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请完成所有情境化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和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大疫不过三”,此刻的我们正处于这场新冠疫情的重要关口,感受着时代百年之大变局。过去三年的疫情迫使我们花更多时间与自己相处,思考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的Th活以及我们是谁,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时代于个人的分量。疫情下的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阅读,是永不过时的选择。居家学习的这段时间,我校高二年级拟开展了“疫情下的我们”读书沙龙活动,用阅读对抗虚无,用交流抵御孤独。
一、(共8分)
新冠疫情防控三年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已经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高二甲班的同学打算挑选以下文章进行分享,来向同学们介绍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救治中做出的贡献。请你帮助他们对材料进行梳理,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材料二:
在中国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一大亮点。伴随着全球抗疫,很多国家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会考虑尝试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此次疫情对中医药拓展海外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目前中医药出海依旧困难重重,要进入海外医院并非易事。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中药出口金额停留在数十亿美元级别,未能取得更大突破,而西药制剂出口额已经突破百亿美元级别。悬殊的数额背后,是中药出海面临的现实困难。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中药作为药品注册在美国尚未取得零的突破,在欧盟能成功注册的也屈指可数。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庆友表示,在我国抗疫中,中医药的有效性已被证明,但中医药体系和西医理论体系差异较大,中医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能被接受。中药是多靶点干预,一般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这也是中药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所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药走出国门面临的巨大挑战。海外国家对中医药不了解、不理解;而且各个国家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制约了中医药在全球的上市推广。当前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远超过国内中医药。许庆友表示,中医药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要让中医药文化先走出去,让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被海外人士广泛接受,中医药产品自然就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许庆友建议,中医不光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可借鉴日本汉方医学的提取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
(摘编自高博等《中医药出海,敢问路在何方》))
材料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规划》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推进。《规划》提出,到 2025 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健全实施机制,注重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
(摘编自《“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在发展中已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并整理归纳了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继承中医药传统,发掘提高,一定能有所创新,造福人类。
B.尽管在全球抗疫中很多国家开始使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但中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被接受,在美国和欧盟尚未取得明显突破。
C.中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能被接受,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与各国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有关。
D.《“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有助于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应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因此便从中国医药学宝库中发掘出抗疟药物青蒿素。
B.严峻的国际抗疫形势给中医药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带来了契机,但中医药国际化并非易事,一些困局仍然待解。
C.《“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旨在推动中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D.《“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2025年,中医药振兴发展会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优势会得到发挥。
3.请从材料中概括创新发展中医药的意义。
二、(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子到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
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
“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
“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
“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碳酸溶液,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看着她说,“我累了。”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
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直等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
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那个冷冽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
夕阳西下,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地栖息在一棵树上。
“夫人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想要什么?”
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不是她的过错。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
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
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
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好多了。”“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
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虚。“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
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个小潭。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颜料洒满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鼻涕直流;饭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不再喝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
“我想喝威士忌苏打。”
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他记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分上,打死我!
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
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顿。“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我们最好马上出发。”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
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燃料是够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听到深夜里的鬣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条腿耷拉在帆布床边上。
“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哈里!”
