……是迄今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选项遗漏了“迄今为止”“发现的”这两个关键限定词。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观点和事例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记者问话主要围绕三星堆文化及出土文物的具体内容展开。
D.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地区,属于长江流域范围,而选项提问是“黄河流域”,故不会出现在记者提问中。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第一段,通过三星堆文物“展示”“彰显”等词句,先总说三星堆考古发现提升了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信心;第二、三、四段分别从文物存量、发掘过程、社会反响三方面论证三星堆考古发现提升了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信心的观点,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并进行总结,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建成文化强国。
故全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开放合作体现全新文保理念……让多学科融合、开放合作的理念渗透到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当中”可知,应“弘扬文保理念,科学发掘、积极保护和研究文物”。
结合“全民热议反映强大文化自信……国民对文化保护发展的高度参与感以及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强烈的自豪感。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器物出土面世,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体内文化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在觉醒、在沸腾”可知,应“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
结合“此次考古挖掘不仅在传统媒体上进行了报道,还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上开展了跟踪……网友们……”可知,应“升级传播方式,活用新媒体,贴近群众,缩小文化事业与国民之间的距离。
结合“信息井喷和过剩带来了快餐文化的冲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古代文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继往开来,建成文化强国”可知,应“自觉抵制快餐文化的冲击,把古代文明和现代思想结合起来。
6.B 7.B 8.①增强语言节奏,渲染紧张的氛围,扣人心弦,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语言结构更简单,句意更明晰,更具讽刺意味。③短句更能体现我内心的恐惧以及警察的专制、冷酷与强横。 9.①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亲历者,讲述了自身荒唐可笑的遭遇。
②推动情节:“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表现人物:通过警察对“我”的态度,表现其无理强横。
④表现主题:“我”的无辜与弱小,与警察的无理强横形成对比,以及“我”的两次荒唐遭遇,体现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寄予了作者对小人物深切的同情,批判了政府的专制高压。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A.“巡逻的警察也正百无聊赖,注意到我游手好闲。因此我被捕”错误,因果关系错误,不是因警察百无聊赖才抓我,而是“我”的无所事事引起警察的怀疑。
C.“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错误,结合“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可知,并非是警察的执法让这秩序井然,而是国家的法律强制,暗含讽刺。
D.“表明我被命运捉弄,难逃厄运”错误,不是表明“我”被命运捉弄,而是讽刺抨击政府荒唐的法律规定。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错误,应该是暗示了警察及政府高压统治的无理与强暴。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找到“我”受审的场景,然后找到所用的短句,最后结合短句的表达效果以及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来分析。
从语境来看,“我们走进一问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这说明此时此刻“我”的内心非常恐惧紧张,“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可以看出审讯者的冷酷无情,所以审讯时语言越简洁越能让人感受到“我”的恐惧和审讯者的专横冷酷。
从短句的特色来看,短句的节奏感较强,有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结合语境来看,这是审讯的场面,使用短句可以让人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氛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审讯的内容来看,从姓名到职业到曾经入狱的原因,因为是短句,语义的表达更为明确,更能让人感受到事情的荒唐可笑,可以增加讽刺的意味。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可以从人称技巧、情节、形象以及主题几个方面分析。
“我”是第一人称,小说讲述的是“我”的遭遇,“我”的所见所闻,“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和亲历者,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小说主要讲述“我”的遭遇,写“我”现在因悲哀的面孔而被判刑以及当初应为高兴的面孔而被判刑的可笑经历,“我”的遭遇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从形象角度来看,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警察的特点,借助警察对待“我”的态度展现了警察的蛮横专制无理。
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小说写“我”的两次遭遇,写“我”在警察以及可笑政策面前的弱小,同时也展现了警察的强横,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此表达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同情,以及对政府高压专制政策的批判。
10.C 11.D 12.B 13.(1)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依祸转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
(2)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 14.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中的“君侯”“君”都是指李斯,“高”指的是赵高,“臣”是赵高的自称,“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是说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是说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这两句中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
