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月一轮复习终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月一轮复习终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6 10:2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月一轮复习终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党八股虽然是一种顽症,几十年间未曾断绝,但细细考察起来,这其中还是有些变化与分别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党内高层比基层的党八股要少一些,体制中心比边缘的党八股要少一些。毛泽东作为最高领导人最少党八股,这是公认的事实,毋庸多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与高级干部的讲话、文章也多有为人称道者。1958年林庚教授曾谈到他的感受:“我们并不笼统反对长的,例如听一些领导同志讲话,他们往往讲得很长,但听完了还感到没有听够,因为人家讲得左右逢源,说到哪儿仿佛都是非说出来不可,哪儿都有会心之处,说的人是倾心而谈,听的人也愉快。”对于那一时期高级官员作报告之风趣活泼、多说自己的话而少说套话的良好风气,1999年作家陈四益在他的短文《报告的沿革》中也曾有过追述,恰可以当成林庚评论的呼应。“文革”后是邓小平率先说出新话与实话,他口语化的风格使人有亲近感。与此相比,远离高层与中心的体制边缘却往往更固执于党八股话语,表现出更顽固的公式化思路与更大的思想惰性,从大学文科的教科书到中小学的语言课,都是在思想解放运动进行了很久之后仍然坚守旧模式的,且对新鲜词语与理论不无抵抗。
到底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我也无法有效解释,我只是以常识的眼光看到了这种现象而已。而且现象似乎还在发生着很令人惊奇的变化,变得几乎要出现相反的形势了。最近若干年来,思想文化体制的中心与边缘(或者说是主流话语与社会文化)同党八股的关系已大不同于往日。作为社会文化的学院文化与大众文化已经摆脱了党八股的程式与语言,呈现出相当活跃、相当丰富的状态,并且相互之间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层面上保持着无障碍的沟通、交流与论争,从而更增加了它们的活力。当然,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文化工业也都形成了一些新的八股腔,但它们同千人一面的党八股不再是一种东西,且学术界与文化界也在很迅速地生长着对这些新八股的批判、校正与免疫能力。应该说社会文化这种比较活跃的状态是一件大好事,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提高中国文化竞争力、抵御“文化帝国主义”的必由之路。同时它也是主流话语在思想解放运动中千呼万唤的结果,它表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社会进步。不过,遗憾的是,在这种活跃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映衬下,主流话语常常显出较为明显的党八股色彩,常常表现出一种自我封闭、自说自话的倾向,未能与纷至沓来、激荡不已的新思潮、新词汇形成充分的交流与碰撞,并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丰富、壮大自己。想起来真是冤枉得很,主流话语引领出来的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却未充分地惠及主流话语自身。新鲜、深刻、真实的话语代表了执政党的正心诚意,代表了执政党理解世界、领导国家的能力,也是它团结社会、动员人民的力量源泉。如果一个执政党因党八股之困而减弱了其文化影响力并进而危及到自身与民族生存,那就应是它奋起从思想上与体制上反对党八股的时候了。
(摘编自李书磊《再造语言》)
材料二:
新时代的诗歌写作在主题和题材方面,确实呈现了大幅度拓展和深化的景象。比如说脱贫攻坚、高铁、宇宙飞船、空间站、人工智能等新事物,都被纳入诗人笔端。呈现于诗人笔下的,还有一些新的生活状态,比如说躺平、996,尤其是疫情导致的“全域静止”“时空伴随”等,以及一些新的重大事件,比如最近的俄乌冲突。所以,新时代诗歌写作面对的是高度流动的、新奇的、叠加的、仿真的现实,不是单一的现实。这使得新时代诗歌写作外驱力无比的迅速、剧烈、高强度,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诗人作为一个主体写作,他的内驱力和外驱力不一样,内驱力越来越多样化、信息化,一人一部手机,使诗人主体变得脆弱。为什么写作、怎样写作、写作要达成怎样的效果,对每个诗人来说又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相比于以前的“新时期”,甚至更往前的“五四时期”都是不一样的,诗人主体更加分散化、信息化、碎片化。诗人作为写作的主体,其内驱力是弥散的。在这样的情境下,现实的外驱力和诗人写作的内驱力之间产生了脱落。