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哈里想要改变过去那种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重新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消除掉“心灵上的脂肪”,因此与妻子来到非洲生活。
B.小说中关于“那场撤退”和高尔塔尔圣诞节帮助逃兵等战争场景的回忆,与下文“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我想写东西”相关联。
C.小说中“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体现了哈里的担忧和对生的渴望,但小说结尾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意味深长。
D.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但是伴随着死亡的来临,哈里最终失去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机会,这一情节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隐喻了坚持不懈的力量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秃鹫和鬣狗象征着死亡,反衬了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
B.小说第三人称突转为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变化,缩短了叙述者、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人物抒发内心情感,也让读者身临其境。
C.小说通过哈里在半昏半醒间的浮想增加了现实之外的人物的存在感,借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现实和死亡之间架起了桥梁。
D.小说标题有两处象征:“乞力马扎罗山”象征着主人公哈里不朽的精神追求,“雪”象征着哈里本真的理想和灵魂的净化。
6.请简要分析哈里这一人物形象。
7.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请结合文本简析。(明线一般指贯穿全文的事或者从头到尾都有提及的某事某物;暗线是人的情感,比喻深层含义)
三、(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志安乐,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留岁余,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天子既闻大宛至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元朔六年,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遗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B.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C.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D.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氏:西域国名,秦汉之际居敦煌与祁连间,汉文帝时被匈奴击败,大部分迁至今新疆伊犁河上游。
B.译道:即译导,翻译和向导,因语言差别,需要使人翻译沟通,引导送达;此处指负责翻译和向导的人。
C.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始创于匈奴头曼单于,之后长期沿袭,再后来改称为可汗。
D.博望侯:侯爵名。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古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往往因时而异。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富有开拓、冒险精神。汉使前往大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匈奴与汉朝连年征战,张骞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依然应募前往。
B.张骞坚守气节,忠贞不渝。张骞被扣留匈奴十余年,虽然娶妻生子,但从未忘记自己大汉使臣的身份,辗转归汉,不辱使命。
C.张骞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他在逃出匈奴之后先后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地,并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与乌孙结盟。
D.张骞功绩卓著。影响深远。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陆路通道,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贡献。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2)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四、(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②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①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B.《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C.《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D.《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13.这两首诗的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五、(共6分)
14.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品读文化经典,不仅是了解过去,也是了解现在和未来。高二戊班的同学选取了以下经典语段,来感受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请你和他们一起讨论,完成下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 , ”两句,司马迁用莲和蝉作比喻,赞美了屈原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过秦论》中“ , ”,形象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遣良将精兵驻守要塞,盘问行人的情景。
(3)《将进酒》中,李白用“ , ”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对奢华生活的否定。
六、(共11分)
每个人都在祈祷三年疫情赶紧结束,面对新冠病毒,我们需要科学了解,才能战而胜之。高二九班的同学拟选择以下有关病毒感染的报道进行分享,共同学习新冠病毒相关科普知识。请你帮他们完善以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妮曾3次感染新冠病毒。她最后一次感染上了传染性和致病性均很强的德尔塔变异株,并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嗅觉。不过,________,她曾在2012年由于另一种病毒感染,失去过一次嗅觉,在单调、灰色的气味沙漠中生活了2年后,才慢慢恢复过来。只是没想到的是,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她再次遭遇不幸。
________,甚至是丧失。新冠病毒中的多种变异株感染,很多能影响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导致普通感冒的病毒,都有可能威胁到我们的嗅觉。
还有一些病毒,例如疱疹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会侵入嗅觉感受神经元,它们会利用嗅觉神经元的神经纤维进入大脑的气味处理中心,进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通常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在引发神经炎症的同时,________。此外,一些大脑疾病、细菌、真菌等感染也会造成类似的影响。相对来说,嗅觉减退或丧失会更容易出现在年龄更大的人群中。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十六个字。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只是新冠病毒中的多种变异株感染,很多能影响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导致普通感冒的病毒,都有可能威胁到我们的嗅觉。