再比较A、C两项,“长有封侯”“世世称孤”都是赵高给李斯描绘的前景,意思是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故“即长有封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薨”不能指帝王之死。 薨,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等人的死。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错误。“为寿”在此文里,只是“敬酒庆贺”之意,不指“庆生”。原文“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意思是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释”,放弃;“从”,听从;“善”,善于,这里指善于为人处世;“因”,依据、凭借;“处”,对待,“何处焉”,可译为“怎么办呢”。
(2)关键词:“乃”,就;“案”,审理、查办;“狱”,案件;“治”,判定,可译为“惩处”;“责”,追究;“状”,情状。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思的能力。
结合“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可知,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
结合“谤其欲裂地而王”意思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可知,他以李斯想要裂地为王的罪名陷害李斯。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行巡游。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余的儿子都没有随行。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胡亥即位,让赵高做了郎中令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说法。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15.B 16.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写出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通过动作描写表达情感: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利用对比手法突出情感:尾联用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④借典抒情:颔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错误。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 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驿”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 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
颈联紧承“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写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
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1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鉴”“暮”“鹃”“猿”“赢”。
18.B 19.B 20.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空,毫不掩饰:完全不加以遮掩、矫饰。毫无保留:一点都没有剩余。指全盘托出。语境说的是自己对荷花的喜爱完全不遮掩,所以,从语意和搭配看,应用“毫不掩饰”。
第二空,独领风骚:形容超群出众,没有谁可与之相比。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根据语境“在于成片的气势”可知,此处说的是荷花之美在于“成片”,而不在于“一枝”,应选“一枝独秀”。
第三空,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此处是说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和彻底,故应选用“淋漓尽致”的前种意思。
第四空,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卓尔不群:超乎寻常,与众不同。语境除了有“与众不同”的意思,更强调其“超乎寻常”,故选“卓尔不群”。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爱莲》”中的书名号应为双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成分残缺,“荷花”前缺少介词“以”;
二是语序不当,“历代”应放在“国画”之前。
21. 还取决于两个气象指标 则没有申办权 更易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面“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等信息,可知此处说的两点都与气象有关,故填的内容是“还取决于两个气象指标”。
第二空,据前句说的“如果申办城市两项气象指标中有一项可能性低于75%”,可知此处是说申办城市要具备这两项气象指标,如果有一项可能性低于75%”,就不能申办,所以要填的是“则没有申办权”。
第三空,由前句“雪上项目在室外”,和后句“比如大雾、大风等因素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雪量则决定赛事能否进行”,可知此处是说雪上项目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大,故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是“更易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22.京剧脸谱是京剧表演中以夸张变形等手法,用不同颜色、图案、纹样在男性角色脸上勾画的用来表明面容、性格等特征的特殊彩妆。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下定义。下定义类型题是指用一种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概括说明的方法。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
第一步,根据“定义”的特点,一般是“……是……”的结构方式,本题应是“京剧脸谱是……”的结构方式;浏览文段,依据“男性角色的脸部常有的一种特殊的彩色化妆”,可以明确定义的主干为“京剧脸谱是……的特殊彩妆”。第二步,找到被下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本质特点就是题干提供的材料,注意语段中的“例如”部分是举例,不属于特点;京剧脸谱的特点是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不同纹样的脸谱,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等特征。第三步,把这些特点转化为定语,去修饰“特殊彩妆”,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为:
京剧脸谱是京剧表演中以夸张变形等手法,用不同颜色、图案、纹样在男性角色脸上勾画的用来表明面容、性格等特征的特殊彩妆。
23.例文:
心怀祖国 情系天下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爱国,是一种伟大的品格,是一面飘扬在生命之上的永不褪色的旗帜,引领人生的方向。