面对这样一种脱落,如何把这两种力量从脱落的状态重新连接起来,这是新时代诗歌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诗歌要更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脱落在某种意义上会使我们产生一种短暂的失语的状态。特别是经历了这三年的疫情,很多写作者一定体会过没有办法用以前的语言来描述现实心境的状态。这样一个失语的状态,对于诗歌写作来说,恰恰是关键性的时刻,是必须进行语言再造的时刻。它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跟高速变幻的现实重新建立有效的连接。在古典的写作伦理中,作家不仅要写好作品,还要如你所写的那样生活。但到了今天,写作者很难真正如我们所写的那样生活。这就面临一个艰难的处境:诗人只能通过语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语言,跟这个世界进行对话,重新建立有效的连接。在每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都需要有关于这个时刻的诗歌和这个时刻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自己。这是新时代诗歌面临的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也是语言再造的关键性时刻。
(摘编自杨庆祥《语言再造的关键性时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谈到的当代党八股与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批判的党八股有根本的区别。
B.社会文化具有对八股腔的免疫能力,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与基础。
C.如今人人一部手机,都有可能写诗,这使诗人群体更加分散化、信息化、碎片化。
D.材料—“几乎要出现相反的形势”指主流话语大多自我封闭而社会文化却较有活力。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八股这一顽症至今未曾断绝,可见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仍具现实意义。
B.如果当前主流话语的党八股现象不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文化。
C.如果诗人笔端呈现出新的事物和新的生活状态,其作品就能被称为新时代诗歌。
D.党八股是一种思想的体现,不能简单地从内容的繁简、篇幅的长短来做判断。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列举和分析党八股几十年间的变化与分别,得出了反对党八股的迫切性的结论。
B.材料一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突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活力与繁荣,意在说明党八股出现了新现象。
C.材料二第一段罗列的现实景象和社会生活状态,是为了证明诗人创作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出现脱落。
D.材料二在结尾提到的古典写作伦理,和当今作家的创作处境形成对比,意在呈现问题,引发思考。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语言再造的问题,请你结合材料分析概括语言再造的必要性。 (4分)
5.鉴于如今再造语言的迫切性,请你结合材料,就如何再造语言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他们的儿子
余 华
石志康第一个走出了工厂的大门,他向右疾步走去,他要走上一站路,在那里上电车。其实这一趟电车在工厂大门外就有一站,他往前走上一站,是为了避开和同厂的工人挤在一起。他这么想着看到了前面的站牌,一辆电车正从更前面的大街上驶过来,他立刻把插在口袋里的两只手拿出来,手甩开以后跑起来快,他和电车差不多同时到了站牌前。车门一打开,车上的人像是牙膏似的连成一条紧贴着挤了出来,然后下面的人圆圆一团地挤了进去。
坐了九站以后,石志康下了电车,他往回走了三十多米,来到另一个站牌下,他要改乘公交车了。站牌前已经有很多人,最前面的人差不多站到马路中间了,石志康走到了他们中间。这时公交车在前面拐角的地方出现了。车门打开后,只下来了三个人。石志康往中间移了两步,将两只手从前面的人缝里插进去,在往车上挤的时候,他使出了一个钳工所应该有的胳膊上的力气,将前面人缝一点点扩大,自己挤进了缝中,然后再继续去扩大前面的人缝。石志康用自己全部的力气将前面的人往两侧分开,又借着后面的人所使出的劲,把自己推到了车门口。当他两只脚刚刚跨到车上时,突然背后有人抓住了他的大衣领子,一把将他拉了下来,他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石志康站起来时,公交车的车门关上了,车子开始驶去,一个女人的手提包被车门夹住,露出一个角和一截带子,那一截带子摇摇晃晃地随着公交车离去。
后来同时来了两辆车,石志康上了后面那一辆。他回到家中时,已经快到七点了。因为今天是星期六,他们在大学念三年级的儿子将回家来过周末。他的妻子还没有回来,他心里很不高兴。他妻子四点半就应该下班了,而且回家的路也比他近。要是往常这时候,他妻子饭菜都差不多做好了,现在他只能饿着肚子。
他妻子李秀兰回来时,手里提了两条鱼。她一进屋看到石志康正在切肉,急忙问他:“你洗手了没有?现在街上流行病毒性感冒,还有肺炎,一回家就得用肥皂洗手。”
石志康心里有气,就生硬地说:“那你还不早点回家?”
