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教案(表格式)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笔算乘法》教案(表格式)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06 22:0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3课时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目标: 1.运用方法结构进行主动的学习,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乘法笔算的笔算结构,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教学难点: 沟通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写法,实际上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三个竖式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课先教学不进位的乘法,教材借助“小红这样算”的竖式,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要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个积的书写位置,从而使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笔算两位数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 学生实际: 这部分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笔算乘法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算”的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结合竖式讨论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道理。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决笔算遇到的新问题,探讨运算规则。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竖式计算。14×2 231×3 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呢? 多位数乘一位数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 课前积累 独立笔算 复习铺垫
PPT出示例1:王老师去买书,他一共买了多少本?怎样列式? 14×12=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买了多少本? 2.怎样才能知道实际买了多少本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1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开放导入 确定范围 注意养成学生“先估后算再比较”的计算习惯。
一放: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 小组交流: 比:你们计算的结果一样吗? 说:在组内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评:推荐一种认为好的方法汇报。 一收:预设 ⑴14+14+14+ …… +14=168 ⑵12+12+12+…… +12=168 ⑶14×10+14×2=168 ⑷10×12+4×12=168 ⑸14×2×6=168 ⑹14×4×3=168 ⑺12×7×2=168 ……… 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计算过程,给学生体会各种算法的繁简程度与特点的机会。 (
核心推进
一放一收
) 学生独立尝试。 预设:方法(3)是竖式计算的基础。用拆数的办法,一套书14本,先算10套的本数,再加2套的本数。 方法(4)也可以解释一下具体的意义。 其余方法只要肯定同学们会把没学过的转化成学过的加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就行了。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二放:聚焦笔算的方法 用竖式怎样计算呢?你能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相机在竖式边上板书出每一步的算式) 追问:为什么“4”对着十位写?这个“14”表示的是什么?“0”可以省略不写。 (指名说、互相说) 师:请你找一找,还有没有哪种方法和它是同一类的?(其实它们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将12拆成了10+2的和,只是记录的形式不同) 师生一起回顾14×1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师示范完成竖式) (
核心推进
二放二收
) 交流各种方法。重点交流笔算方法和第(3)种拆分方法之间的沟通,以及理解笔算法则。 呈现学生原始的学习状态,展示学生的资源,结合点子图,在评价、对比中逐步感悟算理,沟通拆数方法与竖式之间本质上的联系,从而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
三放:总结竖式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关键。 1.观察比较 今天学习的笔算乘法和以前学习的笔算乘法有什么联系呢? 都是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 练习:P46做一做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2.分别用第二个因数个位、十位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
核心推进
三放三收
) 收集资源交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尝试计算: 24×28= 拓展延伸 学生尝试计算 为下节课学习进位的打下基础。
1.P47、48的练习题。 第1题结合点子图进一步理解算理。 第2、3、6题 第4、5、7、8题。 第9题探究两位数乘11的规律。 先独立计算第一列,发现乘积和乘数之间的规律:乘积的最高位与第一个乘数的最高位(十位)相同;乘积的个位和第一个乘数的个位相同;乘积中间的数等于第一个乘数的十位与个位的和。 利用规律计算后两列。 尝试运用 独立计算,集体分析 独立计算,小组检查,典型错题全班分析。 说出列式的理由,分析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交流讨论 巩固练习,熟练掌握笔算算理。 联系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题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计算-分析-猜想”的过程,通过具体计算,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基础训练》中相应的课时作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