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林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续编诗歌,体会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会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1、课件 2、黑板贴 3、自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齐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童年如诗、如歌、如画,在童年的这座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童年的水墨画》。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第一小节诗,一起来跟着音乐来背一背!
设计意图:以背诵导入,巩固了学生们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继续学习诗歌做好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回顾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溪边这首小诗,还学习到了学习诗歌的好方法,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和展开想象来读懂句子,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下面2首诗,就让我们先走进江上,去仔细欣赏这副画吧!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学习诗歌的好方法,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为下文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做好铺垫。
三、理解词语,学习《江上》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江上》这首诗,想一想:你在江上这副画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把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
2、师:我请一个同学先来读一读!同学们!这首诗有没有你们不懂的地方?生自由回答。
预设:诗中的“水葫芦”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帮帮他?
师:瞧!这就是水葫芦,是一种水生植物,它的根系在水里,植株漂浮在水面上,由于外形很像葫芦,所以我们叫他-水葫芦。
3、师:在诗中,水葫芦还指的是植物吗?
生:不是,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出示视频,视频中的水葫芦指的是 生:指的是孩子。师:你读懂了。
4、师:诗中加了引号的水葫芦其实就是指---水性好的孩子。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的?预设:联系生活经验。--板书(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本节小诗中的“水葫芦”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水葫芦”,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既巩固了知识点,又达到了目标的生成。
四、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
过渡语:我们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首诗都有一幅幅画,在我们这首诗中,也有很多有趣的画面,请你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去想想,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并用这句话说说。
句式:我从()仿佛看到了()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来想象画面这是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自主运用句式完整的表达所看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预设:我从第1,2小句仿佛看到了欢快的鸭子、、、
1、师:这里的鸭群是真的鸭群吗?
生:不是,是孩子。你读懂了他。这里运用了一个比喻句,把一群孩子比作鸭群。在第二小句中有2个动词,谁发现了?
生:扇动、拍水。
师:请你模仿一下这2个动作。真像,大家一起来模仿下。哇!郭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小鸭子。通过这2个动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鸭子?
生1:快乐.
生2:活泼。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画面和难懂的词语,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之处,也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师:那请你们快乐的读一读吧!-齐读
2、师:谁还看到了这幅画面?(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泼我溅笑哈哈)
生;自由。这句话中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生:笑声,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笑哈哈!你来笑一个,同学们一起来笑一个。你觉得这2小句要带着怎样的感觉去读呢?
生:开心。那请你开心的读一读吧!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向她一样快乐的读一读吧!
3、师:这副画面谁看到了?(是哪个水葫芦一下子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两排银牙指的是?
生:孩子的牙齿,
师:你从哪里知道他是孩子的牙齿呢?生:上一句。所以,你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板书)读懂了它,我们什么时候会露出两排银牙呢
生:开心笑的时候,你笑一个,你也来一个,大家一起来笑一个。请大家带着这种笑意读读吧!
出示江上
4、师:看来,这副水墨画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一群孩子正在江上欢乐的戏水呢,江上起-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这首诗中看到了一群孩子在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在林中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吧!合作要求-你们可以通过说、想、读的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五、合作探讨,学习《林中》
1、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
生:自由(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哇,你从这两行诗中读出了松树的清爽呢?
生:自由
2、师:还有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生:自由(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听了你们的描述,郭老师也仿佛置身其中啦!
3、交流:咦,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斗笠,他们的意思一样吗?分别指的是什么?
生:不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这副图,--出示蘑菇图片
大家看,第一张是蘑菇,第二张是小孩子带的斗笠,他们像不像?
师总结:斗笠和蘑菇互为比喻,妙趣横生,使画面充满生命的灵动感。请大家用你的朗读把这个画面读出来吧!
4、师:这幅画面哪个小组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出示-(是谁一声欢叫、、、)生:自由
师:你觉得应该是谁的欢叫?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欢叫什么呢?
生:自由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一句他是运用展开想象读懂了画面。-板书(展开想象)
5、师:通过合作学习,第三幅水墨画也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有一群采蘑菇的孩子正在欢乐的向我们走来。齐读-放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习诗歌的几种方法,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合作学习,锻炼学生们主体意识,巩固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通读诗歌,体会诗的韵律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读了诗,还欣赏到了诗中的画,就让我们带上童年的这份快乐,伴着好听的音乐,和老师配合着读一读吧!师读第一句,小火车读!师齐读第一句。
过渡:一个个欢快的场面,一串串爽朗的笑声,让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你们发现这三首小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了吗?
1、思考:《溪边》、《江上》和《林中》有什么共同之处?
预设:都写了童年的快乐,都是6行,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她。
师总结:正因为有这些相同点,所以这三首小诗才会成为一组诗,才会组成这幅童年的水墨画。
齐读:师: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吧!男生读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齐读第三首,开始吧!
设计意图:通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方法,在读中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诗歌,在感受到画面美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七、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师:其实,我们的童年也是很快乐的,瞧:水墨画上的这些场景你们一定不陌生,谁能结合图片,说说画面的内容?
师:就让我们提起诗意的笔,写写这样有趣的童年。大家可以借助学习单上这个句式选择其中一副水墨画来写一写。请2生展。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八、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副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在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的记忆。
九、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内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知识点,通过罗列重点词语和画面,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本节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