李秀兰的嗓子响了起来,她说:“怎么啦?我回来晚又怎么啦?你天天回来比我晚,我说过你没有?”
石志康问她:“我下班比你早?我的厂比你的厂近?”
李秀兰说:“我摔了。”
李秀兰说着将手中的鱼一扔,转身走到房间里去了。
“怎么摔的?”
李秀兰说:“下车的时候,后面的人太挤,把我撞了下来。”
这时候他们的儿子回来了,他穿着一件大红的羽绒服,一进屋看到母亲腿上的伤,关切地问:“是摔了一跤?”
然后边脱着羽绒服边说:“你们应该补充钙,现在不仅婴儿要补钙,上了年纪的人也要补钙,你们现在骨质里每天都在大量地流失钙,所以你们容易骨折……要是我从公交车上被推下来,就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一块乌青。”
他们的儿子说着打开了电视,坐到沙发里,又塞上袖珍收音机的耳机,听起了音乐台的调频节目。
李秀兰说:“你洗手了没有?”
他转过脸来,拿下一只耳机问他母亲:“你说什么?”
“你快去洗手。”李秀兰说,“现在正流行病毒性感冒,公交车上最容易传染病毒,你快去洗手,要用肥皂。”“我不用洗手。”他们的儿子将耳机塞到耳朵里,然后说,“我是坐出租车回来的。”
李秀兰问石志康:“儿子坐出租车回家要多少钱?”“不知道。我没坐过。我想最少也要三十元。”
这天晚上,石志康一直没有睡着,他的妻子李秀兰已经有五个月只拿一百多元薪水,他的情况好一些,也就是拿四百来元,两个人加起来还不到六百,可是现在大米已经涨到一元三角一斤了,猪肉每斤十二元,连辣椒都要三元钱一斤。就是这样,他们每个月仍然给儿子三百元生活费,给自己才留下两百多元。然而,他们的儿子在周六回家的时候竟然坐着出租车。
第二天上午,他们的儿子和昨天一样戴上两个耳机,听着音乐在看电视,石志康和李秀兰决定和儿子好好谈一次话。李秀兰在儿子身边坐下,石志康搬了一把椅子坐在他们面前。石志康对儿子说:
“我和你妈想和你谈一谈。”
石志康和李秀兰互相看了看,石志康说:“我问你,你昨天为什么要坐出租车回来?”
他们的儿子不解地看着他们,石志康又说:“你为什么不坐公交车?”
儿子说:“公交车太挤了。”“太挤了?”
石志康指着李秀兰:“我和你妈天天都是挤着公交车回家,你那么年轻,还怕挤?”
“挤倒是不怕,就是那气味太难闻了。”
石志康说:“儿子,我们也不是心疼那几个钱,我们是为你好,你马上就要工作了,你自己挣了钱,就会明白钱来得不容易,就会节约……”
“是啊。”
李秀兰接过来说:“我们也没说不让你坐出租车。”
“我以后肯定不坐出租车了。”
他们的儿子说着坐回到沙发里,补充道:“我以后坐自己买的车。”
然后他将两个耳机塞到耳朵里,说道:“我们班上很多同学经常坐出租车。”
李秀兰听了这话对石志康说:“别人家的儿子能坐出租车,我们的儿子为什么就不能坐?”