华为总裁任正非爱国,绝不做任何有损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事;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爱国,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载史册;《强军战歌》歌词凸显爱国: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作为祖国一员,我们更应心怀祖国,情系天下,让爱国精神像永不熄灭的阳光照耀着每个人前行。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爱国突显人格的伟大。
爱国的人,总是为国家奉献一切。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任正非爱国,绝不做有损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事;黄旭华爱国,为建设中国核潜艇工程,甘做沉默的砥柱;于敏爱国,为研制氢弹,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杨科璋爱国,在灭火行动中为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而牺牲,他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他离开,是灿烂的晚霞。他们为祖国献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在世界风云中,在科学事业上,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己生。
金盘炫目,光照云表。爱国散发人生的光芒。
爱国是什么?爱国是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光耀史册;爱国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无畏气势;爱国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而读书”的远大抱负;爱国是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的巨大气魄……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却不能冲淡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岁月的河流尽管绵长蜿蜒,却无法流走人们对英雄的怀念。遥望历史的天空,一种爱国的怀念,一种英雄的敬仰,早已渗透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光辉史册中,不可磨灭。
素月分辉,银河其影。爱国映照心灵的高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19年阅兵背景音乐《强军战歌》歌词中说:“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这是何等的气魄。从古至今,无数人为国家奋斗,将国家置于生命之上。楚国灭亡,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黄继光以身体做砧板抵挡子弹,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王伟在执行对美军用侦察机跟踪监视的任务中,所驾驶飞机被美军撞毁,跳伞落海,光荣牺牲。正是出于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仁人志士们才会抛头颅洒热血,以命效国,书写了一部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创造了一个个人类奇迹。
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像前仆后继的英雄们,像任正非一样,以爱国为己任,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行动履行职责,真正做到心怀祖国,情系天下,把一腔爱国热忱播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多则材料作文。多则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是,先分析每一则材料(子材料)确定主题,然后加以综合,取交集或者并集。几个子材料间有相同点的取交集,看似没有关联的就合并一起。
(一)分析每一则材料确定子命题。
材料(1)爱国,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材料(2)英雄身上体现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雄爱国),国家铭记人民英雄。我们要崇尚英雄,争做英雄。
材料(3)不惧强敌,热爱祖国,为祖国做贡献。
(二)综合三则材料的主旨大意确定母话题,即作文立意。
本次作文可以立意为:热爱祖国,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凡是作文围绕这个角度立意的均可
立意:
(1) 我爱这脚下的土地
(2) 站起的雄狮
(3) 我的心在沸腾
(4) 血染五星红旗,志染九州大地
(5) 青山不改,爱国长存
素材:
1、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而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历经磨难,饱受屈辱,爱国志士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进入21 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更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2、在我的心中,祖国是一幅美丽的画,有巍峨的高山,有澎湃的江河,怎么看都看不厌;在我的心中,祖国又像一首感人的歌,有时舒缓,有时激昂,怎么唱都唱不完。读着祖国母亲那沧桑的历史,我饱含着激动的泪水。风风雨雨,永不停步;坎坎坷坷,奋力拼搏。我们的祖国母亲用坚强的臂膀、挺拔的身躯、顽强的毅力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这样说道。的确,中国的未来就属于我们,辉煌的成就已是过去,关键的是未来!
4、岳飞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通过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5、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怜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要900万元、需7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程博士学位,并请他去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一条铁路物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6、一位旅美画家的遗嘱 1973年,侨居美国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旅美画家杨令弗,已是87岁了,她深深地思念着祖国,一连写了两封信,托章行严先生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转交给我国领导人,流露出对故土故国的无限深情。她立下遗嘱,希望骨灰埋葬在故乡——无锡太湖之滨;把她历经艰辛带到美国的一批文物——书画和玉器,悉数送回祖国,交给人民政府,以报答祖国大地哺育之恩。
结构层次: 《心怀祖国 情系天下》
本文是一篇并列式议论文,题目是《心怀祖国 情系天下》。文章娓娓而谈,作者围绕“祖国”这个关键词语,采用总分总形式,共写了三部分。
开头部分:以诗词引入,亮明观点:爱国,是一种伟大的品格,是一面飘扬在生命之上的永不褪色的旗帜,引领人生的方向。自然过渡到第二自然段。
中间部分:采用并列形式,分别阐述了 “爱国突显人格的伟大”“爱国散发人生的光芒”“爱国映照心灵的高尚”三种观点。既分出了层次,又震撼人心。
结尾部分:总结并在结尾处抒发感慨,要求真正做到心怀祖国,情系天下,把一腔爱国热忱播撒!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