B.除了新冠病毒中的多种变异株感染,很多能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导致普通感冒的病毒,都有可能威胁到我们的嗅觉。
C.新冠病毒中的多种变异株感染,很多能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导致普通感冒的病毒,都有可能威胁到我们的嗅觉。
D.不只是新冠病毒中的多种变异株感染,很多能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导致普通感冒的病毒,都有可能威胁到我们的嗅觉。
17.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共40分)
18.古人的智慧,存在于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包融着各个方面,以其无比的魅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高二庚班的同学围绕着“如何成事”的话题去阅读经典。请你加入他们的讨论,完成小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北宋·苏轼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荀子·修身》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清·曾国藩
综合上述材料,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1.C 2.B 3.①在继承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让中西医药优势互补,从而造福人类。
②创新发展中医药,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有助于中医药拓展海外市场。
③创新发展中医药,有利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与各国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有关”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药是多靶点干预,一般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这也是中药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所在”,可见中药难以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是“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因此便从中国医药学宝库中发掘出抗疟药物青蒿素”错误。从原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来看,选项强加因果。
C.“旨在推动中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错误,这一概括不够准确、全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只是《规划》的目的之一,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D.“中医药振兴发展会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优势会得到发挥”错误。《规划》中提出的是中医药到 2025 年的发展目标,而非“会取得积极成效”“会得到发挥”式的预言。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可概括为:在继承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让中西医药优势互补,从而造福人类。
由“当前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远超过国内中医药。许庆友表示,中医药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要让中医药文化先走出去,让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被海外人士广泛接受,中医药产品自然就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许庆友建议,中医不光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可借鉴日本汉方医学的提取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可概括为:创新发展中医药,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有助于中医药拓展海外市场。
由“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可概括为:创新发展中医药,有利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4.D 5.A 6.①哈里是一个与自我抗争的悲剧式英雄。如“哈里想要改变过去的生活,重新训练写作能力”。②有过热血与激情,一度堕落与迷惘。如“哈里曾帮助逃兵”“哈里曾嗜酒成性,好吃懒做”。③想要改变自己,寻求新生。如“与妻子前往非洲,改变现状”(答出两点即可) 7.明线:主人公哈里生命终结之前的时间进程(生命历程),体现哈里肉体上的由生到死。
暗线:哈里感染坏疽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意识流动(心理活动),体现他精神上的由死向生。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错误。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是哈里的幻想,不是真实情境。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反衬了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错误。本文写的是哈里弥留之际的情形,文中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正面衬托出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不是反衬。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鉴赏能力。
由原文“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可知,哈里曾经是一个士兵,参与战争,并进行写作,是有过热血的青年。
由原文“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可知,哈里一度堕落与迷惘。
由“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哈里想要改变过去的生活,重新训练写作能力”可知,哈里想要改变自己,与妻子来到非洲,重新训练自己,寻求新生。
由原文“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可知,哈里最终得到灵魂的净化与超越。他有过激情与热血,后来又一度堕落,最终又得到超越,因此他是一个与自我抗争的悲剧式英雄。
7.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结构的把握能力。
本文写的是主人公哈里临死之前的情形。这篇小说采用对话和意识流的形式,写到哈里临死之前的情形,哈里最终走向死亡,所以本文的明线是主人公哈里生命终结之前的时间进程,体现哈里肉体上的由生到死。
本文写到主人公哈里临死之前的意识活动。先写到他认为或许飞机到死也不回来,这时候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嗜赌成性、好吃懒做。由原文“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知,哈里的性格由最初的好吃懒做,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到最后先想象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所以本文的暗线则是哈里感染坏疽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意识流动,体现他精神上的由死向生。