石志康说:“我也没说不让他坐出租车。”
这时候他们的儿子可能听到了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晃着脑袋也唱了起来。看着儿子摇头晃脑的模样,他们相视而笑了。以后的日子也许会越来越艰难,他们并不为此忧心忡忡,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
(有删改)
[注]本小说发表于1997年,当时全国的国有企业正处于体制改革阶段,很多职工面临下岗分流的选择。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写上下车的场景形象生动,从中可以看出人们乘坐公交车的艰难,反映出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B.石志康无论是乘车的时候还是在家庭生活费的支出方面,都善于设计规划,说明他生活有规律,做事有章法。
C.即使经济压力巨大,石志康两口子仍旧会在周末为迎接儿子回家买鱼做肉,说明他们对儿子非常关爱。
D.儿子在周末回家乘坐出租车,又劝妈妈应该补钙,可见他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既缺乏了解,也不大关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中公交车在离去的时候,车门还露出一个手提包的“一个角和一截带子”,极富画面感,也从侧面说明车上的拥挤程度。
B.文中对石志康和李秀兰坐公交都有描写,一个详一个略,一个明一个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体现出作者娴熟的叙述技巧。
C.李秀兰两次说“你洗手了没有”,既表现出她的性格特点,也引发了她与石志康和儿子争执的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对普通家庭的日常琐事以及家庭成员生活状态细致入微地描写,折射出社会变革的大主题。
8.文中画线部分实际上是石志康的心理活动,但是作者却是以叙述人的补充说明形式来呈现的,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9.余华曾经评价他的这篇小说:“这是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令人不安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二:
戊午,以光禄大夫萧瑀为特进,复令参预政事。上曰:“武德六年以后,高祖有废立之心而未定,我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斯人也,不可以利诱,不可以死胁,真社稷臣也!”因赐璃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又谓璃曰:“卿之忠直,古人不过;然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璃再拜谢。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君无为则A人乐B君多欲则C人苦D朕所以抑E情损欲F克己G自励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文中指丧失、耽误,与《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同。
B.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一般选择在二月时举行。
C.率,文中指大多、大致,与《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率”意思相同。
D.板荡,典出《诗经》中《板》《荡》两篇,原指政治黑暗,文中形容动荡不安的局势。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就是百姓,如果征战不断,营建不止,加重扰民后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国家也就会失去根本。
B.大臣王珪举秦皇、汉武及隋朝史实,告诫太宗安民宁国应做到慎始慎终,太宗赞同,并说自己不任情放纵正基于此。
C.太宗将太子行冠礼由二月改成十月,就是因为他不信阴阳禁忌的说法,他认为不顾天理道义讲究禁忌,是得不到福佑的。
D.太宗认为要让百姓富裕尊贵,一方面要薄徭省赋,不夺农时,另一方面也要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教导百姓和睦相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
(2)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
14.唐太宗对大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又说“国以人为本”,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概括他的“务本”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
刘克庄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①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②、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③,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曾入江淮制置使李珏幕府,参加防御金兵入侵的战争。1225年“江湖诗案”遭谗被黜,退居乡里。1233年蒙古与宋协议灭金,宋师北上谋复中原时,他尚闲置在家。词中的“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是诗人自注。②磨盾鼻:盾鼻是盾的把手,齐梁人荀济曾说当在盾鼻上磨墨作檄文,后以“磨盾鼻”喻军中作檄文。③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汉书·李广传》:“广为人长,猿臂。”后以“猿臂将军”称李广,功勋无数却一生未封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磨盾鼻”三句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现了词人当年草拟文书援笔立就的才气以及书生从戎志得意满的精神状态。
B.“铁马晓嘶”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且拓展了意蕴,“冷”“急”两字再现出宋军抗击金兵南犯时肃杀紧张的氛围。
C.“生怕客谈”一句是说词人现在已作隐居终老之想,无意复问边事,生怕客人谈战事打扰他教导儿女吟咏《花间集》的诗歌。
D.词人在上片满怀激情地描绘了自己早年参军时的壮怀激烈的表现,与下片梦想失落后闲居无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16.清朝学者冯煦说:“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丁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请联系全词内容,说说词作是如何体现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主张抗金应做好战前准备,如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_”之雄心,恐怕也只会落个“_______”的结局。
(2)《石钟山记》中,苏轼泛舟绝壁下,见到侧立千尺的大石,用比喻的手法刻画怪异石头形状,渲染恐怖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酒”在中国被视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它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随时可以看到酒的身影,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诗词名句就有“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海洋中有一种叫做珊瑚虫的低等动物,喜欢在水流快、温度高的暖海地区生活,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我们见到的珊瑚就是无数珊瑚虫尸体腐烂以后,剩下的群体的“骨骼”。珊瑚虫的子孙们一代一代地在它们祖先的“骨骼”上面繁殖后代,就形成了( )的珊瑚,看上去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在热带地区,珊瑚虫繁殖迅速,生长快,__①__,新的不断成长,骨骼也随之增添扩大,积沙成塔,由小到大,( ),就成为硕大的珊瑚礁和珊瑚岛了。我国南海的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岛,南太平洋的斐济岛,以及闻名世界的大堡礁,__②__。珊瑚礁作为海洋生物庇护所,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不仅能维持海底生物的多样性,__③__,很大程度上能减轻风暴潮、海啸对海岸的侵蚀。
18.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见孝感·鉴时光》是德阳市旌阳区融媒体中心为辖区孝感街道拍摄制作的一条短视频。该作品采用独特的声音叙事手法,通过不同环境下不同层次的声音,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家乡的深刻变化。创作初期,他们一直寻找这里可以让人共情的元素符号。经过不断寻找、探索,他们认识到,乡音是故乡最为动听却又难以复制的标志,于是将乡音作为视频的识别元素。视频中动车的声音,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声音,让人感受到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写字楼里键盘敲击、信息传输的声音,庆祝成功的欢呼声,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脉动;田间的虫鸣声,村民的欢笑声,村口老者给孩子们讲述故事的声音,孩子们采摘水果充满丰收喜悦的声音,还有外来露营游客的欢乐笑声,让人回到最初的美好,回到故乡的怀抱。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中华大地上一座小城每天发生的平凡事,记录生活在这里平凡的你我他,期待受众在诗意、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传统与现代、古朴与风尚交融的时代风景。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富表现力,请分析其结构及其表达效果。(4分)
22.文中“记录生活在这里平凡的你我他”一句中的“你我他”,如果换成“每一个人”,就不如原文的更恰当,这是为什么?(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见孝感·鉴时光》这条短视频用家乡的声音元素符号记录家乡的变化,让受众能够轻松愉悦地领略传统与现代、古朴与风尚交融的时代风景。确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够展示自己魅力的元素符号。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你的家乡准备在电视台开展一次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主题的演讲会。
作为复兴中学一名高三的学生,你被选中做一名演讲者,你准备选取什么样的元素符号,向观众介绍你的家乡,展现家乡的风采和时代变迁?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秘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终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3分)D (A项“根本的区别”错,二者还有相同之处;B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与基础是“社会文化这种比较活跃的状态”;C项“诗人群体更加分散化、信息化、碎片化”错,“人人一部手机”是说带给诗人思想冲击的素材多元化,导致诗人主体思想变得分散化、信息化、碎片化,而不是指诗人群体分散)
2.(3分) C (依据原文,新时代诗歌除了体现时代的题材、主题以及生活状态外,还应有再造的新语言)
3.(3分)C (“是为了证明诗人创作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出现脱落”错,应该是为了证明“新时代的诗歌写作在主题和题材方面,确实呈现了大幅度拓展和深化的景象”)
4.(4分)
①中华民族文化复兴需要有比较活跃的语言状态。
②当前主流话语呈现出自我封闭、自说自话的党八股风气,未能与当前社会的新思潮、新词汇形成充分的交流与碰撞。
③文学方面,诗人需要改变失语状态,再造语言,与现实重新连接,与世界对话。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5.(6分)答案示例:
①思想文化的体制中心要注意打破自我封闭状态,改变自说自话的现象,努力与人民无障碍沟通、碰撞与交流。
②社会文化界也要进一步发挥它的批判、校正与免疫能力,进一步抵制新八股的形成,进而影响主流话语向好的方面发展。
③文学创作方面,诗人应努力体察生活,寻找与世界对话的新语言,避免与生活脱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6.(3分)B(“说明他生活有规律,做事有章法”错,说法牵强)
7.(3分)C(李秀兰和儿子没有发生争执)
8.(4分)答案示例:
①以有限的篇幅传递出石志康内心更丰富的情感信息。
②对石志康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儿子坐出租车回家事件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这使下面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
③使情感的表现更加冷静内敛,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深思。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6分)答案示例:
①“与现实最为接近”是说这篇小说选取了城市底层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作为描写对象,能够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②“令人亲切的”是说小说写的都是普通人的平凡小事,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家长里短的话语读起来给人以亲切感。
③“令人不安的”是说小说写出了处于转型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困境,父母对儿子过度关爱,对“也许会越来越艰难”的未来也不担忧,让读者为他们夫妻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感到不安,同时也促使读者深入思考普通人的未来处境。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3分) BDF (原句标点应为: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 C (“意思相同”错。“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率”意为“一概、全都”)
12.(3分) C(以偏概全。为太子行冠礼由二月改成十月还因为二月春耕刚开始,举行冠礼会耽误农时)
13.(8分)
(1)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作为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什么办法来改变它。(4分。大意1分,“殷鉴”“弊”“易”各1分)