8.B 9.C 10.C 11.(1)假如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附汉朝,那就可以扩展很多领土,招来不同习俗的人,在四海之内遍布威望和恩德。
(2)带着价值几千万的金银、礼品,还配置了多名持节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走而且怨恨匈奴,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发动战争,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又必须经过匈奴国,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
根据语境,应是匈奴打败月氏王,“月氏王”是“破”的宾语,因此在“月氏王”后断开,排除 AC;
“月氏遁而怨匈奴”中“匈奴”为“怨”的宾语,月氏败后逃走,无人联手反击匈奴,“无与共击之”前要断开,排除D。
故选B。
9.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后来改称为可汗”错,“单于”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可汗”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首领的称谓。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先后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地,并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与乌孙结盟”错,张骞逃出匈奴之后,先后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张骞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没有与乌孙结盟。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属”,使……归附;“广”,扩展;“致”,招来。
(2)“赍”,带着;“直”,通“值”,价值;“遣之旁国”,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走而且怨恨匈奴,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发动战争,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又必须经过匈奴国,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份。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和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他们到康居。康居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为匈奴所杀,匈奴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占领了他们的领地,追求安乐,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张骞从月氏到大夏,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妻子一起逃回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的官职。张骞亲身到过的地方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并且听说了与这些国家邻近的五六个大国的情况,他向皇帝一一禀告了这些地方的地形和物产。皇帝知道了大宛及大夏、安息等国都是大国,有很多珍奇宝物,假如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附汉朝,那就可以扩展很多领土,招来不同习俗的人,在四海之内遍布威望和恩德。于是命令由蜀郡、犍为郡派出秘密使者,四条路线一同出发。元朔六年,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因此减少困乏,于是朝廷封张骞为博望侯。又过了两年,张骞担任卫尉,与李广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围住了李将军,军队损失逃亡的很多,张骞由于晚于约定的日期到达,判处斩刑,他(用爵位)赎免死罪,成为平民。又过了两年,汉朝把单于打到漠北。皇帝多次问张骞有关大夏等国的情况。张骞回答说:“我居住在匈奴时,听说乌孙王叫昆莫。现在单于刚为我们所困,而且乌孙故地又是空着的。如果在这时以大量的财物赠给乌孙,以让他们回到东边故地来招引他们,这就好像截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之后,那么在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们境外的臣民。”皇帝认为他的话有道理,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带着价值几千万的金银、礼品,还配置了多名持节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张骞到乌孙国以后,把汉帝的赏赐送给了乌孙王并传达了汉帝的旨意,但没能得到乌孙王确定的回复。张骞就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张骞回来后,朝廷授予他大行令官职。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又过了一年多,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大多都和所出使之国的使者一起来汉,从这时起,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
12.C 13.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用典)表达诗人对诸葛亮功业成就的仰慕,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同时也暗含自己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悲愤。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书愤》的颔联表述的不是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而是南宋的军队与金兵曾经发生过的战争。
B.《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不是含蓄委婉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作者直抒胸臆,明写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D.“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错误,融入的感慨与联想不是诸葛亮的,而是诗人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句的能力。
《书愤》尾联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诸葛亮的《出师表》流传后世,一则表达自己对诸葛亮北伐中原,深受皇帝信任,成就一番功业的仰慕之情,二则表达自己也希望能同诸葛亮一般能够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实现报国志向的情感;但现实中作者却不能得志,故而隐含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病起书怀》尾联说“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同样也用了《出师表》的典故,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其中“通今古”,表达作者如今的情怀和当初诸葛亮一致,都有北伐之志,渴望建功立业;然而诗人毕竟无法建功立业,故而只能“夜半挑灯”读《出师表》,其壮志难酬之情、仕途不顺之悲清晰可见。
14.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濯”“蜕”“秽”“弩”“何”“馔”。
15.①这并不是康妮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情况 ②嗅觉可能比我们认为的更容易减退 ③导致嗅觉丧失 16.D 17.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失去嗅觉对康妮生活的影响,引发读者的想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康妮曾3次感染新冠病毒……”“她曾在2012年由于另一种病毒感染……”,推断①处是说康妮之前有个类似的经历,可以填入“这并不是康妮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情况”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文康妮曾经失去了自己的嗅觉和下文“……都有可能威胁到我们的嗅觉” “嗅觉减退或丧失会更容易出现在年龄更大的人群中”,推断②处和后文“甚至是丧失”构成了递进关系,是说疾病容易导致嗅觉减退,可以填入“嗅觉可能比我们认为的更容易减退”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这通常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在引发神经炎症的同时”“嗅觉减退或丧失会更容易出现在年龄更大的人群中”,推断③处是说毁灭性的后果是嗅觉丧失,可以填入“导致嗅觉丧失”之类的内容。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影响上呼吸道感染”要改成“造成上呼吸道感染”;
二是成分残缺,“新冠病毒”和“能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都能威胁到我们的嗅觉,所以句首应该加上“不只是”。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失去过一次嗅觉,在单调、灰色的气味沙漠中生活了2年”可知,此处使用了比喻。把失去嗅觉的体验比作“在单调、灰色的气味沙漠中生活”,能引发读者的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失去嗅觉对康妮生活的影响,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18.例文:
成事在人,起于微处,成于奋进
有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我却认为,不管是谋事还是成事,都需要人为的努力。就像欲取火种必经钻木之艰辛,必须经过一刀一斧的持之以恒、细细研磨。人生道路有易有难,只有树立高远志向,致广大而尽精微,持之以恒、着力攻坚,才能收获成事之功。
成事在人,当胸怀大志,登高望远。“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图其至远”,才能高瞻远瞩,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就像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和战士们一起在一棵树下歇脚,他问战士们:“站在树下能看多远?”有人回答能看到江西,也有人说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同志则认为:“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而对我们这些肩负民族未来的时代青年而言,唯有具备大视野、大格局,才有成大事之可能。
成事在人,更需落实落细、积微成著,从做好小事做起。“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都是由小及大、在一点一滴的坚持中完成的。就像全国脱贫攻坚的伟大目标,必须要靠数百万驻村干部在一个个乡村、一户户贫困户才得以实现。袁隆平、屠呦呦的伟大成就,无不是在一个个小实验、一次次阅读中不断进步。俗语亦有云:“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好高骛远,而必须抓小、抓细,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成事在人,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奋进之心砥砺前行,才能成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征途漫漫,不奋斗无以成事;前路茫茫,不坚持无以成事。硝烟弥漫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军阀混战、日寇侵略、白色恐怖种种困难,仍未放弃,而是毅然决然地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建立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时代,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面临生活环境恶劣、科研条件落后等种种困难,仍然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终于以一己之力促成祖国快速发展,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从“两弹一星”到“一带一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路虽远,行必至;行虽难,玉汝于成。
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辈青年,唯有立高远志向,尽精微之力,以砥砺奋斗之力,无惧困难之念,勇毅前行,方能收获成事之幸福与温暖,喜迎有所建树之成就感。
有志者,事竟成。我辈青年,谁与争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为引语类材料。
第一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为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第二句“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意思是路途即使遥远,只要你肯前行便能到达,事情即便很难,只要你肯做就能完成。这里意在强调理想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实际行动,只有当下的行动才能让我们达成目标,万事开头难,但只要付诸实际行动去做,必会有做成做好的时候。所以,前两句名言对我们如何成事的启示是,做事不要害怕遥远艰难,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世间事,行动,就简单;空想,就永远只是虚幻。第三句话意思是说:天下所有困难的事,必定是从容易的事演变而来;天下所有发生的大事,也必定是从细小的地方累积而来的。第四句话意思是说天下的一切事情,应当从大处观察,把握全局,从具体的小事做起,打好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材料后两句话都是强调,我们要从细节做起,重视每天的积累,哪怕在你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由此看来,想要成事,一方面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还有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只有不懈的奋斗才能克服路途中的困难,书写人生的华章;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杜绝好高骛远的陋习,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在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中走向成功。
构思行文时,应从名言中获得启发,围绕“如何成事”展开议论。如果写成议论文,首先开篇要提出鲜明的论点,如“行动是理想的最好注脚”,然后论述实际行动对于目标达成的重要性,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接着运用层进论证,强调在行动上不能一曝十寒,而应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可设计几个分论点,比如,一要坚定目标,持续发力;二要创新规划,分解目标,步步为营;三要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分别从目标、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充实的论证,论证过程中可采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最后重申论点,以“脚踏实地,力到功成”收束全篇。
立意:
1.行动贵有恒,山海亦可平。
2.相信前进的力量,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3.步步为营,跬步千里。
4.脚踏实地奋进,力到自然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