(2)既然粮食是如此丰足,我又是亿万百姓的衣食父母,也只想以身作则,厉行节约,一定不随意奢侈浪费。(4分。大意1分,“属”“躬务”“辄”各1分)
14.(3分)
①治民以“生息”为本。他珍惜农时,减省徭赋,为了不夺农时,甚至改变了太子行冠礼的时间。
②治国以“人才”为本。他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并明察臣下的优劣。
③施政理念是“以仁为本”。他主张行正道,顾理义,不迷信阴阳禁忌,不任情纵欲,不仅要“富民”,还要“贵民”,让百姓懂得礼义。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3分)C (“词人现在已作隐居终老之想,无意复问边事”错,从自注可知词人上阵杀敌的愿望并未失去)
16.(6分)
①刘克庄的词作成就能够和陆游、辛弃疾三足鼎立,他也不愿只做一个词人,从“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能够看出他和陆游一样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②上片结尾作者自比李广,抒发了自己虽“志在有为”,却最终无法建功立业的悲愤之情,这一点也和陆游、辛弃疾一样。
③下片结尾用烛之武“叹不如人”的典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志不能抒”的愤懑之情,深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甘寂寞的情绪。
④诗人在下片表面写闲居无聊的生活,实质是运用曲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无法实现“拳拳君国”理想的悲哀。(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3)示例: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其他带“酒”的诗词名句皆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3分)
18.(3分)各种各样 美不胜收 年深月久
(每个成语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19.(6分)
①老的不断死去 ②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虫建造的 ③而且还能保护海岸线
(每句2分)
20.(4分)
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使之成为自己生存的外壳。
(原文两处语病:①“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句式杂糅,可以改为“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生”或“它以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②“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有歧义,可改为“使之成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或“把它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改对一处给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分)
21.(4分)
①语句结构:文中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分句中先通过列举以突出声音元素之多,然后通过短语“让人感受到”或“让人回到”,将这些声音同家乡人的情感勾连起来。
②表达效果:突出了不同环境下不同层次的声音元素和家乡深刻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变化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分析结构2分,分析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2.(3分)
①“每一个人”是泛指,比较客观,“你我他”在语境中虽然也是泛指,但作为人称代词,它们还有确指的语义。
②泛指有距离感,确指则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产生亲切之感。
③通过“你我他”的确指,还可以增强阅读者的情感体验。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60分)写作指导:
①注意结合材料,明确话题情境:家乡要开展演讲会的主题是“请到我的家乡来”,宗旨是要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
②明确写作内容和目的:选取能反映家乡特点的元素符号,以之为核心,展现家乡面貌,描述风俗民情,抒写时代情怀,引发观众前来旅游的兴趣。
③明确写作对象:电视机前的观众。
④明确作者身份:复兴中学高三学生。
⑤明确表达方式:一篇演讲稿。
⑥行文中要有对家乡历史文化以及当代成就的自豪感,要有兴复家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对观众有亲和力,有热情好客的精神。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民力既已耗尽后,祸患灾难也就产生了。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只不过失去了安定民心的正道了。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作为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什么办法来改变它。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坚持到底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能够像开始那样小心谨慎,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不过多干扰百姓,百姓就安乐,君主欲望过多,百姓就痛苦。这正是我抑制自己的情欲,而不断克制砥砺自己的原因啊。”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来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禁忌那一套,我从不信。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能遵照正道,自然会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那一套呢?农时很要紧,不能片刻耽误。”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就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是如此丰足,我又是亿万百姓的衣食父母,也只想以身作则,厉行节约,一定不随意奢侈浪费。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力役和赋税,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无拘束地把庄稼种好,这样百姓就可以富裕了。(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这样他们就能尊贵起来了。只要让天下人都这样,即使我不欣赏音乐,不去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材料二:
戊午(二十六日),加封光禄大夫萧璃为特进,又命他参预政事。太宗说:“武德六年以后,高祖有废立太子的想法而定不下来,朕不能被兄弟所容忍,确实有功高不被赏赐的恐惧。萧璃这个人,不能用利益引诱,也不能以死相威胁,真正是社稷之臣!”于是就赐给萧瑀一首诗,诗中写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又对他说:“你的忠正耿直,古人也超不过你;然而是非善恶太过分明,有时也会出差错。”萧璃再次拜谢。
同课章节目录